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inverted structural belt in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Basin 被引量:6
1
作者 XU Fanghao XU Guosheng +3 位作者 LIU Yong ZHANG Wu CUI Hengyuan WANG Yir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By means of thin section analysis, zircon U-Pb dat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probe, laser micro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the lithologic features,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contro... By means of thin section analysis, zircon U-Pb dat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probe, laser micro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the lithologic features,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of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Basin wer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stones of the Huagang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inverted structural belt are poor in physical properties, dominated by feldspathic lithic quartz sandstone, high in quartz content, low in matrix, kaolinite and cement contents, and coarse in clastic grains;the acidic diagenetic environment formed by organic acids and meteoric water is vit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oirs;and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er 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tight sandstones of the Huagang Formation are controlled by sediment sourc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abnormal overpressure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dominant sedimentary facies led to favorable initi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ndstone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which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s with better quality later. Abnormal high pressure protected the primary pores, thus improv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Longitudinal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Huagang Formation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ections formed in acidic diagenetic environment. Laterally,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Huagang Formation with abnormal high pressure in the middle-northern part;but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Huagang Formation shallower in burial depth in the middle-southern p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Basin Xihu sag PALEOGENE Huagang Formation tight sandstone sediment PROVENANC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DIAGENETIC environment 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西湖凹陷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构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征 吴胜和 +3 位作者 段冬平 徐振华 熊绮聪 张玉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544,共20页
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地区的主要产油气层位,但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砂体构型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也相对匮乏。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砂... 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地区的主要产油气层位,但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砂体构型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也相对匮乏。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沉积构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上段以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是最主要的砂体类型。根据弯曲度差异,可将分流河道划分为辫流型(弯曲度1~1.05)、曲流型(弯曲度大于1.15)和辫-曲转换型(弯曲度1.05~1.15)3种类型,其中辫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宽而厚”,平面组合呈交织宽条带状,心滩呈斑点状排列,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以切叠型为主;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窄而薄”,平面样式为单一条带型或分叉-合并型,厚砂以点坝的形式分布在河道边缘,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以“孤立型”为主;辫-曲转换型分流河道是辫流型和曲流型的过渡类型,河道砂体规模中等,河道内心滩和点坝同时发育。3类分流河道的厚度与宽度呈对数正相关,宽厚比具有辫流型>辫-曲转换型>曲流型的特征。推测古地貌和基准面变化是影响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构型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古地貌控制了分流河道的河型变化,较陡的地形有利于低弯度辫流型分流河道的形成,而长期基准面上升造成了分流河道规模逐渐下降,中期基准面的上升造成了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发生切叠型→叠加型→孤立型的演变。研究成果完善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构型知识库,对地下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储集层的预测及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渐新统 花港组 浅水三角洲 分流河道 沉积构型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南部火成岩发育区G构造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军 张晓庆 +2 位作者 赵洪 许怀智 钟荣全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G构造是一个大型挤压反转背斜,位于西湖凹陷西南角的天台斜坡带火成岩发育区。由于目前对该区火山活动规律及后期油气保存等成藏演化条件认识不清,严重限制了天台斜坡带的油气勘探进程。通过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研究了G构造区火... G构造是一个大型挤压反转背斜,位于西湖凹陷西南角的天台斜坡带火成岩发育区。由于目前对该区火山活动规律及后期油气保存等成藏演化条件认识不清,严重限制了天台斜坡带的油气勘探进程。通过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研究了G构造区火成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和时空分布特征,重建了火山活动、圈闭形成与油气成藏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G构造范围内发育的火成岩为中新世中期的浅层侵入岩、溢流相喷出岩和通道相火成岩,该火成岩的发育使得平湖组和花港组的地层碎裂化,由于该背斜核部存在早期火山通道,后期挤压形成的圈闭有效性差。龙井运动(中新世末期,5.3 Ma)至上新世三潭组沉积期,该背斜转折端发育了一系列近EW向次级断层,进一步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由于背斜翼部未受火成岩影响,该处的构造-岩性圈闭应该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运动 反转背斜 岩浆活动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东海盆地X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迎朝 陈忠云 +3 位作者 刁慧 常吟善 李宁 邹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基于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分析,剖析了构造演化对成藏组合时空展布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油气差异富集研究,构建了X凹陷主要成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界划分为上部(柳浪组、玉泉组、龙井组)、中部... 基于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分析,剖析了构造演化对成藏组合时空展布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油气差异富集研究,构建了X凹陷主要成藏模式。研究表明:①东海盆地X凹陷新生界划分为上部(柳浪组、玉泉组、龙井组)、中部(花港组)、下部(平湖组)成藏组合;②X凹陷具有4种主要成藏模式,即凹中背斜带南部有晚中新世断裂破坏的“局部”富集成藏模式、凹中背斜带北部无晚中新世断裂破坏的“整装”背斜成藏模式、凹中背斜带西部中—小背斜翼部岩性圈闭“断-砂”耦合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③凹中背斜带南部强挤压区上部和中部成藏组合“局部”富集背斜、凹中背斜带北部中强挤压区中部成藏组合“整装”背斜、凹中背斜带西部弱挤压区中部和下部成藏组合“断-砂”耦合背斜-岩性圈闭、西部斜坡带下部成藏组合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有利勘探方向。近年来,在以上认识指导下新发现了凹中背斜带南部N271气田、凹中背斜带西部H11S、X31气田等,西部斜坡带X137、X251E、X196S/E、TX63等油气田,勘探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组合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油气勘探突破 东海盆地 X凹陷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特征
5
作者 陈春峰 徐东浩 +5 位作者 张银国 唐贤君 万延周 冯桢鸣 何新建 俞伟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8,共10页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主导区,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为主,局部有少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在研究区的中部及中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交互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在较短的沉积期内形成了三角洲平原相与三角洲前缘相交互沉积;在枯水期时,以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南部边缘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丰水期时,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及少量浅湖相沉积。在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在研究区中南部发现了众多三角洲水道砂体及朵叶状砂体,这些砂体被钻井证实为油气藏。研究区的中南部仍然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这一认识已被最新探井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花港组 砂体展布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长江凹陷构造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
6
作者 宋俊兰 庞玉茂 +3 位作者 杨传胜 尚鲁宁 杨艳秋 孙晶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长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北部,其构造发育特征记录了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形成演化和板块汇聚过程的关键信息,但是目前对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多道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长江凹陷构造变形特征及时空差异,据... 长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北部,其构造发育特征记录了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形成演化和板块汇聚过程的关键信息,但是目前对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多道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长江凹陷构造变形特征及时空差异,据此探讨了其构造演化及变形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凹陷具有“三凹两凸”的地质结构特征,发育中生界与新生界两大构造层,以新生界为主,缺失渐新统;凹陷整体受到NE向、近EW向和NW向3组断裂体系的控制,局部沿断裂发育岩浆岩侵入体。长江凹陷为典型双断结构,地层受边界控凹断层控制呈现东厚西薄特征。新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多期俯冲汇聚及弧后拉张等过程影响,长江凹陷构造体制发生多次转变,同时发育伸展构造和反转构造,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并且后者具有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内中央凸起带的缓冲作用,凹陷内地层变形程度减弱。基于构造变形特征,可将长江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晚白垩—早古新世伸展断陷、晚古新—早始新世挤压反转、始新世坳陷发育、渐新世构造抬升和中新世以来的整体拗陷稳定沉降。本研究能够为盆地构造变形及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长江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对比及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7
作者 王军 曹磊 +1 位作者 许怀智 钟荣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地区A断块花港组原油C_(27)、C_(28)、C_(29)甾烷以V型(C_(27)≈C_(29)>C_(28))分布或者L型(C_(27)>C_(29)>C_(28))分布为主;A断块烃源岩C_(27)、C_(28)、C_(29)甾烷以反L型(C_(27)>C_(28)<C_(29))分布为主,D块(H11井)平湖组中段烃源岩以L型分布为主,与原油的生标较为相似。油源对比结果和含氮化合物相关参数显示,平湖地区花港组原油具有垂向+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征(断砂搭接);气源对比结果、天然气δ^(13)C_(1)和干燥系数显示,平湖地区A断块和B断块平湖组天然气主要来自自身和D断块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平湖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龙井运动构造递进变形特征与机制
8
作者 何新建 蒋一鸣 +3 位作者 李磊 钟荣全 冯桢鸣 张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龙井运动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新近纪以来的关键构造运动,但对龙井运动幕次及起止时间认识不清。依托三维地震资料,运用生长地层法、平衡剖面等技术,细致刻画了龙井运动的幕次和各幕次的起止时间,总结了构造递进变形特征,结合物理模... 龙井运动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新近纪以来的关键构造运动,但对龙井运动幕次及起止时间认识不清。依托三维地震资料,运用生长地层法、平衡剖面等技术,细致刻画了龙井运动的幕次和各幕次的起止时间,总结了构造递进变形特征,结合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变形机制。研究表明:①龙井运动可划分为早、中和晚3个幕次,其中龙井运动早幕是构造运动主幕,持续时间长(T_(15)—T_(11)),龙井运动中幕和晚幕持续时间短(T_(10)、T_(5));②西湖凹陷龙井运动东西方向上存在构造递进变形特征,东部早反转晚结束,持续时间长,变形强度大;西部晚反转早结束,持续时间短,变形强度弱;③西湖凹陷构造递进变形特征受控于东侧挤压作用向西传递过程中的衰减作用。本次研究成果对于西湖凹陷油气成藏期厘定、埋藏史恢复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运动 生长地层法 构造递进变形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椒江凹陷下古新统月桂峰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综合识别与分布预测
9
作者 郭刚 廖计华 +5 位作者 徐建永 吴斌 李林致 王欣 李峰 李婧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椒江凹陷是东海盆地已证实生烃但未获商业发现的低勘探程度区,落实其主力烃源岩层月桂峰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发育情况及规模是下步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新采集的三维地震、钻井、古生物及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综合断陷作用... 椒江凹陷是东海盆地已证实生烃但未获商业发现的低勘探程度区,落实其主力烃源岩层月桂峰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发育情况及规模是下步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新采集的三维地震、钻井、古生物及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综合断陷作用、古地貌背景、物源区母岩岩性、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等四方面开展椒江东洼月桂峰组湖相优质烃源岩精细识别,并通过地震相类比分析,定量预测其平面分布及规模。结果表明:强烈断陷作用、适度遮挡的古地貌背景、洼陷周缘火成岩母岩区共同控制了椒江东洼月桂峰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的发育;其整体为好—优质烃源岩,以Ⅱ1-Ⅱ2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且有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受凹陷结构控制,椒江东洼月桂峰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洼陷中心及陡坡带一侧。典型地震相表现为低频连续强振幅平行反射,基于多属性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预测椒江东洼月桂峰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最大面积为294 km^(2)、总体积为109 km^(3)。综合认为,椒江东洼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烃源岩 发育条件 分布预测 月桂峰组 椒江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10
作者 郭刚 吴斌 +1 位作者 张晓庆 廖计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1,共10页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过程,目前已发现多个含油气构造,但仍未取得大规模商业油气发现,油气勘探未能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其构造演化特征认识不清。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断裂特征的精细刻画...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过程,目前已发现多个含油气构造,但仍未取得大规模商业油气发现,油气勘探未能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其构造演化特征认识不清。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断裂特征的精细刻画、平衡剖面恢复、已钻井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方法,对丽水-椒江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丽水-椒江凹陷主要发育3套断裂系统,包括深部断裂系统、浅部断裂系统和贯穿断裂系统,控制了凹陷整体东断西超,内部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凹陷演化共经历4个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古新世断陷期、始新世初期坳陷期、始新世末期—渐新世抬升剥蚀期以及新近纪—第四纪沉降期,不同断裂系统形成于不同演化阶段,并对凹陷结构具有差异控制作用;断陷期发育的灵峰组厚层泥岩阻挡了油气的垂向运移,且深部断裂与浅部断裂在纵向上各自独立,互不连通,油气垂向运移不畅,限制了油气在烃源岩及邻近层位成藏,确定了丽水-椒江凹陷“近源下洼”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成果可为丽水-椒江凹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丽水-椒江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斜坡区平湖断裂带分段性及其成因机制
11
作者 唐贤君 钟荣全 +2 位作者 陈永军 何新建 代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7-2060,共14页
为了揭示平湖断裂带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厘定大型断裂分段特征及其地层充填响应,深化对复杂断裂发育机制的认识,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平湖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探讨了断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 为了揭示平湖断裂带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厘定大型断裂分段特征及其地层充填响应,深化对复杂断裂发育机制的认识,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平湖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探讨了断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断裂带是由NE走向与近NS走向交替出现的三个分段和五条主干断裂构成的“X”型断裂带;NE向断层段形成时间较早,具有分段发育特征,近NS向断层段形成时间较晚,控制了南、中、北段的分段链接;平湖断裂带复杂断裂的形成受始新世时期断裂分段生长发育和区域应力场旋转两种因素的共同控制;平湖断裂带断陷期生长演化过程划分为早期NE向断裂分段发育阶段、中期NE—近NS向断裂硬链接阶段和晚期近NS—NNE/NE向断裂张扭改造阶段。平湖断裂带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局部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及裂后期挤压反转背斜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湖断裂带 分段发育 成因机制 应力场旋转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始新统宝石组烃源岩分布差异及控制因素
12
作者 丁飞 蒋一鸣 +3 位作者 赵洪 刁慧 于仲坤 王皖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82,共15页
始新统宝石组是东海西湖凹陷重要烃源岩,不同地区烃源岩品质差异及控制因素尚不明确,限制了勘探进一步拓展。基于已钻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不同地区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合有机质来源与沉积保存环境判识,剖析烃源岩... 始新统宝石组是东海西湖凹陷重要烃源岩,不同地区烃源岩品质差异及控制因素尚不明确,限制了勘探进一步拓展。基于已钻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不同地区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合有机质来源与沉积保存环境判识,剖析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建立了烃源岩分布模式。西湖凹陷斜坡带宝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呈现南、北低,中段高的特征;有机质类型在斜坡北段及中段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斜坡南段为典型Ⅲ型干酪根。宝石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自北向南陆生植物贡献呈逐渐增加趋势,沉积与保存环境以氧化条件下的淡水—半咸水沉积为主。宝石组烃源岩相较平湖组具有品质略差、有机质母质浮游动植物贡献相对略高、有机质沉积水体盐度略高、沉积与保存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相当的特征。有机质来源是控制斜坡中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因素,陆生植物输入多,对应有机质丰度高的Ⅱ2型优质烃源岩,陆生植物输入相对少,对应有机质丰度相对低的Ⅱ2—Ⅲ型烃源岩。宝石组烃源岩是斜坡高部位主要供烃灶,是斜坡低部位平湖组烃源岩的有效补充,在斜坡中段平北区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西湖凹陷 宝石组 烃源岩 有机质来源 沉积与保存环境 分布模式
下载PDF
含煤地层下薄砂体分布预测方法:以东海西湖凹陷PB地区为例
13
作者 罗盼 李九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270,共13页
在河流-潮汐双向水流控制的沉积环境之下,西湖凹陷PB地区平湖组含油气地层中普遍发育薄煤层,煤层导致储层的地震振幅、相位、频率均会发生一定变化。为明确PB地区煤层的发育对储层识别的具体影响以及储层识别的有效手段,以地震、测井资... 在河流-潮汐双向水流控制的沉积环境之下,西湖凹陷PB地区平湖组含油气地层中普遍发育薄煤层,煤层导致储层的地震振幅、相位、频率均会发生一定变化。为明确PB地区煤层的发育对储层识别的具体影响以及储层识别的有效手段,以地震、测井资料为研究基础,在开展储层叠前、叠后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去煤层反射系数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和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后地震正演,在厘清煤层发育对储层特征影响的前提下,采用岩石物理多参数交会分析,以探索研究区储层岩性识别的敏感参数、定门槛值。结果表明,当储层厚度均小于调谐厚度时,对地震数据进行90°相位旋转,煤层对储层影响能一定程度地减弱。针对研究区含薄煤层的薄储层,采用宽频谱反演-叠前Vp/Vs-叠前AVO三步走逐级优质储层预测流程,能较好地刻画研究区含气砂体展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地区 含煤薄储层 地震响应特征 储层预测 薄砂体分布 东海西湖凹陷
下载PDF
塔东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16
14
作者 潘正中 郭群英 +3 位作者 王步清 李明和 蒲振山 韩利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1-783,共3页
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东南的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末以来经历了多次抬升。早期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主要受车尔臣断裂的控制,上新世以来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带控制。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 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东南的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末以来经历了多次抬升。早期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主要受车尔臣断裂的控制,上新世以来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带控制。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东南隆起的构造和沉积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根据地层分布、构造变形和基底埋深,把东南隆起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以及罗布庄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东南 构造 凹陷 凸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优质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21
15
作者 许婷 侯读杰 +3 位作者 赵子斌 王烨 徐长贵 王飞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0,32,共11页
通过对黄河口东洼古近系3套烃源岩的岩石热解、抽提物饱和烃、芳烃(GC/MS)分析,研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并对其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东洼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存在有机质丰度高、类型... 通过对黄河口东洼古近系3套烃源岩的岩石热解、抽提物饱和烃、芳烃(GC/MS)分析,研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并对其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东洼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存在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能力强的优质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最高,类型最好,主要为Ⅱ1和Ⅰ型,且已进入生烃门限,优质烃源岩最为发育;沙一二段烃源岩次之,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主要为Ⅱ1型,优质烃源岩较为发育;东下段烃源岩相对较差,有机质丰度主要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相对前两者差一些。构造和古气候、湖盆古生产力及有机质保存条件控制烃源岩发育,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炎热湿润,大量的藻类输入形成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半深湖—深湖还原环境使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良好,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沙一二段沉积时期气温有所降低,藻类勃发,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低Pr/Ph、高伽马蜡烷/C30藿烷反映水体盐度较高,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强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极为有利。东下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半湿润,母质来源构成上以混源为主,但陆源高等植物输入更多,沉积环境主要为淡水还原环境,总体上古生产力水平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相对前两者较差,整体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机质类型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东洼 烃源岩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有机质保存条件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部凹陷中段火山岩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仇劲涛 罗海炳 王国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7-61,共5页
通过较系统的火山岩成藏条件研究 ,认为东部凹陷中段沙三段火山岩具有离油源近、储盖组合好、油气运移通道畅通、构造形成期与油气运移配置好等优势 ,有利于火山岩成藏。本区主要以沙三段火山岩成藏为主 ,火山岩成藏在本区主要有 4种模... 通过较系统的火山岩成藏条件研究 ,认为东部凹陷中段沙三段火山岩具有离油源近、储盖组合好、油气运移通道畅通、构造形成期与油气运移配置好等优势 ,有利于火山岩成藏。本区主要以沙三段火山岩成藏为主 ,火山岩成藏在本区主要有 4种模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火山岩 油气藏 成藏条件 储集空间 孔隙 裂缝 运移通道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古近系粗面岩有效储集层的识别 被引量:16
17
作者 谷团 戴金星 牛嘉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315,共6页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古近系粗面岩富含油气,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整装粗面岩型油气田——黄沙坨油气田。该区火山岩类型多变,呈层状交互产出,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大,开发过程中面临着粗面岩岩性识别及储集空间识别的难题。根据矿物...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古近系粗面岩富含油气,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整装粗面岩型油气田——黄沙坨油气田。该区火山岩类型多变,呈层状交互产出,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大,开发过程中面临着粗面岩岩性识别及储集空间识别的难题。根据矿物组成特征,利用3700测井资料定性区分粗面岩和玄武岩、粗安岩等火山岩岩性;采用井周声波成像测井(CBIL)方法识别出了孔-缝型、裂缝型、溶蚀孔隙型及微细孔隙型有效储集空间。4类储集空间在CBIL测井图上区别较为明显,结合粗面岩试油、试采资料及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参数,可将有效储集层划分为好、较好和较差3个级别。粗面岩及其有效储集空间识别成果应用于黄沙坨粗面岩油田的开发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岩 有效储集层识别 测井资料 井周声波成像测井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春华 毛俊莉 +1 位作者 杨一鸣 王奎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8,141,共4页
研究认为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古近系深层已具备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古近系的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指标高、热演化程度高,处于大量生气阶段;储集砂体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为主,砂体单层薄、累计厚度大,具有低孔隙... 研究认为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古近系深层已具备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古近系的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丰度指标高、热演化程度高,处于大量生气阶段;储集砂体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为主,砂体单层薄、累计厚度大,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点;沙三段顶部的不整合面构成区域盖层,地层内发育的火山岩层为局部盖层,盖层条件良好;构造演化稳定,以持续沉降为主,深层断裂不发育,保存条件好;钻探证实东部凹陷古近系形成的致密砂岩气藏属于原生气藏,具有异常高压、致密砂岩普遍含气、没有下倾气水界面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东部凹陷 致密砂岩气 成藏条件 区域盖层 异常高压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原油性质与成因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陆扬 刘怀山 +1 位作者 姜建群 金祥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0-494,共5页
油—油精细对比揭示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地区低熟油和成熟油共存,与东部凹陷其它地区原油相比总体上成熟度较低。表现在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和饱芳比值低(饱/芳值小于3.0)、生物标志物中反映成熟度的参数明显偏低、饱和烃和芳烃碳同位素值(... 油—油精细对比揭示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地区低熟油和成熟油共存,与东部凹陷其它地区原油相比总体上成熟度较低。表现在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和饱芳比值低(饱/芳值小于3.0)、生物标志物中反映成熟度的参数明显偏低、饱和烃和芳烃碳同位素值(分别为-26.00‰^-27.50‰和-25.00‰^-26.50‰)也明显低于东部凹陷其它地区,单体烃碳同位素类型曲线特征也揭示其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源对比揭示欧利坨子地区原油来自沙三中下段的暗色泥岩,生物标志物资料揭示源岩热演化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凹陷其它地区,因而造成该区原油成熟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烃 低熟油 油-源对比 欧利坨子地区 东部凹陷 辽河盆地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侏罗纪地层的发现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高顺莉 周祖翼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6-293,共8页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合相邻盆地侏罗...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合相邻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情况,认为该套地层为中-晚侏罗世。从岩性及孢粉组合上该井主钻遇地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上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特别是克拉梭粉占绝对优势,下组合具有较高含量的桫椤孢和克拉梭粉,以此推断南黄海盆地东北凹是以中-晚侏罗世为主的沉积凹陷。根据井震标定信息,结合凹陷内二维地震测网综合地震追踪对比结果,凹陷内侏罗系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格局,北部千里岩隆起带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东北凹 侏罗纪沉积 岩性组合 孢粉组合 沉积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