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被引量:15
1
作者 沙武田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8,共9页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存壁画内容题材加以印证。文中并对与之相关的如于阗和敦煌石窟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窟 天子窟 于阗榆林窟第31窟
下载PDF
壁画音乐图像与社会文化变迁——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的拉弦乐器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炳林 朱晓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绘制的5件拉弦乐器图像,是目前敦煌石窟壁画仅有的拉弦乐器类图像,也是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它的出现对拉弦类乐器历史和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弦乐器历史的梳理和壁画乐... 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绘制的5件拉弦乐器图像,是目前敦煌石窟壁画仅有的拉弦乐器类图像,也是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它的出现对拉弦类乐器历史和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弦乐器历史的梳理和壁画乐器定名的问题上,但其仅在莫高窟之外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出现的原因同样值得研究。如果以拉弦乐器作为研究视角,来探究其所在壁画的时代和风格,不仅能够梳理乐器本身的历史,而且可以对西夏时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史以及壁画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有一个全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东千佛洞 拉弦乐器 嵇琴 西夏
下载PDF
东千佛洞西夏壁画图像新释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维维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22-27,共6页
瓜州地区榆林窟、东千佛洞保留的西夏洞窟及其壁画艺术不论是形式上的完整性、艺术性还是图像背后蕴含的信仰内涵与多民族跨区域佛教文化交流关系,均远胜莫高窟绝大多数西夏石窟。因东千佛洞石窟壁画风化现象极其严重,为图像辨识与研究... 瓜州地区榆林窟、东千佛洞保留的西夏洞窟及其壁画艺术不论是形式上的完整性、艺术性还是图像背后蕴含的信仰内涵与多民族跨区域佛教文化交流关系,均远胜莫高窟绝大多数西夏石窟。因东千佛洞石窟壁画风化现象极其严重,为图像辨识与研究造成很多困难,所以迄今为止即使围绕东千佛洞图像志研究和作品实例分析的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目前未能解决。本文通过详尽的实地调查和全面、高清的数字档案,再一次从整体上观察几个西夏洞窟,在图像辨识、图像志解析、内涵追索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新思考。东千佛洞西夏壁画从河西本地固有造像传统的历史记忆中寻找依托,并且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发起的佛教复兴大潮中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吸收各方文化精髓,对佛教图像体系进行创新、重组、重构,是西夏社会整体宗教信仰模式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西夏 佛教图像志 真实名文殊
下载PDF
香港地质特征概观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志坚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7年第4期276-280,共5页
香港地区届华南加里东构造—岩相带南缘,中生代西太平洋岩浆活动带一部分。仅见中泥盆统、下石炭统、二叠系、浓罗系和山恶系。其中大面积分布的是中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燕山中晚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长石斑岩等。区域... 香港地区届华南加里东构造—岩相带南缘,中生代西太平洋岩浆活动带一部分。仅见中泥盆统、下石炭统、二叠系、浓罗系和山恶系。其中大面积分布的是中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燕山中晚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长石斑岩等。区域构造是一复式背斜,轴向北东—南西。矿产以长石、白陶土和石英砂岩为主。奇岩界石众多,海蚀岩洞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泥盆统 花岗岩 复式背斜 岩洞 香港 地质特征
下载PDF
榆林窟第16窟叙利亚字回鹘文景教徒题记 被引量:8
5
作者 松井太 王平先(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9,共6页
文章介绍了榆林窟第16窟墙壁上的一份题记。该题记是敦煌地区的第一份景教徒突厥文献,是由来自瓜州的回鹘景教徒朝圣者于元代书写的。题记清楚地表明,在元代统治时期,敦煌周边存在有回鹘景教徒,也证明了回鹘景教徒与佛教徒有部分共同的... 文章介绍了榆林窟第16窟墙壁上的一份题记。该题记是敦煌地区的第一份景教徒突厥文献,是由来自瓜州的回鹘景教徒朝圣者于元代书写的。题记清楚地表明,在元代统治时期,敦煌周边存在有回鹘景教徒,也证明了回鹘景教徒与佛教徒有部分共同的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题记 回鹘文 景教 敦煌佛教
下载PDF
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所呈现的古代文化交流——以月光王本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文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9,共13页
流传至今的佛经故事,数量众多,但并非大多数的佛经故事都还留存与之相关的多种语文佛经文本和艺术遗存,月光王本生是少数中的一例。对流传至今与月光王本生相关的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的研究表明:1.月光王本生文本应出现于贵霜王朝时期,... 流传至今的佛经故事,数量众多,但并非大多数的佛经故事都还留存与之相关的多种语文佛经文本和艺术遗存,月光王本生是少数中的一例。对流传至今与月光王本生相关的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的研究表明:1.月光王本生文本应出现于贵霜王朝时期,而最早的月光王本生内容,很可能出现在由根本说一切有部约在公元200—350年间所完成的《天譬喻》中;2.虽然大约完成于公元200—350年间的《天譬喻》文本已不存,但其内容应可从目前所存2—3世纪的犍陀罗浮雕以及现存月光王本生中年代最早(公元251年)的《六度集经》卷1的内容得其梗概;3.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月光王一切施的思想、犍陀罗地区所创造出来的图像造型(挥刀欲砍的婆罗门、屈身甘心舍头的月光王)以及克孜尔壁画中跪捧七宝头的大月大臣,都见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月光王本生壁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佛教世界中的东西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光王本生 贵霜 犍陀罗 艺术遗存 莫高窟 东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石窟调查简报
7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19年第2期-,共16页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乃至于全国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佛寺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东寺虽仅存3座石窟,但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石窟形制主要为禅窟,体现了古...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乃至于全国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佛寺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东寺虽仅存3座石窟,但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石窟形制主要为禅窟,体现了古龟兹在佛教信仰上曾经以重禅观的小乘佛教为主。千佛像则反映了随着唐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大乘佛教也传播到了这里,在唐代及其以后,古龟兹地区出现了小乘与大乘佛教信仰混杂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东寺遗址 石窟 龟兹 千佛像 小乘 大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