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in East Yunnan(South China)and the minimum constraint for the lungfish-tetrapod split 被引量:3
1
作者 Wenjin ZHAO Xiaolin ZHANG +2 位作者 Guodong JIA Yan’an SHEN Min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0期1784-1797,共14页
The Silurian-Devonian interval is an essential period in Earth history for witnessing the rise of sarcopterygian fishes and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In addition to its implication in glob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 The Silurian-Devonian interval is an essential period in Earth history for witnessing the rise of sarcopterygian fishes and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In addition to its implication in glob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SDB)in East Yunnan closely relates to the minimal and maximal estimated dates for the lungfish-tetrapod split.Several geochem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values and curves ofδ^(13)C_(org),δ^(13)Ccarb and TOC are obtained from the continuous SDB sequence in Dahe,Yiliang County,East Yunnan.The results reveal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δ^(13)C_(org) shift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Yulungssu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and the peak value(−20.0‰)in the sample YD-25 from the lowermos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replicating theδ^(13)C_(org) variation trend from the uppermost Silurian to the lowermost Devonian worldwide.Theδ^(13)C_(org) variation across the SDB at the Dahe Section resembles the SDB curve from the borehole Klonk-1 drilled at the top of the Klonk GSSP in the Prague Basin,Czech Republic.As such,we place the SDB in the Dahe Area between the samples of YD-17 and YD-18 from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This SDB assignment is corroborated by new findings of Early Devonian thelodont Parathelodus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 in Qujing Area.The resolution of the SDB in Dahe,coupled with available paleontological data and the biostratigraphic zonation in East Yunnan,has provided vital data for the geological ages of the fish-bearing strata in East Yunnan.The earliest rhipidistian Youngolepis from the Xishancun Formation(Lochkovian,Devonian)and earliest stem-sarcopterygian Psarolepis from the Kuanti Formation(Ludfordian,Silurian)in East Yunnan indicate that the split between lungfish and tetrapods occurred between 426.5 and 416.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east yunnan South China Lungfish-tetrapod split Calibration date
原文传递
Geochemical anomaly and the causes of transition metal accumulations in late Permian coal from the eastern Yunnan-western Guizhou region 被引量:2
2
作者 Wu Yanyan Qin Yong +1 位作者 Wang Aikuan Shen J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1期105-111,共7页
The concentration of 39 trace elements in coal from the late Permian taken from the eastern Yunnan-western Guizhou reg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 c... The concentration of 39 trace elements in coal from the late Permian taken from the eastern Yunnan-western Guizhou reg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 content of Ti, V, Cr, Mo, Co, Ni, Y, and Zr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occurrence of Mn, Ni, and Co in the different coalfields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Most of the enriched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exist mainly as inorganic minerals. In the Zhina coalfield, Co, Ni, and Nb are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sulfur. Mn, Cs, and Mo are mostly sulfides. Almost all Co was organic and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Ni is also organic in the Liupanshui coalfield. Cs, Co, and Ni are related to sulfur in the coal taken from eastern Yunnan. Carbonate is the main form of Mn in the coal from eastern Yunnan and the Liupanshui coalfield. Ti is the oxide in the coal samples where Ti is enriched. Zr is in the form of zircon in the samples where Zr is enriched. The situation for most of the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is consistent with terrestrial genesis. Coal seams are universally influenced by the sea. The strongly seawater effected peat bog with a reductive and alkaline environment favors the relative enrichment of Mn. A reducing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 enri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yunnan West Guizhou Late Permian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in coal Geochemical
下载PDF
基于华东区域模式云南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技术研究
3
作者 朱莉 许彦艳 +2 位作者 许迎杰 邱学兴 闵颖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64-469,共6页
为提高云南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效率和预报准确率,使用华东区域模式基础物理量数据,计算云南短时强降水发生前1 h 700 hPa相对湿度、700 hPa比湿、K指数和6 km垂直风切变,对短时强降水的历史个例进行物理量阈值训练和单物理量的敏感性实验... 为提高云南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效率和预报准确率,使用华东区域模式基础物理量数据,计算云南短时强降水发生前1 h 700 hPa相对湿度、700 hPa比湿、K指数和6 km垂直风切变,对短时强降水的历史个例进行物理量阈值训练和单物理量的敏感性实验,确定物理量阈值。使用阈值判定法,对华东区域模式实时预报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基于小时雨量和物理量的云南本地化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产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阈值判定法研发的基于华东区域模式云南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产品能较好地预报云南短时强降水的落区和走向,但是基于小时雨量的短时强降水客观预报产品漏报明显,基于物理量阈值的客观预报产品能有效降低云南短时强降水的漏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华东区域模式 阈值判定法 云南 客观预报产品
下载PDF
云南中三叠世一恐头龙科小型主龙型类
4
作者 王维 雷洪 李淳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2,共20页
现在的中国南方地区在三叠纪时期曾位于特提斯洋东部。在该区域产出的众多海生爬行动物中,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的形态特化,颈部极度增长,可与时代略晚的长颈龙(Tanystropheus)相比拟。这两种爬行动物分别归属于恐头龙科(Dinocepha... 现在的中国南方地区在三叠纪时期曾位于特提斯洋东部。在该区域产出的众多海生爬行动物中,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的形态特化,颈部极度增长,可与时代略晚的长颈龙(Tanystropheus)相比拟。这两种爬行动物分别归属于恐头龙科(Dinocephalosauridae)和长颈龙科(Tanystropheidae),而这两个科的成员加之另外一些基干物种代表了主龙型类(Archosauromorpha)中一系列早期分异出的支系。报道一件产自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地层的主龙型类成年个体新标本IVPP V18579,与目前已知的早期主龙型类成员相比,该标本显示出与恐头龙属一致但区别于其他属种的特征,主要包括前颌骨发育有超过外鼻孔后缘的较长后背侧突,方骨前后向较宽大且具有后边缘的凹缺,大部分尾椎上的人字骨带有远端前后向的延展。然而,新标本体型明显小于恐头龙,且显示出与恐头龙属和梳齿龙属(另一恐头龙科成员)不同的鉴别特征,例如吻部窄长、牙齿短锥状且异齿性弱、枢椎和前部颈椎的神经棘显著更高等。基于最新的用于早期主龙型类系统发育分析的特征矩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V18579代表一个新的恐头龙科成员,在恐头龙科中与恐头龙属互为姊妹群关系。于是基于V18579建立了一新属新种:玲珑南蛇龙(Austronaga minuta),同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特征描述,并讨论了它可能具有的水生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东特提斯 三叠纪 海生爬行动物 主龙型类 恐头龙科 骨骼学解剖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Onset of Yunnan’s Rainy Season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Arctic Oscillation of the Preceding Winter 被引量:1
5
作者 Yan Chen Shichang Guo +2 位作者 Yu Liu Jianhua Ju Juzhang Ren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7年第2期210-222,共13页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irculation in Ma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onset of Yunnan’s rainy seas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tic Oscillation (AO) and the onset timi...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irculation in Ma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onset of Yunnan’s rainy seas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tic Oscillation (AO) and the onset timing of the rainy sea-son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and observational precipitation data for 1961-2010.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n an interannual time scale, intens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an active EU-pattern wave train circulation in its positive phase, associated with a cold cyclonic cell covering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EASWJ), jointly contributed to the onset of the rainy season in May. Otherwise, the onset might be suppressed. The cold cyclonic cell over East Asia likely led to the southward shift and enhancement of EASWJ as well as its secondary circulation around the jet entrance, which could provide a favorable dynamic and thermal condition for rainfalls in Yunnan as was revealed in previous studies on 10 - 30-day time scale. Further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preceding wintertime A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iming of the onset of the rainy season before the mid-1980s’ by mostly modulating the wave-train-like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in May. During that time period, when the AO index of the previous winter was positive (negative), Yunnan’s rainy season tended to begin earlier (later) than normal. Correspond-ingly, the precipitation in May was also closely linked to wintertime 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SET of yunnan’s RAINY SEASON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EASWJ) Arctic Oscillation (AO) INTERANNUAL Variation
下载PDF
滇东黔西典型岩溶流域地下水中锶富集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涂春霖 和成忠 +3 位作者 陶兰初 刘振南 寸得欣 刘红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6-468,共13页
滇东黔西岔河岩溶流域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锶超常富集,研究富锶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为天然富锶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撑.通过对含水介质中锶元素含量、地下水分布和水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氢氧同位素和^(87)Sr/^(86)Sr比值、... 滇东黔西岔河岩溶流域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锶超常富集,研究富锶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为天然富锶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撑.通过对含水介质中锶元素含量、地下水分布和水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氢氧同位素和^(87)Sr/^(86)Sr比值、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等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中Sr的来源和成因.结果表明,永宁镇组(T_(1)yn)和关岭组(T_(2)g)岩石中锶含量较高,是地下水中锶的主要来源层位.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和HCO_(3)-Ca·Mg型,优势阴阳离子为HCO_(3)^(-)、Ca^(2+)和Mg^(2+).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均受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了区内水体的组分特征.水-岩作用是锶在地下水中富集的主要途径,方解石的风化溶解是地下水中Sr的主要来源,白云石和石膏也有一定的贡献;阳离子交换作用不利于锶在地下水中的富集,人类活动有利于锶从碳酸盐岩中释放,但作用均较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黔西 岩溶流域 地下水 同位素 水化学分析
下载PDF
滇东师宗-弥勒带北段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对华南大陆构造格局的制约 被引量:43
7
作者 张国伟 朱炳泉 +1 位作者 常向阳 董云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6,共10页
滇东地区的师宗-弥勒构造带是解决古特提斯东延问题的关键,综合研究表明,该带是以多条断层为骨架,包容不同性质构造岩块的构造带。明显分隔两侧不同岩石-构造组合、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师宗 弥勒构造带北段的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滇东地区的师宗-弥勒构造带是解决古特提斯东延问题的关键,综合研究表明,该带是以多条断层为骨架,包容不同性质构造岩块的构造带。明显分隔两侧不同岩石-构造组合、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师宗 弥勒构造带北段的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主要为碱性玄武岩,主元素以低TiO2、高Al2O3为特征,区别于高TiO2、低A12O3特征的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高场强元素丰度类似于板内玄武岩平均丰度,Zr/Nb、Hf/Th值分别变化在5.6~13.5和0.9~1.3范围内,类似于板内玄武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为大隆起型,显示岩浆形成于板内裂谷构造环境。不活动元素协变关系也支持这一结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以低143Nd/144Nd、高87Sr/86Sr值为 特征,类似于Rio Grande裂谷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εNd(t)值变化在+0.9~+3.2之间,显示岩浆源于轻微亏损地幔,并受到富集地幔物质影响。(205Pb/204Pb)i、(207Pb/204Pb)i和(208Pb/204Pb)i分别变化在17.131~19.119,15.386~15.670和37.780~39.266之间,(206Pb/204Pb)i和(207Pb/204Pb)i具有正相关关系。△208Pb/204Pb和△207Pb/204Pb分别变化在5~24和21~61之间,显示本次研究的玄武岩来源于DMM和EMII混合组成的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滇东 裂谷 玄武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被引量:99
8
作者 金振奎 冯增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83-389,共7页
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 C 为+ 0 .8 ‰~+ 3 .5 ‰,平均+ 2 .7 ‰;δ18 ... 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 C 为+ 0 .8 ‰~+ 3 .5 ‰,平均+ 2 .7 ‰;δ18 O为- 6 .8 ‰~- 9 .1 ‰,平均- 7 .8 ‰。 Sr 为25 ×106 ~52 ×106 ,平均39 ×106 ; Na 为52 ×106 ~74 ×106 ,平均64×106 。斑状白云岩呈灰色,由白云岩斑块和交代残余的石灰岩斑块组成,其中白云岩斑块含量大于50 % 。白云岩斑块呈云朵状,大小多为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白云岩斑块由细晶和中晶白云石组成。白云石呈自形或半自形,含量60 % ~90 % 。白云石的δ13 C 为+ 3 .1 ‰~+ 4 .0 ‰,平均+ 3 .6 ‰;δ18 O 为- 6 .4 ‰~- 8 .1 ‰,平均-7 .4 ‰。 Sr 为46 ×106 ~68 ×106 ,平均55 ×106 , Na 为60 ×106 ~89 ×106 ,平均74 ×106 。各种资料表明,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成因相同,只是白云化程度不同。白云岩是在埋藏环境中较高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 川西 下二叠统 白云岩 玄武岩 形成机理
下载PDF
黔西滇东区块储层物性制约下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洋阳 杨兆彪 +2 位作者 孙晗森 张争光 吴丛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4-171,共8页
为研究煤储层物性对煤层气的可采性及开发潜力的影响,通过对黔西滇东的土城、恩洪、老厂3个区块煤储层物性的研究,阐明了这些区块煤储层物性方面的差异,并运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划分了开发潜力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该3个... 为研究煤储层物性对煤层气的可采性及开发潜力的影响,通过对黔西滇东的土城、恩洪、老厂3个区块煤储层物性的研究,阐明了这些区块煤储层物性方面的差异,并运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划分了开发潜力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该3个区块的可采煤层数及可采煤厚较为接近,煤层含气量层域分布规律较为复杂,煤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属于特低渗~中渗储层。土城区块煤层处于超压状态,煤体结构最为完整;恩洪区块普遍欠压,煤体结构较完整,老厂区块属欠压~超压状态,煤体结构相对较为破碎。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等级为土城区块最有利,恩洪区块为较有利,老厂区块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滇东 煤层气 煤储层物性 测井解释 开发潜力评价
下载PDF
滇东低纬度高海拔区土壤化学性状对烟叶中硫、氯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程栋 王树声 +5 位作者 刘新民 侯小东 杜咏梅 顾毓敏 程森 解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4-481,共8页
本文分析测定了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省曲靖市烟田土壤与烟叶的相关化学性状,通过分类树模型统计分析了烤烟中部叶片中硫、氯离子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曲靖地区烟叶中硫的平均含量为0.26 mg/kg,含量范围在0.07-0... 本文分析测定了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省曲靖市烟田土壤与烟叶的相关化学性状,通过分类树模型统计分析了烤烟中部叶片中硫、氯离子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曲靖地区烟叶中硫的平均含量为0.26 mg/kg,含量范围在0.07-0.97 mg/kg,处于较适宜水平,但变异较大。有效硫、有效钙、海拔、速效磷、pH、有机质和速效钾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烟叶中硫素含量,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效硫含量。土壤有效硫含量≤35.53 mg/kg时,烟叶硫含量主要受土壤速效磷影响;土壤有效硫含量介于35.53-71.83 mg/kg时,土壤有效镁则成为影响烟叶硫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硫含量≥71.830mg/kg时,烟叶硫含量受土壤pH影响较大。(2)曲靖地区烟叶中氯离子平均含量为2.49g/kg,含量范围在0.20-34.7g/kg,处于较适宜水平,变异较大。土壤水溶性氯是影响烟叶氯离子含量的最主要因素,其含量分割点为4.97、28.48和51.93 mg/kg。除土壤水溶性氯外,土壤有效镁、速效磷和速效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烟叶氯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氯离子 土壤化学性状 低纬度高海拔 滇东
下载PDF
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动物群 被引量:9
11
作者 何心一 陈建强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324,共22页
对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 (Ludlow晚期—Prodoli早期 )四射珊瑚群详细研究并对某些珊瑚属种作了修订。文中特别对关底组和妙高组的珊瑚群特征及其分布加以论述。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共有 2 2属 ,4 4种 (包括关底组、妙高组与玉... 对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 (Ludlow晚期—Prodoli早期 )四射珊瑚群详细研究并对某些珊瑚属种作了修订。文中特别对关底组和妙高组的珊瑚群特征及其分布加以论述。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共有 2 2属 ,4 4种 (包括关底组、妙高组与玉龙寺组产的珊瑚 )。其中泡沫珊瑚类Holmophyllum ,Cystiphyllum和Ketophyllum占优势 ,其次是柱珊瑚类Kyphophyllum ,Micula和Pilophyllum等属 ,而扭心珊瑚类代表很少 ,仅有Brachyelasma ,Rukhinia和Phaulactis属首次发现在滇东晚志留世地层中。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群与西秦岭同期四射珊瑚有密切联系 ,同时 ,与乌拉尔 (Ural)同期珊瑚群也有些相似。文中共描述四射珊瑚 17属 ,2 3种 ,其中 3新种 ,即Cystiphyllumminutumsp .nov .,Ketophyllum qujingensesp .nov .,Phaulactisvesicularissp .no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射珊瑚 晚志留世 曲靖地区 云南 泡沫珊瑚类 柱珊瑚类
下载PDF
2006~2010年云南东部地区磁偏角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倪喆 李春光 +2 位作者 陈斌 袁洁浩 狄传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4,共5页
利用2006~2010年云南东部地区9期地磁三分量观测资料,经过日变改正、长期变化改正消除地磁场的日变化及长期变化影响,计算各期地磁内源场的曲面样条模型并剥离出地磁异常场分布,求解相邻两期地磁异常场差异获取地磁异常场的变化,并对磁... 利用2006~2010年云南东部地区9期地磁三分量观测资料,经过日变改正、长期变化改正消除地磁场的日变化及长期变化影响,计算各期地磁内源场的曲面样条模型并剥离出地磁异常场分布,求解相邻两期地磁异常场差异获取地磁异常场的变化,并对磁异常场中磁偏角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样条模型 磁偏角异常 云南东部地区
下载PDF
滇东磷块岩矿床中磷灰石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永先 戈定夷 +1 位作者 曾允孚 戴灿发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7-36,共20页
本文重点对滇东地区原生磷块岩和风化富集磷块岩中磷灰石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总结磷灰石富集规律。首先按风化程度、矿石组分结构构造不同特点,将磷块岩划分为十种矿石自然类型。通过对不同成因类型磷灰石的化学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 本文重点对滇东地区原生磷块岩和风化富集磷块岩中磷灰石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总结磷灰石富集规律。首先按风化程度、矿石组分结构构造不同特点,将磷块岩划分为十种矿石自然类型。通过对不同成因类型磷灰石的化学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拉曼光谱、EPR光谱、微形态和微组构研究,根据CO,OH ̄-,F ̄-的含量变化,将本区磷灰石划分为四个亚种,首次总结出磷灰石不同亚种与磷块岩类型之间成因内在联系。提出氟磷灰石主要形成于风化磷块岩中,碳氟磷灰石主要形成于原生沉积磷块岩中,羟碳氟磷灰石是组成原生菌藻磷块岩主要矿物的新认识。磷灰石的富集受内外因素的控制,滇池周边原生沉积磷块岩主要以碳酸盐类磷块岩为主,这种化学活性强的矿层为本区风化富集磷矿提供了极好的物质基础,再加上该区有利的气候、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形成了优质风化磷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块岩 磷灰石 富集规律 矿床
下载PDF
滇东磷块岩及工业磷矿床成因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陶永和 梁永忠 《云南地质》 2002年第3期267-283,共17页
滇东地区存在两套含磷岩系、十个磷块岩层位 ,可归纳为三类成因、四个工业磷矿层 ,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沉积阶段、四个工业磷矿床成矿区。其中 ,研究较深的中谊村段磷矿 。
关键词 磷块岩 工业矿床 成因 云南 成矿作用 成矿地质条件
下载PDF
古深断裂活化与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以川南—滇东和中扬子褶皱-冲断系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吴根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6-253,共8页
基于花岗岩侵入、构造变形和磨拉石建造(或长期隆起)提出川南—滇东和中扬子地区侏罗-白垩纪时发生造山事件。分析了造山带的内部结构、范围和动力机制,发现川南—滇东褶皱-冲断系为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发育,其西以滇中古陆块与燕... 基于花岗岩侵入、构造变形和磨拉石建造(或长期隆起)提出川南—滇东和中扬子地区侏罗-白垩纪时发生造山事件。分析了造山带的内部结构、范围和动力机制,发现川南—滇东褶皱-冲断系为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发育,其西以滇中古陆块与燕山期消减型造山带相隔;中扬子褶皱-冲断系为北西向断裂控制发育,向南西扩展时止于黄陵古陆核。两者均属印支运动后出现的中国—东南亚次大陆外侧的新特提斯洋消减,及嗣后的碰撞激活拼合大陆内的古深断裂活化而发生的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构成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深断裂活化 燕山运动 中扬子地区 陆内造山运动 川南-滇东褶皱-冲断系
下载PDF
滇东、滇西地区主要河流低阶地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计凤桔 郑荣章 +1 位作者 李建平 尹金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在流水沉积物热释光测年适用性和测年数据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滇东、滇西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多方法的综合测年 ,获得了该区主要河流低阶地沉积物的堆积年代及其阶地面的形成时代 ,该区I级支流T1阶地堆积于 4 5... 在流水沉积物热释光测年适用性和测年数据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滇东、滇西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多方法的综合测年 ,获得了该区主要河流低阶地沉积物的堆积年代及其阶地面的形成时代 ,该区I级支流T1阶地堆积于 4 50 0~ 110 0 0aB .P .,其阶地地貌面形成于 4 50 0~ 50 0 0aB .P .;T2 阶地堆积于 90 0 0~ 2 2 0 0 0aB .P .,该级地貌面形成于 90 0 0~ 10 0 0 0aB .P .;主流T1阶地的堆积年龄为 90 0 0~ 170 0 0aB .P .,阶地面形成于 90 0 0~ 10 0 0 0aB .P .;T2 阶地的沉积年龄为 150 0 0~ 4 50 0 0aB .P .,阶地地貌面形成于 150 0 0aB .P .左右。同时 ,通过阶地堆积时期古气候、古环境的分析 ,探讨了该区低阶地地貌面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测年 阶地堆积年龄 阶地地貌面 年代学
下载PDF
2011年初云南东部极端低温冰冻灾害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素雨 李华宏 +1 位作者 严华生 牛法宝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1-76,共6页
利用NCEP/NCAA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及云南省122个观测站资料,结合诊断、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2011年初云南东部极端低温冰冻灾害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并与2008年初低温冰冻灾害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寻找云南低温冰冻... 利用NCEP/NCAA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及云南省122个观测站资料,结合诊断、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2011年初云南东部极端低温冰冻灾害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并与2008年初低温冰冻灾害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寻找云南低温冰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500hPa高度场欧亚中高纬呈两槽一脊,西西伯利亚高压脊异常强大,贝巴之间为东西向横槽,东亚中高纬呈"+-+"的高度场距平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偏弱,南海副高异常偏南偏弱是2011年1月云南东部频遭冷空气影响的大尺度大气环流背景。另外,相关分析发现NINO4区海温持续异常偏冷对应云南东部气温异常偏低。较2008年初持续近2个月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相比,虽然2011年灾害影响时间较短,范围较小,但冷空气过程频发,昆明准静止锋长时间控制云南东部,最终造成近50年来的极端低温冰冻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气候学 防灾减灾 云南东部 极端低温冰冻 海温异常
下载PDF
滇东高原地理环境分异与城镇上山空间资源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嘉学 王教元 +1 位作者 肖梦景 余洁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3,共6页
"城镇上山"是云南近年来为保护为数不多的坝区优质耕地而实施的重大战略,空间资源的规模、位置等是城镇上山的基础。本研究在认识滇东高原不同地貌小区地理环境特征和识别城镇上山地理环境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利用RS和GIS技术,... "城镇上山"是云南近年来为保护为数不多的坝区优质耕地而实施的重大战略,空间资源的规模、位置等是城镇上山的基础。本研究在认识滇东高原不同地貌小区地理环境特征和识别城镇上山地理环境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利用RS和GIS技术,获取相关地理环境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滇东高原城镇上山的空间资源总量为217.23km2,且与城镇化发展趋势及要求在空间上大致吻合,即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上山需求量大的原上缓丘盆地小区和斜坡台地丘陵小区空间资源量较大。但城镇上山空间资源相对较为分散,连片分布斑块不多且面积不大。这意味着滇东高原城镇上山战略的推进,可节约的优质耕地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但上山过程中的山地整理任务仍十分繁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高原 地理环境 城镇上山 空间资源
下载PDF
滇西二叠系玄武岩及其与东古特提斯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臧文娟 李学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4-452,共9页
目的研究云南祥云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和东古特提斯洋在三江地区演化历史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祥云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属钙碱性系列,TiO2=1.41%~2.05%(平均1.69%),K2O=0.13%~3.04%(平均1.19%),轻稀土... 目的研究云南祥云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和东古特提斯洋在三江地区演化历史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祥云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属钙碱性系列,TiO2=1.41%~2.05%(平均1.69%),K2O=0.13%~3.04%(平均1.19%),轻稀土中度富集。岩石形成于大陆溢流环境,属于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低钛玄武岩类。该组玄武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出显著的过渡属性,总体表现为板内玄武岩特征,但又具有大洋拉斑玄武岩的部分特征,并在一些特征元素组合方面指示了俯冲物质(或陆壳)的混染。岩石具有富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0.706 350~0.706 635,143Nd/144Nd=0.512 355~0.512 381,εNd(t)=-3.99^-3.3,TDM=1.14~1.18 Ga。结论本区玄武岩可能形成于东古特提斯主洋盆地紧邻的大陆边缘环境,其地幔源区具有大陆富集地幔+大洋亏损地幔的混源特征,并在其源区内或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过俯冲物质(或陆壳)的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二叠系玄武岩 东古特提斯演化 云南
下载PDF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特征分析与评估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红梅 赵真 +1 位作者 张莹 张翼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危险性高、地质灾害风险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异巨大、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等。在灾害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地震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易损性及应急备震能力等4个方...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危险性高、地质灾害风险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异巨大、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等。在灾害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地震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易损性及应急备震能力等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反映地震灾害风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建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地区进行评估,并将该地区相对地震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成5个等级。结果显示:凉山州的地震灾害风险等级整体处于中高风险,其中西昌市和冕宁县地震灾害风险最高,甘孜州和雅安市的地震灾害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区域地震灾害风险治理对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风险 特征分析 指标体系 空间分析 四川道孚至川滇交界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