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al structure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off the eastern Hainan coast during summer 2015
1
作者 Sumin Liu Bo Hong +7 位作者 Guifen Wang Weiqiang Wang Qiang Xie Zekai Ni Liu Yu Huichang Jiang Tong Long Hongzhou X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03-114,共12页
Based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set and survey data during upwelling season of 2015,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communit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eastern Hainan upwelling(EHU)and its ad... Based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set and survey data during upwelling season of 2015,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communit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eastern Hainan upwelling(EHU)and its adjacent area,the eastern Leizhou Peninsula upwelling(ELPU)were illustrated.It is found that a significant cold tongue with high salinity and low temperature along the eastern Hainan coast driven by upwelling-favorable summer monsoon.The ELPU was relative weaker than the EHU because of its wide and gentle continental slope.Due to mixing by tides and waves,DO concentration with high value(>6.0 mg/L)were almost homogenous from surface to 30 m depth at the EHU.Beneath that,low DO water(<6.0 mg/L,anoxia)were pumped upward from bottom by the upwelling.The ELPU has worse DO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EHU where bottom DO were lower than 3.5 mg/L owing to abundant DO consumption.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reached maximal value about 1.5 mg/m3 at 30 m depth layer rather than surface layer at the EHU indicating the impact limit of upwelling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DO distribution.Nourished by rich nutrient input,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at the ELPU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EHU where the maximal value can reach about 4.0 mg/m3.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were reduced to about 0.2–0.3 mg/m3 at the offshore areas of the EHU and ELPU which were close to the value at open sea.At the inshore of the EHU,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diatom which accounted for about 50%of phytoplankton biomass.And prokaryotes(about 40%),green algae(about 20%)and prochlorococcus(about 20%)became main species at the offshore of the EHU.At the ELPU,diatom accounted for about 80%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followed by green algae,indicating a different ecosystem at this region compared with the E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hainan upwelling cold tongue dissolved oxyge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下载PDF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Quaternary volcanism from the islets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evidence for Hainan plume 被引量:8
2
作者 LI Naisheng YAN Quanshu +1 位作者 CHEN Zhihua SHI Xue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40-49,共10页
Some of the islets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are covered by Quaternary volcano strata. The rock samples from these islets mainly consist of quartz tholeiites (at Shenjiandao), olivine tholeiites (at Linshidao and X... Some of the islets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are covered by Quaternary volcano strata. The rock samples from these islets mainly consist of quartz tholeiites (at Shenjiandao), olivine tholeiites (at Linshidao and Xieyang- dao) and alkali basalts (at Yangpubi and Jianshidao), and basically represent four periods of the Quaternary volcanism of Hainan Island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Except for the samples from Shenjiandao, most of the Quaternary volcanics of these islets belong to alkali magma series. The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ll of these samples show they are OIB (oceanic island basalt) -like, which implies that their deep geodynamic setting may be related to a mantle plume. The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show that the mantle source beneath the Quaternary strata can be regarded as a result of binary mixing between a depleted, DMM (de- pleted MORB mantle)-like source and an enriched mantle type 2 (EM2). The EM2 may be originated from the Hainan mantle plume, and has been metasomatized by carbonaceous fluids released from ancient re- cycled oceanic crust at an asthenospheric mantle level. These features, together with typical trace element ratios, reflect that the parent magma was not subjected to crustal contamination during its ascent to the surface. 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Hainan mantle p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riched mantle type 2 (EM2) mantle source Quaternary volcanism hainan mantle plume eastern Beibu Gulf
下载PDF
Coral Ba/Ca and Mn/Ca Ratios as Proxi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rrestrial Input at the Eastern Offshore Area of Hainan Island
3
作者 JIANG Qiaowen CAO Zhimin +3 位作者 WANG Daoru LI Yuanchao WU Zhongjie NI Jian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72-1080,共9页
Geochemical ratios in coral reef skeletons could be used as proxies to reconstruct past climat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cords in data-poor regions. Using a 103-year data set(1902 to 2005), the annual variations in ... Geochemical ratios in coral reef skeletons could be used as proxies to reconstruct past climat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cords in data-poor regions. Using a 103-year data set(1902 to 2005), the annual variations in Ba/Ca and Mn/Ca ratios of Porites lutea skeletons at an eastern offshore area of Hainan Island(19?12'28.4''N, 110?37'38.8''E) were analyz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Ba/Ca ratios varied from a minimum of 3.120 μmol mol^(-1) in 1903 to a maximum of 10.064 μmol mol^(-1) in 1944, with an average of 5.256 μmol mol^(-1). Mn/Ca ratios varied from 0.206 to 5.708 μmol mol^(-1) with an annual average of 1.234 μmol mol^(-1), with peak values in 2001, 1964 and 1932, that correlated with strong rainfall events caused by typhoons. Variation in Ba/Ca and Mn/Ca ratios were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river discharge and precipitation records, providing insight into past climatological events.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ir indirect effects could impact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a and Mn/Ca ratios and observed precipitation and terrestrial input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ites lutea eastern offshore area of hainan Island Ba/Ca and Mn/Ca ratios TERRIGENOUS INPUT PRECIPITATION climate proxy records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陈红利 赵志忠 +2 位作者 吴慧 吴雯 董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66-472,共7页
热带雨林次生林碳循环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土壤粒径组成与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碳库稳定性的重要物理化学因子。在海南岛东部的吊罗山、七仙岭以及五指山选取10个热带雨林次生... 热带雨林次生林碳循环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土壤粒径组成与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碳库稳定性的重要物理化学因子。在海南岛东部的吊罗山、七仙岭以及五指山选取10个热带雨林次生林典型样地,分层采集距地表0~10 cm、11~30 cm、31~50 cm的土样,利用有机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采用电位法测定pH值,使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五指山、七仙岭、吊罗山;在垂直方向上,3个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呈表聚性特征;3个区域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 H值、粉粒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黏粒含量呈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正相关,砂粒含量与五指山、吊罗山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5);黏粒含量是海南岛东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主控因子,后续可考虑研究固碳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与累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东部 热带次生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粒径
下载PDF
2006年夏季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许金电 蔡尚湛 +2 位作者 宣莉莉 邱云 朱大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8,共8页
利用2006年夏季广东、海南、广西近海的海洋水文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QuikSCAT风场资料分析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风场、风应力旋度对上升流的影响以及上升流区水温、海流、海平面对上升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琼东、粤西... 利用2006年夏季广东、海南、广西近海的海洋水文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QuikSCAT风场资料分析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风场、风应力旋度对上升流的影响以及上升流区水温、海流、海平面对上升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沿岸上升流区并非相互独立,从10m层以下已经连成一片。琼东沿岸上升流主要由夏季西南季风驱动而产生,风应力旋度也有一定贡献。琼东沿岸上升流的强度比粤西强。琼东沿岸海域的上层海水(18m以浅)以离岸运动为主,中下层海水以向岸运动为主。上层的离岸流速大于中下层的向岸流速。琼东沿岸的上升流现象是间歇性的,与沿岸风速强弱有关。琼东沿岸海域海平面的升降与上升流的强弱有良好的关系,上升流的强弱滞后于海平面的升降约1~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琼东 粤西 空间结构 海流 海平面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海域滨珊瑚Sr/Ca比值温度计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羿 彭子成 +3 位作者 程继满 孙铁 聂宝符 陈特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0-476,共7页
文章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的方法测定了1986—1996年海南岛东部海域滨珊瑚的Sr/Ca比值,建立了该海域月分辨率的Sr/Ca海水表面温度计方程:SST(℃)=170—16[Sr/Ca](mmol/mol),n=133,r=0.80,P=0.01... 文章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的方法测定了1986—1996年海南岛东部海域滨珊瑚的Sr/Ca比值,建立了该海域月分辨率的Sr/Ca海水表面温度计方程:SST(℃)=170—16[Sr/Ca](mmol/mol),n=133,r=0.80,P=0.01,此与韦刚健等在西沙海域建立的温度计方程:SST(℃)=169-16.7[Sr/Ca](mmol/mol)一致,这表明南海中、北部海域也出现有相似的微量元素温度计。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在某些年月份SST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出现的显著差别,探讨了可能造成的海洋气象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东部海域 滨珊瑚 Sr/Ca温度计
下载PDF
琼东乐来地区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的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谢才富 张开明 +3 位作者 黄照先 段其发 姚华舟 段万军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1期26-27,共2页
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对琼东乐来地区侵入岩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阐述了岩石谱系单位的分布、产状、地质关系、岩性、所含包体和脉岩类型等地质特征,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本区侵入岩形成于晚二叠世—晚白垩世,其同位素年... 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对琼东乐来地区侵入岩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阐述了岩石谱系单位的分布、产状、地质关系、岩性、所含包体和脉岩类型等地质特征,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本区侵入岩形成于晚二叠世—晚白垩世,其同位素年龄介于255~72Ma,并主要集中于以255~213Ma为主,176~151Ma为辅的两个时段内,分别对应于本区晚海西期—印支期的造山作用及早燕山期的拉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岩石谱系单位 地质特征 同位素年龄学 海南岛 形成时代
下载PDF
海南岛烟塘岩体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云平 谢盛智 +1 位作者 谢盛周 吴育波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4年第2期40-45,共6页
烟塘岩体位于海南岛东部,岩石化学成分上具高Si富K,贫Na,Fe和Mg等特点,属壳源过铝质岩浆成因侵入花岗岩。研究表明,烟塘岩体的源岩主要是海南岛结晶基底抱板群变质火山岩和砂泥质变沉积岩,其形成主要与岩石圈汇聚、挤压碰撞、陆壳加厚有... 烟塘岩体位于海南岛东部,岩石化学成分上具高Si富K,贫Na,Fe和Mg等特点,属壳源过铝质岩浆成因侵入花岗岩。研究表明,烟塘岩体的源岩主要是海南岛结晶基底抱板群变质火山岩和砂泥质变沉积岩,其形成主要与岩石圈汇聚、挤压碰撞、陆壳加厚有关,可能是古特提斯洋闭合、琼北与琼中两大地块之间"挤压-碰撞-陆壳加厚"这一深部构造作用的浅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成因 烟塘岩体 海南岛东部
下载PDF
东环高铁对琼东旅游带形成的效应及其优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薛熙明 刘俊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6-30,共5页
东环高铁的开通对于琼东旅游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自2010年东环高铁投入运营后,琼东各县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都有较大增长,旅游房地产市场更呈现出急速扩大态势。运用点轴理论分析了琼东旅游带的点轴扩散系统,提出了包... 东环高铁的开通对于琼东旅游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自2010年东环高铁投入运营后,琼东各县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都有较大增长,旅游房地产市场更呈现出急速扩大态势。运用点轴理论分析了琼东旅游带的点轴扩散系统,提出了包括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创新旅游主题定位、提升和拓展发展轴等内容的高铁旅游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 东环高铁 旅游带 点轴理论 琼东
下载PDF
海南岛东北部木栏头变质杂岩的组成、时代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晓春 胡娟 +3 位作者 陈龙耀 夏蒙蒙 韩建恩 胡道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51-3083,共33页
新的区域地质调查在海南岛东北部木栏头地区识别出一套从前未知的中级变质杂岩。木栏头变质杂岩主要沿林新—木栏头—虎威岭—赤坡—七星岭—新埠海—铺前海边沿岸呈基岩或不同尺度的无根岩块断续出露,其主体是钙硅酸盐岩和正、副片麻岩... 新的区域地质调查在海南岛东北部木栏头地区识别出一套从前未知的中级变质杂岩。木栏头变质杂岩主要沿林新—木栏头—虎威岭—赤坡—七星岭—新埠海—铺前海边沿岸呈基岩或不同尺度的无根岩块断续出露,其主体是钙硅酸盐岩和正、副片麻岩,含有少量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并按分布区域可进一步区分出林新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组合、木栏头变质火山岩-钙硅酸盐岩组合、虎威岭-七星岭片麻岩-钙硅酸盐岩-大理岩组合和新埠海-铺前片麻岩组合等四套岩石组合。对30件变质基性岩、变质中酸性岩、变质碎屑沉积岩、钙硅酸盐岩以及花岗和伟晶岩脉等不同类型岩石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木栏头变质杂岩的原岩主体是一套二叠纪火山-沉积岩系,其内含有少量二叠纪花岗质侵入岩以及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残留。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主要包括古元古代晚期(1670 Ma)碎屑沉积岩和中元古代早期(1460~1410 Ma)花岗质片麻岩,晚二叠世碱性花岗岩中还存在大量单一的中元古代晚期(1180 Ma)继承锆石。变质沉积岩中的早期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2550~2490 Ma、1850~1780 Ma、1600~1560 Ma、1450 Ma和1100 Ma,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于海南岛中部的抱板群、石碌群和石灰顶组。二叠纪花岗岩的侵入时代主要为280 Ma和260 Ma,与陆缘弧前盆地环境下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的时代基本一致。这些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除具有395~345 Ma和280~256 Ma两个年龄峰值外,部分样品还含有960~930 Ma和450~410 Ma两个重要年龄峰值,与前人在海南岛晚古生代地层中获得的年代学结果相似。木栏头变质杂岩经历了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4~235 Ma)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和深熔作用以及花岗和伟晶岩脉的大规模侵入,独居石U-Pb定年表明中侏罗世(159 Ma)花岗岩脉也侵入其中。结合近年发表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海南岛应属于印支陆块的一部分,由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早古生代盖层构成的琼南地体以及该地体演化而来的琼北构造混杂岩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邦溪-晨星构造带或昌江-琼海断裂不能被视为华南和印支陆块间的构造边界,真正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即金沙江-哀牢山-马江缝合带的东延)应位于木栏头北部,大致相当于现今琼州海峡断裂的位置。华南和印支陆块间古特提斯洋盆的关闭始于石炭纪(340~300 Ma)洋壳的南向俯冲,形成北部的潮滩鼻榴辉岩和南部的邦溪-晨星弧后盆地,二叠纪时期(280~255 Ma)洋盆持续俯冲形成海南岛主体大陆岛弧以及木栏头弧前盆地,而后洋盆最终关闭并进入到陆-陆碰撞和碰撞后伸展阶段,从而形成木栏头变质杂岩以及海南岛内部其他三叠纪变质岩和同期花岗质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基底 二叠纪火山-沉积岩系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变质 海南岛 东古特提斯
下载PDF
海南东部自然区槟榔园土壤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业华 陈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51-254,共4页
为了探讨槟榔产量连年下降的原因,运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分析槟榔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区域的土壤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根区的是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还原酶、纤维素分解酶。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园区的... 为了探讨槟榔产量连年下降的原因,运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分析槟榔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区域的土壤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根区的是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还原酶、纤维素分解酶。对照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园区的是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还原酶。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区的是蛋白酶。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园区的是酸性磷酸酶、蛋白酶。12年限槟榔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24年限的是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还原酶。24年限槟榔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12年限的是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土壤 海南东部自然区
下载PDF
基于海南VHF雷达观测的低纬E区场向不规则体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6 位作者 阎敬业 杨国涛 王霄 燕春晓 王继红 吴琼之 南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62,共10页
利用海南VHF雷达(19.5°N,109.1°E;磁纬8.1°N)在2011年7月15—22日期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东亚低纬3 m尺度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FAI)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间,E区场向不规则体几乎每天发生,既可发生于夜... 利用海南VHF雷达(19.5°N,109.1°E;磁纬8.1°N)在2011年7月15—22日期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东亚低纬3 m尺度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FAI)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间,E区场向不规则体几乎每天发生,既可发生于夜间,也可发生于白天,且存在各种不同结构.根据E区场向不规则体发生的时间及形态,可将其分为三种结构类型:低部连续型结构、上部下降型结构以及白天连续型结构.这些低纬E区场向不规则体的回波谱特性与赤道电集流(EEJ)和中纬区E区场向不规则体中的2型回波相类似,但其随时间的变化与后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其他低纬区E区场向不规则体回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低纬区 海南VHF雷达 E区场向不规则体
下载PDF
海南岛秋季降水异常对应的热带大尺度环流和海温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勇 陆日宇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4-1042,共9页
海南岛的地理环境特殊,具有独特的降水变化特征。作者利用海南岛7个站的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海温资料,研究了近45年海南岛降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产生降水异常的一个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具有明显的季... 海南岛的地理环境特殊,具有独特的降水变化特征。作者利用海南岛7个站的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海温资料,研究了近45年海南岛降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产生降水异常的一个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秋季的9、10月份降水最大,而且这两个月降水的年际方差占全年降水总方差的47.1%。秋季降水的年际异常对应的环流形式主要表现为对流层中下层存在的两个异常的气旋和反气旋中心。当降水偏多时,有两支异常的气流分别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吹向海南岛附近地区,为该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水汽,有利于岛上降水。而当降水偏少时,两支异常的气流变为从大陆吹向海洋,使海南岛上空水汽偏少,不利于岛上降水。另一方面,这种与秋季降水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是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造成的,异常的海温将使热带地区的沃克环流发生异常,并最终使海南岛附近环流发生异常,导致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降水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沃克环流
下载PDF
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裕春 李安洪 蒋关鲁 《高速铁路技术》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地基沉降已成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路基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掌握花岗岩全风化层地基沉降特性,对指导在花岗岩地区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选择合理、经济的地基处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地基浅层5~8m表现为... 地基沉降已成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路基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掌握花岗岩全风化层地基沉降特性,对指导在花岗岩地区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选择合理、经济的地基处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地基浅层5~8m表现为明显的黏性土特性,深层性质逐渐接近粉土;路堤在填筑期可完成总沉降的80%以上,放置1~2个月,可完成总沉降的90%左右;全风化层土应力-应变、应变-时间关系均符合双曲线模型,沉降预测推荐双曲线法;花岗岩全风化层地基上一般地段修建有砟轨道客运专线地基可不处理,修建无砟轨道客运专线一般地震宜采用复合地基穿过地基浅层5~8m,对于高填方及过渡段加大复合地基处理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环铁路 花岗岩全风化层 沉降特性 地基处理
下载PDF
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沉降计算参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裕春 《高速铁路技术》 2011年第6期48-52,共5页
地基沉降已成为客运专线路基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文章根据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物理特性,开展了地基沉降计算参数试验研究,提出适宜的地基沉降计算参数和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颗粒分布不均匀,粒度主要分布在中... 地基沉降已成为客运专线路基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文章根据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物理特性,开展了地基沉降计算参数试验研究,提出适宜的地基沉降计算参数和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颗粒分布不均匀,粒度主要分布在中砂以上和细砂以下粒组,地基浅层5~8 m表现为明显的粘性土特性,深层性质逐渐接近粉土;对多种试验方法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推荐采用标准贯入试验作为花岗岩全风化层沉降计算参数确定的勘探方法,现场实测及离心模型试验地基反力系数关系证明了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的合理性,并拟合出了标准贯入试验与压缩模量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环铁路 花岗岩全风化层 固结试验 原位试验 地基反力系数
下载PDF
海东线全风化花岗岩路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裕春 《高速铁路技术》 2011年第5期34-39,共6页
离心模型试验是研究以重力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土工建筑物性状的一种较好方法,由于不同地区的花岗岩全风化层性质不同,开展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路基离心模型试验,掌握花岗岩全风化层路基沉降特性、路基基底应力分布及地基附加应力衰减规律... 离心模型试验是研究以重力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土工建筑物性状的一种较好方法,由于不同地区的花岗岩全风化层性质不同,开展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路基离心模型试验,掌握花岗岩全风化层路基沉降特性、路基基底应力分布及地基附加应力衰减规律,对修建客运专线具有重要意义。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海东线花岗岩全风化层路基施工及填筑期可完成总沉降的75%以上,放置90d后工后沉降满足有砟轨道客运专线要求;地表路基中心应力介于均布荷载和比例荷载之间,沉降或承载力设计应对比例荷载法进行修正;地基表层附加应力衰减较Boussinesq(布辛奈斯克)法快,较深处应力衰减放慢,计算压缩层厚度可适当减小;地基加固后加固区整体沉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环铁路 花岗岩全风化层 离心模型试验 沉降特性 地基应力
下载PDF
2013年夏季琼东海域上升流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汪彧 经志友 齐义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9,共10页
利用2013 年夏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南海西部航次获得的观测资料, 并结合卫星遥感海面温度和风场资料,对琼东海域夏季上升流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2013 年夏季航次观测期间, 琼东海域存在显著的上升流... 利用2013 年夏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南海西部航次获得的观测资料, 并结合卫星遥感海面温度和风场资料,对琼东海域夏季上升流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2013 年夏季航次观测期间, 琼东海域存在显著的上升流现象, 但表层上升流信号较弱, 强上升流主要发生在30-50m 的下层海域, 上升流中心海域与外围海水在下层的温度差超过7℃, 盐度差可达到0.7‰以上.进一步分析航次期间的一次热带气旋过程对琼东上升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气旋破坏了上升流的上层结构, 且琼东上升流对风场变异的响应过程存在2-4d 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 上升流 时空结构 热带气旋
下载PDF
2014年与2015年夏季琼东上升流的年际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凯 高璐 +3 位作者 董旭 潘爱军 王维波 万小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通过2014年与2015年7月琼东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对ENSO影响下琼东上升流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为强厄尔尼诺年,2015年7月低温高盐水总体上离表层较深,大约为20~30 m(24.5℃等温线和34等盐线),但在... 本文通过2014年与2015年7月琼东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对ENSO影响下琼东上升流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为强厄尔尼诺年,2015年7月低温高盐水总体上离表层较深,大约为20~30 m(24.5℃等温线和34等盐线),但在近岸处(离岸20 km以内)却相对较浅,24.5℃等温线和34等盐线在整个断面抬升15~25 m,上升流的爬升现象更为明显;受西南季风影响,表层海水离岸运动,低温高盐水沿地形爬升进行补充,是典型的风生上升流。2014年为正常年份,2014年7月,整个断面低温高盐水更接近表层(近岸例外),大约为10~20 m,同等深度低温高盐现象比2015年明显,但上升流爬升现象不明显,24.5℃等温线和34等盐线在整个断面抬升不到10 m;盛行风为东南风、向岸风,对上升流的形成起抑制作用,低温高盐水使整个断面的抬升,不符合风生上升流的特征规律,表明该年琼东上升流的形成可能与外海环流变化导致的温跃层抬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琼东上升流 低温高盐
下载PDF
海南东部浅海锆钛砂矿物特征及成矿条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珍妮 黄蓉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12期279-280,共2页
我国的海南岛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锆英石以及钛铁矿砂矿,全国资源相比,区域面积非常大,为海南岛非常优质的一类矿产资源。在对相关资料查询、实地勘察等工作开展之后,深入分析了浅海锆钛砂矿物特征及成矿条件。对之后的找矿工作... 我国的海南岛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锆英石以及钛铁矿砂矿,全国资源相比,区域面积非常大,为海南岛非常优质的一类矿产资源。在对相关资料查询、实地勘察等工作开展之后,深入分析了浅海锆钛砂矿物特征及成矿条件。对之后的找矿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部 浅海锆钛砂矿物 成矿条件
下载PDF
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下海南省PPP模式改革研究——以粤东地区经验为鉴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健齐 黄淋榜 +1 位作者 许冰纯 李世杰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33-42,共10页
为更加深入广泛地扩大海南对外开放水平,2010年海南省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全方位战略,PPP模式也因此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得到大力推广,成为海南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中坚推动力量,切实提升了海南省的整体竞争力。但通过海南省... 为更加深入广泛地扩大海南对外开放水平,2010年海南省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全方位战略,PPP模式也因此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得到大力推广,成为海南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中坚推动力量,切实提升了海南省的整体竞争力。但通过海南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粤东地区对比发现,海南省PPP项目的谈判效率及规范发展等方面水平不高,粤东地区日渐成熟的PPP模式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海南省学习借鉴。论题剖析粤东地区PPP模式成功经验和案例,包括良好民营资本发展态势、优化的营商环境、合理分配的运作模式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提出利于优化海南省PPP供给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海南省PPP模式的改善与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战略 海南省PPP模式 粤东地区PPP案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