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glacial retreat and its effect on water resources in eastern Xinjiang 被引量:23
1
作者 LI KaiMing LI ZhongQin +1 位作者 GAO WenYu WANG 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3期3596-3604,共9页
The eastern Xinjiang Basin is desperately short of water. Most rivers in the basin originate in the high eastern Tianshan, which has abundant precipitation and numerous alpine glaciers. Fieldwork conducted on three re... The eastern Xinjiang Basin is desperately short of water. Most rivers in the basin originate in the high eastern Tianshan, which has abundant precipitation and numerous alpine glaciers. Fieldwork conducted on three reference glaciers around Mt. Bogda in 1981 and 2009 suggests that they all strongly melt in summer, a process that has tended to accelerate in recent decades. Based on topographic maps from 1962 and 1972 and 2005/2006 satellite imagery, we investigated 203 glaciers near Mt. Bogda and 75 glaciers near Mt. Harli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Mt. Bogda glaciers decreased by 21.6% (0.49% a?1) from 1962 to 2006. This was accompanied by a 181 m decrease in length and a 28% drop in ice volume. In the Mt. Harlik region, areal extent was reduced by 10.5% (0.32% a?1), length by 166 m, and volume by 14% between 1972 and 2005. South-facing glaciers lost more of their area than those that are north facing, yielding an areal loss of 25.3% and 16.9% for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of Mt. Bogda, respectively, and 12.3% and 6.6% for the comparable slopes of Mt. Harlik. Glaciers smaller than 0.5 km2 in area experienced the strongest retreat, whereas glaciers larger than 2 km2 in area experienced gentle recession but may be the main contributors in the future to river runoff. Glacial ablation in eastern Xinjiang tends to be strong,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are deteriorating. Also, a heavy reduction in the capacity of the local karez system,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river runoff, can be related to glacial retreat. Combined, this will adversely affect the downstream city of Urumqi and the Turf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 水资源 新疆 河川径流 吐鲁番盆地 表面积 卫星图像 分布范围
原文传递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oids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2
作者 Wang Bixiang Li Zhaonai +3 位作者 Zhao Guangzan Wang Fubao Zhang Shuizhe Fei Wenhe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55-67,共13页
The granitioids in question are located in the geosynclinal fold belt of the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The magmas are intruded into a Carboniferous marine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 series. forming a contempo-raneous... The granitioids in question are located in the geosynclinal fold belt of the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The magmas are intruded into a Carboniferous marine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 series. forming a contempo-raneous. intermediate-basic to acid. composite intrusion. With a whole-rock Rb-Sr isochron age of 315.7 Ma. itis considered to be of middle Heicynian age. The granitoids have a SiO_2 content of 48-78%, a calc-alkali indexof 60 and silica-alkali indices ρ=2.2-2.4 and σ=1.5-2. From basic to acid compositions, the total REE con-tent increases from 38 to 143 ppm. δEu ranges from 0.47 to 0.86 and the Eu anomalies are negative. Thenormalized curves of REE of various rock types are very similar. These coupl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element geochemistry show that the intrusion is an island arc-continental margin, calc-alkaline one. Theδ^(18)O values range from 5.8 to 8.9‰ and the ^(87)Sr/^(86)Sr initial ratio is 0.705. The materials of the intrusion arecomposed of a mixture of the magmas at the top of the upper mantle and in the lower crust, This indicates thatthe rocks might be consanguineous. differentiated and evolved products and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Ⅰtype gran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oids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下载PDF
Zircon SHRIMP Dating for the Weiya Pluton, Eastern Tianshan: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60
3
作者 ZHANG Zunzhong GU Lianxing +3 位作者 WU Changzhi LI Weiqiang XI Aihua WANG Sh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81-490,共10页
The timing of the emplacement of the Weiya plut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due to the absence of systematic and precise dating. This paper reports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phases in the Weiya plu... The timing of the emplacement of the Weiya plut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due to the absence of systematic and precise dating. This paper reports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phases in the Weiya pluton, and discusses the genesis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The ages of gabbro, quartz syenite, diorite porphyrite and fine-grained granite are 236±6 Ma, 246±6 Ma, 233±8 Ma and 237±8 Ma, respectively. All these phases were formed in early-middle Indosinian (Triassic) in a post-orogenic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underplating, intra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magmas is also a substantial mechanism for magma generation and vertical accre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Granitoid rocks are important products of vertical continental accretion as underplating evolves gradually to intraplating. The existence of post-orogenic Indosinian granites shows that the middl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underwent an important tectonic conversion from the Paleo-Asian ocean subduction-collision system to the Paleo-Tethys ocean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dating POST-OROGENIC INDOSINIAN Weiya pluton eastern Tianshan xinjiang
下载PDF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Magnetite from the Fe(-Cu) Deposits in the Hami Region, Eastern Tianshan Orogenic Belt, NW China 被引量:18
4
作者 HUANG Xiaowen QI Liang MENG Yumi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76-195,共20页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LA–ICP–M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of magnetite from the Heifengshan, Shuangfengshan, and Shaquanzi Fe(–Cu) deposits ...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LA–ICP–M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of magnetite from the Heifengshan, Shuangfengshan, and Shaquanzi Fe(–Cu)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magnetite from these deposits typically contains detectable Mg, Al, Ti, V, Cr, Mn, Co, Ni, Zn and Ga. The trace element contents in magnetite generally vary less than one order of magnitude. The subtle variations of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within a magnetite grain and between the magnetite grains in the same sample probably indicate local inhomogeneity of ore–forming fluids. The variations of Co in magnetite between samples are probably due to the mineral proportion of magnetite and pyrite. Factor analysis has discriminated three types of magnetite: Ni–Mn–V–Ti(Factor 1), Mg–Al–Zn(Factor 2), and Ga– Co(Factor 3) magnetite. Magnetite from the Heifengshan and Shuangfengshan Fe deposits has similar 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spider patterns and cannot be discriminated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However, magnetite from the Shaquanzi Fe–Cu deposit has affinity to Factor 2 with lower Mg and Al but higher Zn concentr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responsible for the Fe–Cu deposi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for Fe depos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gnetite indicates that magnetite from these Fe(–Cu) deposits was formed by hydrothermal processes rather than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Fe(–Cu) deposits may be related to felsic magmat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elements MAGNETITE LA–ICP–MS Fe(–Cu) deposits eastern Tianshan Orogenic Belt xinjiang
下载PDF
新疆库车坳陷东部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与油气勘探远景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军振 常健 +3 位作者 李晨星 冯乾乾 张海祖 李丹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810,共12页
【研究目的】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但与油气生成与保存相关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很薄弱。【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典型钻孔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与热史模拟,精确重建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目的】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但与油气生成与保存相关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很薄弱。【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典型钻孔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与热史模拟,精确重建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并评价了烃源岩成熟演化期次。【研究结果】本文基于原位LA-ICP-MS法测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77.7~104.5 Ma,远小于地层年龄,有效地记录了晚白垩世的快速隆升事件。通过热史模拟揭示出库车坳陷东部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早白垩世—晚始新世(120~40 Ma)和晚中新世至今(10~0 Ma)两期快速隆升事件,分别是由拉萨地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缘碰撞的远程效应造成的。【研究结论】库车坳陷东部地区的差异性构造隆升是由南天山由北向南逐渐推进的俯冲挤压造成的。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在多期沉降作用影响下表现为多阶段成熟演化模式,但受构造隆升事件的影响,曾在早白垩世—晚始新世和晚中新世至今处于停滞阶段。本研究厘定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明确了主要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对区域构造演化和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 烃源岩热演化 热史模拟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构造隆升 油气地质勘查工程 库车坳陷东部 新疆
下载PDF
东疆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古地理与原型盆地演化
6
作者 甄宇 陈旋 +8 位作者 焦立新 李新宁 周志超 刘文辉 殷树铮 李涤 苟红光 李成明 何登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99,共22页
石炭纪—二叠纪是东疆地区洋-陆转换的关键构造转折期,期间发生了多次洋壳闭合和陆陆碰撞活动。基于东疆地区洋盆性质、沟-弧-盆俯冲事件和陆陆碰撞的复杂性,目前针对东疆地区盆地晚古生代地层格架对比以及沉积充填特征认识不足。文中... 石炭纪—二叠纪是东疆地区洋-陆转换的关键构造转折期,期间发生了多次洋壳闭合和陆陆碰撞活动。基于东疆地区洋盆性质、沟-弧-盆俯冲事件和陆陆碰撞的复杂性,目前针对东疆地区盆地晚古生代地层格架对比以及沉积充填特征认识不足。文中以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为指导,复原东疆地区盆山构造带的构造-沉积面貌,厘定各构造地层单元的构造-沉积环境,从沉积充填、构造演化复原、周缘构造环境等角度来综合地、动态地开展原型盆地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东疆地区经历了早石炭世伸展、早石炭世末期—晚石炭世早期弱伸展、晚石炭世末期挤压、早二叠世早期伸展、早二叠世末期挤压5期伸展聚敛旋回,随后经历了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晚新生代5期构造改造过程。盆山构造复原揭示了石炭纪吐哈盆地南部边界距现今盆山边界向南46~70 km,石炭纪准东盆地北部克拉美丽山距现今向北约30 km,三塘湖盆地北部造山带石炭纪边界距今约55 km。东疆地区沉积环境经历了从石炭纪海相到早二叠世海陆过渡相再到中晚二叠世陆相的沉积演化,石炭纪发育海相的弧相关断陷盆地、裂谷边缘盆地、断陷盆地,早二叠世以发育海相、陆相断陷盆地为主,中二叠世主要发育陆相坳陷盆地,晚二叠世发育挤压型坳陷盆地。解析东疆地区盆山构造格局及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古地理演化,为探究东疆地区主要沉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成藏条件、源-储组合分布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疆地区 准噶尔盆地 吐哈盆地 三塘湖盆地 石炭纪 二叠纪 构造古地理 原型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阿合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油气响应
7
作者 张海祖 徐同 +4 位作者 谢亚妮 张慧芳 凡闪 陈常超 朱传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7-2027,共11页
【研究目的 】地层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阿合组油气藏的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地层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缺少系统研究。【研究方法 】为了明确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之间的... 【研究目的 】地层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阿合组油气藏的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地层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缺少系统研究。【研究方法 】为了明确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在对地层水样品筛选的基础上,对库车东部阿合组的地层水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离子比例系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意义。【研究结果 】阿合组的地层水主要为NaHCO_(3)型,其次为CaCl_(2)型和MgCl_(2)型,矿化度相对较低。地层水的矿化度、离子比例系数具有受构造控制的特点:在构造的开启区、地层的尖灭区,地层水主要为低矿化度的NaHCO_(3)型,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较高且变质系数为负值,而封闭性的地层中地层水具有相反的化学特征。【结论 】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水层的平面分布特征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以迪北油气藏为例,依奇克里克断裂以北虽经历过油气的充注,但已经生成的油气沿着断裂逸散,低矿化度、高钠氯系数、高脱硫酸系数、低变质系数及高高岭石含量表明地层受到了沿断裂进入大气降水的影响;而断裂以南相反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高岭石含量反映地层封闭性较好,受大气降水影响小,对应了气藏的分布。地层水的化学特征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为后续致密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和评价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离子比例系数 油水分布 油气勘查工程 库车东部 塔里木盆地 新疆
下载PDF
新疆东部煤中水溶态元素组合模式研究
8
作者 白向飞 丁华 +2 位作者 何金 张昀朋 袁东营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6-379,共14页
新疆高碱煤中水溶态钠、氯、硫酸根离子等含量较高,严重影响了新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高碱煤中水溶态元素的组合模式及其对煤质的影响已成为科学认识和评价新疆煤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研究采集了新疆东部地区大井、西黑山、三塘湖、... 新疆高碱煤中水溶态钠、氯、硫酸根离子等含量较高,严重影响了新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高碱煤中水溶态元素的组合模式及其对煤质的影响已成为科学认识和评价新疆煤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研究采集了新疆东部地区大井、西黑山、三塘湖、淖毛湖和沙尔湖等矿区的煤层煤样和商品煤样,以及不同矿区地表土壤、煤层上覆岩层、煤层顶板和夹矸样品,包括部分矿区地表盐岩样品,利用溶滤试验,测定了各相关样品中水溶态离子的含量;综合各矿井煤灰成分分析、水溶态离子占比、水溶态离子比值参数与Piper三线图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矿区煤中水溶态元素的组合特征差异;通过比较煤层、含煤地层中其他岩层及地表土壤中各种水溶态离子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了煤中水溶态元素的可能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疆东部不同矿区煤中水溶态元素含量和组合模式都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其含量差异可以达3倍左右,组合模式方面,既有Cl-Na型和Cl·HCO_(3)-Na型,也有SO_(4)-Na·Ca型和SO_(4)·HCO_(3)-Na型等其他类型组合分布。各种水溶态离子比值参数显示,煤中水溶态离子之间发生过离子交换作用。新疆高碱煤的形成是一个目前仍在发展中的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地表盐岩和土壤中水溶态离子随地下水下渗逐步进入煤层而导致高碱煤形成的可能性极大,且过程比较复杂。受离子交换作用和沉淀作用等因素影响,煤中碱金属、碱土金属和氯、硫等元素的相互结合形态、赋存状态变得更加复杂,但水溶态仍是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东部矿区 新疆高碱煤 碱金属 水溶态元素
下载PDF
新疆东部-甘肃北山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对比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9
作者 赵泽辉 郭召杰 +2 位作者 韩宝福 王毅 刘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79-1293,共15页
通过对新疆东部三塘湖盆地、甘肃北山柳园地区以及邻区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识到新疆东部-甘肃北山地区及邻区二叠纪形成的系列断陷带内,同期产生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来源,其形成的统一动力学机制主... 通过对新疆东部三塘湖盆地、甘肃北山柳园地区以及邻区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识到新疆东部-甘肃北山地区及邻区二叠纪形成的系列断陷带内,同期产生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来源,其形成的统一动力学机制主要是可能由于造山带增厚的岩石圈大范围拆沉而导致的大范围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岩浆和源自上、下地幔边界的小型地幔柱岩浆的作用。这种地幔柱不是核幔边界深部地幔柱的成因,而可能是早期俯冲洋壳的分离掉落后,中亚造山带范围内可能在上、下地幔之间存在更广泛的部分熔融岩浆的原因。由造山带增厚岩石圈大范围拆沉作用而导致的大范围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岩浆和源自上、下地幔边界的小型地幔柱岩浆的作用,可能是中亚造山带二叠纪深部壳幔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以大范围玄武岩喷发、裂谷、大规模后造山幔源花岗岩和超镁铁岩的侵位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而成为独特的“中亚型造山带”而有别于其它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东部-甘肃北山 二叠纪 玄武岩 对比研究 构造意义
下载PDF
东天山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5
10
作者 李文明 任秉琛 +2 位作者 杨兴科 李有柱 陈强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64,共24页
东天山地区华里西中 -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强烈 ,加里东期、华里西早期及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零星 ,初步可分为南、北两个岛弧花岗岩带。除哈尔里克有少量碱性花岗岩外 ,花岗岩类均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从早期到晚期 ,中酸性侵入岩浆作... 东天山地区华里西中 -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强烈 ,加里东期、华里西早期及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零星 ,初步可分为南、北两个岛弧花岗岩带。除哈尔里克有少量碱性花岗岩外 ,花岗岩类均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从早期到晚期 ,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经历了板块碰撞前、火山弧、碰撞同期、板内伸展、陆内叠覆造山和非造山 6个演化阶段 ,岩石成因类型可分为 M、CM、C、A4种类型。南、北岛弧的碰撞与缝合从北东向南西呈现出递进演化的特点。土屋 -赤湖、石英滩、维权、白山等铜、钼、金矿床与华里西中期岛弧环境产出的过铝质钙碱性系列 CM型花岗岩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侵入岩 地球动力学 花岗岩类 构造地球化学类型 天山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天宇铜镍矿床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对东疆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源区和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78
11
作者 唐冬梅 秦克章 +4 位作者 孙赫 苏本勋 肖庆华 程松林 李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7-831,共15页
天宇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新疆中天山地块与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沙泉子深大断裂的南侧约5km。岩体呈向北陡倾的岩墙状,地袁出露面积约0.056km^2。该杂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辉石岩、辉橄岩和橄榄岩相组成,橄辉岩、辉橄岩和橄榄... 天宇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新疆中天山地块与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沙泉子深大断裂的南侧约5km。岩体呈向北陡倾的岩墙状,地袁出露面积约0.056km^2。该杂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辉石岩、辉橄岩和橄榄岩相组成,橄辉岩、辉橄岩和橄榄岩是主要的Cu、Ni赋矿岩相。镁铁-超镁铁岩的主量元素含量显示,天宇岩体属拉斑玄武岩成因系列,m/f为1.44~3.61,平均值为2.25,为铁质超基性岩(m/f=2~6.5)。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Eu弱负异常或无异常,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说明岩体的同源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说明源区可能有陆壳物质的混染。Nb/Hf、Ce/Pb、Nb/U、La/Sm、Th/Nb比值显示岩体可能经受上地壳物质的混染。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体形成年龄为290.2±3.4Ma,与东天山地区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的形成时间一致。锆石的Lu/Hf比值比较均一,且(^(176)Hf/^(177)Hf)_i变化很小,说明源区性质比较单一。锆石的(^(176)Hf/^(177)Hf)_i值为0.282625~0.282770,相应的ε_(Hf)(t)均为正值 (1.10~6.06),Lu-Hf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_(DM1))为674~884.7Ma,平均年龄为799Ma,比岩体的U-Pb年龄大,显示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或者源区有壳源物质的加入。上述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为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宇Cu-Ni矿床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LA-ICP-Pb定年 LU-HF同位素 地壳混杂 东疆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铜镍矿勘查中的应用——以与超镁铁质岩有关的新疆图拉尔根铜镍矿为例 被引量:29
12
作者 梁光河 徐兴旺 +6 位作者 肖骑彬 蔡新平 秦克章 张宝林 三金柱 惠卫东 彭晓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7,共8页
文章介绍了大地电磁勘探的基本原理,结合在新疆哈密地区图拉尔根铜镍矿区的实际应用,从野外数据采集到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对该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剖析,所获异常得到钻探证实为厚大矿体。文章还对该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 文章介绍了大地电磁勘探的基本原理,结合在新疆哈密地区图拉尔根铜镍矿区的实际应用,从野外数据采集到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对该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剖析,所获异常得到钻探证实为厚大矿体。文章还对该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在荒漠戈壁地区进行大地电磁勘探的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大地电磁测深 铜镍矿 电阻率 勘查 数据处理和反演 图拉尔根 新疆
下载PDF
东天山觉罗塔格红云滩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8
13
作者 吴昌志 张遵忠 +5 位作者 Khin Zaw Fernando Della-Pasque 唐俊华 郑远川 汪传胜 三金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21-1134,共14页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及相关的矿产一直是东天山大地构造研究的焦点。觉罗塔格南缘红云滩花岗质岩体的岩石、矿物组合显示典型的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及相关的矿产一直是东天山大地构造研究的焦点。觉罗塔格南缘红云滩花岗质岩体的岩石、矿物组合显示典型的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是洋壳俯冲所导致的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岩浆分离结晶和上地壳同化混染作用的产物。LAM-ICP/MS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红云滩花岗岩侵位于早-中石炭世(328.5±9.3Ma)。结合觉罗塔格地区由南至北,晚古生代矿产分布由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铁矿向斑岩型铜钼矿过渡的特征、火山-沉积岩分布和该区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作者推测:早古生代觉罗塔格洋向塔里木板块俯冲并形成中天山岛弧之后,该洋盆并未完全消亡,并于晚古生代时极性反转,向北俯冲于准-吐-哈地块之下。红云滩花岗岩正是形成于晚古生代觉罗塔格俯冲洋壳之上的火山弧环境。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的岩浆岩,火山-沉积岩和矿产分布均不同程度受控于这一大地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年代学 觉罗塔格 东天山 新疆
下载PDF
东疆天宇岩浆Cu-Ni矿床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演化、硫化物熔离的指示 被引量:26
14
作者 唐冬梅 秦克章 +3 位作者 孙赫 漆亮 肖庆华 苏本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0-697,共18页
新疆东部天宇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位于中天山地块的北部边缘,北侧为塔里木板块前缘活动带——沙泉子深大断裂。该杂岩体由辉长岩、辉石岩、橄辉岩、辉橄岩和橄榄岩组成,橄辉岩、辉橄岩和橄榄岩是主要的Cu、Ni矿赋矿岩相。同位素稀释法测... 新疆东部天宇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位于中天山地块的北部边缘,北侧为塔里木板块前缘活动带——沙泉子深大断裂。该杂岩体由辉长岩、辉石岩、橄辉岩、辉橄岩和橄榄岩组成,橄辉岩、辉橄岩和橄榄岩是主要的Cu、Ni矿赋矿岩相。同位素稀释法测得的铂族元素(PGE)结果显示天宇镁铁-超镁铁岩和铜镍矿石中∑PGE含量低(0.106×10-9~57.369×10-9),为原始地幔的0.01~1倍。随岩石基性程度的升高,PGE含量略有增高。不同矿化程度的矿石大致表现出随硫化物含量的增多,∑PGE含量增高的趋势。岩石和矿石标准化曲线均表现出正斜率,Pt都为负异常或无异常。Pd/Ir,Cu/Ni投图显示原始岩浆主要为高Mg玄武岩。根据橄榄石和硫化物中Ni和S含量,计算得出天宇铜镍硫化物矿床R值为446~3845,该R值可以形成铜镍矿床,但无法形成铂族元素矿床。矿石中100%硫化物PGE含量仅相当于地幔5%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R=446~3845时)达到硫饱和,发生0.01%硫化物熔离时,剩余岩浆中PGE含量。与高Mg玄武岩的熔融程度不符。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天宇矿区存在同源但R值不同的两种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宇 岩浆型Cu-Ni矿 PGE 地球化学 硫化物熔离 东疆
下载PDF
东天山印支早期尾亚石英正长岩:成岩作用及成岩意义 被引量:47
15
作者 张遵忠 顾连兴 +3 位作者 吴昌志 翟建平 李伟强 唐俊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35-1149,共15页
前人对东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方面的重要认识,然对东天山印支期的构造演化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以印支早期的尾亚石英正长岩为例,通过其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来探讨该岩体的成岩机制及成岩意义。尾亚石英... 前人对东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方面的重要认识,然对东天山印支期的构造演化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以印支早期的尾亚石英正长岩为例,通过其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来探讨该岩体的成岩机制及成岩意义。尾亚石英正长岩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5%~10%)、斜长石(15%~20%,An16~18)和钾长石(60%~65%),含少量铁质黑云母(5%)和钙质角闪石(≈5%),不舍橄榄石和辉石。该岩石SiO_2含量为62.67%~66.22%,Na_2O+K_2O(10.25%~11.00%)和TiO_2(0.45%~0.70%)含量以及K_2O/Na_2O(0.85~1.60)、FeO^T/Mgo(5.7~15.86)和CaO/Na_2O(0.37~0.68)比值高,而Mgo(0.34%~0.43%)含量以及Al_2O_3/TiO_2(23.77~38.27)比值低,偏铝(ASI 0.89~0.98),富集Rb、Ba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Th、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Nb和Ti等高场强元素。ΣLREE,ΣHREE和ΣREE分别为76.00×10^(-6)~139.54×10^(-6),13.54×10^(-6)~22.67×10^(-6)和96.57×10^(-6)~153.08×10^(-6), (La/sm)_N,(Gd/Yb)_N,(La/Yb)_N分别为1.86~4.78,0.73~1.64和2.10~9.64,δEu为0.94~2.83,具有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比重稀土分馏大、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以及正Eu异常(0.94~2.83)的特征。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尾亚石英正长岩不是幔源岩浆分异的产物,而是直接来自于壳源。通过对比分析其它正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实验岩石学研究,得出了尾亚石英正长岩是在950℃~1100℃、15~20 kbar条件下,由陆内长英质麻粒岩在加厚陆壳底部发生增温和减压熔融的产物的认识。这样的成岩条件可能与特提斯洋于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向北俯冲所引发的天山地区强烈的陆内A-型俯冲及随后的伸展作用有关。本文结果表明,东天山地区在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可能发生了从受古亚洲洋俯冲-碰撞体系影响为主转变为受古特提斯洋构造域影响为主的重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岩 印支期 杂岩体 尾亚 东天山 新疆
下载PDF
新疆东部金窝子金矿成因讨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9
16
作者 陈富文 李华芹 +1 位作者 蔡红 刘姤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7-253,共7页
金窝子金矿床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构造上位于西伯利亚、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和中朝古板块的交汇部位,是新疆东部地区重要的金矿床。基于90%左右的矿体以含金石英脉形式集中分布于金窝子花岗闪长岩体内的构造破碎带中,而其余10%的含... 金窝子金矿床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构造上位于西伯利亚、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和中朝古板块的交汇部位,是新疆东部地区重要的金矿床。基于90%左右的矿体以含金石英脉形式集中分布于金窝子花岗闪长岩体内的构造破碎带中,而其余10%的含金石英网脉散布于邻近岩体的围岩破碎带中,多数学者认为该矿床与花岗闪长质岩浆的侵位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并主张围岩破碎带中的含金石英网脉的形成时代早于岩体中的含金石英脉。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金窝子花岗闪长岩体的定位时间发生在早石炭世,其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354Ma)与锆石U-Pb年龄(358.6Ma)完全吻合;岩体破碎带中含金石英脉和围岩破碎带中含金石英网脉是同时形成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28Ma和230Ma,远晚于金窝子花岗闪长岩体形成的时间。据此,笔者认为金窝子金矿床成矿作用与金窝子花岗闪长岩体的侵位无直接的成因联系,而与后期隐伏花岗质岩浆的侵位有关,并明显受区域性构造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 成矿 同位素年代学 矿床成因 金矿床
下载PDF
新疆东部三条蛇绿混杂岩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2
17
作者 郭召杰 马瑞士 +1 位作者 郭令智 施央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6-247,共12页
本文综合对比了新疆东部三条蛇绿混杂岩带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指出克拉美丽—塔克扎勒—伊吾蛇绿混杂岩带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晚古生代末的最后缝合线;中天山北缘米什沟—干沟蛇绿混杂岩带是古准噶尔洋壳... 本文综合对比了新疆东部三条蛇绿混杂岩带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指出克拉美丽—塔克扎勒—伊吾蛇绿混杂岩带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晚古生代末的最后缝合线;中天山北缘米什沟—干沟蛇绿混杂岩带是古准噶尔洋壳早古生代向塔里木北缘俯冲的标志;南天山红柳河—玉石山蛇绿岩带则是南天山弧后洋盆的残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带 构造背景 板块构造
下载PDF
东疆白石头泉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分带和岩浆演化 被引量:13
18
作者 顾连兴 吴昌志 +4 位作者 张遵忠 苟晓琴 刘四海 郑远川 张光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23,共17页
白石头泉含黄玉的天河石花岗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209.6±9.6Ma,从下至上可分为5个连续过渡的岩相带,即淡色花岗岩(a带),含天河石花岗岩(b带),天河石花岗岩(c带),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d带)以及黄玉钠长花岗岩(e带)。岩体的岩石地球化... 白石头泉含黄玉的天河石花岗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209.6±9.6Ma,从下至上可分为5个连续过渡的岩相带,即淡色花岗岩(a带),含天河石花岗岩(b带),天河石花岗岩(c带),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d带)以及黄玉钠长花岗岩(e带)。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高F(>2%)、高Rb(500×10-6~1087×10-6),低P2O5(≤0.06%),Na2O>K2O,弱过铝(A/NKC=1.00~1.11)、翼型稀土元素配分曲线(ΣREE=28.6×10-6~231.9×10-6)、低(La/Lu)N值(0.11~0.68)、强烈Eu负异常(Eu/Eu*=0.0005~0.0110)、Nd同位素富集(εNd(t)=-4.4~-4.9)。该岩体的岩浆是中地壳云母片麻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从a带到e带的地球化学变化是:(1)F,A2O3和Na2O含量逐渐增加,而SiO2,(Fe2O3+FeO+MgO+MnO)、FeO和K2O含量逐渐减少,在标准矿物的Qz-Ab-Or图上总体向Ab角顶移动;(2)总体而言,Cr,Ni,Co,V,W,Nb,Zr,U,Th和Y含量逐渐减少,而F,Li,Rb,Hf,Ta,Sn,Sc,Ga和Zn含量逐渐增加,但d带到e带间存在Li,Rb,Sn,Sc和Zn含量的突降;(3)K/Rb,Al/Ga,Nb/Ta和Zr/Hf值下降,但K/Cs,Th/U,(La/Lu)N值上升;(4)全岩的δ18O值从a带的9.25‰~9.75‰降低到e带的7.32‰,d带与e带间存在2.1‰的δ18O值突降。岩浆从a带到e带的垂向分带是分离结晶和流体输运的共同结果。岩体的d带与e带存在明显的成分间断。在矿物成分上表现为黄玉、钠长石和白云母的剧增,钾长石和天河石的剧减。在主量元素上表现为Na2O和CaO含量的剧增,SiO2和K2O含量的剧减。在微量元素上表现为F,Ga,Sr和Ba含量的剧增,Li,Rb,Sc,Zn和Sn含量的剧减。在稀土元素上,Eu/Eu*和(La/Lu)N值增加,而ΣREE值降低。在氧同位素特征上,δ18O值显著降低。这种间断不仅受分离结晶和流体输运的制约,也与天水加入、围岩混染和亚固相线淋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萤石 黄玉 天河石 分带 分离结晶 东疆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构造背景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69
19
作者 周涛发 袁峰 +4 位作者 张达玉 范裕 刘帅 彭明兴 张建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8-502,共25页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岩浆岩非常发育,以花岗岩类分布最为广泛,对其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主要的花岗岩类岩体系统开展了地质特征研究并进行了同位素精确测年,报道了区内16个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镜儿泉...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岩浆岩非常发育,以花岗岩类分布最为广泛,对其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主要的花岗岩类岩体系统开展了地质特征研究并进行了同位素精确测年,报道了区内16个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镜儿泉岩体376.9±3.1Ma、西凤山岩体349.0±3.4Ma、石英滩岩体342±11Ma、长条山岩体337.4±2.8Ma、天目岩体320.2±3.1Ma、百灵山岩体317.7±3.7Ma、白石泉岩体303±18Ma、迪坎岩体288.0±2.5Ma、黄山岩体288±17Ma、白山东岩体284.5±4.5Ma、管道岩体284.1±5.8Ma、红石岩体282.7±4.2Ma、陇东岩体276.2±2.5Ma、多头山岩体271.7±5.5Ma、双岔沟岩体252.4±2.9Ma、土墩岩体246.2±2.6Ma,上述定年结果为研究区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及深部过程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支持。结合前人已有的部分年代学成果认为,觉罗塔格地区花岗岩类的形成年龄分布在386~230Ma之间,岩浆活动可分为晚泥盆世(386.5~369.5Ma)、早石炭世(349~330Ma)、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20~252Ma)、早中三叠世(246~230Ma)等4个阶段。前3个阶段岩浆活动具有持续时间逐渐变长、岩浆活动逐渐加剧的特点,并在第三阶段达到顶峰,而第四阶段岩浆活动则明显变弱。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在时空分布上表现为,自哈尔里克-大南湖岛弧带→阿奇山-雅满岛弧带→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岩体侵位由早到晚;自研究区东部→中西部→沿韧性剪切带,岩体侵位由老到新。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认为,觉罗塔格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花岗岩类在前碰撞阶段、主碰撞阶段、后碰撞阶段、板内阶段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均有发育,与花岗岩类在时间分布上的4个阶段完全对应,其中尤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花岗岩类的分布最广泛、岩浆活动最强烈。觉罗塔格地区与4个阶段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由早到晚具有无明显矿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夕卡岩型银(铜)矿→斑岩-石英脉型钼矿的演化特点,其中以对应于主碰撞阶段的斑岩型铜矿和后碰撞阶段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最为发育。本文系统阐述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中酸性岩体的时空格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耦合、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北疆地区晚古生代特别是后碰撞背景下的岩浆演化及其成矿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 花岗岩 后碰撞 地球动力学 觉罗塔格 东天山 新疆
下载PDF
东疆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体中辉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对成岩和Ni-Cu成矿的指示 被引量:14
20
作者 薛胜超 秦克章 +2 位作者 唐冬梅 毛亚晶 姚卓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75-2192,共18页
新疆东部早二叠世镁铁-超镁铁岩体主要分布在天山东段觉罗塔格构造带、中天山地块和北山地区,与这类岩体相关的Ni-Cu矿床主要产出在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地区,北山目前并未发现典型Ni-Cu矿床。这些岩体中的斜方辉石主要为古铜辉石,少量为... 新疆东部早二叠世镁铁-超镁铁岩体主要分布在天山东段觉罗塔格构造带、中天山地块和北山地区,与这类岩体相关的Ni-Cu矿床主要产出在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地区,北山目前并未发现典型Ni-Cu矿床。这些岩体中的斜方辉石主要为古铜辉石,少量为紫苏辉石;单斜辉石属透辉石、次透辉石或普通辉石。矿物成分系统变化显示橄榄石Fo值北山最高、觉罗塔格带到中天山逐次降低的特点,橄榄石Fo值在78~86和Ni含量低于1800×10-6范围内更有利于Cu-Ni成矿;斜方辉石En端元和单斜辉石Wo端元极差值也显示北山最高、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较低的规律,且相对小的极差值更有利于成矿。单斜辉石AlⅣ/AlⅥ比值结果显示北山岩体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压力较低,硫溶解度较大,可能是其矿化程度弱于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的一个重要因素。觉罗塔格带、中天山和北山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母岩浆为非碱性系列、大陆拉斑玄武质岩浆。根据北山和觉罗塔格带岩体单斜辉石微量元素成分估算的母岩浆具有LREE富集以及Nb、Ta、Zr、Hf负异常的特征,指示出两者源区为受俯冲板片交代的地幔,且坡北源区俯冲交代程度更低。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单斜辉石Alz vs.Ti显示裂谷堆晶趋势向弧堆晶趋势演化,而北山单斜辉石Alz vs.Ti则显示明显的裂谷堆晶趋势,这说明俯冲交代作用在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地区表现的更为强烈。北山镁铁-超镁铁岩体中发现单斜辉石Ti的高异常及矿物温压计算结果显示,表明北山地区具有比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更高的岩浆温度,这可能与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的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岩体 斜方辉石 单斜辉石 母岩浆特征 Cu-Ni成矿 东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