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Echinostoma revolutum and Echinostoma malayanum(Trematoda:Echinostomatidae) isolated from Khon Kaen Province,Thailand
1
作者 Weerachai Saijuntha Sumonta Tapdara Chairat Tantrawatpa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0年第8期633-636,共4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2 echinostomes from genus Echinostoma,i.e.Echinostoma revolutum(E.revolution) and Echinostoma malayanum(E. malayanum) from Khon Kaen Province,Thailand....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2 echinostomes from genus Echinostoma,i.e.Echinostoma revolutum(E.revolution) and Echinostoma malayanum(E. malayanum) from Khon Kaen Province,Thailand.Methods:These parasites were compared at 22 enzymes encoding a presumptive 30 loci by using 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MEE) technique.Results:Twenty-two loci can be used as diagnostic markers to differentiate these 2 species.E.revolutum and E.malayanum had fixed genetic differences at 70%of loci, whereas both species had fixed genetic differences from the liver fluke,Opisthorchis viverrini at 91%of loci.Intraspecific variation within a population of E.revolutum was observed at 5 polymorphic loci.Conclusions:MEE is a powerful technique to investigate genetic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revolutum and E.malaya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inostoma Echinostomes Genetic variation 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ALLOZYME
下载PDF
斑嘴鹈鹕引入天鹅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马珺 傅建义 +3 位作者 虞坚颐 张琼 俞新华 徐正强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1-33,21,共4页
为了确保人工繁育的斑嘴鹈鹕成功引入上海动物园的天鹅湖,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对8只2岁的斑嘴鹈鹕在放入天鹅湖前进行了塑料箱取食和天鹅湖水质适应性训练,并在放入天鹅湖后应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斑嘴鹈鹕的行为进行观察。取食水质... 为了确保人工繁育的斑嘴鹈鹕成功引入上海动物园的天鹅湖,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对8只2岁的斑嘴鹈鹕在放入天鹅湖前进行了塑料箱取食和天鹅湖水质适应性训练,并在放入天鹅湖后应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斑嘴鹈鹕的行为进行观察。取食水质适应性训练结果表明斑嘴鹈鹕生长良好。放入天鹅湖后斑嘴鹈鹕的行为时间分配表明,觅食行为在放入天鹅湖第1个月所占比例最高(44%),第2、第3个月分别为30%、31%,同时其他主要行为时间分配趋于稳定,与一年后天鹅湖中该斑嘴鹈鹕种群的行为时间分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斑嘴鹈鹕对陌生环境适应期为2-3个月左右。在鹈鹕放入天鹅湖后的第11d和第23d各有1只死亡,引起斑嘴鹈鹕发病并导致死亡的原因是感染棘口吸虫,使用吡喹酮驱虫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嘴鹈鹕 时间分配 觅食行为 棘口吸虫 感染
下载PDF
喜鹊和山斑鸠体内棘口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思婷 董辉 +8 位作者 朱顺海 韩红玉 赵其平 吴迪 翟颀 李莎 杨斯涵 裴恩乐 黄兵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52,共9页
为鉴定喜鹊和山斑鸠体内棘口吸虫种类,本文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来源于喜鹊和山斑鸠虫体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同源性为99%,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两种鸟的虫体ND1序列归类在同... 为鉴定喜鹊和山斑鸠体内棘口吸虫种类,本文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来源于喜鹊和山斑鸠虫体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同源性为99%,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两种鸟的虫体ND1序列归类在同一分支,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强壮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obustum)和弗氏棘口吸虫(E.friedi)。形态学观测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种鸟的虫体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而两种鸟之间的虫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所获得虫体与强壮棘口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之间的形态特征,发现这两种鸟体内检出的棘口吸虫均与弗氏棘口吸虫的的形态特征更为相符。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确定感染喜鹊和山斑鸠的棘口科吸虫均为弗氏棘口吸虫,这是弗氏棘口吸虫在国内的首次报道,喜鹊和山斑鸠应为弗氏棘口吸虫的新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口属 NADH脱氢酶1 弗氏棘口吸虫 喜鹊 山斑鸠
下载PDF
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食源地淡水鱼囊蚴的初步检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丽坤 高俊峰 +1 位作者 崔宇超 杨淑萍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6年第9期36-37,40,共3页
为保护丹顶鹤健康生长、繁衍生息,保证扎龙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对保护区周边淡水鱼进行随机采样,解剖,通过直接压片和人工消化两种方法进行吸虫囊蚴检验。通过检测发现丹顶鹤有通过食用生鱼感染棘口吸虫的风险,并指出每年的4... 为保护丹顶鹤健康生长、繁衍生息,保证扎龙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对保护区周边淡水鱼进行随机采样,解剖,通过直接压片和人工消化两种方法进行吸虫囊蚴检验。通过检测发现丹顶鹤有通过食用生鱼感染棘口吸虫的风险,并指出每年的4—7月份是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寄生虫病防控的关键时期。检测结果为丹顶鹤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棘口吸虫 囊蚴 检验方法 防控措施
下载PDF
我国人体首次发现圆圃棘口吸虫病例及虫体形态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范树奇 孙明芳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161-163,232,共3页
1988年7月6日,我们在一患者便内发现似姜片虫卵的大型虫卵。临床表现为头昏无力、食欲不振,上腹痛和贫血。因病人20天前有吞食活泥鳅史,故疑其为棘口吸虫病。服药后获虫体70条,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 1988年7月6日,我们在一患者便内发现似姜片虫卵的大型虫卵。临床表现为头昏无力、食欲不振,上腹痛和贫血。因病人20天前有吞食活泥鳅史,故疑其为棘口吸虫病。服药后获虫体70条,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圃棘口吸虫 泥鳅 驱绦胶丸
下载PDF
珍珠鸡和白头鹤体内两种吸虫的形态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邹希明 王超 +2 位作者 王春仁 杨文辉 高俊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53-57,共5页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珍珠鸡肝脏和白头鹤盲肠的两种吸虫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制成装片,观察结构,显微测量,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珍珠鸡肝脏内吸虫为东方次睾吸虫,白头鹤盲肠内虫体为卷棘口吸虫。这两种寄生虫均为国内宿主新记录。
关键词 东方次睾吸虫 卷棘口吸虫 珍珠鸡 白头鹤 形态鉴定
下载PDF
圆圃棘口吸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定位 被引量:1
7
作者 苏晓平 罗恩杰 +1 位作者 徐静 朱志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8-30,共3页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圆圃棘口吸虫成虫神经系统进行整体定位染色观察,结果显示虫体神经系统呈左右对称排列,中枢神经节位于咽上方的两侧,由粗大的神经连合相连。从中枢神经节向前伸出前背、前腹和前侧3对神经干,并分出...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圆圃棘口吸虫成虫神经系统进行整体定位染色观察,结果显示虫体神经系统呈左右对称排列,中枢神经节位于咽上方的两侧,由粗大的神经连合相连。从中枢神经节向前伸出前背、前腹和前侧3对神经干,并分出细支分布于口吸盘;向后伸出后背、后腹和后侧3对神经干。其中以后腹神经干最为粗大,从中枢神经节中部向体后端伸出,至虫体后部逐渐变细,约在肠支末端稍上方,每条后腹神经干又分成内外两侧支。内侧支与对侧内侧支汇合,并发出细支下行,与后背神经干的分支及许多横向神经纤维在排泄囊处相连,形成螺旋状神经网。而外侧支继续下行,与后侧神经汇合后发出许多细支,在排泄孔周围与内侧的分支连接形成环状神经网。另外,后腹神经干在下行至腹吸盘水平时,分出一对分支沿腹吸盘形成一较粗的神经环。在后3对纵行神经干间,又有许多横向神经联系将其互相连接成神经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圃棘口吸虫 神经细胞 乙酰胆碱酯酶 吸虫
下载PDF
丹顶鹤棘口吸虫病流行因素与防控措施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坤 张莹 +5 位作者 崔宇超 高俊峰 杨淑萍 骆宏伟 鹿凌岩 于万才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8年第2期62-63,86,共3页
棘口吸虫可以可以感染丹顶鹤。本文介绍了棘口吸虫在我国丹顶鹤中的流行历史、生活史、感染途径、感染动态等,提出了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春季灭螺、定期药物预防,以及定期对粪便进行检测和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以期为防控丹... 棘口吸虫可以可以感染丹顶鹤。本文介绍了棘口吸虫在我国丹顶鹤中的流行历史、生活史、感染途径、感染动态等,提出了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春季灭螺、定期药物预防,以及定期对粪便进行检测和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以期为防控丹顶鹤棘口吸虫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棘口吸虫 囊蚴 感染途径 感染动态 防控措施
下载PDF
棘口属吸虫一新种(复殖目:棘口科)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世修 邱兆祉 席永梅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6-9,共4页
本文记述采自寄生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山区的濒危鸟朱Nipponianipponn(鹳形目Ciconiitormes)体内的棘口吸虫一新种,洋县棘口吸虫Echinostomayangxianensis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吸虫纲 复殖目 棘口科 棘口属 新种
下载PDF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otyping of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 in Filopaludina snails in Lamphun Province,Thailand 被引量:1
10
作者 Waraporn Noikong Chalobol Wongsawad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 in Filopaludina dorliaris(F.dorliaris)and Filopaludina martensi martensi(F.martensi martensi)and genotype variation of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 by usin...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 in Filopaludina dorliaris(F.dorliaris)and Filopaludina martensi martensi(F.martensi martensi)and genotype variation of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 by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analysis.Methods:Filopaludina sp.snails were collected from eight localities of Lamphun Province,Northern Thailand and examined for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RAPD-PCR was used lo analyze genotype variation of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Results:A total of 3 226 F.dorliaris and F.martensi martensi snails were collected from eight localities.The overall prevalences of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 in F.dorliaris and F.martensi martensi were 40.89%and 36.27%,while the intensity of infection was 20.37 and 12.04,respectively.The dendrogram constructed base on RAPD profiles,4 well supported domains were generated;(i)group of metacercariae from Ban Hong,Mae Ta,Meaung,Pa Sang,Toong Hua Chang,and Weang Nong that were clustered in the group of E.revolutum,(ii)Ban Thi,(iii)Lee,and(iv)3 adults of an out group.Condusioiis: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d RAPD profiling has been a useful tool to detect DNA polymorphisms to determin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hinostome metacercariae in Lamphun Province,Northern Thai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inostoma sp. Filopaludina sp.snails RAPD-PCR EPIDEMIOLOGY METACERCARIAE
下载PDF
宫川棘口吸虫虫卵、尾蚴及成虫体被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欣 黄晓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 观察宫川棘口吸虫虫卵、尾蚴及成虫的体被超微结构 ,为其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资料。 方法 通过实验感染的方式维持生活史循环 ,主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育过程。 结果 虫卵前端... 目的 观察宫川棘口吸虫虫卵、尾蚴及成虫的体被超微结构 ,为其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资料。 方法 通过实验感染的方式维持生活史循环 ,主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育过程。 结果 虫卵前端有卵盖、末端有皱褶增厚部分 ;尾蚴的口吸盘周围对称分布着有纤毛的乳突 ,有或无纤毛的凹陷及小孔 ;具纤毛的乳突在虫体的其余部分也有发现 ,可能起感觉器的作用。 结论 尾蚴的体被具有分泌、排泄功能 ;尾蚴尾部有鳍 ,有助于尾蚴在水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川棘口吸虫 体被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似锥低颈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的排泄系统超微结构观察(复殖目:棘口科)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克强 陈鲁勇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对棘口科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asotomamiyagawai)的排泄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吸虫的排泄系统均由焰细胞、排...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对棘口科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asotomamiyagawai)的排泄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吸虫的排泄系统均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囊组成。似锥低颈吸虫焰细胞的纤毛数为115条,宫川棘口吸虫为125条。似锥低颈吸虫的排泄管和排泄囊壁内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而宫川棘口吸虫则含少许微绒毛。两种吸虫的排泄管壁合胞体和管腔内含有丰富的脂滴。两种吸虫排泄系统均具有吞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锥低颈吸虫 宫川棘口吸虫 排泄系统 鸡病
下载PDF
似锥低颈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体被超微结构研究(复殖目:棘口科)
13
作者 陈克强 陈鲁勇 +2 位作者 毛其仁 徐俊美 季玲妹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70-175,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枝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低颈吸虫皮层中部还有较多的线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锥低颈吸虫 宫川棘口吸虫 超微结构 禽病
下载PDF
宫川棘口吸虫和似锥低颈吸虫的卵黄细胞发育(复殖目:棘口科)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克强 陈鲁勇 +2 位作者 陆雅君 徐俊美 季玲妹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79-85,共7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低颈属(Hypoderaeum)的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的卵黄细胞...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低颈属(Hypoderaeum)的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的卵黄细胞发育超微结构变化。两种吸虫卵黄细胞发育过程比较相似。卵黄小叶外被覆一层基膜。未发育卵黄细胞含有较少细胞质,大量游离核糖体。发育期卵黄细胞含有较多细胞质,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卵黄球。成熟期卵黄细胞的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减少,位于核周围和细胞边缘,胞质内还出现大量糖原和包涵体。在似锥低颈吸虫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卵黄细胞内,还出现脂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川棘口吸虫 似锥低颈吸虫 卵黄细胞发育
全文增补中
基于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探讨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烨 马晓晓 +4 位作者 吕庆博 胡阳 邱宏宇 常巧呈 王春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20-22,共3页
宫川棘口吸虫是家禽常的寄生虫,偶尔也感染人。为了研究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应用PCR方法扩增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并以两个串联序列为标记基因,采取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宫川棘口吸虫与其它吸虫的进... 宫川棘口吸虫是家禽常的寄生虫,偶尔也感染人。为了研究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应用PCR方法扩增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并以两个串联序列为标记基因,采取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宫川棘口吸虫与其它吸虫的进化关系。结果扩增获的宫川棘口吸虫rrnS和rrnL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754 bp、992 bp;进化分析显示,除棘科吸虫外,其它虫体每科均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在棘口科吸虫的分支中,宫川棘口吸虫与除圆圃棘口吸虫外的其它棘口属吸虫聚集在一起,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为吸虫分子进化分析的良好标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川棘口吸虫 rrnS序列 rrnL序列 进化分析
下载PDF
黑龙江省首次发现卷棘口吸虫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虹 杨絮 杨锡林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15,共2页
1995年在双城市鹅蠕虫区系调查中,剖检16只鹅,于1只鹅盲肠内发现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为我省首见虫种,其感染率为6.3%,感染强度为1。
关键词 卷棘口吸虫 形态学特征 感染率 黑龙江
下载PDF
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谷生丽 罗梅园 +2 位作者 郭伟 潘杨 湛孝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形态学特征,并探讨Cox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鉴定宫川棘口吸虫的可行性。方法从芜湖地区散养家鸭体内分离宫川棘口吸虫,染色、制片、鉴定;并应用PCR技术扩增出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测序后与...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形态学特征,并探讨Cox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鉴定宫川棘口吸虫的可行性。方法从芜湖地区散养家鸭体内分离宫川棘口吸虫,染色、制片、鉴定;并应用PCR技术扩增出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测序后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获得同源性。结合形态学结果鉴定虫种,并基于Cox1基因序列进行种间比较分析。结果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感染率约为16.67%,成虫体长6.6~13.2 mm。扩增出的宫川棘口吸虫Cox1基因长度为660 bp,与GenBank中收录的宫川棘口吸虫同源性为99.68%,形态学鉴定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感染较为普遍,线粒体Cox1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棘口属内和属间分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川棘口吸虫 家鸭 Cox1基因 形态学特征 分子鉴定 芜湖市
原文传递
安徽省禽类感染卷棘口吸虫首次报告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克霞 孙恩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I0004-I0004,F0003,共2页
在安徽省淮南市洛河、窑河、高溏湖和焦岗湖等沿岸居民饲养的家鸡和家鸭盲肠内发现了卷棘口吸虫,其感染率分别为23.33%(7/30)和43.33%(13/30)。这是首次在安徽省发现禽类感染卷棘口吸虫。
关键词 卷棘口吸虫 家禽 安徽省
原文传递
淮南地区宫川棘口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克霞 孙恩涛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宫川棘口吸虫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调查淮南洛河、窑河、高溏湖和焦岗湖4水域的家鸭和淡水螺类,收集家鸭粪便并用改良厚涂片法查找宫川棘口吸虫卵;取静水椎实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尾蚴和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 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宫川棘口吸虫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调查淮南洛河、窑河、高溏湖和焦岗湖4水域的家鸭和淡水螺类,收集家鸭粪便并用改良厚涂片法查找宫川棘口吸虫卵;取静水椎实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尾蚴和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购自渔民的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取肠管分离成虫。结果家鸭粪便中宫川棘口吸虫卵检出率为19.50%(39/200);静水椎实螺中雷蚴、尾蚴检出率为1.63%(13/800),囊蚴检出率为6.63%(53/800);家鸭肠管内成虫的检出率为21.67%(13/60),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肠管内可分离出成虫。结论淮南地区存在宫川棘口吸虫自然疫源地,其生活史可在静水椎实螺和雏鸭体内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川棘口吸虫 自然疫源地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安徽淮南发现林杜棘口吸虫(简报)
20
作者 王克霞 孙恩涛 《医学动物防制》 2013年第3期326-326,355,共1页
在淮河水系的高塘湖、窑河和焦岗湖等沿岸居民饲养的家鸭盲肠内发现了林杜棘口吸虫。
关键词 林杜棘口吸虫 家鸭 淮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