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基本逻辑、运行样态与法治进路 被引量:1
1
作者 秦鹏 徐燕飞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6,共14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特色制度创新,不仅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实践范例。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逻辑论证和运行观察,发现: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基本性制度,...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特色制度创新,不仅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实践范例。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逻辑论证和运行观察,发现: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基本性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根植于空间转向理论,蕴含着深厚的空间治理逻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实现空间正义为价值目标,法治化是其制度发展的应然理路;法制供给滞后、法律内容残缺、配套机制缺失是掣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战略实施和制度转型的主要动因。因此,提出要在明确立法策略的基础之上,按照内外在机理构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法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国土空间 三线一单 空间正义 行政法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地理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2
作者 陈鹏飞 王金颖 诸云强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2,共10页
为支撑黄土高原精准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围绕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后,经济建设、生态工程及气候变化耦合影响下不同生态地理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与驱动力展开研究。为实现此目的,首先收集了长时间序列(2... 为支撑黄土高原精准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围绕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后,经济建设、生态工程及气候变化耦合影响下不同生态地理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与驱动力展开研究。为实现此目的,首先收集了长时间序列(2000—2015)土地利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象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黄土高原各生态地理区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规律;然后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分析、相关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导致各地理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地理区的气候变化、生态工程建设有别,从而导致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不同;大多生态地理区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少量地理区的净初级生产力受气候与生态工程建设耦合作用的影响;在生态恢复工程为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主导因子的地理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2010年之前,且生态工程建设适宜采用的植被恢复类型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区 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恢复工程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演变特征
3
作者 杨灿 孙靖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7,共12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研究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研究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2005—2020年研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上述测度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及重心模型分析研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内部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格局由研究期初“中部北部低、南西东部高”发生变动,最终呈现中心城区辐射周边县域的分布格局;2005—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其中创新维度是增长幅度最高的维度,区域内部县域间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标准差椭圆重心向西部偏北的方向迁移,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地区,标准差椭圆面积缩小,研究区域经济高质量水平的空间聚集性增强。最后,从研究结果出发,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经济高质量发展 核密度估计 标准差椭圆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泊湖滨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杨坤武 尹鹏飞 +3 位作者 尹继清 熊静 贾雨欣 张文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6,共10页
湖滨带是地球化学元素循环高度活跃且极易受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地带。文章通过对滇中湖泊杞麓湖湖滨带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的分析,结合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 湖滨带是地球化学元素循环高度活跃且极易受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地带。文章通过对滇中湖泊杞麓湖湖滨带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的分析,结合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杞麓湖湖滨带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1.97、1.79、1.01 g/kg。雨季土壤TOC、TN含量低于旱季,在湖滨带结构上均呈现水向带>消落带>陆向带的特征,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P时空差异不显著。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23.08、41.38、2.10,表明湖滨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慢,释放有效磷的潜力大,植物生长易受到氮的限制,而磷的高含量将影响杞麓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容重、含水率和黏土含量通过改变其C、N、P含量,进而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湖滨带 时空特征 杞麓湖 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及实证研究——以湘潭市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果 李小敏 +5 位作者 赵玉婷 李亚飞 姚懿函 李庄 孙富云 吴昊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环境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立足落实“双碳”目标,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考虑温室气体与环境污染物排放协同管控的关键环节,研究提出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 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环境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立足落实“双碳”目标,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考虑温室气体与环境污染物排放协同管控的关键环节,研究提出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及“源强协同—目标协同—分区协同—措施协同”的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技术路径,并在湖南省湘潭市进行实证研究,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减污降碳协同 源头防控 湘潭市
下载PDF
基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评价及阻滞因子诊断--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殷悦 周侃 +1 位作者 湛东升 陈妤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8,共17页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构建由自然环境、居住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环境4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指标体系,以青海省45个县域单元为例定量评价其宜居性及阻滞因子,并探讨宜居性与生态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交互关系。结果显示:(1)青海省总体宜居水平偏低,并呈现由河湟谷地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三江源生态区依次递减的地域分异;(2)宜居水平和生态重要性的空间耦合不协调,三江源生态区等生态重要区的宜居水平低,宜居水平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均成正比;(3)青海省宜居性主要受到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阻滞,生态地理分区层面,在自然因子的主要制约下,三江源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分别受设施、居住、社会环境的强约束;(4)针对不同生态地理分区宜居性特征提出未来人口引导及宜居性优化模式,即按宜居性及社会经济生态引力明确人口集聚型、疏散型和稳定型3种空间集疏类型,通过人口城镇化、就业移民、教育移民等跨区域移民及就近生态移民增强宜居性与人口分布的空间适配性,以三江源生态区等弱势区域以及饮水设施、道路设施、物流配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阻滞因子为重点,提升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设施配置与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性 阻滞因子 自然与人文耦合 生态地理分区 高寒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预测
7
作者 黄翰林 瞿德业 +2 位作者 陆文静 牛昊源 于亚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6-228,共13页
该研究以2000、2010和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使用基于景观格局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其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使用PLUS模型,结合风险指数质心、标准差椭圆,揭示了2030年不同情景下研究... 该研究以2000、2010和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使用基于景观格局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其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使用PLUS模型,结合风险指数质心、标准差椭圆,揭示了2030年不同情景下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与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成片扩张;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高风险区面积最少,降幅最大(22.99%),总体生态风险呈降低态势。(2)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研究区高风险区与较高风险区总面积同比增加30.36%,生态风险级别升高;城镇发展情景下,其高风险区面积同比增长150%,生态风险级别显著提升;生态保护情景下,其较高风险区面积同比下降了27.76%,区域生态风险等级下降明显。(3)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下研究区各级别生态风险呈扩散分布状态,生态保护情景下呈集聚收缩状态;不同情景下,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质心移动方向多变,反映了生态风险变化的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类似地区的生态风险防范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8
作者 李敏 徐茂蓉 +1 位作者 阳攀登 王丙晖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8-1542,共5页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已进入落地实施、体系完善阶段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评估和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区域环境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兼顾科学性、...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已进入落地实施、体系完善阶段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评估和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区域环境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兼顾科学性、系统性、可量化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生态环境系统改善、资源效率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4个维度15项具体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某沿海城市为案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实施后的主要成效,评价结果可信。研究结果为地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的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绩效评估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基于敏感性和重要性的阜平县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9
作者 郑鹏 尹海魁 +3 位作者 李新旺 刘琳洁 王树涛 许皞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研究区选择太行山典型地段阜平县,依据生态环境现状,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和方法划分。对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在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中,分布情况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敏感。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中重要性较低... 研究区选择太行山典型地段阜平县,依据生态环境现状,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和方法划分。对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在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中,分布情况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敏感。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中重要性较低的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严重,重要性较高的地区位于银河自然保护区内以林地为主,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质量较高。基于地貌类型初步划分生态区为3个一级区;基于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采用二维关联判断矩阵在初步分区的结果上进一步将生态功能区划分为6个二级区;采用面积占优法确定主导因素,进一步将阜平县划分为13个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分区 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及管控研究——以鞍山市主城区为例
10
作者 蒋露杰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2000—2020年期间,伴随着城镇发展格局变化、矿产资源开采等因素,鞍山市主城区内生态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现有城市生态空间布局还不能满足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建设的总体要求。基于此,以鞍山市主城区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结构特征为基本导向... 2000—2020年期间,伴随着城镇发展格局变化、矿产资源开采等因素,鞍山市主城区内生态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现有城市生态空间布局还不能满足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建设的总体要求。基于此,以鞍山市主城区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结构特征为基本导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结果,得到研究区生态保护重要性的空间分布结果。综合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结果、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等内容,将研究区划分为严格保护区、重点管控区、景观利用区、优化协调区和核心修复区5个分区,根据各分区的主导功能以及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提出具体的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敏感性 鞍山市
下载PDF
绿色生态城区实施保障机制及实践研究——以青岛上合示范区为例
11
作者 王建龙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6期171-173,共3页
“双碳”背景下,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课题研究活动,利用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能源优势、增强节能效益、实现碳市场发展、提高森林碳汇等手段,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但同时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本文对青岛上合示范区的... “双碳”背景下,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课题研究活动,利用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能源优势、增强节能效益、实现碳市场发展、提高森林碳汇等手段,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但同时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本文对青岛上合示范区的规划实施管理阶段、土地出让开发阶段、实施监督管理阶段、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城区保障机制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从多维度良性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促使绿色生态城区的高效创建,为最终完成“碳中和”任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上合示范区 绿色生态城区 实施保障机制
下载PDF
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研究——以太平河城市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12
作者 苏惠莹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增长,城市面临环境退化、资源短缺等挑战。在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分析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中央活力区的特点和意义,并结合具体项目实践,探索通过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促进生态保护和提升城市功能...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增长,城市面临环境退化、资源短缺等挑战。在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分析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中央活力区的特点和意义,并结合具体项目实践,探索通过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促进生态保护和提升城市功能,以期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生态导向 中央活力区
下载PDF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用水定额现状分析及实现一致性用水定额路径探索研究
13
作者 张坤 赵宏臻 +2 位作者 陈方 耿清蔚 赵晓晴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3期32-36,共5页
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用水定额是衡量节水的技术标准,也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重要技术依据。为发挥长三角示范区高质量一体化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该文在梳理分析示范区所在省(市)现行用水定额... 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用水定额是衡量节水的技术标准,也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重要技术依据。为发挥长三角示范区高质量一体化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该文在梳理分析示范区所在省(市)现行用水定额标准现状、差异性以及不同层面对示范区一致性用水定额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示范区一致性用水定额标准研究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为长三角示范区探索建立区域一致性用水定额标准体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定额现状分析 一致性用水定额实现路径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下载PDF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河一策” 管理保护方案
14
作者 刘明国 李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是对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规定的全面贯彻,能有效的遏制河湖污染,保障区域水生态的安全.本文全面梳理了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绵远河和石亭江两条河流的水资源管理保护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 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是对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规定的全面贯彻,能有效的遏制河湖污染,保障区域水生态的安全.本文全面梳理了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绵远河和石亭江两条河流的水资源管理保护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近期治理的总体目标.除此之外,分别从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几个方面制定若干分项目标,并详细地规划了具体的任务,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德开区“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不仅能有效解决现存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题,还能为其他地区的河湖治理以及管理和保护问题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保护 河长制 一河一策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子研究——以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例
15
作者 张迁 刘瞳晖 +3 位作者 宋佩璠 陈晴 陶春云 霍梦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4-49,135,共7页
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简称ERE承载力)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案例研究区域,运用极差变换法、灰色关联度法、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对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及障碍因子... 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简称ERE承载力)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案例研究区域,运用极差变换法、灰色关联度法、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对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及障碍因子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旅游ERE承载力缓慢波动上升、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且增长较快;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南阳、信阳和蚌埠的发展水平较高,多数地市的预测值呈现一定的增长;旅游收入、景区和饭店数量以及第三产业规模是ERE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ERE承载力 灰色系统理论 障碍因子诊断 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
下载PDF
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阳渊 刘洪 +7 位作者 张景华 唐发伟 张腾蛟 黄勇 黄瀚霄 李富 陈敏华 宋雯洁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42,共25页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地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孕育环境,地质条件通过制约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动力作用、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而制约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环境发展差异。(2)西南山区成土母质主要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或风化后近距离迁移形成的,存在明显的岩石-土壤-植被物质传导链条,地质条件是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3)对地质建造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该地区进行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4)提出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方法。该成果可为西南山区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提供借鉴案例,同时对生态地质学科的建设和全国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体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球关键带 地球表层系统 宜居地球 西南山区
下载PDF
新时期完善全链条环评管理制度的建议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自书 杨洋 +1 位作者 谢丹 刘毅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3年第6期71-77,共7页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重要手段,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评估的环评体系和排污许...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重要手段,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评估的环评体系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全链条环评管理在制度联动、衔接融合和管理闭环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制度体系,须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明确、责任边界清晰、衔接关系顺畅的全链条环评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评管理、排污许可等制度之间“四联动、三融合、两闭环”的基本模式。建议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管理制度顶层设计,推动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深化政策创新试点,强化能力建设,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评管理 环评改革 环评体系优化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全链条管理
下载PDF
关于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应用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丽云 陈海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3-588,共6页
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在应用中呈现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注重空间管控、强调系统管控、筑牢生态优先理念、落实陆海统筹管控5个方面的特点。但是在应用中也面临着缺乏... 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在应用中呈现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注重空间管控、强调系统管控、筑牢生态优先理念、落实陆海统筹管控5个方面的特点。但是在应用中也面临着缺乏立法支撑、环境质量底线未有具体环境要素的量化应用、在环评中衔接不足、在环境监督执法中未得到普遍落实、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顺畅等诸多挑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加快分区管控立法;强化环境质量底线研究;明确“三线一单”在环评中的适用标准;强化“三线一单”在生态环境监督执法中的效力;推进“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进一步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 “三线一单” 国土空间规划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区划及管控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骆佳玲 赵伟 +1 位作者 李燕辉 张正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7-335,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等理论,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等方面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等理论,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等方面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判断矩阵法开展生态空间区划并提出相应管控机制。结果表明:(1)10年间ESQ表现出稳中向好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盆地型”分布格局,质量等级变化呈“中部向好、四周持稳”特点,以不变和变好为主;(2)ESQ处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之间,且弱变异面积占比大,ESQ整体较稳定;(3)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和稳定性分析,将生态空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潜在修复区、重点修复区和生态保育区,对重点保护区重点实施原生态保护,开展封禁自然保育;重点修复区主要为人工生态系统,重点实施人工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潜在修复区应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努力提升整体生态状态;生态保育区是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类型,应实施生态保育,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合理进行生产开发建设,该区域可为研究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并作为发展预留空间。对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可方便决策者对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进行识别和管理,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质量评价 变异系数 判断矩阵 生态空间区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从谋 苑韶峰 杨丽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88-4501,共14页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以有效评估规划对国土开发保护的指导作用,为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以快速城镇化地区浙江省为例,运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浙江省主体...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以有效评估规划对国土开发保护的指导作用,为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以快速城镇化地区浙江省为例,运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后两个时期(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对不同时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浙江省国土空间转换动态度下降,其空间集聚性减弱,重点开发区的高值集聚(H-H)区域占比由22.3%增加至39.3%。(2)2000—2010年浙江省不同国土空间变化量的增减关系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2010—2020年其空间负相关性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区域在各主体功能区具有显著空间差异。(3)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速度放缓,生态环境提升区域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的分布由生态经济区和优化开发区转移至重点开发区。(4)相比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各主体功能区内农业生产空间与森林生态空间的转换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恶化的贡献率提升,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农业生产向城镇和农村生活空间转换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贡献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格局演变 生态环境质量 主体功能区 浙江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