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效应带促进红松生长的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文杰 祖元刚 +2 位作者 杨逢建 王慧梅 王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318-2326,共9页
以一个经过 1 2 a边缘效应带处理的 1 4年生红松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 3种宽度 ( 4 m,6m,8m)边缘效应带及保留带内红松幼树的光合日进程、碳素日积累量及相关生理生态学因子 (光照、气孔导度、小枝木质部水势、叶片温度、叶... 以一个经过 1 2 a边缘效应带处理的 1 4年生红松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 3种宽度 ( 4 m,6m,8m)边缘效应带及保留带内红松幼树的光合日进程、碳素日积累量及相关生理生态学因子 (光照、气孔导度、小枝木质部水势、叶片温度、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 )的研究 ,探讨了造成不同效应带和保留带内红松生长差异的光合生理生态学原因。结果 :4m效应带光照不足引起的碳素日积累量过低导致红松生长较差 ,8m效应带气孔导度过低引起的光合午休现象导致了碳素日积累量低、红松生长较差。 8m效应带引起气孔导度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过强光照引起叶片温度较高、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较大以及小枝木质部水势过低。研究认为 ,太宽的 8m带和太窄的 4m带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光合生理生态学的不适应 ,导致生长水平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带 红松 光合生理生态
下载PDF
应用效应带改造低质次生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朱虹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6-77,共2页
在三江平原低质次生林.应用效应带方式进行改造.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开拓效应带,营造红松人工更新层改造低质次生林.不同位置的幼树生长已呈现明显的差异:6m宽效应带上栽植的3行红松幼树中、中间行幼苗在高生长、地径生... 在三江平原低质次生林.应用效应带方式进行改造.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开拓效应带,营造红松人工更新层改造低质次生林.不同位置的幼树生长已呈现明显的差异:6m宽效应带上栽植的3行红松幼树中、中间行幼苗在高生长、地径生长等各指标上都呈现明显优势;其次是西行和东行。以保留带内栽植的红松幼树生长相对最差。效应带是改造低质次生林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低质次生林改造 边缘效应 效应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