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耿毅 汪开毓 +2 位作者 范方玲 陈德芳 黄锦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7,共7页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766524、FJ766525)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 lla ictaluri)。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养殖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病变特征,慢性型表现为头顶出血,发红与溃疡的病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红头病 鲴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及病原分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杜宗君 耿毅 +4 位作者 汪开毓 廖雨婷 周赵英 黄小丽 陈德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9-1523,共5页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旋游,体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旋游,体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肝、脾与肾肿大,出血;病理组织学上,感染后8—12h,肝细胞空泡变性和间质性肾炎;24h后肝出现局灶性坏死,肾小管上皮变性和更严重的间质性肾炎,脾出血和淋巴细胞坏死;48h后,肝、脾、肾坏死更严重,致感染鱼死亡。感染后8h,在肝脏检测到病原菌阳性信号,12h后,在肝、肾、脾中检出阳性信号,48h后,在肝、肾、脾、心、脑、鳃、肠道等都检出阳性信号,表明爱德华氏菌腹腔注射感染黄颡鱼首先侵袭肝、肾、脾,然后是心脏、脑、鳃、胃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回)爱德华氏菌 黄颡鱼 动态病理 侵染规律
下载PDF
养殖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5
3
作者 肖洋 雷燕 +3 位作者 唐绍林 张会军 王雄 王雪鹏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39-44,共6页
2013年春季,广东佛山养殖的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大范围死亡。从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GDFS-01,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及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 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 2013年春季,广东佛山养殖的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大范围死亡。从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GDFS-01,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及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 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采取腹部注射和浸泡感染试验均证实该菌有致病性,病症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洛美沙星、多西环素、磺胺甲基异唑、土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氟哌酸、四环素、万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等药物呈耐药。本研究结果为长吻鮠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鮠 鮰爱德华氏菌 分离 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Monoclonal antibody based Dot-ELISA and indirect fluorescence antibody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Edwardsiella ictaluri infection in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被引量:1
4
作者 Ruijun Li Hua Huang +2 位作者 Xianyu Zhang Shigen Ye Qiang Li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2017年第5期207-212,共6页
Edwardsiella ictaluri is known as the etiological agent of Red-head disease of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and is the cause of heavy economic losses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In this study,a DotEnzyme Li... Edwardsiella ictaluri is known as the etiological agent of Red-head disease of yellow catfish(Pelteobagrus fulvidraco),and is the cause of heavy economic losses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In this study,a Dot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ot-ELISA)and an Indirect Fluorescence Antibody technique(IFAT)for detecting Edwardsiella ictaluri were developed by using a monoclonal antibody,5D11.For DotELISA,the working dilutions of 5D11 and the secondary antisera(enzyme-labeled goat anti-mouse Ig)were 1:320 dilution and 1:3000 dilution,respectively.For IFAT,the working dilutions of 5D11 and goatanti-mouse Ig conjugated with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were as respectively 1:80 and 1:256.Both of the methods established were highly sensitivity(Minimum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5107 CFU/mL)and had a high degree of accuracy(positive rate was 100%for both artificial infected fish and spontaneous diseased Pelteobagrus fulvidraco).The two reliable methods developed have high potential for quick and efficient detection of Edwardsiella ictaluri in aquaculture production un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wardsiella ictaluri Monoclonal antibody DOT-ELISA IFAT
原文传递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in yellow catfish after immersion vaccination with bivalent inactivated Aeromonas veronii and Edwardsiella ictaluri vaccine
5
作者 Wei Guang Kong Da Cheng Qin +4 位作者 Qing Jiang Mu Zhao Ran Dong Yang Zhi Luo Tao Shan Ai Zhen Xu 《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 2022年第2期38-48,共11页
Mucosal vaccination,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induce both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s,is considered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of preven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farmed fish.Aeromonas veronii and Edwardsiel... Mucosal vaccination,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induce both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s,is considered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of preven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farmed fish.Aeromonas veronii and Edwardsiella ictaluri are two pathogenic bacteria found in yellow catfish and often infect the fish through mucosal surfaces.Delivery of a bivalent inactivated vaccine by injection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 strong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both bacterial infections.However,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and protective efficiency induced by this inactivated vaccine administrated via immersion are yet to be investigated.We developed a bivalent vaccine containing formalin-inactivated A.veronii and E.ictaluri and evaluated the immune response in yellow catfish after immersion vaccination using body fluids biochemistry indices,agglutinating antibody titers,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immune-related genes in the skin,gills,spleen,and head kidney.The activities of innate immune-related enzymes and specific agglutination antibody titers in body fluids,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related genes in both the mucosal and systemic tissues of vaccinated fish,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fish.Next,we assessed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by a challenge model of virulent strains of E.ictaluri and A.veronii.The relative survival percent of vaccinated fish was 80%and 87%after challenging fish with E.ictaluri and A.veronii,respectively,which was higher than unvaccinated control fish(43%and 57%).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bivalent inactivated vaccine administered via immersion induces a strong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and confers good protection against both E.ictaluri and A.veronii.Our results also reinforce the notion that immersion vaccination could stimulate both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ity contributing to protection against pathog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Bivalent inactivated vaccine Immersion vaccination Aeromonas veronii edwardsiella ictaluri Yellow catfish
原文传递
马口鱼源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
6
作者 吴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1-358,共8页
从发病马口鱼脑组织中分离出致病菌株ObB210709B1,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分离菌株为鮰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此菌株可引起健康马口鱼发病死亡,并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药敏试验发... 从发病马口鱼脑组织中分离出致病菌株ObB210709B1,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分离菌株为鮰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此菌株可引起健康马口鱼发病死亡,并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3种β-内酰胺类、5种氨基糖苷类、5种喹诺酮类、2种四环素类、1种氯霉素类、1种多粘菌素类等1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等5种药物耐药.对健康对照组、自然发病组和病原菌回归感染120 h组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马口鱼病理表现为:鳃丝崩解、肝空泡坏死、脾出血且坏死、肾小球出血与肾小管破裂,多组织器官均有细菌团块的聚集,肠道尤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鮰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鮰爱德华菌密度感应系统LuxI/LuxR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7
作者 郭锦志 马士杰 +1 位作者 韩先干 付立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8期107-114,共8页
克隆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YCH株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 homoserine lactones, AHLs)合成酶(LuxI)和AHLs受体蛋白(LuxR)的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LuxI全长666 bp,共编码221个氨基酸;LuxR全长... 克隆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YCH株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 homoserine lactones, AHLs)合成酶(LuxI)和AHLs受体蛋白(LuxR)的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LuxI全长666 bp,共编码221个氨基酸;LuxR全长720 bp,编码239个氨基酸。构建LuxI/LuxR的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鮰爱德华菌LuxI/LuxR与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杀鱼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保科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hoshinae)等有较近亲缘关系。利用SWISS-Model软件,分别以1K4J.1.A(46.15%)和5l09.1.A(40.83%)蛋白作为模板对LuxI蛋白的8-189区域和LuxR蛋白2个功能结构域Pfam:Autoind_bind(9~151氨基酸)和HTH_LUXR(171~228氨基酸)进行分子模拟,其中LuxI结构域内有明显的“V”形疏水腔结构,LuxR的N-端结构域有α-β-α排列,C-端结构域内有螺旋—转角—螺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鮰爱德华菌 密度感应系统 LuxI/LuxR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细菌刺激下克氏原螯虾prx4基因的免疫响应和抗氧化功能研究
8
作者 张明达 李倩倩 +3 位作者 张文硕 秦仕宇 沈秀丽 杜志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85-1194,共10页
【目的】克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过氧化物还原酶4基因(Pc-prx4),分析Pc-prx4基因的正常组织表达以及细菌刺激后的相对表达情况,分析其抗氧化功能,为Pc-prx4在病原刺激后的先天免疫机制以及抗氧化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克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过氧化物还原酶4基因(Pc-prx4),分析Pc-prx4基因的正常组织表达以及细菌刺激后的相对表达情况,分析其抗氧化功能,为Pc-prx4在病原刺激后的先天免疫机制以及抗氧化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Pc-prx4为目的基因,通过相关网站和软件(Expasy、Translate tool、SMART、Expasy ProtParam tool、BLASTx、MEGA-X)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检测Pc-prx4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刺激下的表达量;通过构建表达菌株、诱导纯化r Pc-PRX4蛋白,对重组蛋白进行抗氧化功能研究。【结果】Pc-prx4开放阅读框744 bp,编码247个氨基酸,含有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AhpC)结构域、巯基特异性抗氧化结构域和1-Cys prx过氧铁氧酶的C末端结构域;Pc-PRX4蛋白分子式为C_(1249)H_(1934)N_(330)O_(357)S_(10),分子量为27.61 kDa,理论等电点(pI)为5.88,N端存在信号肽区域,C端存在1-Cys过氧化物还原蛋白结构域。Pc-prx4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所表达,其中血淋巴的表达量最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鲶爱德华氏菌刺激下,Pc-prx4基因在血细胞、肝胰腺、鳃、肠组织中表达均呈现整体升高的趋势。在保护质粒DNA抗氧化缺刻试验中,rPc-PRX4表现出抗氧化性,并随着重组蛋白浓度的升高,抗氧化效果越明显。【结论】Pc-prx4基因属于1-Cys prx,在血细胞中高表达,参与调节金黄色葡萄球菌、鲶爱德华氏菌刺激下的机体免疫应答过程,r Pc-PRX4蛋白还具有与浓度大小相关的抗氧化功能,该基因参与免疫过程的调节和保护机体进行抗氧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过氧化物还原酶4 金黄色葡萄球菌 鲶爱德华氏菌 表达模式 抗氧化
下载PDF
全雄黄颡鱼红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9
作者 马士杰 郭锦志 +1 位作者 魏娇 付立霞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以患红头病的全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从其病灶处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扩增检测等鉴定,以及药敏性斑马鱼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药敏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从患病全雄黄颡鱼病灶处分离获... 以患红头病的全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从其病灶处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扩增检测等鉴定,以及药敏性斑马鱼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药敏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从患病全雄黄颡鱼病灶处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为鮰爱德华菌;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LD_(50)为2.3×10^(5)CFU,感染该菌株的斑马鱼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2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啉、克拉霉素、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雄黄颡鱼 红头病 鮰爱德华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1
10
作者 梁万文 陈明 +6 位作者 余晓丽 李莉萍 雷爱莹 陈汉忠 徐增辉 甘西 黄维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1124-1129,共6页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成鱼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确定该病病原,对广西南宁、合浦两地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成鱼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确定该病病原,对广西南宁、合浦两地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中分离到两株(NN和HP)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由此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肠败血症 爱德华氏细菌 鉴定
下载PDF
■爱德华氏菌变异株C9605及对鳖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克宇 江为民 +1 位作者 舒新华 金燮理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62-265,共4页
从患白板综合症的病鳖分离到一株细菌(C960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粘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唯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根... 从患白板综合症的病鳖分离到一株细菌(C960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粘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唯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根据这些特性,菌株可归于爱德华氏菌。但是该菌发酵木糖产酸,产生H2S,耐青霉素,故鉴定为爱德华氏菌变异株(Edwardsiellaictalurivariationstrain)。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是鳖白板综合症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i爱德华氏菌 白板综合症 C9605 致病性
下载PDF
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9
12
作者 隗黎丽 吴华东 阮记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7-192,共6页
从江西南昌患"裂头病"黄颡鱼脑组织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株,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可使黄颡鱼发病死亡,证实分离菌株为养殖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原菌。对分离菌株(命名为JXHS)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 从江西南昌患"裂头病"黄颡鱼脑组织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株,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可使黄颡鱼发病死亡,证实分离菌株为养殖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原菌。对分离菌株(命名为JXHS)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爱德华氏菌,进一步对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JXHS的16S rRNA与GenBank中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相似性为99%。根据该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MEGA 4.0软件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分离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进一步证实该菌为鮰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裂头病” 鮰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鮰爱德华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黄颡鱼“红头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强 黄华 +2 位作者 张显昱 叶仕根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328,共6页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0、1∶320、1∶160和1∶80。结果表明:6株单抗与11株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均可以结合,与迟缓爱德华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弧菌等10株参考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单抗5D11和1B8可与鮰爱德华菌参考菌株结合。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鮰爱德华菌对黄颡鱼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黄颡鱼经人工注射鮰爱德华菌A86感染6 h后,在其肝、肾、脾、心、肠和胃中检测到了阳性细菌,其中脾脏中最多,心脏中最少;感染24 h后,脑中检测到阳性细菌;30 h后,鳃中显示有阳性信号;54 h后,在眼的外边缘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鮰爱德华菌在黄颡鱼体内的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手段及基础,对揭示黄颡鱼"红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红头病 鮰爱德华菌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黄颡鱼鲇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徐进 罗晓松 曾令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3,共7页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5CFU。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鲇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鲇爱德华氏菌(AB050826)自然聚为一支,二者遗传距离约为0.002。鉴定结果确认JZ086为鲇爱德华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所测试的15种药物都敏感,其中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尤其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头顶溃疡症 病原菌 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分离鉴定
下载PDF
鲶爱德华氏菌间接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重实 李强 +2 位作者 刘海燕 叶仕根 李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17-21,共5页
用鲶爱德华氏菌兔抗血清作为一抗,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羊抗兔IgG作为酶标二抗,建立黄颡鱼"红头病"病原菌—鲶爱德华氏菌的间接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法,并优化检测条件。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07/mL,一抗工作的最佳稀释度为1... 用鲶爱德华氏菌兔抗血清作为一抗,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羊抗兔IgG作为酶标二抗,建立黄颡鱼"红头病"病原菌—鲶爱德华氏菌的间接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法,并优化检测条件。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07/mL,一抗工作的最佳稀释度为1∶211,病原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05/mL,交叉反应实验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与迟钝爱德华氏菌、弧菌等13种标准菌株无交叉。应用上述技术对人工感染发病鱼中分离的优势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检出率为80%;对自然发病黄颡鱼体内分离获得的20株优势菌检测结果表明,12株菌为鲶爱德华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爱德华氏菌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黄颡鱼 “红头病”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免疫效果 被引量:7
16
作者 隗黎丽 刘毅 +2 位作者 周秋白 熊六凤 吴华东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267,共5页
为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防治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病的方法,利用从患病黄颡鱼脑部组织分离出的致病菌株JXHS制备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的灭活疫苗。以平均体重为15~20g的健康黄颡鱼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3.0×109 CFU·... 为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防治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病的方法,利用从患病黄颡鱼脑部组织分离出的致病菌株JXHS制备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的灭活疫苗。以平均体重为15~20g的健康黄颡鱼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3.0×109 CFU·mL-1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0.65%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7、14、21、28d后随机从两组各取30尾实验鱼,尾静脉采血,检测免疫鱼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白细胞吞噬活性(PP)、吞噬指数(PI)、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与对照组相比,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在免疫14、21和28d显著升高;PP、PI和LSZ在所有采样时间点均显著上升;LSZ在免疫7、14、21和28d均显著上升;AKP在免疫14、21和28d活力显著上升;ACP在免疫7、14和21d活力显著上升。血清凝集抗体效价、PP、PI、LSZ和AKP均在21d达到峰值,而ACP在免疫7d后达到峰值。免疫30d后鮰爱德华氏菌攻毒结果表明,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有较高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率达到70.2%。由此可见,利用从病鱼体内分离的鮰爱德华氏菌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可提高黄颡鱼的免疫力并有效抵御鮰爱德华氏菌的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鮰爱德华氏菌 灭活疫苗 免疫保护
下载PDF
黄颡鱼甘露糖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小玲 王虹 +2 位作者 樊启学 兰江风 林蠡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36-1043,共8页
甘露糖受体(MR)隶属凝集素超家族,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面。MR不仅在先天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通过参与抗原呈递,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过程。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黄颡鱼甘露糖受体(pf MR)... 甘露糖受体(MR)隶属凝集素超家族,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面。MR不仅在先天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通过参与抗原呈递,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过程。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黄颡鱼甘露糖受体(pf MR)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R在正常黄颡鱼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鲖爱德华菌感染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和甘露聚糖封闭MR方法研究黄颡鱼MR在抗细菌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显示,pf MR同团头鲂、草鱼、斑马鱼和尼罗罗非鱼的MR聚为一支。pf MR在所检测的12个组织中均有分布,其在肾脏、脾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血液中表达量较少。鲖爱德华菌感染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后,pf MR、IL-1β和TNF-a均被细菌诱导表达,超氧阴离子和一氧化氮的含量也上升,超氧阴离子在感染30 min后即显著上升,一氧化氮在感染12 h后才显著上升。甘露聚糖竞争结合MR,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内化GFP标签的鲖爱德华菌,加入EDTA减少内化的荧光强度,加入Ca^(2+)使内化的荧光强度回升。研究表明,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MR参与鲖爱德华菌的识别和内吞过程,而且依赖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甘露糖受体 鲖爱德华菌 超氧阴离子 一氧化氮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万文 陈明 +6 位作者 余晓丽 李莉萍 雷爱莹 陈汉忠 徐增辉 甘西 黄维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4-269,共6页
为了建立快速、敏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肠败血症技术,作者根据NCB I公布的鮰爱德华氏细菌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诊断引物CM3/CM4,对鮰爱德华氏细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试验,PCR反应条件的优... 为了建立快速、敏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肠败血症技术,作者根据NCB I公布的鮰爱德华氏细菌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诊断引物CM3/CM4,对鮰爱德华氏细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试验,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同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广西4个市县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用该引物可以扩增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276 bp鮰爱德华氏菌特异性片段;PCR反应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及海豚链球菌无交叉反应;用该PCR法可以检测出病鱼脑、肝、肾及脾中的病原菌,检测的最低细菌数为12个,且病鱼内脏组织、菌落及菌液均可直接用于该PCR扩增;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和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因此,本试验中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在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又尾鮰 鮰爱德华氏菌 肠败血症 PCR 诊断方法
下载PDF
7种常用渔药及组合对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抗菌试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彬 黄婷 +3 位作者 陈福艳 陈明 余晓丽 梁万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61-765,共5页
为探讨7种常用抗菌渔药对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抗菌作用,采用2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渔药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初筛MIC的基础上,以MIC、5倍MIC、10倍MIC和20倍MIC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参数,分别比较5种药物... 为探讨7种常用抗菌渔药对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抗菌作用,采用2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渔药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初筛MIC的基础上,以MIC、5倍MIC、10倍MIC和20倍MIC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参数,分别比较5种药物抗菌效果并优化最佳参数;利用优化的最佳参数比较5种药物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鮰爱德华氏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抗菌先锋对鮰爱德华氏菌的MIC和MBC最小,分别为3.2和6.4μg/mL,其次是伯乐立康,分别为12.8和25.6μg/mL,而鱼康和肠炎烂鳃灵的浓度为1638.4μg/mL时仍无抗菌效果;5倍MIC下抑菌圈直径为筛选抗菌药物的最佳参数,5倍MIC下,鮰爱德华氏菌对抗菌先锋高度敏感,对伯乐立康、菌必清、菌毒康和海鱼安中度敏感;菌必清+抗菌先锋的联合抗菌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鮰爱德华氏菌 斑点叉尾鮰 渔用药物 体外抗菌作用
下载PDF
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外膜蛋白的抗原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强 刘海燕 +1 位作者 黄华 李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85-89,共5页
以黄颡鱼"红头病"致病菌——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A86作为实验菌株,通过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主要外膜蛋白(OMPs),SDS-PAGE图谱分析结果显示,OMPs主要有6条条带,相对分子质... 以黄颡鱼"红头病"致病菌——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A86作为实验菌株,通过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主要外膜蛋白(OMPs),SDS-PAGE图谱分析结果显示,OMPs主要有6条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5 000、42 000、41 000、36 000、30 000和22 000。用A86 OMPs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22 mL,抗体效价为1∶20 480,抗体按照1∶2 560稀释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仅与迟缓爱德华菌(E.tarda)、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存在微弱的交叉反应,与鮰爱德华菌参考株及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呈现特异性结合。多克隆抗体与OMPs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主要有2条明显的免疫反应发色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6 000和30 000,且36 000蛋白染色最为明显。多克隆抗体与包括菌株A86在内的分离自南北方不同地区的10株鮰爱德华菌全菌免疫印迹试验发现,所有受检菌株反应结果相同,主要有4条明显的反应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6 000、54 000、36 000和30 000,其中36 000和30 000两条蛋白带染色最深。因此,认为从黄颡鱼体内分离的鮰爱德华菌OMPs中36 000和30 000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36 000蛋白尤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鮰爱德华菌 黄颡鱼 外膜蛋白 抗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