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半生缘》人物的悲剧根源与悲剧折射 被引量:4
1
作者 余静芳 《丽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9-74,共6页
《半生缘》将人物自身的内在因素与时代、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糅合,以此揭示了盘根错节的人物悲剧根源;《半生缘》在悲剧叙事中折射了作者的生命观、爱情观、审美观、时代观、社会观。《半生缘》体现了张爱玲的深邃、丰硕与伟大。
关键词 《半生缘》 悲剧 原因 折射 张爱玲
下载PDF
小说《半生缘》中的电影艺术手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樊青美 周丽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9-53,共5页
张爱玲广泛地接触了各种电影文艺,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艺术手法,使其笔下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本文从蒙太奇、空镜头、化入与化出、特写、电影化意象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半生缘》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品读她笔... 张爱玲广泛地接触了各种电影文艺,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艺术手法,使其笔下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本文从蒙太奇、空镜头、化入与化出、特写、电影化意象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半生缘》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品读她笔下演绎着的平凡而苍凉的人生,深入地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影视化"创作,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生存与传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生缘 电影手法 借鉴
下载PDF
苍凉背后的启示——以《十八春》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颖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从张爱玲的作品问世以来,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其苍凉的特色。对张爱玲而言,苍凉不是悲壮,不是褪去人间冷暖的独自高蹈和冷漠疏离,而重在背后的"启示"。文章以《十八春》为中心,在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对比中可见,张爱玲苍凉的笔调... 从张爱玲的作品问世以来,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其苍凉的特色。对张爱玲而言,苍凉不是悲壮,不是褪去人间冷暖的独自高蹈和冷漠疏离,而重在背后的"启示"。文章以《十八春》为中心,在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对比中可见,张爱玲苍凉的笔调中透着对女性命运带有生命热度的关切和思考。经历了情感创伤的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更是将这种思考提升到新的高度——人生应该有所负重,要勇于面对生活的苦难,并从这苦难与负重里寻找自我,探索精神归宿和寻绎个体的生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女性意识 启示
下载PDF
从《十八春》到《半生缘》改写的意蕴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素琴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86-88,共3页
1950年张爱玲的《十八春》发表,兜兜转转18年之后,她重新改写《十八春》,并更名为《半生缘》。结合张爱玲的生存处境以及感情生活的变化,读者从改写中至少可以解读出3种不同的意味,即风格的回归、爱情的体认和人生的怅惘。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半生缘》 改写 意蕴 解读
下载PDF
周作人《亦报》评点《十八春》
5
作者 巫小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八春》的反常之举,缘于张爱玲热辣辣地呈奉"美意"在先。故说,周作人评点《十八春》,不是&qu...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八春》的反常之举,缘于张爱玲热辣辣地呈奉"美意"在先。故说,周作人评点《十八春》,不是"偶遇"张爱玲的率性而为,其实在是有准备的"回应"。在周作人眼里,《十八春》乏善可陈,败在没有写好关键人物顾曼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张爱玲 《亦报》 《十八春》
下载PDF
三角恋爱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张爱玲小说《十八春》的叙事
6
作者 杜丽琴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3-97,共5页
张爱玲擅长以三角恋爱模式处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在《十八春》中,她构建了多层次的三角恋爱关系,使其成为小说的核心结构,让叙事获得了繁复化、简约化和凡俗化的特征,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功能类型,对叙事空间的布... 张爱玲擅长以三角恋爱模式处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在《十八春》中,她构建了多层次的三角恋爱关系,使其成为小说的核心结构,让叙事获得了繁复化、简约化和凡俗化的特征,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功能类型,对叙事空间的布设产生影响。实际上,小说中的三角恋爱模式,是张爱玲对中国近代言情小说中最为常见的故事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它赋予了其小说亦雅亦俗的风格,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十八春 三角恋爱模式 叙事 高雅文学 通俗文学
下载PDF
《十八春》的叙述视角和道德倾向
7
作者 冷川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0-33,共4页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中灵活变换的人物视角并以之代替西方现代小说较为严格的单一人物视角,具体表现为该篇小说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叙述跳角"和人物容貌描写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方式。第二、在道德问题上,《十八春》从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义务与对于情欲的适度克制这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行,尤其强调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褒奖一切对于家族生计有所贡献的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道德保守倾向,这也显示出与《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春》 叙述视角 道德倾向 承继关系
下载PDF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朝彦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6-89,,93,,共5页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在《十八春》及《半生缘》艺术世界里是如何显现其心灵深处真实、微妙的情爱沉积。作者认为 ,比之《十八春》,改写的《半生缘》更多了些潜意识渲泄的自由 ,主体意识更多一些原汁原味 。
关键词 张爱玲 文学评论 《十八春》 《半生缘》 小说 现代文学 主体意识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被封锁的灵魂——从张爱玲的《半生缘》说起
9
作者 彭文韬 马玉琛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8-50,共3页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意象、场景,处处弥漫着压抑的阴气,悲凄的结局平添了丝丝的感伤。行文中,让人窒息的阴气与各种各样的"封锁"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处处体现着张爱玲的"封锁"情结和荒凉美学。本文即从...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意象、场景,处处弥漫着压抑的阴气,悲凄的结局平添了丝丝的感伤。行文中,让人窒息的阴气与各种各样的"封锁"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处处体现着张爱玲的"封锁"情结和荒凉美学。本文即从"封锁"出发,探究《半生缘》中的"封锁"情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封锁 半生缘
下载PDF
清歌入云霄——关于《长恨歌》与《半生缘》的比较分析
10
作者 李新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2-104,共3页
王安忆《长恨歌》与张爱玲《半生缘》同为女性作家作品,主题同为以女性情感体验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爱情题材小说,由于两位作家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与个人身份经历不同,使得两部作品无论是在精神实质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面... 王安忆《长恨歌》与张爱玲《半生缘》同为女性作家作品,主题同为以女性情感体验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爱情题材小说,由于两位作家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与个人身份经历不同,使得两部作品无论是在精神实质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半生缘》 王安忆 张爱玲 差异
下载PDF
浅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双重身份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方 《文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8-90,共3页
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的顾曼璐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角色。在物欲横流的男权文化中,她始终扮演了一个既是男性主流文化的破坏者,又是男性主流文化的同谋者的角色,拥有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不仅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窘迫的生存环境... 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的顾曼璐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角色。在物欲横流的男权文化中,她始终扮演了一个既是男性主流文化的破坏者,又是男性主流文化的同谋者的角色,拥有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不仅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窘迫的生存环境,也给当代女性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半身缘》 顾曼璐 双重身份
下载PDF
《半生缘》的悲剧人物与悲剧层次论析
12
作者 余静芳 《丽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4-88,共5页
《半生缘》塑造了许多年轻人的形象,他们或是情人或是夫妻,本应美好和乐,但《半生缘》里却有着纷纷攘攘的悲剧人物,每一悲剧人物又都有重重叠叠的悲剧层次,充分展示了半生缘尽,一世苍凉的特点。
关键词 张爱玲 《半生缘》 悲剧人物 悲剧层次
下载PDF
《十八春》女性命运分析
13
作者 李琳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68-72,共5页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摹了众多的女性,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顾曼桢和石翠芝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萌芽,顾曼璐是一个被奴化的女性典型。而顾太太和沈太太作为两个母亲,张爱玲把她们作为凡人来写,这一改母亲在大众心中的伟大傲岸形象,张爱玲甚至把一些丑化的痕迹留在了她们身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女性意识 奴化 丑化
下载PDF
政治话语的融入、消解与情欲话语的重写——从《十八春》到《半生缘》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张爱玲的《十八春》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无论故事结构、人物关系、情节设定,都体现了作家理解新社会、融入新时代、接纳时代话语的努力,同时也与她擅长的小市民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本文主要从政治话语的使用角度探讨了这一努力,并考察... 张爱玲的《十八春》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无论故事结构、人物关系、情节设定,都体现了作家理解新社会、融入新时代、接纳时代话语的努力,同时也与她擅长的小市民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本文主要从政治话语的使用角度探讨了这一努力,并考察了她在脱离大陆政治环境后,先有《秧歌》的扭转与消解,再有以《半生缘》开端的后期创作对政治话语的全数删除,以及其"身世苍茫、情欲激烈"主题下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和广大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半生缘》 政治话语 情欲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