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ileen Chang’s Feminism Shown in Her Translation Work——Singsong Girls in Shanghai
1
作者 鞠婧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0期42-45,共4页
Eileen Chang has been a very influential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r creative writings have won wide and deep concerns, but her achievements of translation are always been neglected. Taking Eileen C... Eileen Chang has been a very influential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r creative writings have won wide and deep concerns, but her achievements of translation are always been neglected. Taking Eileen Chang’s translation of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ims at researching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o prove Chang’s feminist tend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leen chang FEMINIST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下载PDF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Golden Cangu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2
作者 YU X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6期468-473,共6页
Good transla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The idea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ink the reader as the center in translation process.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 Good transla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The idea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ink the reader as the center in translation process.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writer’s works,the third part give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appearing in The Golden Cangue,the fourth part gives examples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and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loaded words Reception Aesthetic The Golden Cangue eileen chang
下载PDF
娜拉及其他前行者——鲁迅与张爱玲之间的对话
3
作者 胡缨 马春花(译) 李雪颖(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103,共17页
关于娜拉这一全球新女性典范的文学阐释,鲁迅与张爱玲之间构成有意味的对话关系。虽然二者的立场、风格通常被认为完全对立:鲁迅是泛政治化的女性压迫批判者,而张爱玲则是去政治化的女性气质表演者。但实际上,鲁迅与张爱玲有着出乎意料... 关于娜拉这一全球新女性典范的文学阐释,鲁迅与张爱玲之间构成有意味的对话关系。虽然二者的立场、风格通常被认为完全对立:鲁迅是泛政治化的女性压迫批判者,而张爱玲则是去政治化的女性气质表演者。但实际上,鲁迅与张爱玲有着出乎意料的相似处,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尖锐的社会批评方面,也体现在这两位作家为人称颂的现实主义手法常常转化为现代中国历史的隐喻。他们拒绝文过饰非的彻底程度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条重要的批判线索。关于娜拉的何去何从,鲁迅和张爱玲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他们的分歧与两位作家各自的性别定位有关,但也凸显出性别化现代主体的前提、局限与存在的陷阱,这其中的“出走”则是其现代性和自决性的基本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娜拉 鲁迅 张爱玲
下载PDF
“白流苏”的“高变”:香港地区的《倾城之恋》
4
作者 萧凤娴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恋》,在“易”而“侨”的视野研究部分,可以拓深文本里主角的位置性、变异性研究,解决傅雷类型读者的抱怨与困扰;在“仿变”“高变”方法论研究部分,可以深入证明胡兰成类型读者欣赏这部自私的男人与女人苍凉爱情悲剧小说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张爱玲 《倾城之恋》
下载PDF
基于文本细读下的《倾城之恋》文学审美艺术特性研究
5
作者 南花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5-8,共4页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文学审美 白流苏 范柳原
下载PDF
从“洋场社会”到“我城意识”——论西西的中国香港城市文本书写
6
作者 梁燕丽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73-81,共9页
从“洋场社会”到“我城意识”,中国香港城市文本书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期中国香港作家黄天石、谢晨光、侣伦、游子、华等笔下的“洋场社会”,都市女郎和都市浪子等成为英占时期香港地区欲望都市的面影和象征。张爱玲的上海、香港双... 从“洋场社会”到“我城意识”,中国香港城市文本书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期中国香港作家黄天石、谢晨光、侣伦、游子、华等笔下的“洋场社会”,都市女郎和都市浪子等成为英占时期香港地区欲望都市的面影和象征。张爱玲的上海、香港双城记,既延续《海上花列传》的传统,也属于“洋场社会”现代性批判的谱系。此后历经舒巷城等“都市乡土”的怀旧和刘以鬯等“商业城市”的批判,到了西西开启“我城意识”的划时代创作:如《我城》《飞毡》等人城新型关系及其现代主体的建构,《候鸟》《织巢》等上海、香港双城记聚焦家屋、织巢和人伦,西西的众多城市文本,既写出中国香港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身份困境,更超越中国香港创造出新颖而普遍性的城市书写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场社会” “我城意识” 张爱玲 西西
下载PDF
张爱玲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7
作者 周慧 《华文文学》 2023年第6期72-78,共7页
作为著名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张爱玲可以说在国内是家喻户晓。得亏夏志清、李欧梵等学者的研究与推介,张爱玲的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英语世界,然其作品在法国的境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将通过研究与梳理数据资料,从作品的译介与研究... 作为著名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张爱玲可以说在国内是家喻户晓。得亏夏志清、李欧梵等学者的研究与推介,张爱玲的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英语世界,然其作品在法国的境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将通过研究与梳理数据资料,从作品的译介与研究、传播与接受以及前景与挑战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张爱玲作品在法国的译介研究以及传播接受情况,在文化交流、翻译出版以及影视改编等角度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希望借此研究丰富张爱玲在国外的译介研究,以期读者能够对张爱玲在海外的传播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和了解,促进中法双方学界对于张爱玲及其作品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法国 译介与传播
下载PDF
浅谈张爱玲作品在德语国家的接受与影响
8
作者 张世胜 陆美含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9期176-179,共4页
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篇张爱玲的德译文刊登在杂志《袖珍汉学》上,到21世纪初张爱玲德译版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德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张爱玲的德译作品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几乎无一例外地淡出德国译... 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篇张爱玲的德译文刊登在杂志《袖珍汉学》上,到21世纪初张爱玲德译版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德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张爱玲的德译作品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几乎无一例外地淡出德国译介视野”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德国出版、发表,这其中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应该还有来自政治方面的因素。在此后的30年间,其主要作品悉数被译到德国,不仅在德国汉学的重要杂志上刊登过,还以单行本的形式在德国出版发行,尤以电影《色·戒》上映之后译本数量骤增。该论文研究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张爱玲小说在德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分析这一特殊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德语世界 译介 传播 《色·戒》 译出文学
下载PDF
基于价值呈现的历史建筑保护真实性思考——上海康定东路85号张爱玲故居修缮设计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付涌 张怡欣 《建筑遗产》 2023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与其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该建筑的价值信息密切相关。在保护实践中,既要保护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呈现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需要正视并解决当下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妥善把握修缮策略,以推动项目成功。康定东路85号... 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与其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该建筑的价值信息密切相关。在保护实践中,既要保护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呈现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需要正视并解决当下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妥善把握修缮策略,以推动项目成功。康定东路85号张爱玲故居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设计团队始终在思考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和保护意义,试图在翔实的历史研究和现状调研基础上,从更好呈现建筑遗产历史真实性价值的角度提出风貌完形的指导思想,并依托审慎的修缮设计策略、最小干预原则的实践把握,以及传统工艺与当代标准的有效互补等手段来完成修缮设计实践,使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建筑真实表达它的历史风貌和价值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故居 历史建筑保护 真实性 价值呈现 最小干预原则
下载PDF
《色,戒》的改写与张爱玲自我形象的重塑
10
作者 万永凤 李永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1-166,共6页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不仅征引本事、作品等“他人的前文本”,而且具有鲜明的“自我指涉”特征,承载了张爱玲的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隐痛。不过,《色,戒》中飘忽、朦胧的张爱玲气息难以捕捉,而重返小说创作及改写的历史语境,能帮助...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不仅征引本事、作品等“他人的前文本”,而且具有鲜明的“自我指涉”特征,承载了张爱玲的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隐痛。不过,《色,戒》中飘忽、朦胧的张爱玲气息难以捕捉,而重返小说创作及改写的历史语境,能帮助我们接近她隐秘的创作心理。梳理《色,戒》成文过程及改写时间,《小团圆》与《色,戒》的互文性对话关系浮出水面。自传小说《小团圆》对张爱玲作为“胡兰成妻”身份的回忆、复述,是张爱玲对自我生命隐痛的正视,由此产生的复杂情感构成了其改写《色,戒》的心理场域。因此,《色,戒》的改写不仅体现了张爱玲对作品的经典化诉求,更暗含了其摆脱被玷污的身份与重构自我形象的潜在心理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 戒》 张爱玲 《小团圆》 改写 自我形象
下载PDF
张爱玲笔下“异域”形象的同质化
11
作者 刘真 万燕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43-50,共8页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异域元素与本国元素的并置,尤以1942年至1945年间的创作高峰时期为盛。她身处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和英属香港地区等华洋混杂交错的地域中,亲历中西旧新文化糅杂异变的时代,创造出大量异国男女的婚恋故事和生活...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异域元素与本国元素的并置,尤以1942年至1945年间的创作高峰时期为盛。她身处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和英属香港地区等华洋混杂交错的地域中,亲历中西旧新文化糅杂异变的时代,创造出大量异国男女的婚恋故事和生活片段来忠实描摹殖民地人物的生存形势,反映时代特点,同时也建构出一种异象纷呈的现代都市文明生态。在塑造异域形象时,张爱玲没有营构出异族种族间的明显差异与对立,而是在对照调和中塑造出超越民族隔膜的异域群像,着眼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人类的通约性。研究张爱玲塑造异域形象时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并在多重维度上解构同质化的成因和方式,以此为视点揭示她独特的人文观念,挖掘其作品更为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异域形象 同质化
下载PDF
许鞍华电影《第一炉香》与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波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许鞍华具有“张爱玲情结”,所以会三度改编张爱玲小说。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影视改编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风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其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张爱玲体”,影视转译很难捕捉其风格特征。张爱玲小说... 许鞍华具有“张爱玲情结”,所以会三度改编张爱玲小说。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影视改编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风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其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张爱玲体”,影视转译很难捕捉其风格特征。张爱玲小说大体可分两类,前期多为心理分析小说,风格浓艳,后期多为世情小说,风格平淡,比较适合改编的是第二类作品。在已出六部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中,《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较具创造性,取得成功,而《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怨女》较为平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第一炉香 影视改编 张爱玲情结 张爱玲体
下载PDF
张爱玲的后期情感与创作新变
13
作者 刘雨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7-175,共9页
张爱玲具有冷峻又真诚的灵魂。考察其母亲逝世后张爱玲的文本书写和旅美后与友人的书信往来,能够把握张爱玲后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她晚年异域生活真实的生存状态。张爱玲早年文风华丽,写作上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和“以奇动人”的情节构架... 张爱玲具有冷峻又真诚的灵魂。考察其母亲逝世后张爱玲的文本书写和旅美后与友人的书信往来,能够把握张爱玲后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她晚年异域生活真实的生存状态。张爱玲早年文风华丽,写作上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和“以奇动人”的情节构架,后期主攻英文写作和编译话剧,在创作观上呈现出由“尚炫好奇”到“回归生命本身”的新变,书写也别具特色。张爱玲孤僻却不偏激,清冷而又热诚,她既有不在乎别人看法的自信,又在写作中毫无自矜之心,以自我谦抑的态度成就其书写的真实和真诚,由此达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后期情感 创作新变 书写特色 创作观
下载PDF
文稿与材源的循本辨真——张爱玲关于小说、散文的自我陈述论析
14
作者 王攸欣 陈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张爱玲的自我陈述,对研究她具有重要价值,不少已为人所知,有一些知者较少,甚至把他人之作混淆为张爱玲作,产生了对于她的误断。《〈续集〉自序》是宋淇主动代张爱玲所作,力图为张爱玲辩护而提供了一些失真信息,张爱玲的未完自序稿则了... 张爱玲的自我陈述,对研究她具有重要价值,不少已为人所知,有一些知者较少,甚至把他人之作混淆为张爱玲作,产生了对于她的误断。《〈续集〉自序》是宋淇主动代张爱玲所作,力图为张爱玲辩护而提供了一些失真信息,张爱玲的未完自序稿则了解者甚少,理应循本辨真。《色,戒》的材源主要来自“郑苹如案”,但此前均为推测,未能实证,且对于文本题旨的解读也多远离其本旨。笔者从张爱玲私信中找到了难得的实证,并在英文原稿与中文定稿的对读中,显示其真义在于表现女性的生存以爱为中心,而盲目的爱之冲动,很可能导致生存危机。张爱玲因傅雷写《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批评了她,不久即写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影射其与成家榴的婚外恋,致使成家榴与傅雷分手,文本虽有其独特笔致,但总体不太成功。张爱玲晚年颇内疚,并非学者所谓张爱玲不知傅雷笔名而偶然写了这篇影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续集〉自序》 《色 戒》 宋淇 傅雷
下载PDF
作者电影的许氏风格与《第一炉香》的形象偏离
15
作者 傅守祥 谢苗苗 《城市学刊》 2023年第6期67-72,共6页
许鞍华执导的电影《第一炉香》看似贴近张爱玲小说文本,但人物塑造与内涵基调却大相径庭,小说原作的冷眼透视人间欢爱转换成许鞍华导演光影叙述中的沧桑更迭。通过对比细读发现,原作与电影中呈现的女主人公葛薇龙形象由玲珑剔透、清冷... 许鞍华执导的电影《第一炉香》看似贴近张爱玲小说文本,但人物塑造与内涵基调却大相径庭,小说原作的冷眼透视人间欢爱转换成许鞍华导演光影叙述中的沧桑更迭。通过对比细读发现,原作与电影中呈现的女主人公葛薇龙形象由玲珑剔透、清冷理智的上海女人,变成了不谙世事、为爱沉沦的“傻白甜”。在为物质沉沦和为爱沉沦之间,导演有意放大后者而弱化前者,降格媚俗地呈现了物欲和情欲纠结的人性隐私。作为典型的“作者电影”,电影版《第一炉香》明显渗透着许鞍华特有的导演风格、艺术体验和对时代情绪的精微把握,更加贴近新世纪香港地区受众的关注点和艺术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炉香》 许鞍华 作者电影 张爱玲小说 形象偏离
下载PDF
“艺格敷词”与“参差对照”:从“张看”塞尚重审张爱玲的文艺观
16
作者 袁玥 况俊未 《华文文学》 2023年第6期48-56,共9页
“作家张爱玲”之外,作为现代艺术评论者的张爱玲同样值得探究。纵观张爱玲一生所谈的绘画艺术,保罗·塞尚应是她付诸笔墨最多的画家,在发表于1944年的散文《谈画》中,张爱玲即以其独特的描述方式再现了塞尚的多幅画作。借用西方文... “作家张爱玲”之外,作为现代艺术评论者的张爱玲同样值得探究。纵观张爱玲一生所谈的绘画艺术,保罗·塞尚应是她付诸笔墨最多的画家,在发表于1944年的散文《谈画》中,张爱玲即以其独特的描述方式再现了塞尚的多幅画作。借用西方文艺理论术语,张爱玲的述画文字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格敷词”(ekphrasis)实践。以“张看”塞尚为中心,将她自道的“参差对照”写作手法和其“艺格敷词”文本并置,可以发现:张爱玲不仅在谈画论艺时践行这一写作手法,同时亦在人生底蕴之真与时代氛围之异的维度上,试图与塞尚这位“现代绘画之父”达成美学与精神的沟通。而追问“艺格敷词”文本背后的观看方式和描述意图,也为重审“作家张爱玲”的文艺观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保罗·塞尚 参差对照 艺格敷词
下载PDF
启蒙的回归: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男权问题
17
作者 王栋亮 陈珺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张爱玲作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女性作家,形成了特有的“五四”叙事风格,《五四遗事》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主要揭示了启蒙先天带有的男权特质如何支撑男主人公从自由恋爱向传统家庭蜕变。女性建构与女性体验、思想启蒙与男权蜕变之间的张... 张爱玲作为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女性作家,形成了特有的“五四”叙事风格,《五四遗事》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主要揭示了启蒙先天带有的男权特质如何支撑男主人公从自由恋爱向传统家庭蜕变。女性建构与女性体验、思想启蒙与男权蜕变之间的张力是张爱玲据以言说“五四”的问题意识,所要表达的就是启蒙与传统的复杂缠扰,这是她塑造文本深刻内涵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启蒙 传统回归 张爱玲 《五四遗事》 性别特质
下载PDF
浮生一梦——重读张爱玲《封锁》
18
作者 丁茂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1-77,共7页
1943年发表于《天地》杂志的《封锁》,不仅是张爱玲这一时期践行年少时“天才梦”的力证,亦是促成张胡之恋的“红线”,其中更包含着作家对于整个战时人类生存困境的凝视。张爱玲藉由文本《封锁》建构数个“梦境”,从饮食男女恋情美梦到... 1943年发表于《天地》杂志的《封锁》,不仅是张爱玲这一时期践行年少时“天才梦”的力证,亦是促成张胡之恋的“红线”,其中更包含着作家对于整个战时人类生存困境的凝视。张爱玲藉由文本《封锁》建构数个“梦境”,从饮食男女恋情美梦到战时上海众生之梦,及其自身的浮生一梦。通过将张爱玲的自身经历与文本进行比照,可以看到二者的互涉,更可以注视到作家在支离破碎的梦境背后的惶惑不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封锁》 《天地》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中的物叙事探析——以《第一炉香》为例
19
作者 张晓琳 方志红 《菏泽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0-113,共4页
张爱玲的小说以丰富多样而又极具意味的物象参与故事叙事,这在她的短篇名作《第一炉香》中颇为显著。该小说以人物服装作为推动叙事进程的纽带之物加以叙写;仙人掌、金刚石手镯等日常生活物件具有明显的象征人物内心变化的意味;月亮、... 张爱玲的小说以丰富多样而又极具意味的物象参与故事叙事,这在她的短篇名作《第一炉香》中颇为显著。该小说以人物服装作为推动叙事进程的纽带之物加以叙写;仙人掌、金刚石手镯等日常生活物件具有明显的象征人物内心变化的意味;月亮、住宅则预示人物的悲剧命运。不同的物象所具有的不同的叙事功能,形成了张爱玲小说显著的物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第一炉香》 物象书写 物叙事
下载PDF
《色,戒》的产生与修改——兼论宋淇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20
作者 李冬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6-102,共7页
对张爱玲后期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宋淇由于其不“挟以自重”,他所作出的贡献被淹没于先前的文学史叙事之中,两人间的文学交往在学界也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作为张爱玲的后期代表作,小说《色,戒》的创作过程也展现了张、宋二人在文... 对张爱玲后期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宋淇由于其不“挟以自重”,他所作出的贡献被淹没于先前的文学史叙事之中,两人间的文学交往在学界也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作为张爱玲的后期代表作,小说《色,戒》的创作过程也展现了张、宋二人在文学上的深度交往与互动,作品文本的产生与修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观察视角,无论是故事的提供、创作的推动、文本的修改还是二人形成的多线程文学出版模式,都体现着宋淇的参与在张爱玲后期作品生成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我们在看到《色,戒》细腻的文本以及宋淇影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其背后蕴含的宋淇自身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淇 张爱玲 《色 戒》 作品修改 影响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