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一个后殖民理论的视点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晓莺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作为张爱玲中晚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中英自译可视为张爱玲为打入英语主流作家行列的另一种努力。和她的源文本相比,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出现了大量删除、增加以及改写...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作为张爱玲中晚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中英自译可视为张爱玲为打入英语主流作家行列的另一种努力。和她的源文本相比,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出现了大量删除、增加以及改写等不符合翻译常规的现象。这后殖民的语境中,如何解读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呢?在张爱玲的英译过程是否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如果有的话,那东方主义在她的英译本中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的话,译者如何采取策略来抵抗东方主义的影响?在象征着男性秩序的东方主义的凝视下,张爱玲的女性译者的身份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本文将带着上述问题,试图对张爱玲的中英自译进行后殖民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 东方主义 女性译者的身份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张爱玲汉英自译作品的文体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晓龙 丁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5-40,共6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除了从事文学创作之外还翻译了许多自己的作品。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张爱玲主要的3部汉英自译作品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除了从事文学创作之外还翻译了许多自己的作品。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张爱玲主要的3部汉英自译作品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一些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进而揭示张爱玲汉英自译的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张爱玲汉英自译 文体
下载PDF
张爱玲的读者意识与自译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范丽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88-90,共3页
相对于张爱玲创作研究热,其翻译研究则显得相当冷清,而学界对其自译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张爱玲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在自译时采取了不少"为读者"的自译策略。文章借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发,明确其读者意... 相对于张爱玲创作研究热,其翻译研究则显得相当冷清,而学界对其自译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张爱玲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在自译时采取了不少"为读者"的自译策略。文章借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发,明确其读者意识与自译策略之间的联系,并试图指出其自译与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读者意识 自译 期待视野
下载PDF
自译与翻译伦理——以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为个案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丽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43-45,共3页
自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翻译,而是改写,如在将StaleMates自译成《五四遗事》时,张爱玲即在不同层面对原英文文本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在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中,自译首要遵循的不是再现的伦理而是基于规范的伦理。
关键词 自译 翻译伦理 张爱玲 《五四遗事》
下载PDF
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变译现象——以《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24-128,共5页
自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涉及到了翻译者和创作者的身份重叠。自译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空间,自译作品是译者创作生命的循环。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接受论,张爱玲在自译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有意识... 自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涉及到了翻译者和创作者的身份重叠。自译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空间,自译作品是译者创作生命的循环。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接受论,张爱玲在自译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产生了大量的变译现象,译文虽不完全忠实原文,但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读者接受理论 张爱玲 《桂花蒸阿小悲秋》 变译
下载PDF
从The Rouge of the North的翻译看张爱玲的自译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2-74,共3页
张爱玲在自译作品时,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从主题到写作策略、创作特色,对原作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动,呈现出了与原作不同的风貌。正是这些变化在另一种语言中为原作找到了后起的生命。
关键词 张爱玲 自译 特征
下载PDF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词汇层面的女性译风评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宋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 《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老人与海》 女性译风 词汇
下载PDF
从《金锁记》到The golden cangue的异化翻译
8
作者 徐洁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8-20,共3页
张爱玲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家。她翻译欧美名著,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多部作品翻译成中文或英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拟以《金锁记》及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为例,考察张爱玲的翻译思想,分析张爱玲对原作中汉语文化元素... 张爱玲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家。她翻译欧美名著,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多部作品翻译成中文或英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拟以《金锁记》及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为例,考察张爱玲的翻译思想,分析张爱玲对原作中汉语文化元素的异化翻译,并研究这种翻译策略的成因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自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张爱玲自译作品分析
9
作者 宋成云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3-35,共3页
自译是张爱玲翻译生涯中很重要也是很有特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研究张爱玲的几篇自译作品来分析她的自译特色和风格。
关键词 张爱玲 自译 文化杂合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张爱玲中英自译小说风格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蓉 李利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可以在中英文之间熟练运用双语写作的作家和翻译家之一,作品涵盖小说、散文、剧本和文学研究。同时,她还翻译了他人以及自己的众多作品。本文通过选择张爱玲三本中英自译小说,研究其自译小说的风格。为了进...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可以在中英文之间熟练运用双语写作的作家和翻译家之一,作品涵盖小说、散文、剧本和文学研究。同时,她还翻译了他人以及自己的众多作品。本文通过选择张爱玲三本中英自译小说,研究其自译小说的风格。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风格是否只独特地存在于自译小说中,本论文通过语料库提取数据,对比了张爱玲自译小说和翻译他人小说风格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张爱玲自译 译者风格
下载PDF
现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之缺憾—以张爱玲的中英翻译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晓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14-20,共7页
面对日益涌现的第三世界/有色族裔女性译者的翻译文本,现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日益暴露出其白人化和精英化的局限性,此局限性反映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构建中之理论缺憾。对此,本文以张爱玲的中英翻译为例,分析张氏打入西方出版界过程中的... 面对日益涌现的第三世界/有色族裔女性译者的翻译文本,现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日益暴露出其白人化和精英化的局限性,此局限性反映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构建中之理论缺憾。对此,本文以张爱玲的中英翻译为例,分析张氏打入西方出版界过程中的女性译者主体性之沉浮,以论证现行女性主义翻译之理论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张爱玲的中英翻译 女性译者主体性
下载PDF
张爱玲在《二十世纪》的英文散文及其自译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婉清 林强 《华文文学》 2021年第6期90-102,共13页
1943年张爱玲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了9篇散文,并自译其中5篇为中文。张爱玲的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有其一贯性,但《二十世纪》中登载的影评为我们展现出其写作风格的批判性可能。自译涉及到语际之间的转换,而这一过程绝非是透明... 1943年张爱玲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了9篇散文,并自译其中5篇为中文。张爱玲的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有其一贯性,但《二十世纪》中登载的影评为我们展现出其写作风格的批判性可能。自译涉及到语际之间的转换,而这一过程绝非是透明性的。通过自译,中英文版本的衍异也揭示出张爱玲创作和翻译中的主体性与"自我东方主义"的双重面向,并由此泄露出张爱玲身份认同上的暧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二十世纪》 自译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简析张爱玲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自译——以其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一凡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4期170-172,182,共4页
近些年张爱玲作为译者尤其是自译者的身份备受关注,人们在对其成就极度认可的同时,也质疑了她译作中的政治色彩。该文以其经典之作《金锁记》的自译文本——The Golden Cangue为个案,简析张氏坚守中国文化语境的异化策略及保留中国古典... 近些年张爱玲作为译者尤其是自译者的身份备受关注,人们在对其成就极度认可的同时,也质疑了她译作中的政治色彩。该文以其经典之作《金锁记》的自译文本——The Golden Cangue为个案,简析张氏坚守中国文化语境的异化策略及保留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翻译艺术,证实她在自译中所坚守的中国文化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自译 《金锁记》 中国文化本位
下载PDF
中国文化情结的消解与重构——《金锁记》与《北地胭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於涵 李新国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第9期85-88,共4页
选取张爱玲《金锁记》和其自译英文文本《北地胭脂》为研究对象,从其自译中采取的翻译改写策略入手,分析原著在译文中消解重构的过程及方式。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张爱玲试图通过改写文化意象、转变叙事手法和重塑人物形象的方式来重... 选取张爱玲《金锁记》和其自译英文文本《北地胭脂》为研究对象,从其自译中采取的翻译改写策略入手,分析原著在译文中消解重构的过程及方式。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张爱玲试图通过改写文化意象、转变叙事手法和重塑人物形象的方式来重构符合英语文化审美的中国文化形象,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体现出浓浓的抹不去的中国文化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自译 意象重构 中国文化情结 《金锁记》 《北地胭脂》
下载PDF
无本回译理论:生成、构建与感知——兼论张爱玲自译文本的特殊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相东 黄春霞 齐乐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反哺回来的特殊意义。在译界,无本回译的探讨,是近15年来被提及最多的文化反哺理论之一。通过回顾无本回译概念的生成,界定原文本范畴,并剖析其翻译策略和主体(以张爱玲为代表),以期为译...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反哺回来的特殊意义。在译界,无本回译的探讨,是近15年来被提及最多的文化反哺理论之一。通过回顾无本回译概念的生成,界定原文本范畴,并剖析其翻译策略和主体(以张爱玲为代表),以期为译论完善及中国文学外译和返飨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本回译 原文本范畴 策略选择 张爱玲 自译
下载PDF
适应与选择:张爱玲文学作品自译研究
16
作者 余荣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张爱玲不仅是作家,也是中国翻译史上少有的自译者之一。通过对张爱玲自译行为和自译作品的分析,发现张爱玲在自译身份、目标读者和自我能力方面进行了选择性适应。同时,张爱玲也在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为了实现自... 张爱玲不仅是作家,也是中国翻译史上少有的自译者之一。通过对张爱玲自译行为和自译作品的分析,发现张爱玲在自译身份、目标读者和自我能力方面进行了选择性适应。同时,张爱玲也在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为了实现自译作品的"生存"和"长存",张爱玲采取了不用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与选择 张爱玲 自译 三维转换
下载PDF
地毯上的图案:从适应与选择看林语堂与张爱玲的自译
17
作者 严纪华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78-89,共12页
以林语堂1943年的英文创作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4年自译成中文的《啼笑皆非》(一到十一章)以及张爱玲1956年发表的英文小说Stale Mates——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1957年自译的中文本《五四... 以林语堂1943年的英文创作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4年自译成中文的《啼笑皆非》(一到十一章)以及张爱玲1956年发表的英文小说Stale Mates——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1957年自译的中文本《五四遗事》等英作中译为例,从适应与选择的策略探析两位双语作家自作自译活动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林语堂 《啼笑皆非》 张爱玲 《五四遗事》
下载PDF
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严苡丹 王羽西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通过"陌生化"表现。本文以张爱玲《金锁记》、《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3篇小说及其英译为例,旨在探究体现原作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在自译过程中如何得以再现。研究发现,自译中作者和译者的诗学取向...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通过"陌生化"表现。本文以张爱玲《金锁记》、《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3篇小说及其英译为例,旨在探究体现原作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在自译过程中如何得以再现。研究发现,自译中作者和译者的诗学取向与审美诉求一致,冲突消弭,陌生化手法通过陌生化翻译策略的大量使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再现,说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可译的,为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再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陌生化手法 自译 张爱玲
原文传递
张爱玲翻译边缘化现象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鸿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0-154,共5页
张爱玲除了其著名的作家身份外,也是一位硕果颇丰的翻译家,但她的译者地位一直被边缘化。借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从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翻译生态环境的外因和译者心理机制等翻译生态环境的内因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干涉和影响... 张爱玲除了其著名的作家身份外,也是一位硕果颇丰的翻译家,但她的译者地位一直被边缘化。借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从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翻译生态环境的外因和译者心理机制等翻译生态环境的内因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干涉和影响及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选择来诠释张爱玲翻译边缘化现象,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张爱玲翻译的价值,拓展翻译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的翻译 边缘化 生态翻译学 翻译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中的“适应与选择”
20
作者 严苡丹 王羽西 《理论界》 2015年第1期114-117 133,133,共5页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基础,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自译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中心地位,以及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研究发现,张爱玲的自译本彰显以译者...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基础,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自译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中心地位,以及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研究发现,张爱玲的自译本彰显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原则,在特定的生态翻译环境中遵循"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方法,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适应 选择 张爱玲 自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