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 Ⅱ.模式结果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严邦良 黄荣辉 张人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为了分析 EI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建立一个类似于Zebiak的简单热带海洋数值模式,在观测到的风应力异常的强迫下,模拟赤道太平洋地区 1971年1月至 1998年8月海表温度异常的变... 为了分析 EI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建立一个类似于Zebiak的简单热带海洋数值模式,在观测到的风应力异常的强迫下,模拟赤道太平洋地区 1971年1月至 1998年8月海表温度异常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式对观测的Nio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和观测Ni区SSTA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 0.90。模式对 El Nio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随时间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为了分析El Nio期间SSTA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机制,还对1986~1989年 ENSO循环期间赤道太平洋地区观测的 SSTA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观测到的赤道太平洋地区SSTA的传播特征,即从1986年底至1987年 4月, SSTA具有向东传播的特征,从 1987年 6月至 1988年 2月具有向西传播的特征。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缔向风应力异常对 El Nio事件的发生和消亡具有重要作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西风异常可强迫出东传的Kelvin波,这个东传的 Kelvin波对正 SSTA的东传起主要作用,当这个东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波 KelVIN波 纬向风应力 厄尔尼诺事件 太平洋 动力作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南部初夏降水及初夏亚洲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肖子牛 晏红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 9L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并完成了赤道太平洋暖异常海温和印度洋地区的不同结构异常海温的强迫试验.以研究在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海温异常分布对初夏亚洲季风及我国南部地区初夏降...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 9L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并完成了赤道太平洋暖异常海温和印度洋地区的不同结构异常海温的强迫试验.以研究在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海温异常分布对初夏亚洲季风及我国南部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EINio位相期间印度洋异常海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的海温结构对越赤道气流异常,对印度、中南半岛及中国南方的降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利用NCEP的资料进行合成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面温度 季风 数值模拟 中国 降水 亚洲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两类El Nio事件对我国河西走廊地区水文气象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秦甲 丁永建 +1 位作者 叶柏生 王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9-1285,共7页
在两类El Nio事件下,通过滑动平均,对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ElNio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用距平法分析了1959-2005年期间两类El Nio事件对研究区气温、降水量和出山径流量变化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河西地区... 在两类El Nio事件下,通过滑动平均,对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ElNio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用距平法分析了1959-2005年期间两类El Nio事件对研究区气温、降水量和出山径流量变化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河西地区受El Ni珘no较强影响,在第一类El Nio事件年,高温少雨、出山径流量偏少;第二类El Nio事件年该地区低温多雨、出山径流量较丰。相比高海拔山区,气温在低海拔地区对El Nio响应程度更高,降水对El Nio的响应在山区和低海拔平原区差别不大,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与出山径流量相比,降水量和气温对El Nio的响应更高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el nio事件 河西走廊 降水 径流量
下载PDF
2009/2010年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锦年 王宏娜 +1 位作者 王东晓 左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8,共10页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2009/2010年的El Nio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El Nio事件发生过程中,赤道东、西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特别是...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2009/2010年的El Nio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El Nio事件发生过程中,赤道东、西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特别是对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变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0年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主要存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一是西太平洋暖池(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海温沿温跃层东传,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局地增温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洋增温过程。二是中西太平洋区域的异常西风加强,使得在中太平洋产生强的风场辐合,导致表层较高海温下传(downwelling),使中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再次升高,从而导致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出现第2次增温过程。这一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0年赤道太平洋增温过程与以往的El Nio事件过程有所不同,此次事件不仅包括了经典的暖事件形成过程,同时也具备了中部型El Nio(Central Pacific Pattern ElNio,简称CPP El Nio)事件的特征。此次异常海温信号不仅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通道中的异常海温循环有关,还与中西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风场异常强迫引起的中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增强过程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o实测资料 西太平洋暖池 CPP el nio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与El Nio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彰贵 邢如楠 陈幸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41-454,共14页
分析了 1 980年以来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观测资料 ,并利用POM海洋模式模拟了赤道太平洋海温对不同类型西风异常的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都表明 ,赤道太平洋上的西风异常可以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 ,但是ElNi no事件是否能发... 分析了 1 980年以来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观测资料 ,并利用POM海洋模式模拟了赤道太平洋海温对不同类型西风异常的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都表明 ,赤道太平洋上的西风异常可以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 ,但是ElNi no事件是否能发生 ,则与西风异常的位置、强度和东移有关。只有当赤道中太平洋 ( 1 60°E~ 1 60°W )出现一定强度的西风异常并较快东移 ,才有利于ElNi no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异常 海洋模式 数值模拟 elniNo事件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云团发展与两类El Nio事件的联系 被引量:3
6
作者 耿焕同 黄超 +1 位作者 张伟 史达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9-197,共9页
利用1982—2009年全球热带云团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并引入热带云团生成率(Genesis Productivity,GP)来分析EP(Eastern Pacific)El Nio和CP(Central Pacific)El Nio事件与西北太平洋热带云团发展... 利用1982—2009年全球热带云团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并引入热带云团生成率(Genesis Productivity,GP)来分析EP(Eastern Pacific)El Nio和CP(Central Pacific)El Nio事件与西北太平洋热带云团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夏秋两季GP与Nio3指数在东南区(SE)均为显著正相关,在西南区(SW)仅秋季呈显著正相关;GP与EMI(El Nio Modoki Index)指数在夏季SE区域为显著正相关,在秋季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SCS)区呈负相关。2)在EP El Nio年,夏季SE区域的GP增大与低层涡度、高层散度以及低层相对湿度的相对增大一致。夏季SW区域与秋季SE区域的GP增大与有利的高低空配置相关,La Nia年则与之相反。3)在CP El Nio年,夏季SE区域的GP增大伴随着低层涡度和高层散度的增加,同时与充足的水汽及弱风切变相吻合;而秋季SCS区域的GP下降源于正涡度带、正散度带以及水汽带的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云团 热带气旋 生成率 厄尔尼诺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初级生产力对El Nio事件响应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桂云 Barber R. T.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17-25,共9页
本文依据热带海洋全球大气研究(TOGA),东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EPOCS)、西赤道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WEPOCS)、表层热带太平洋观测(SURTROPAC)以及太平洋区域观察)PROPPAC)等计划,对1980~1990年期间在赤道太平洋(141.5°E~85°W,1... 本文依据热带海洋全球大气研究(TOGA),东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EPOCS)、西赤道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WEPOCS)、表层热带太平洋观测(SURTROPAC)以及太平洋区域观察)PROPPAC)等计划,对1980~1990年期间在赤道太平洋(141.5°E~85°W,10°N~10°S)所调查的生物化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所得结果是:东赤道太平洋正常年份初级生产力为500~800mg/(m^2·d),El Ni(?)o期间约为150mg/(m^2·d);西赤道太平洋正常年份初级生产力为200~250rag/(m^2·d),El Ni(?)o期间约为300mg/(m^2·d)。研究结论是:El Ni(?)o期间东赤道太平洋初级生产力较正常年份显著降低,西赤道太平洋初级生产力较正常年份明显增加,生物响应均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 太平洋 生产力 EI ninno事件
下载PDF
南海北部1987~1988年颗粒物质和硅藻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与El Nio的响应
8
作者 郑玉龙 王汝建 +2 位作者 郑连福 陈荣华 陈建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9-365,共7页
南海北部1987年9月~1988年10月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质和硅藻通量的季节性 变化受到季风气候的控制。颗粒物质与硅藻在东北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增加,在季风转变期减 少。浅层和深层的颗粒总通量、蛋白石通量、碳酸钙通量、蛋... 南海北部1987年9月~1988年10月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质和硅藻通量的季节性 变化受到季风气候的控制。颗粒物质与硅藻在东北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增加,在季风转变期减 少。浅层和深层的颗粒总通量、蛋白石通量、碳酸钙通量、蛋白石/颗粒总通量比值、碳酸钙/颗 粒总通量比值、有机碳/磷的比值以及浅层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Coscinodiscus nodulifer、Nitzschia marina和Rhizosolenia bergonii的通量在东北 季风期间明显地增加了,这些变化可能与1987年~1988年发生的EI Mi o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质 硅藻通量 季风气候 南海 厄尔尼诺事件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不同强度El Nio事件长期变化规律的若干统计特征
9
作者 武建平 潘惠周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9-16,共8页
本文对1763~1987年间历次强、中、弱El Nio事件的发生频率、各次事件的间隔年数,以及当某类强度事件发生后下一次事件的强度级别与发生时间的概率等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El Ni(?)o事件的长期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可作... 本文对1763~1987年间历次强、中、弱El Nio事件的发生频率、各次事件的间隔年数,以及当某类强度事件发生后下一次事件的强度级别与发生时间的概率等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El Ni(?)o事件的长期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可作为预测El Ni(?)o事件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 ninno事件 频率 变化规律 大气
下载PDF
Impact of Subsurface Entrainment on ENSO Prediction: 1997-98 El Nio
10
作者 ZHOU Guang-Qing and ZHU Jie-Shun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5期261-266,共6页
Twenty-one-year hindcas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i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we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influence of ocean subsurface entrainment on SST prediction.A new hybrid coupled model was us... Twenty-one-year hindcas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i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we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influence of ocean subsurface entrainment on SST prediction.A new hybrid coupled model was used that considered the entrainment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to the sea surfa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diction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new coupled model.The predictive correlation skill increased by about 0.2 at a lead time of 9 months,and the root-mean-square (RMS) errors were decreased by nearly 0.2°C in general.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1997-98 El Nio hindcast showed that the new model was able to predict the onset,peak (both time and amplitude),and decay of the 1997-98 strong El Nio event up to a lead time of one year,factors that are not represented well by many other forecast systems.This implies,in terms of prediction,that subsurface anomal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SST are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in ENSO cycles.Improving the presentation of such effects in models would increase the forecast sk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URFACE ENTRAINMENT ENSo prediction 1997-98 el nio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El Nio Costero of 2017: The Definition Problem and Challenges of Climate Forecasting and Disaster Responses 被引量:1
11
作者 Ivan J.Ramírez Fernando Brio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489-492,共4页
This preliminary study examines the definition problem and challenges of climate forecasting and disaster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o costero(coastal) of2017, which developed rapidly with no warning and had... This preliminary study examines the definition problem and challenges of climate forecasting and disaster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o costero(coastal) of2017, which developed rapidly with no warning and had catastrophic effects in Peru. Such a localized El Nio was not documented since 1925. An initial review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ent(surprise),government responses may have been inadequate(as media reported) because of conflicting forecast reports(U.S. and Peru), which provoked a hydrometeorological debate and stifled decision making. Partly to blame was the El Nio definition problem, which can cause uncertainty and affect perception of risk, depending on which region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ne uses to identify an event. Responses were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fact that some regions within Peru were experiencing drought prior to the El Nio costero's onset and impacts from the El Nio 2015–2016 were less than expected. Furthermore, a new government was in place, which may have hindered action. Thus, El Nio costero provides lessons to heed, not only with respect to the forecast information, but also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of the forecast and disaster setting, which can influence disaster responses to hydrometeorological thre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Ecuador el nio costero el nio forecast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Peru TelECoNNECTIoNS
原文传递
Shades of Chaos: Lessons Learned About Lessons Learned About Forecasting El Nio and Its Impacts 被引量:2
12
作者 Michael H.Glantz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94-103,共10页
The troubled forecast of El Nio’s onset in2014 requires an explanation as well as an open dialogue with the user community that depends on such an important forecast. A review of the forecasts on the Internet refle... The troubled forecast of El Nio’s onset in2014 requires an explanation as well as an open dialogue with the user community that depends on such an important forecast. A review of the forecasts on the Internet reflects two different perceptions about what transpired. The forecast community suggests they got it right, while the popular media suggests forecasters got it wrong. Why such a gap? The major El Nio that was alluded to by several organizations did not materialize when or even as expected. A science-fed media frenzy took place about an event considered in retrospect to have been an unusual borderline(weak) El Nio event, 'trickiest ever to forecast.'That is understandable, as the science of El Nio is still on a learning curve. But it suggests that the forecasting of El Nio’s onset is still in an experimental phase and not yet operational. Forecasting its onset(as a specific event)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forecasting its behavior and impacts(as a process) once the onset has been assured.Whenever a forecast is made, someone is responding to it.Therefore, such a distinc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benefit of those societies and economic sectors affected by El N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 el nio forecast el nio ENSo Experimental forecast oscillations TelECoNNECTIoNS
原文传递
El Nio and the Kppen–Geiger Classification: A Prototype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for Mapping Impacts in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ircum-Caribbean 被引量:1
13
作者 Lino Naranjo Michael H.Glantz +1 位作者 Sayat Temirbekov Ivan J.Ramírez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The aim of this pilot study conducted by the consortium for capacity building was to develop a prototype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geographic impacts of El Nio on annual... The aim of this pilot study conducted by the consortium for capacity building was to develop a prototype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geographic impacts of El Nio on annual climates and seasonality. Our study is based on the K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a set of selected countries affected by strong El Nios in Latin America. By identifying and visualizing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changes in regional, national, or subnational climate regimes that generally accompany an El Nio event,this research proposes an efficient way to detect and describe climate shifts and variability across time and space. Such knowledge provides a support tool for risk analysis and can potentially enhance government efforts of climate risk management, including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ctivities that prevent, mitigate, and improve coping responses to El Nio-related hydrometeorological threats.Details of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and methodology to classifying and mapping El Nio's impacts are described and explained using the Central American and circumCaribbean region as a case study.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s well as it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work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ibbean Central America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el nio impacts el nio seasonality Kppen–Geiger classification
原文传递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资料对1997/1998年ElNio后期热带太平洋降水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锐 傅云飞 赵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5-235,i002,共12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 (TRMMPR)的探测结果 ,对 1 997 1 998年ElNin~o后期热带太平洋的降水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对比了非ElNin~o的 1 999年和 2 0 0 0年的同期降水情况 ,取得如下结果 :( 1 ) 1 997 1 998ElNin~o后期与非ElNin~...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 (TRMMPR)的探测结果 ,对 1 997 1 998年ElNin~o后期热带太平洋的降水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对比了非ElNin~o的 1 999年和 2 0 0 0年的同期降水情况 ,取得如下结果 :( 1 ) 1 997 1 998ElNin~o后期与非ElNin~o期间相比 ,1 997 1 998ElNin~o后期 ,热带东、中太平洋层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比例明显增大、平均降水率也增大 ,并且层云强降水的比例增多 ,而层云弱降水比例减少。 ( 2 )在非ElNin~o期间 ,热带东、中太平洋对流云降水系统较为浅薄 ,冻结层高度比西太平洋低约 0 5km ;而在 1 997 1 998ElNin~o后期 ,这种差异明显减小 ,热带东、中太平洋对流云降水和层云降水都变得深厚 ;对流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率随高度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 ( 3)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 ,对应于降水结构的变化 ,热带太平洋地区的高空辐合辐散分布也发生了改变 ,导致Walker环流在 1 997 1 998ElNin~o后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测雨卫星 nino 1998年 热带太平洋 降水结构 el 后期 雷达资料 WALKER环流 中太平洋 2000年 1999年 太平洋地区 对流云 测雨雷达 探测结果 降水系统 西太平洋 大气环流 辐合辐散 降水率 层云 比例 强降水 分析表 增大
下载PDF
El Nio影响下春季南海北部表层水体CO_2分压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玉 高全洲 +5 位作者 李团结 蔡钰灿 张乾柱 史华明 张军晓 王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81-3588,共8页
采用走航连续观测系统分别在2011年5月和2015年5月对南海北部表层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和pCO_2进行了现场观测.在El Nio影响下,2015年5月华南地区及广东省降雨量偏多,大量冲淡水入海,南海北部冲淡水区域海表盐度显著降低,2... 采用走航连续观测系统分别在2011年5月和2015年5月对南海北部表层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和pCO_2进行了现场观测.在El Nio影响下,2015年5月华南地区及广东省降雨量偏多,大量冲淡水入海,南海北部冲淡水区域海表盐度显著降低,2015年5月冲淡水区域海表盐度平均值为(28.05±6.18),低于2011年5月的海表盐度平均值(29.65±2.58),同时实测冲淡水区域海表温度平均升高约2.10℃.冲淡水携带的营养物质和适度升高的海表温度共同促进了冲淡水区域浮游植物的繁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地将海水中的游离CO2转化为有机碳,同时释放出氧气,使得水体pCO_2降低,2015年5月冲淡水区域pCO_2平均值为(286±95)μatm,低于2011年5月的pCO_2平均值(300±42)μatm.2015年5月实测获得离岸海域pCO_2平均值为(421±9)μatm,高于2011年5月pCO_2平均值(386±13)μatm,二者差值为35μatm,海表温度是离岸海域pCO_2的主要影响因子,2015年5月El Nio期间离岸海域SST升高1.96℃.El Nio影响下冲淡水区域的碳汇作用增加,离岸海域的碳源作用增强,冲淡水区域碳汇增加与离岸海域碳源增强基本抵消,2015年5月南海北部整体仍是CO_2弱汇区,约为-0.40 mmol·m^(-2)·d^(-1),与2011年5月通量值-0.58 mmol·m^(-2)·d^(-1)差别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厄尔尼诺 PCo2 海-气交换通量 海表温度 海表盐度 溶解氧
原文传递
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与ElNio事件发展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真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2-68,共7页
本文利用1980—1983年四个夏季(以7月平均为代表)的ECMRWF资料,分析了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强烈发展前的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异常.从一系列显著异常的观测事实分析中得出:1982年夏季异常强的东亚高空东风急流是1982~1983年El N... 本文利用1980—1983年四个夏季(以7月平均为代表)的ECMRWF资料,分析了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强烈发展前的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异常.从一系列显著异常的观测事实分析中得出:1982年夏季异常强的东亚高空东风急流是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发展的一个可能促发机制;1982年澳大利亚冬季冷空气的异常堆积导致澳大利亚至东太平洋纬向热力对比的增强,是赤道太平洋偏东信风迅速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热带大气环流 夏季 高空急流 发展机制
下载PDF
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晓喆 延军平 李长献 《江西农业学报》 2010年第10期89-92,共4页
根据1971~2009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 Nina事件和许昌市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71年以来许昌气温、降水、旱涝灾害与El Nino/La 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许昌市39... 根据1971~2009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 Nina事件和许昌市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71年以来许昌气温、降水、旱涝灾害与El Nino/La 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许昌市39年来温度和降水均有升高的趋势;厄尔尼诺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1℃,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34mm,厄尔尼诺次年降水增加,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35.3mm;拉尼娜年气温上升且波动较大,拉尼娜发生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3℃,拉尼娜年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2.3mm,拉尼娜次年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15.5mm;从气温来讲,拉尼娜年许昌气温的上升幅度要大于厄尔尼诺年气温的上升幅度。从降水量上来讲,厄尔尼诺年对许昌降水量的影响度要大于拉尼娜年对降水的影响度。El/La事件对许昌市旱涝灾害影响显著,拉尼娜年发生大涝灾害的几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许昌市 气候 Impact 拉尼娜年 年降水量 厄尔尼诺 年平均气温 旱涝灾害 影响度 年气温 温度和降水 分析的方法 灾害影响 气象资料 气温上升 利用统计 幅度 水量比 1971年
下载PDF
El Ni■o对南沙群岛海域表层水温、波浪及海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柯东胜 许时耕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4期95-99,共5页
根据南沙群岛海域船舶报的表层水温和波浪资料,分析了ElMino事件对该海域上述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该海域与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变化是同位相,而与赤道西太平洋呈反位相;(2)在ElNino年,南沙群岛海域海况恶劣,大... 根据南沙群岛海域船舶报的表层水温和波浪资料,分析了ElMino事件对该海域上述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该海域与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变化是同位相,而与赤道西太平洋呈反位相;(2)在ElNino年,南沙群岛海域海况恶劣,大浪频率增加;更以ElNino的次年为甚。文中对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水温 波浪 南沙群岛海域 厄尔尼诺
下载PDF
1986—1987年El Ni■o事件前后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上层热力结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叔尧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18-25,共8页
本文采用本所“实验3”号1985—1987年冬季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的CTD资料,分析了1986—1987年E1 Ni(?)o事件前后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上层热力结构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事件发生前的冬季,沿13°N,在124.5°—137&... 本文采用本所“实验3”号1985—1987年冬季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的CTD资料,分析了1986—1987年E1 Ni(?)o事件前后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上层热力结构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事件发生前的冬季,沿13°N,在124.5°—137°E存在海洋Rcssby波扰动,海洋上层热含量很丰富。该事件初期,沿5°N,在127°—135°E一带,有海洋赤道Kelvin波动。此时南、北赤道流均较弱。事件后期,海洋赤道Kelvin波扰动不明显,但南赤道流较强,且范围向北伸展。1986年10—12月,表征E1 Ni(?)o事件的上层热力结构首先在西太平洋海域出现,然后东传。1987年10—11月,表征非E1 Ni■o事件的上层热力结构率先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边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热结构 热含量 太平洋
下载PDF
海洋上层热结构演变与El Ni■o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有海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26-32,共7页
对1979年1月至1987年2月热带太平洋0—400m海水垂直平均温度(TAV)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西太平洋TAV的年际变化较SST更显著,且与E1 Ni(?)o相联系。在E1 Ni(?)o和反E1 Ni(?)o期间,海洋上层热结构的分布截然不同,E1 Ni(?)o的发生、... 对1979年1月至1987年2月热带太平洋0—400m海水垂直平均温度(TAV)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西太平洋TAV的年际变化较SST更显著,且与E1 Ni(?)o相联系。在E1 Ni(?)o和反E1 Ni(?)o期间,海洋上层热结构的分布截然不同,E1 Ni(?)o的发生、发展与赤道Kelvin波和热带Rossby波造成的热结构再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热结构 演变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