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 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 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进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目的:观察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进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35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31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风险管理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给予FMEA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及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无菌操作不规范、操作规程欠缺、置管技术不熟练、导管维护技术不规范等4项失效模式PRN值由对照组的336、240、392、378分别降低至观察组的96、75、100和36。观察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ICC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1.25±4.72)分,高于对照组的(78.67±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护理管理模式能够针对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改进,显著降低PICC相关感染发生率,提高输液安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2根4F MPA1导管经右肘静脉行双侧肾上腺静脉同步采血术(AV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需行AVS的5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采用2根4F MPA1导管(其中1根塑形成猪尾形)经右肘静脉行双侧同步AVS。统计选用导管、双侧肾上腺静脉同步采血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右肾上腺静脉均使用4 F MPA1导管,左肾上腺总干静脉、左肾上腺中央静脉均使用经特殊塑形的4 F MPA1导管。双侧同步AVS成功率为92.2%(47/51)。发生1例(1.96%)肾上腺血肿。结论 经右肘静脉使用2根4 F MPA1导管行双侧同步AVS,导管选择及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行,但因样本量小,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文摘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文摘目的:观察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进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35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31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风险管理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给予FMEA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及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无菌操作不规范、操作规程欠缺、置管技术不熟练、导管维护技术不规范等4项失效模式PRN值由对照组的336、240、392、378分别降低至观察组的96、75、100和36。观察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ICC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1.25±4.72)分,高于对照组的(78.67±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护理管理模式能够针对新生儿经腋静脉、肘静脉PICC置管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改进,显著降低PICC相关感染发生率,提高输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