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氧化法制备镍(Ⅳ)高碘酸盐配合物
1
作者 龙军彪 李秀玲 +1 位作者 黄爱红 罗裕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9-130,共2页
臭氧氧化法制备镍(Ⅳ)高碘酸盐配合物吴明女每龙军彪李秀玲黄爱红罗裕基(中山大学化学系,广州510275)关键词镍(Ⅳ)高碘酸盐配合物,臭氧氧化,电子光谱分类号O611.4近10年来特异高价态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 臭氧氧化法制备镍(Ⅳ)高碘酸盐配合物吴明女每龙军彪李秀玲黄爱红罗裕基(中山大学化学系,广州510275)关键词镍(Ⅳ)高碘酸盐配合物,臭氧氧化,电子光谱分类号O611.4近10年来特异高价态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倍受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重视[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磺酸盐 配合物 臭氧氧化法 制备
下载PDF
亚低温对急性颅脑创伤大鼠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琴 黄慧玲 +2 位作者 刘锐 蔡英 胡可琼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24-526,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颅脑创伤(TB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TBI组和亚低温TBI组,制作中度脑创伤模型。亚低温组伤后给予6h亚低温治疗(31℃~33℃)后复温,实验动物于伤后24h处...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颅脑创伤(TB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TBI组和亚低温TBI组,制作中度脑创伤模型。亚低温组伤后给予6h亚低温治疗(31℃~33℃)后复温,实验动物于伤后24h处死,取出左侧受伤大脑,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线粒体,JanusgreenB染色光镜下观察线粒体活性,电镜鉴定其纯度,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以及还原型烟酰胺二核苷酸(NADH)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温TBI组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均下降(P<0.05);亚低温TBI组SDH活性(16.09±5.58)保持正常;与亚低温TBI组比较,常温TBI组SDH酶活性(3.46±1.82)降低(P<0.05),而CCO和NADH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结论:颅脑创伤后线粒体功能受损,酶活性有所下降,伤后亚低温治疗有助于维持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少继发能量损失,保护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低温 人工 线粒体 电子传递复合物Ⅰ 琥珀酸脱氢酶 电子传递复合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吗啡延迟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志坚 冉珂 +1 位作者 杨东林 常业恬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9期1667-1669,共3页
[目的]探讨吗啡延迟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吗啡预处理组(M组),吗啡预处理+阿片类受体阻断剂组(N组),每组10只.C组仅行左冠脉套线而不阻... [目的]探讨吗啡延迟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吗啡预处理组(M组),吗啡预处理+阿片类受体阻断剂组(N组),每组10只.C组仅行左冠脉套线而不阻断150 min;I/R组行左冠脉阻断30 min,再灌注120 min;M组静注吗啡0.3mg/kg,24 h后处理同I/R组;N组在静注吗啡前10 min,静注阿片类受体阻断剂纳洛酮6mg/kg,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120min后,免疫印记法测心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表达水平,同时测心梗面积.[结果]与C组相比,I/R组、M组和N组CcO表达水平均降低;与I/R组比,M组CcO表达水平增高,心肌梗死面积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吗啡延迟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心肌CcO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治疗应用 缺血预处理 心肌 心肌再灌注损伤/预防和控制 大鼠 Sprague-Dawley 电子传递复合物
下载PDF
吗啡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李志坚 冉珂 +1 位作者 杨东林 常业恬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7期1270-1272,共3页
【目的】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15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 【目的】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15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30 min ,再灌注120 min;吗啡后处理1组(M1组)于开放左冠状动脉即刻1 min内静推吗啡0.1 mg/kg ,再灌注120 min ,吗啡后处理2组(m^2组)于开放左冠状动脉即刻1 min内静推吗啡0.3 mg/kg ,再灌注120 min。再灌注末测心肌梗死面积,免疫印迹法测心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的表达。【结果】和IR组相比,M1组和m^2组心肌梗死面积均减小( P <0.05),m^2组心梗面积降低较M1组更为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M1组和m^2组CcO表达均上调( P <0.05)。【结论】吗啡后处理对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心肌CcO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药理学 心肌再灌注损伤 药物疗法 大鼠 SPRAGUE-DAWLEY 电子传递复合物 代谢
下载PDF
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T6253C点突变致线粒体脑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焦劲松 张永庆 +4 位作者 杜皓萍 王康 汪仁斌 王国相 洪闻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7-241,共5页
目的报道1例33岁男性,头痛后继以卒中样发作,影像学提示基底节区和颞枕叶缺血性改变,肌肉活检证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我们应用基因分析未发现常见致病性突变,因此应用 DNA 芯片扫描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寻找可能... 目的报道1例33岁男性,头痛后继以卒中样发作,影像学提示基底节区和颞枕叶缺血性改变,肌肉活检证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我们应用基因分析未发现常见致病性突变,因此应用 DNA 芯片扫描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寻找可能的致病突变。通过 DNA 芯片扫描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应用直接测序法证实突变。结果在线粒体 DNA 共发现了3个新突变,其中 T6253C 突变导致细胞色素 C 氧化酶1第117位保守的蛋氨酸被苏氨酸取代,患者的母亲也携带相同的突变,而98名健康个体无人携带此突变,我们认为 T6253C 是导致该患者发病的致病突变。结论这是首例关于细胞色素 C 氧化酶1基因点突变导致线粒体脑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酸中毒 乳酸性 脑血管意外 电子传递复合物 点突变
原文传递
SURF1基因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孙芳 杨艳玲 +10 位作者 戚豫 王朝霞 袁云 宋金青 钱宁 姜玉武 肖江喜 王霄英 王丽 秦炯 吴希如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60-564,共5页
目的研究因常染色体SURF1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属的外周血白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URF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进行正反向序列测... 目的研究因常染色体SURF1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属的外周血白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URF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进行正反向序列测定检测突变,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验证测序结果,并与100名健康成人对照。结果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中有5例(12.8%)SURF1基因外显子7存在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均因智力或运动障碍于出生后8个月至9.8年来院就诊。其中3例患儿的父母接受了SURF1基因突变分析,发现双亲中一方SURF1基因存在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而另一方及健康对照的相关外显子序列未发现异常。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5例SURF1基因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导致Leigh综合征的患儿及其家系,频度高达12.8%,提示该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的热点突变。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Leigh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GH病 蛋白质类 突变 误义 电子传递复合物 LEIGH综合征 错义突变 SURF 杂合性 1基因 遗传学研究
原文传递
细胞色素C氧化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与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敏 陈平 +2 位作者 彭红 沈芹 陈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65-669,共5页
目的观察COPD患者肺组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COPD的发病机制。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肺切除术的周围型肺癌患者20例,参照COPD的诊断标准和患者的吸烟状况分为对照组(7... 目的观察COPD患者肺组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COPD的发病机制。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肺切除术的周围型肺癌患者20例,参照COPD的诊断标准和患者的吸烟状况分为对照组(7例)、吸烟非COPD组(7例)和吸烟并COPD组(6例),取远离病变的肺组织。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采用分光光度法、半定量逆转录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肺组织中COX活性、COXⅡ亚基(COXⅡ)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COXⅡ蛋白的分布和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吸烟并COPD组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为(13.8±1.9)%,明显高于吸烟非COPD组[(9.6±0.8)%]和对照组[(5.9±1.0)%];吸烟并COPD组肺组织中COX活性为(4.4±0.7)×10^5U/kg,COXⅡ mRNA相对表达量为0.76±0.17,肺血管内皮细胞中COX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4.5±1.6,明显低于吸烟非COPD组[(6.0±0.6)×10^5U/kg、0.81±0.15和18.6±2.1]和对照组[(7.6±0.4)×10^5U/kg、0.86±0.20和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66~13.27,均P〈0.05);COX活性与FEV,占预计值%和FEV1/FVC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和0.91,均P〈0.01),与吸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1);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COXⅡ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结论COPD患者的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COX表达和活性下降,且均与吸烟有相关性。COX可能参与介导COPD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内皮细胞 电子传递复合物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地氟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兵 魏霞 +3 位作者 李文志 崔晓光 周华成 潘鹏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 评价地氟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MAC地氟烷组(D1.0组... 目的 评价地氟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MAC地氟烷组(D1.0组)和1.5MAC地氟烷组(D1.5组)。采用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1.0组和D1.5组缺血前分别吸入1.0MAC和1.5MAC地氟烷40min。再灌注4h时,迅速断头取前脑,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线粒体,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Ⅱ+Ⅲ和Ⅳ的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D1.0组和D1.5组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升高(P〈0.05);各组复合体Ⅱ+Ⅲ、D1.0组及D1.5组复合体Ⅲ+Ⅲ和Ⅳ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体积增大、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嵴间隙增宽、破裂、膜崩解;D1.0组和D1.5组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结论地氟烷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吸入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电子传递复合物Ⅰ 电子传递 复合物Ⅱ 电子传递复合物Ⅲ 电子传递复合物
原文传递
硒蛋白-P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不整红边纤维中的特异表达及相关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胡静 樋口逸郎 +1 位作者 白石匡史 中川正法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研究硒蛋白P与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系及它们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不整红边纤维(raggedredfiber,RRF)中的表现和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线粒体疾病患者14例,其中Kearns Sayre综合征患者1例,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伴卒... 目的研究硒蛋白P与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系及它们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不整红边纤维(raggedredfiber,RRF)中的表现和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线粒体疾病患者14例,其中Kearns Sayre综合征患者1例,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伴卒中样症状者4例,肌阵挛癫伴RRF1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6例,肢带型线粒体病2例;5例对照,其中多发性肌炎2例,其他神经肌病3例。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DNA分析确诊。(2)开放式肌肉活检。(3)连续切片,经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患者RRF的肌浆中硒蛋白-P显著表达,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增强、减弱或缺陷。结论硒蛋白-P在对抗线粒体氧化损伤、保护线粒体机能方面可能充当了重要角色,可以作为病理学评价线粒体机能和诊断RRF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红边纤维 疾病患者 硒蛋白 相关作用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表达及 细胞色素C氧化酶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线粒体氧化损伤 特异 线粒体脑肌病 免疫组织化学 乳酸酸中毒 肌阵挛癫痫 多发性肌炎 分子生物学 DNA分析 病理学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