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兴《挽宋教仁联》献疑
1
作者 邓江祁 《特立研究》 2023年第2期90-96,共7页
已出版的黄兴文集中均收录了《挽宋教仁联》,但此联并未见于当时的报刊,也未见于当时编辑出版的宋教仁纪念书籍,而且对其作者还流传多种说法。因此,此联的真实作者,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黄兴 宋教仁 挽宋教仁联 二次革命 袁世凯
下载PDF
范伯子联语论略
2
作者 黄伟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84-91,共8页
在晚清诗坛上,"涕泪间皆天地民物"的范伯子,以震荡开阖、变化无方的诗歌成就奠定其雄视江表的诗坛地位,虽为布衣而名满天下。在诗文创作之余,范伯子凭藉着精湛的文化素养与深厚的诗词功底,于联语创作方面也取得极高的成就。... 在晚清诗坛上,"涕泪间皆天地民物"的范伯子,以震荡开阖、变化无方的诗歌成就奠定其雄视江表的诗坛地位,虽为布衣而名满天下。在诗文创作之余,范伯子凭藉着精湛的文化素养与深厚的诗词功底,于联语创作方面也取得极高的成就。范伯子以古文法入联,其比事属辞,不主故常,奇气轮囷。其联语纵横豪宕,气韵沉雄,或为龙跳虎掷之势,或为倚天拔地之概,充分体现出诗人独树一帜的审美趋向。范伯子挽联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上不蹈故常,凸显出其不喜谐俗的历史评判眼光,同时也透露出在晚清特定时段内士人矛盾的文化心态。对范伯子联语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其诗文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还可以通过挖掘联语文字表层下的文化意蕴,以补史乘之罅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伯子 联语 挽联 文化意蕴
下载PDF
清末民初挽联与新文学的发生
3
作者 肖百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2,共5页
晚清以降,哀祭文体盛行于文坛,其中尤以挽联为胜,当时的知名人物,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均酷爱写作挽联。挽联被用来娱情、炫才、言志、抒怀,不一而足,其功能得到了极度扩展,其内涵和形式或隐或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挽联在主题形态、生命... 晚清以降,哀祭文体盛行于文坛,其中尤以挽联为胜,当时的知名人物,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均酷爱写作挽联。挽联被用来娱情、炫才、言志、抒怀,不一而足,其功能得到了极度扩展,其内涵和形式或隐或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挽联在主题形态、生命观念、叙事方式、叙事情感,甚至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与新文学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文章以详实的楹联文献为基础,具体细致地阐述了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联 新文学 清末民初
下载PDF
抗战挽联:特殊时代场域下的“群体言说”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宁 肖百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0-136,共7页
抗战挽联兼具抒情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双重属性,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类别。从文体嬗变角度看,其朝着"代众立言"的方向发展,以"我们"的视角表达群体情感,从民族大局出发,给逝者历史"定评&quo... 抗战挽联兼具抒情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双重属性,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类别。从文体嬗变角度看,其朝着"代众立言"的方向发展,以"我们"的视角表达群体情感,从民族大局出发,给逝者历史"定评",凸显集体意见。此外,抗战挽联与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公祭大会等仪式高度"契合",这种与场景相互作用的"共生文体"生发出引导群体情绪、统一思想认识的功能。抗战挽联既着眼于宏大叙事,标举"大义",又注重历史细节,体察人情、人性,折射出动荡时局中浓厚的人文精神。其对"个""群"及"美""用"关系的平衡,促成了"非常时期"的群体言说,深刻反映了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时的审美体验、文化精神及家国一体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挽联 场景 群体言说
下载PDF
重新解读严复所送罗丰禄的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志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在1903年6月7日病逝于福州,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严复貌似在说罗丰禄的翻译功底深厚,传播儒家经典的才能绝伦无比。但从查证这两句话的出处,找出它们的原本含...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在1903年6月7日病逝于福州,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严复貌似在说罗丰禄的翻译功底深厚,传播儒家经典的才能绝伦无比。但从查证这两句话的出处,找出它们的原本含义,结合罗丰禄一生的主要事迹,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句话是说罗丰禄的洋务、外交事迹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在教授西方语言和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也颇有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读 严复 罗丰禄 挽联
下载PDF
试论挽联的起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9-31,共3页
 挽联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物理起源",即它与挽歌、挽诗、挽词之间的承继关系;一个是"文化起源",是汉语言独有的表意、表形、表声形式而孕育、产生了这种非常中国化的文学样式。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  挽联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物理起源",即它与挽歌、挽诗、挽词之间的承继关系;一个是"文化起源",是汉语言独有的表意、表形、表声形式而孕育、产生了这种非常中国化的文学样式。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的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联 挽歌 文化起源
下载PDF
儒家生死观念对挽联创作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应“不语怪力乱神”;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应“养生丧死”、“厚生薄 死”等等,这些都对后世的挽联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 生死观 挽联
下载PDF
曾志忞编年事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岩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94-115,M0003,M0004,共24页
该年表及相应考证,具以下特点:1.首次将曾泽霖志忞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及历史节点以年月日为经,以事实为纬,清晰勾勒;2.对学界长期以来对曾氏研究产生的歧义与疑问,予以辨正乃至考证;3.对曾氏的研究难点在丰厚的史料中继续开掘时,除做... 该年表及相应考证,具以下特点:1.首次将曾泽霖志忞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及历史节点以年月日为经,以事实为纬,清晰勾勒;2.对学界长期以来对曾氏研究产生的歧义与疑问,予以辨正乃至考证;3.对曾氏的研究难点在丰厚的史料中继续开掘时,除做到论述有据,还提供详细引文出处及相应文献,并对一些可能继续深入查找的资料予以提示以便后人继续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泽霖志忞 国歌·大桃源·五色旗 上海夏期音乐讲习会 皇匾 严修 曾寿渔堂 中西音乐会 四朝燕乐 曾志忞挽联·跋语
下载PDF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挽联的认知阐释
9
作者 杨欢 夏日光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68-72,共5页
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概念结构。挽联隶属于中国对联文化,或总括一生,或遗言传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日趋成熟,... 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概念结构。挽联隶属于中国对联文化,或总括一生,或遗言传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日趋成熟,而暂鲜有将其运用于对联领域,文章针对概念整合理论在挽联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所特有的认知网络模型,从挽联的语音、词语、小句及篇章四个方面对挽联进行认知阐释,以期为挽联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挽联 映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