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十一五”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苗壮
周鹏
周德群
李向民
-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
-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4,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模型及其在能源效率与环境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编号:709030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碳排放演化机制及减排配额交易绩效模拟研究"(编号:41071348)
+8 种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碳强度约束背景下江苏省减排目标分配机制与政策研究"(编号:2012SJD7900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异质性生产技术下的我国省区碳排放绩效
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研究"(编号:7120315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编号:NJ20120010
NJ20120015)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快速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下能源消费
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编号:CXLX11-0222)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江苏省清洁能源生产现状调查与分析"(编号:2012S010)
-
文摘
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国各省区基本完成能源强度下降20%的政府分配目标,而实际上,各省区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实际对应的技术效率相差甚远。本文在提出基于"零和收益"思想的环境生产技术(ZSG环境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非径向分配方式将"十一五"期间各省区的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按照整体效率最大化思路进行分配,并与能源强度的实际下降幅度进行比较。实证分析表明:对能源强度约束指标的分配结果,各省同时处于全部省区的共同ZSG-DEA前沿面上,可以实现各省能源节约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整体帕累托最优;中央政府提出的省级行政分配机制更注重的是"公平"导向,而本文提出的ZSG环境生产技术分配机制更强调的是"效率"导向;"十一五"期间各省区能源强度实际下降幅度对应的技术效率不同,部分传统的高能耗省区降幅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将在"十二五"时期应对形势更为严峻的节能减排工作,尽管实现能源强度约束指标的路径各不相同。
-
关键词
能源强度
ZSG—DEA
环境生产技术
十一五
效率分配
-
Keywords
energy intensity
ZSG - DEA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eleuenth five year plan
efficiency allocation
-
分类号
F123.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