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etation and Community Changes of Elm (Ulmus pumila) Woodlands in Northeastern China in 1983-2011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Li WANG He +1 位作者 LIN Changcun WANG Del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Elm (Ulmus pumila),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contributes to a special savanna-like woodland in typical grassland reg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This woodland performs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 Elm (Ulmus pumila),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contributes to a special savanna-like woodland in typical grassland reg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This woodland performs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such as decreasing soil erosion, stabilizing sand dunes, preserving species diversity. However, in the last approximate 30 year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produ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area of elm woodland has decreased severely.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climate changes or human disturbances caused the degradation of elm woodland and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ed elm woodland. In this study, undisturbed, plowing and grazing elm woodland were investigated in 1983 and 2011 by using Point-Centered Quarter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nalyzed by Bray-Curtis ordin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1, species diversity and understory productivity of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decrease slightly compared to those of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However, nearly 60% of the species is lost in the plowing and grazing elm woodland relative to the species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Interestingly, plowing stimulates the growth of elm and certain understory species through furrowing soil and accelerating soil nutrient turnover rate. Grazing disturbance not only leads to species loss and productivity decrease, but also induces changes in elm growth (small, short and twisted). The mean age of the elm was 29±2 yr in undisturbed and plowing elm woodland, while only 15 yr in the grazing elm woodland. The results of Bray-Curtis ordination analysis show that all sample stands clustered to three groups: Group I including the undisturbed sample stands of 83UE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and 11UE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2011); Group II including sample stands of PE (elm woodland disturbed by plowing); Group III including samples stands of GE (elm woodland disturbed by graz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ng time disturbance of the plowing and grazing have converted elm woodland to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s. Climate change is not the primary reason causing the degradation of elm woodland, but plowing and grazing disturbance. Both plowing and grazing decrease th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Grazing further decreases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nd inhibits the growth of elm tre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reasonable plowing and exclusive grazing would be favorable for future regeneration of degraded elm wood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植被变化 群落变化 东北 中国 物种多样性 植被生产力 放牧干扰
下载PDF
锡盟沙地榆(Ulmus pumila L.var.sabulosa)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方祯 宛涛 +1 位作者 伊卫东 蔡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1-76,共6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法对内蒙古浑善达克锡盟沙地榆6个居群和对照家榆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14条引物共获得11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8.4,个体水平上呈多态性的条带83条,占70.34%。根据遗传距离和...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法对内蒙古浑善达克锡盟沙地榆6个居群和对照家榆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14条引物共获得11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8.4,个体水平上呈多态性的条带83条,占70.34%。根据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锡盟沙地榆和对照家榆明显聚为两大类,表明经过漫长的进化,锡盟沙地榆产生并保留了较大的遗传变异,因此支持其作为家榆变种的结论。锡盟沙地榆各居群间遗传距离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地理分布位置有极大的相关性,表明RAPD可用于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遗传多样性 锡盟沙地榆
下载PDF
重金属镍对白榆(Ulmus pumila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苗秀莲 刘传栋 吕艳伟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7,共4页
以我国常见的树木白榆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浓度镍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污染效应。结果表明:1mg/L浓度的Ni 2+能提升白榆种子的活力,但5,10mg/L浓度的Ni 2+已经对胚根生长有了显著抑制。50,100mg/L浓度的Ni 2+则对白... 以我国常见的树木白榆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浓度镍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污染效应。结果表明:1mg/L浓度的Ni 2+能提升白榆种子的活力,但5,10mg/L浓度的Ni 2+已经对胚根生长有了显著抑制。50,100mg/L浓度的Ni 2+则对白榆种子中后期的发芽和生长明显产生了伤害,导致成苗率极低或无法成苗。表明低浓度的Ni 2+促进白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而高浓度的Ni 2+则有抑制作用。发芽抑制的阈值范围在10mg/L左右,胚根伸长抑制的阈值在0~5mg/L范围内,胚轴伸长抑制的阈值在5~50mg/L范围内。白榆施肥后土壤镍浓度应不超过5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发芽
下载PDF
Effect of salt stress on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in Ulmus pumila L. 被引量:32
4
作者 SONG Fu-nan YANG Chuan-ping LIU Xue-mei LI Gong-b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房间质膜的损害忍耐和在 Ulmus pumila 叶子的血浆膜保护系统的关联词酶活动由九集中对待(0.3%,0.6%,0.9%,1.2%,1.5%,1.8%,2.1%,2.4%,3.0%)在东北林地大学的一个温室 Na_2CO_3 和 NaHCO_3mixtures 被学习,哈尔滨,中国。电解... 房间质膜的损害忍耐和在 Ulmus pumila 叶子的血浆膜保护系统的关联词酶活动由九集中对待(0.3%,0.6%,0.9%,1.2%,1.5%,1.8%,2.1%,2.4%,3.0%)在东北林地大学的一个温室 Na_2CO_3 和 NaHCO_3mixtures 被学习,哈尔滨,中国。电解质漏(REL ) 和草皮(Superoxide dismutase ) 的率在不同样品的叶子的活动被决定。结果证明在 U 的叶子的 REL。pumila 在盐集中介绍了一个慢慢地增加的趋势不到 1.5% ,它显示 U.pumila 的那房间质膜让相当强壮的抵抗有,并且在盐集中有重要增加到盐离子的损害超过 1.5% 。在 U 的叶子的草皮活动。pumila 在盐集中介绍了一个增加的趋势不到 1.5% ,幼苗的生长当盐集中超过了 1.5% 时,衰落,和发辫和叶子没有损害的症状, SODactivities 严厉地即时减少了, REL 增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应力 电解液 过氧化物 岐化酶 胁迫生理学
下载PDF
接种4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榆树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月欣 麻云霞 +2 位作者 马秀枝 李钢铁 张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3,共8页
干旱造成植物根系吸水困难,导致植物生长倒退。丛枝菌根(arbus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寄主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同体,改善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选用摩西斗管囊霉、幼套近明球囊霉、根内根孢囊霉及其三者混合菌种为试验菌剂,以... 干旱造成植物根系吸水困难,导致植物生长倒退。丛枝菌根(arbus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寄主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同体,改善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选用摩西斗管囊霉、幼套近明球囊霉、根内根孢囊霉及其三者混合菌种为试验菌剂,以盆栽榆树幼苗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控水的方法设置3种水分梯度:正常供水、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研究在干旱胁迫下4种AM真菌对榆树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与未接种对照植株相比,接种AM真菌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榆树幼苗的株高、根冠比和菌根依赖性,降低菌根侵染率;2)在3种水分条件下,与对照植株相比,接种AM真菌均不同程度的降低榆树幼苗丙二醛含量,提高了榆树幼苗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3)随着水分供应量的减少,榆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气孔导度逐渐降低,胞间CO 2浓度逐渐升高;4)菌根榆树幼苗耐旱能力均强于非菌根幼苗,其耐旱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混合菌剂>幼套近明球囊霉>根内球囊霉>摩西球囊霉>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 丛枝菌根真菌 抗旱性
下载PDF
三倍体白榆对NaCl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
6
作者 郭欢欢 崔胜佳 +2 位作者 范畅 刘兴菊 梁海永 《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为研究三倍体白榆盐胁迫响应特性,以三倍体白榆无性系为试材,测定0.9%土壤含盐量下5个不同胁迫时间(0、7、14、21、28 d)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0d与胁迫28 d三倍体白榆的株高、相对高生长均显著高于二倍体白... 为研究三倍体白榆盐胁迫响应特性,以三倍体白榆无性系为试材,测定0.9%土壤含盐量下5个不同胁迫时间(0、7、14、21、28 d)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0d与胁迫28 d三倍体白榆的株高、相对高生长均显著高于二倍体白榆;不同倍性白榆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AD)含量逐渐上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及叶绿素(Chl)含量逐渐下降,三倍体白榆叶片REC、MDA含量、Pn、Tr、Gs、Ci、Chl变化较二倍体缓慢;不同倍性白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均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升再降的趋势,各处理时间下三倍体白榆SOD、POD、CAT活性均高于二倍体白榆;不同倍性白榆可溶性糖(SS)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二倍体白榆可溶性蛋白(SP)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倍体白榆SP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各处理时间下三倍体白榆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高于二倍体白榆。三倍体白榆在NaCl胁迫下光合系统受损伤程度更小,抗氧化能力及细胞稳定性较二倍体更强,具有更强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胁迫 白榆 二倍体 三倍体 耐盐性
下载PDF
利用光谱反射技术监测镉对榆树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
7
作者 柳洁 薛忠财 +1 位作者 王欣然 代海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拓展光谱反射技术在监测和评价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植物生长状况的应用,进一步明确其生理生化机理。[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镉浓度处理条件下榆树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反射光谱和镉离子含量的变化,以光合机构... [目的]拓展光谱反射技术在监测和评价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植物生长状况的应用,进一步明确其生理生化机理。[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镉浓度处理条件下榆树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反射光谱和镉离子含量的变化,以光合机构的变化作为衡量生理变化的指标,探讨利用光谱反射技术监测镉对榆树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结果]榆树对镉具有一定的抗性,在镉处理条件下榆树不同部位的镉含量呈现出根>茎>叶的分布规律,但是当过量的镉进入叶片后,榆树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形状发生明显变化,光合电子传递受到抑制,并对光合机构造成伤害,主要荧光参数φ_(Po)、ψ_(Eo)、RE_(o)/RC、PI_(abs)、PI_(total)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不断降低,V_(J)、V_(I)、Mo、ABS/RC、TRo/RC、DIo/RC则显著增加。榆树叶片在可见光波段(500~680 nm)的反射率随着土壤中镉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近红外区(740~1000 nm)的反射率则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通过分析镉处理条件下榆树叶片典型植被指数与荧光参数的关系表明,PRI、mSR_(705)和mND_(705)可以准确、快速地反映镉胁迫后榆树叶片光合机构变化指标。[结论]光谱反射技术可以用于监测镉对榆树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也为后续开展卫星影像大面积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 植物修复 光合机构 光谱分析
下载PDF
不同树种混交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薛玲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4期122-123,126,共3页
为寻找对白毛杨生长有利的混交模式,选择榆树、刨刺槐和紫穗槐3中树种与白毛杨进行了3 a的混交实验,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对白毛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毛杨与紫穗槐混交的模式下,白毛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达到了最大值,... 为寻找对白毛杨生长有利的混交模式,选择榆树、刨刺槐和紫穗槐3中树种与白毛杨进行了3 a的混交实验,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对白毛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毛杨与紫穗槐混交的模式下,白毛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6.67 m、14.03 cm、0.116 m^(3)/株和140.01 m^(3)/hm^(2),显著高于白毛杨与榆树、白毛杨与刺槐混交模式。因此,造林时建议选择紫穗槐作为白毛杨的混交树种。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杨树混交造林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杨 混交模式 榆树 刺槐 紫穗槐
下载PDF
榆荚仁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雪涵 徐兴军 +2 位作者 李浩雨 张泽鹏 张伟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23-3332,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榆荚仁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抗氧化作用。将42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榆荚仁黄酮高、中、低浓度组... 本试验旨在探究榆荚仁黄酮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抗氧化作用。将42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榆荚仁黄酮高、中、低浓度组,每组6只,组间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6组小鼠使用改良多水平台睡眠剥夺法构建慢性睡眠剥夺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如下设计灌胃4周:榆荚仁黄酮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灌胃30、60和120 mg/(kg BW·d)的榆荚仁黄酮;空白对照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300 mg/(kg BW·d)的褪黑素;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CMC-Na对照组灌胃等量的0.5%CMC-Na溶液。采用相关试剂盒测定小鼠肝脏、大脑以及十二指肠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小鼠肝脏、大脑及十二指肠中抗氧化基因SOD-1、SOD-2、GPX-1、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高、中、低浓度的榆荚仁黄酮均可显著增强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大脑、肝脏、十二指肠中SOD、GPX活性和T-AOC(P<0.05),显著降低大脑、肝脏及十二指肠中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大脑、肝脏及十二指肠中SOD-1、SOD-2、GPX-1、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榆荚仁黄酮可显著提高慢性睡眠剥夺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减轻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的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荚仁黄酮 睡眠剥夺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冀北坝上地区榆树和樟子松人工林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占军 李玉雯 +6 位作者 王子怡 王雨晴 高云昌 马增旺 刘海翔 李玉灵 李晓刚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2期136-144,共9页
为明确冀北坝上地区主要人工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以林分结构相似的榆树(Ulmus pumila)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每场降雨2种人工林林冠截留各水文分量,分析其降... 为明确冀北坝上地区主要人工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以林分结构相似的榆树(Ulmus pumila)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每场降雨2种人工林林冠截留各水文分量,分析其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榆树和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分别呈指数关系和对数关系。(2)郁闭度较小的情况下,2种人工林的林内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都呈线性关系。(3)榆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分别在林外降雨量为0.25 mm和4.58 mm时开始产生树干茎流,且与林外降雨量均呈线性关系;榆树树皮对树干茎流的阻拦和吸收作用大于樟子松。(4)2种人工林的林内降雨量均显著大于林冠截留量和树干茎流量;在降雨量较小时,林冠截留量显著大于树干茎流量,随着雨量级的增加,树干茎流量会超过林冠截留量。(5)风增大了榆树人工林的林内降雨量并减小了林冠截留量和树干茎流量,对樟子松人工林林冠截留各水文分量影响不大。综上所述,不同人工林对降雨再分配作用会受到降雨量、树干、林冠等特征和风的影响,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作用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坝上地区 榆树人工林 樟子松人工林 林内降雨 林冠截留 树干茎流
下载PDF
不同海拔与冠层高度对榆树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影响
11
作者 苏比努尔·沙吾尔丁 张凯迪 +1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李耀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0,共7页
探究园林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在不同海拔与冠层高度上的差异,以乌鲁木齐荒山绿化典范区-雅玛里克山榆树(Ulmus pumi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尘收集、叶面积测定、洗脱过滤称重等监测方法及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不... 探究园林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在不同海拔与冠层高度上的差异,以乌鲁木齐荒山绿化典范区-雅玛里克山榆树(Ulmus pumi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尘收集、叶面积测定、洗脱过滤称重等监测方法及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冠层高度的榆树叶片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滞纳能力差异。结果表明,1)榆树单位叶面积PM_(0.2~3)、PM_(3~10)滞纳量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海拔960 m处滞尘效果最佳;而叶片对PM_(>10)的滞纳量则随海拔的增加呈现出典型的双峰型变化趋势,在海拔844 m处滞尘效果最佳。2)树冠不同高度上叶片滞尘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多,且叶片对PM_(0.2~3)的滞纳量受冠层高度差异的影响,冠层高度2 m处的榆树叶片对PM_(0.2~3)的滞留量明显高于4 m和6 m处的叶片滞尘量(P<0.05),但不同冠层高度叶片对PM_(3~10)、PM_(>10)的滞纳量无显著差异(P>0.05)。3)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海拔、冠层高度、观测天数、海拔×试验天数及海拔×冠层高度×试验天数的交互作用都对榆树单位叶面积PM_(0.2~3)、PM_(3~10)、PM_(>10)滞纳量有显著影响(P<0.01)。榆树叶片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不仅受到冠层高度的影响,也受海拔差异的影响。因此,在园林树种选配和城市绿化规划工作中应考虑冠层差异和海拔梯度对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城市园林绿化实践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冠层 榆树 大气颗粒物 乌鲁木齐
下载PDF
二倍体及多倍体白榆叶片形态与光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华蕾 郭欢欢 +4 位作者 杨丽晓 马小欣 李探 陈彩霞 梁海永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68-72,共5页
白榆是我国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为促进我国多倍体白榆的人工杂交培育和选优,以二倍体、三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白榆叶片为试材,测定叶片表型指标、显微差异及光合生理特性,比较分析不同倍体间的变异程度及基因倍性发生改变对白榆产生的影... 白榆是我国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为促进我国多倍体白榆的人工杂交培育和选优,以二倍体、三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白榆叶片为试材,测定叶片表型指标、显微差异及光合生理特性,比较分析不同倍体间的变异程度及基因倍性发生改变对白榆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白榆叶长、叶宽、叶面积都显著高于二倍体白榆,可见白榆在叶长、叶宽、叶面积这些形态学特征方面表现出多倍化后的巨大化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四倍体及三倍体白榆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这些指标都高于二倍体白榆,巨大化特征表现十分突出,置于相同放大倍数视野下观察,出现了倍性增加气孔器密度稀疏的现象,可见气孔器密度与倍性有明显的相关性。三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白榆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都显著高于二倍体白榆,说明倍性的增加会使白榆的Pn及Tr增加。白榆叶绿素a (Chl a)含量高于叶绿素b(Chl b)含量,并且Chl a、Chl b及总叶绿素(Chl)含量随着倍性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多倍体 叶片表型 显微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大青山不同林龄榆树林的土壤酶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月欣 麻云霞 +3 位作者 马秀枝 张金旺 王月林 俞海生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8-176,共9页
为揭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榆树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趋势及其规律,以大青山3种不同林龄(10、25、40 a)榆树林为研究对象,测定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pH、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蔗糖酶、... 为揭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榆树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趋势及其规律,以大青山3种不同林龄(10、25、40 a)榆树林为研究对象,测定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pH、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共8个指标,分析不同林龄榆树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榆树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速效氮、速效磷先升高后降低,土壤pH逐渐降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较明显的表聚现象。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蔗糖酶、脲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速效氮和速效磷与蔗糖酶和脲酶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速效钾和有机质与过氧化氢酶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5 a林龄0—10 cm土层土壤肥力最高。研究结果为榆树林可持续经营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白榆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响应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韩凤旗 闫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4-552,共9页
为探索白榆(Ulmuspumila)对外生菌根真菌的侵染响应,本文以白榆为宿主树种,选取3种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luteus)、点柄乳牛肝菌(S.granulatus)与粘盖乳牛肝菌(S.bovinus)进行了人工菌根合成、光合及生长效应等内容的初步研... 为探索白榆(Ulmuspumila)对外生菌根真菌的侵染响应,本文以白榆为宿主树种,选取3种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luteus)、点柄乳牛肝菌(S.granulatus)与粘盖乳牛肝菌(S.bovinus)进行了人工菌根合成、光合及生长效应等内容的初步研究,试验用幼苗由种子萌发,分别采用固体和液体二种菌剂进行接种处理,接种后在高智能光照室持续培育90d。接种幼苗高生长、总叶绿素含量、干旱胁迫下接种幼苗高生长效应与未接菌的幼苗指标差异显著(P<0.05),白榆接种处理净光合速率(Pn)、光化学淬灭系数(q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照CK始终明显低于3个接种处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对照CK始终明显高于3个接种处理。由此从光合基础上证实了对幼苗接种有助于提高其适应性和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共生菌 侵染响应
下载PDF
白榆二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的生理特性及转录组差异分析
15
作者 崔露露 宋文龙 +3 位作者 葛卉 王力源 刘兴菊 梁海永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1期8-15,共8页
为了探究白榆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情况,以白榆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为材料,比较二者成熟叶片的生理特征并采摘幼嫩叶片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四倍体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绿素含量... 为了探究白榆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情况,以白榆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为材料,比较二者成熟叶片的生理特征并采摘幼嫩叶片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四倍体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转录组测序结果共得到240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1076个,下调基因为1331个。在COG蛋白质的同源注释分析得到91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21个方面。共有1380个差异表达基因被GO注释,主要与细胞组分、代谢功能、催化活性等相关。通过KEGG通路注释发现,共有930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到5大类KEGG通路中,其中以代谢机制中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的最多。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四倍体的叶片颜色变得更加浓绿,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的增加与减少与四倍体植物在植物代谢与生长上有一定关系,经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糖酵解途径的基因表达为下调,还原性戊糖磷酸循环与光呼吸等与叶绿体有关的基因为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二倍体 同源四倍体 生理特征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榆林沙区白榆育苗技术措施及固沙造林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晶 郜超 +1 位作者 蒋晋豫 王薇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第3期4-6,共3页
白榆是榆林沙区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通过对其田间育苗和沙地造林试验,以规范白榆在榆林沙区育苗和造林的技术措施,提高沙地造林成效。
关键词 榆林沙区 白榆 育苗 造林 试验
下载PDF
放牧利用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种群的影响
17
作者 姚雪玲 周立华 +1 位作者 杨国清 姜丽娜 《草食家畜》 2023年第4期41-46,共6页
【目的】浑善达克沙地广泛存在的不合理放牧是当前榆树疏林生态系统退化、榆树种群繁衍受阻的主要原因。针对沙地特殊的基质和植被特征,探讨适合其特质的放牧管理形式,为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 【目的】浑善达克沙地广泛存在的不合理放牧是当前榆树疏林生态系统退化、榆树种群繁衍受阻的主要原因。针对沙地特殊的基质和植被特征,探讨适合其特质的放牧管理形式,为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块对比样地,通过采集树芯,建立胸径-树龄模型,结合50×50 m2样方每株调查,获取榆树年龄结构分布。通过牧户调查,获取每块样地的放牧管理方式,探讨放牧季节和家畜种类对榆树种群繁衍更新的影响。【结果】冬季放牧的样地,榆树种群密度适宜(104株/50×50 m2),年龄分布均衡,种群繁衍更新状态良好;夏季放牧的样地,榆树密度较小(97株/50×50 m2),其中幼苗缺失,种群更新受阻;轻度牧牛的样地,新生出密集的榆树种群(750株/50×50 m2),以幼树、幼苗为主,种群处于显著恢复阶段;长期牧羊的样地,榆树密度低(31株/50×50 m2),幼苗和成年榆树缺失,种群更新不良。【结论】因沙地松软不耐踩踏的特性,沙地适合在冬季冰冻硬化后放牧,应避免在其它季节放牧。因家畜对植物的选择性采食,轻度牧牛有利于榆树种群的恢复,牧羊对榆树种群恢复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沙地 放牧 种群更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榆树群落与土壤因子响应关系研究
18
作者 山丹 吴领玉 苏日古嘎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5期12-16,共5页
榆树作为沙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榆树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可以为沙地榆树疏林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榆树群落为研究对象,在乌审旗境内选取了2个... 榆树作为沙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榆树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可以为沙地榆树疏林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榆树群落为研究对象,在乌审旗境内选取了2个样地,分析了榆树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共获得植物38种,隶属于18科34属,其中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为主。(2)毛乌素沙地榆树群土壤粒度以细沙含量为主;所涉及的土壤化学全量指标中全钾含量最高。(3)RDA(冗余分析)排序显示,大多数优势种主要和有机质(P<0.05;贡献率35.5%)有较大的相关性,其次是全钾(贡献率7.1%)、全氮、全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榆树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RDA分析
下载PDF
甘南州金叶榆栽培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国蓉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5期4-6,共3页
现阶段,国内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甘肃省甘南州重要树种之一,金叶榆凭借自身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与其他树种相比较快,并且枝条繁茂,具备一定的抗修剪能力,是甘肃省甘南州的园林绿化中经常见到的树种... 现阶段,国内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甘肃省甘南州重要树种之一,金叶榆凭借自身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与其他树种相比较快,并且枝条繁茂,具备一定的抗修剪能力,是甘肃省甘南州的园林绿化中经常见到的树种之一。金叶榆具有较强的观赏能力,能够调节当地的水土资源,还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基于此,简要分析了甘南州金叶榆栽培管理技术,探究了金叶榆在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州 金叶榆 栽培管理技术 病虫害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榆树新害虫——斑柄纹潜叶蜂生物学特性
20
作者 闫家河 梁玉婷 +3 位作者 王海咏 张晓蕾 张连德 杨启萌 《中国森林病虫》 2023年第4期9-15,共7页
观察研究潜叶危害榆树的新害虫—斑柄纹潜叶蜂Kaliofenusa sp.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斑柄纹潜叶蜂在山东商河1 a发生1代,以预蛹在树冠下方2~15 cm深的土层内结茧越冬;3月中下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幼虫孵化,危害期25~30 d,5月下... 观察研究潜叶危害榆树的新害虫—斑柄纹潜叶蜂Kaliofenusa sp.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斑柄纹潜叶蜂在山东商河1 a发生1代,以预蛹在树冠下方2~15 cm深的土层内结茧越冬;3月中下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幼虫孵化,危害期25~30 d,5月下旬幼虫几乎全部老熟落地入土越夏、越冬。发生严重时,虫叶率达75%以上,单叶受害面积可达95%以上。大枝条基部起第6,1,4层枝梢叶片受害率高,第15,17,10层枝梢的叶片受害率低,成虫产卵时对各层枝梢选择无明显差异性;各层枝梢中,基部起第4,3,5片叶受害多,第1,9,10片叶几乎不受害。目前仅发现雌成虫。幼虫共6龄,各龄平均头宽分别为0.23,0.34,0.44,0.58,0.72,0.85 mm。依据生物学特性提出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柄纹潜叶蜂 白榆 形态特征 生物学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