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生长发育对自身视觉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谭畅 单瑶 +3 位作者 周孝森 姚秋怡 蔡晓明 边磊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异速生长普遍存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昆虫适应外界环境的重要策略。视觉线索是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寄主选择和飞行运动的关键信息,随着叶蝉龄期的增长,叶蝉的体型和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复眼的形态也发生显著变化。... 异速生长普遍存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昆虫适应外界环境的重要策略。视觉线索是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寄主选择和飞行运动的关键信息,随着叶蝉龄期的增长,叶蝉的体型和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复眼的形态也发生显著变化。通过组织学和行为学技术,测定叶蝉不同龄期复眼形态结构和视觉能力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叶蝉的视觉能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强,从1龄至5龄,若虫的光学灵敏度从0.04μm^(2)·sr提升至0.11μm^(2)·sr,视觉敏锐度从0.086 cpd(Cycles per degree,周/度)提升至0.112 cpd,均符合异速生长规律,但增速慢于若虫体型的增长速度。若虫羽化后复眼中部区域的光学灵敏度下降且雌雄虫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成虫的视觉敏锐度有所提升,但依旧属于低分辨率视觉,有效视距非常有限。本研究证实了叶蝉为了优先体型及其运动相关器官的发育,视觉能力增长速度选择放缓且主要注重复眼视野的增加,以便于叶蝉感知大范围的视觉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异速生长 生长发育 复眼 光学灵敏度 视敏度
下载PDF
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迁飞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永年 陆荣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80-788,共9页
通过冬季田间调查和笼罩饲养、雌成虫卵巢解剖、发育积温和过冷却点等项测定 ,证实棉叶蝉 Empoasca biguttula是迁飞性昆虫。据起飞行为和起飞日节律观察及飞翔力测定 ,及起飞与环境条件和虫体本身状况的关系、各地棉叶蝉始见日及突增... 通过冬季田间调查和笼罩饲养、雌成虫卵巢解剖、发育积温和过冷却点等项测定 ,证实棉叶蝉 Empoasca biguttula是迁飞性昆虫。据起飞行为和起飞日节律观察及飞翔力测定 ,及起飞与环境条件和虫体本身状况的关系、各地棉叶蝉始见日及突增日与天气关系的分析 ,得出 :1棉叶蝉在湖南不能安全过冬 ,并基本上查明了在华南的主要越冬寄主。 2起飞发生于一定季节 ,有一定日节律 ,具特定的起飞行为 ,在成虫幼嫩期起飞 ,雌成虫在羽化后第 2天为起飞高峰日。“迁飞型”翅较长 ,“居留型”翅较短。光照强度、风速、温度及降雨等 ,对起飞有很大影响。3成虫有明显的异地同期突增现象 ,并与一定的天气条件相吻合。从此虫远距离迁移的天气图分析表明 ,其迁入天气有 2个类型 :a.迁入 型 :迁入地区处在冷锋 (静止锋 )和切变线南部 ,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中 ;b.迁入 型 :迁入地区正处在脊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叶蟑 迁飞 天气图 棉虫 越冬
下载PDF
Control Effects of Four Kinds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Empoasca vitis Gothe
3
作者 Huifu RAO Hailin HONG +5 位作者 Kunming DING Yangping RAO Hua JIANG Youping WANG Mingyan LIU Yingxin MAO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2年第3期28-29,34,共3页
Field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24% Chlorfenapyr SC and 15% Indoxacarb EC had quick availability and long duration against Empoasca vitis Gothe. The control effects of 450 mL/hm2 24% Chlorfenapyr SC and 330 mL/hm2 15% ... Field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24% Chlorfenapyr SC and 15% Indoxacarb EC had quick availability and long duration against Empoasca vitis Gothe. The control effects of 450 mL/hm2 24% Chlorfenapyr SC and 330 mL/hm2 15% Indoxacar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450 g/hm2 10% Imidacloprid WP ,which were ideal pesticides against E. vitis and could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larg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CTICIDE empoasca vitis Gothe EFFICACY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Empoasca vitis Gthe in Tea Garden
4
作者 Li Xiangyang Shi Qingcai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5年第6期26-29,共4页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othe, one of major tea insect pests in China's Mainland, grows concealed with small size, rapid reproduction and overlapped generations,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serious i...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othe, one of major tea insect pests in China's Mainland, grows concealed with small size, rapid reproduction and overlapped generations,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serious insect pest in tea garde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amage modes and occur- 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E. vitis, and preliminarily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rol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from pollution-free and green control perspec- tive, controlling population quantity of E. vitis safely and effectively and reducing the yield loss of tea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in tea garden. The paper provided a reference in gree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f insect pests in tea gar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poasca vitis Gothe Prevention methods Comprehensive control
下载PDF
Applied Technology of Botanical Pesticides against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5
作者 Xun CHEN Jingfeng ZHANG +8 位作者 Chao HUANG Rongrong TAN Danjuan HUANG Hongjuan WANG Gaixiang LEI Youping WANG Jiong WU Xian ZHANG Yingxin MAO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22年第6期17-18,23,共3页
[Objectives] The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botanical pesticides against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Methods] 5% Eucalyptol SL, 0.5% matrine SL and 50% thiacloprid WDG were used to control ... [Objectives] The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botanical pesticides against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Methods] 5% Eucalyptol SL, 0.5% matrine SL and 50% thiacloprid WDG were used to control E. pirisuga , and the decline rate of insect pop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Eucalyptol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E. pirisuga , with slow effect but long duration. It was harmless to natural enemies in tea gardens, with high safety and no chemical injury. [Conclusions] The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botanical pesticides in tea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CONTROL Botanical pesticide Chemical injury TECHNOLOGY
下载PDF
叶面肥对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雒焕蓉 冉隆贵 秦道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89-1694,共6页
筛选可减轻小贯小绿叶蝉为害的叶面肥,旨在为茶树主要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提供依据。采用扫网法在小贯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调查田间喷施3种不同体积分数叶面肥前、后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的数量。结果表明,喷施叶绿素20.0%、10.0%、4.1%后... 筛选可减轻小贯小绿叶蝉为害的叶面肥,旨在为茶树主要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提供依据。采用扫网法在小贯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调查田间喷施3种不同体积分数叶面肥前、后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的数量。结果表明,喷施叶绿素20.0%、10.0%、4.1%后第3天小贯小绿叶蝉成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第7天时极显著低于对照。喷施茶丰素8.3%、4.2%后第7天成虫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喷施天达2116 10.0%、4.1%及茶丰素33.3%后7d内成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喷施叶绿素20.0%、10.0%、4.1%后7d内小贯小绿叶蝉若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从第3天开始极显著低于茶丰素33.3%;喷施天达2116 10.0%、4.1%及茶丰素8.3%、4.2%后7d内若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叶绿素20.0%、10.0%、4.1%对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清水处理。综合考虑成本及经济效益,建议在陕西茶区使用叶面肥时优先选用4.1%叶绿素,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达到减轻小贯小绿叶蝉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面肥 小贯小绿叶蝉 种群数量
下载PDF
利用HYSPLIT模型分析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
7
作者 高冬梅 皇甫佳一 郭萧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599,共7页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通过田间虫口调查,结合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明确推动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假眼小绿叶蝉最高飞行高度为8 m,2~8 m高度内,随高度增加,假眼小绿叶蝉数量逐步下降。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迁飞轨迹只与迁飞时间有关,高度对其迁飞轨迹与直线扩散距离没有影响。此外,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假眼小绿叶蝉24 h直线迁飞距离为35.70~178.10 km。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表明,假眼小绿叶蝉有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分布型,迁飞和扩散是导致两种分布型转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借助气流,假眼小绿叶蝉可以实现区域性的迁飞。在种群密度驱动下,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存在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的转化,也促使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发生田间扩散和区域性迁飞。因此,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应以主要防治区为中心,向外扩展200 km的范围内开展统防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迁飞 HYSPLIT模型 分布型 茶树
下载PDF
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美人茶香气和滋味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明金 朱艳宇 +2 位作者 何春梅 闫佳伟 金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为了探究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茶树品种制作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 为了探究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茶树品种制作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无叶蝉刺吸鲜叶和叶蝉刺吸鲜叶加工而成的美人茶的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叶蝉刺吸的美人茶品质较好。与无刺吸美人茶相比,有刺吸美人茶中黄酮和黄酮醇及其糖苷、酚酸、茶黄素、糖苷衍生物和单宁含量增加,氨基酸、糖类和脂质含量下降。基于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确定了香叶醇、芳樟醇、β-月桂烯、水杨酸甲酯和D-柠檬烯这5种特征挥发物。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揭示了有无叶蝉刺吸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茶 小贯小绿叶蝉 刺吸 香气 滋味 代谢物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破坏与修复
9
作者 屈政 杨广 +1 位作者 杨小红 林美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6-777,共12页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粒体涂抹器的微观形态,以期阐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涂抹修复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具体特征。【方法】用清水喷雾、喷粉和高湿处理以及用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0.2%洗洁精、 0.5%吐温80和0.05%有机硅助剂丝润(Silwet 618)]的杀虫剂喷雾(0.05 mg/L联苯菊酯)处理茶小绿叶蝉成虫,用指示剂药斑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这些处理对成虫翅面网粒体的破坏效果;以有机硅助剂丝润分别喷雾以及单翅涂抹成虫两种方式进行破坏处理,并以不做任何处理的成虫为对照组,通过可拍照显微镜记录成虫翅面出现网粒体白斑次数,并通过网粒体白斑次数分析不同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节律变化;通过Vegas软件分析茶小绿叶蝉网粒体涂抹动作,利用器官破坏法确定网粒体涂抹器所在部位,并通过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清水喷雾、粉尘和高湿环境不会对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造成破坏,加有机硅助剂丝润的杀虫剂喷雾可在成虫翅面产生明显药斑,SEM图片显示网粒体与残留有机硅助剂团聚结块并掉落;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为(22.3±1.8) h,比对照组缩短了约8.0 h, 5 d内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频次为(8±1)次,比对照组高出约3次;成虫往体表涂抹修饰网粒体时前后足的振动频率可达(16.7±2.4) Hz;器官破坏法处理后足胫节微毛列造成叶蝉无法正常涂抹网粒体,这可能是由涂抹器微毛顶端反向弯曲造成的。【结论】有机硅助剂丝润可破坏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有机硅助剂处理后茶小绿叶蝉通过缩短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来修复网粒体防护层;前后足振动频率以及胫节微毛末端的正常弯钩是茶小绿叶蝉成虫完成纳米网粒体颗粒涂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体表 网粒体 有机硅助剂 网粒体分泌 网粒体涂抹器
下载PDF
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
10
作者 乔利 陈磊 +3 位作者 蒋月丽 周洲 耿书宝 王丽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1-2059,共9页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型有NP波、A波、C波、E波、S波、F波和R波,其中NP波占比最大。与自然光(对照)相比,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同时间内,光照强度越大,刺吸百分比越低,刺吸次数越多,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越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灯光防治茶园叶蝉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绿光 取食行为 小贯小绿叶蝉 刺吸电位图谱
下载PDF
基于PCA-LDA-SVM算法的茶小绿叶蝉识别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鹏 刘金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00,共6页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减少后续的计算时间;再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寻找特征数据的最优投影空间,使类内散布距离最小,类间散布距离最大,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试验结果表明,PCA-LDA-SVM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6%,精确度达100%,召回率达92%,整体识别性能优于SVM,BP,KNN,PCA-SVM模型,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病虫害识别 主成分分析(PCA) 线性判别分析(LDA) 支持向量机(SVM)
下载PDF
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活性及田间防效评价
12
作者 侯超群 何康丽 +3 位作者 杨景涵 韦诺 李猛 冯建国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29,136,共7页
为评估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98%丁醚脲和95%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茶小绿叶蝉的联合毒力,通过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12.5、150.0、187.5 g·hm^(-2),25%丁... 为评估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98%丁醚脲和95%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茶小绿叶蝉的联合毒力,通过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12.5、150.0、187.5 g·hm^(-2),25%丁醚脲悬浮剂750.0 g·hm^(-2),以及30%唑虫酰胺悬浮剂90.0 g·hm^(-2)进行两地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丁醚脲与唑虫酰胺以2∶3比例混配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44.21。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速效性良好,药后1 d,长安村田间试验防效为67.55%~76.87%,岭下村田间试验防效为86.24%~93.33%;持效性优异,药后7 d,长安村防效为89.50%~95.29%,岭下村防效为85.53%~92.74%。综上,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较好,茶叶生产中推荐施药剂量按有效成分112.5~187.5 g·hm^(-2)的25%丁醚脲·唑虫酰胺悬浮剂兑水喷雾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丁醚脲 唑虫酰胺 室内活性 田间防效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功能分析
13
作者 何雪怡 雷雨欢 +7 位作者 宋仕月 夏露霞 王世宇 马成文 魏可欣 王梦馨 潘铖 韩宝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初羽化雌雄成虫)及初羽化成虫不同组织(体壁、脂肪体、唾液腺、肠道、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量;通过饲喂法利用RNAi沉默茶小绿叶蝉5龄若虫EfMLP2和EfMLP4,生物测定分析EfMLP基因沉默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果】获得4条茶小绿叶蝉EfMLP基因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EfMLP1(GenBank登录号:OR504428),EfMLP2(GenBank登录号:OR504429),EfMLP3(GenBank登录号:OR504430)和EfMLP4(GenBank登录号:OR504431),这4条EfMLP基因编码蛋白均具有O-联糖基化位点形成粘蛋白结构域(mucin domain, MD)且该结构域包含高度重复的串联重复序列,其中EfMLP3和EfMLP4的氨基酸序列含有保守的2型几丁质结合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CBD)。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EfMLP被分到两个不同的分支上,属于两种不同的MLP类型,该结果与昆虫的分类地位无相关性,猜测可能与其功能分化相关。EfMLP1和EfMLP2在茶小绿叶蝉初羽化雌雄成虫和初羽化成虫唾液腺中均特异性高表达,而EfMLP3和EfMLP4的表达在卵、若虫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和初羽化成虫脂肪体等多个组织中均可被检测到。与饲喂dsGFP对照组比较,饲喂dsEfMLP2和dsEfMLP4可分别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体内EfMLP2和EfMLP4的表达量,并可显著降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论】EfMLP在茶小绿叶蝉取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作为开发基于RNAi的叶蝉防治技术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粘样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RNA干扰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14
作者 马磊 郑芬 +4 位作者 方宇 奚玲玉 程勋辉 李昌春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141-143,148,共4页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化学药剂,达到控虫减药的目的,利用喷雾法于2023年在舒城县舒茶镇选择10种常用药剂开展对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化学药剂,达到控虫减药的目的,利用喷雾法于2023年在舒城县舒茶镇选择10种常用药剂开展对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450 mL/hm^(2))防效最佳,药后7 d防效在92%以上;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600 mL/hm^(2))、5%桉油精可溶液剂(1350 mL/hm^(2))、20%呋虫胺可溶粒剂(450 g/hm^(2))防效次之,7 d防效在83%以上。上述4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表现出较好防效,对茶树和天敌昆虫相对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杀虫剂 田间试验 防治效果
下载PDF
8种杀虫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防效比较
15
作者 龙楚云 钟馥骏 +2 位作者 成淑芬 黄至畅 李建明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4年第4期13-16,共4页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高效低毒药剂,选择8种杀虫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3、7d防效分别为72.34%、90.34%和94.99%;其次为25%丁醚脲悬浮剂和20...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高效低毒药剂,选择8种杀虫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3、7d防效分别为72.34%、90.34%和94.99%;其次为25%丁醚脲悬浮剂和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药后7d防效分别为89.88%和86.06%;150g/L茚虫威乳油、0.5%甲维盐微乳剂和15%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树茶小绿叶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不突出;10%联苯菊酯水乳剂和240g/L虫螨腈悬浮剂虽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性较差。8种杀虫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茶树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茶小绿叶蝉 防治效果
下载PDF
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的配方研制
16
作者 薛新华 陈健 +3 位作者 余建波 王海波 董浩 马本驰 《世界农药》 CAS 2024年第9期32-37,60,共7页
采用湿法砂磨工艺制备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SC),对其配方中的润湿分散剂、防冻剂和增稠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优选配方为10%呋虫胺、15%唑虫酰胺、2%SP-SC29、2%SP-27001、2%润湿分散剂A、2%润湿分散剂B、0.5%润湿分散剂C、5%丙... 采用湿法砂磨工艺制备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SC),对其配方中的润湿分散剂、防冻剂和增稠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优选配方为10%呋虫胺、15%唑虫酰胺、2%SP-SC29、2%SP-27001、2%润湿分散剂A、2%润湿分散剂B、0.5%润湿分散剂C、5%丙三醇、1%硅酸镁铝、0.18%黄原胶、0.36%苯甲酸钠、0.4%SAG1522,去离子水补至100%。该产品流动性好、悬浮率高、稳定性好,各项技术指标符合SC的质量标准,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虫胺 唑虫酰胺 悬浮剂 茶小绿叶蝉
下载PDF
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雨果 李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54-59,共6页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园的无公害防治。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基础,概述了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近年来我国在茶园控害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群发生动态以及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不同防控技术,并对今后重点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的理性认识,可为茶叶产业提供科学的防治手段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小绿叶蝉 生物学特性 防控技术 展望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毒力及防效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建伟 田厚军 +2 位作者 邱良妙 刘其全 姚凤銮 《武夷科学》 202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为明确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筛选出生产上较为科学、合理的药剂推荐剂量或组合剂量,本研究采用浸梢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毒力,并对5种杀虫剂的田间防效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4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8%虫螨腈... 为明确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筛选出生产上较为科学、合理的药剂推荐剂量或组合剂量,本研究采用浸梢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毒力,并对5种杀虫剂的田间防效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4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8%虫螨腈微乳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00亿孢子·g^(-1)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2.5%联苯菊酯乳油对茶小绿叶蝉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8.305 mg·L^(-1)、3.840 mg·L^(-1)、53.060 mg·L^(-1)、3.607×10^(7)孢子·L^(-1)、21.006 mg·L^(-1).除4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外,供试药剂的平均防效在药后第7 d达到最高.高剂量氟啶虫酰胺速效性和持效性俱佳,联苯菊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也比较好,虫螨腈、高剂量球孢白僵菌和呋虫胺持效性较好,但球孢白僵菌和低剂量的呋虫胺速效性较差.在生产上,推荐持效性和速效性优势明显的上述5种杀虫剂轮换或搭配使用防治茶小绿叶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药剂 高效 防效
下载PDF
蜘蛛的种类和捕食策略对假眼小绿叶蝉捕食效率的影响
19
作者 包文杰 刘胜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害虫的生物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措施。为探究茶园生态系统中蜘蛛群落的动态变化,并比较不同种类和捕食策略的蜘蛛对茶园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的捕食效率,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于2... 害虫的生物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措施。为探究茶园生态系统中蜘蛛群落的动态变化,并比较不同种类和捕食策略的蜘蛛对茶园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的捕食效率,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于2012—2013年调查了云南普洱大尖山茶场4月、6月、8月和11月蜘蛛群落的动态变化。此外,在茶园内选取了8种常见蜘蛛,并根据捕食策略将其分为结网等待型蜘蛛和游猎型蜘蛛,在室内模拟茶园生境建立微生态系统,测定每种蜘蛛个体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日捕食量。结果显示,该茶场中蜘蛛的物种数和多度在6月和11月呈现明显的上升,结网等待型蜘蛛占据优势地位;不同种类的蜘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量存在显著差异,游猎型蜘蛛的日捕食量显著高于结网等待型蜘蛛。综上所述,茶园中蜘蛛群落变化与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相关,且蜘蛛的种类和捕食策略会显著影响其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效率。因此,深入了解捕食性天敌的特性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茶园生态系统中害虫生物防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策略 生物防治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 游猎型蜘蛛 结网等待型蜘蛛
下载PDF
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及其原因探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邹佳婷 郭宇航 +5 位作者 边磊 罗宗秀 李兆群 修春丽 付楠霞 蔡晓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4-552,共9页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成虫防效不佳的原因。结果显示,田间...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成虫防效不佳的原因。结果显示,田间对若虫防效很好的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室内研究显示,以田间施药浓度甚至更低的浓度喷施整株茶梢时,成虫死亡率均为100%。当茶梢中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最高,为63.33%~71.67%;但茶梢顶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仅为20.00%~28.33%。当茶梢顶部着药时,通过增加茶梢周围的遮光范围或降低茶梢顶部的光照强度,可增加成虫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活动范围主要在茶梢中部应是化学农药不能在田间对其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且成虫这一习性与光强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发现为田间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治提供了借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成虫 化学农药 防治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