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 Echelon Faults and Basin Structure in Huizhou Sag,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s of the SE Asia 被引量:2
1
作者 Boubacar Hamidou Leyla Jianye Ren +1 位作者 Jing Zhang Chao Le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690-699,共10页
The Huizhou sag is situ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grid of reflection seismic and well data to characterize the basin structure a... The Huizhou sag is situ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grid of reflection seismic and well data to characterize the basin structure and prominent unconformities. We employ EBM and 2DMOVE softwares to explore the subsidence history and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basin. We found a rapid subsidence period since 15.5 Ma. Moreover, we calculated the stretching factors of the upper crust and the whole crust in the Huizhou sag. The results show the values are 1.10–1.13 and 1.08–1.31,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faulting in Huizhou sag is relatively small.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faults map reveals en echelon distribution at the north and south margins of the basin. We suggest en echelon faults here are caused by the subduction of Proto-South China Sea toward NW Borneo block and ceas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idering the pronounced unconformities, subsidence rates, fault activities and sediment thickness, th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rifting(49–32 Ma), post-rifted(32–15.5 Ma) and rapid subsidence(15.5–0 Ma) stages. Our study will shed new light on the tectonics of SE Asia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basement subsidence en echelon faults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oustic emission d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rock samples with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s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侯海峰 曹文海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4期402-413,共12页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oustic emission (AE) d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rock samples with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existing struc...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oustic emission (AE) d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rock samples with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existing stru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atterns of AE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increasing of differential stress, AE events firstly cluster around the two ends of pre-existing faults inside the jog and then along the line joining the two ends. The biggish AE events often occur around one end repeatedly. The image of AE clusters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and the area of the fracture propaga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croscopic fracture in extensional and compressional jogs is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axial stress, respectively. The weakening process before the fracturing of jog area is remarkable, and one of the typical precursors for the instability is that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AE events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After the fracturing of the jog the frequency and releasing strain energy of AE events decrease gradually. During the friction period, there is no precursory increasing of AE activity before the big stick-slip events. The change of b value in jog shows a typical change of decreasing tendentiously returning quickly before the instability. The decrease of b value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stress increasing and sometime goes down to the weakening stage, and the quick increase b values appears in a short time just before the instabilit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 in b value due to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is larger than b value variation caused by increase of the differential stress. For the same sample, the temporal sequence of AE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mechanical state, and the high loading velocity corresponds to the high release rate of strain energy and low b value. Due to its lower failure strength, the broken area is sensitive to small changes in differential stress. Therefore, it offers a potential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a of precursory window or sensitive point and separation of seismic source and precur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emission rock sample compressional en-echelon fault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 biaxial experiment differential stress
下载PDF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West Siberian Basin: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被引量:21
3
作者 G. N. Gogonenkov A.I. Timurziev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97-108,共12页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variation of b value during deformation of rock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4
作者 陈顺云 刘力强 +1 位作者 马胜利 马瑾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5年第3期338-344,共7页
A preliminary study of b value of rocks with two kinds of structural models has been made on the base of a new acoustic emission recording system. It shows that b value of the sample decreases obviously when the sampl... A preliminary study of b value of rocks with two kinds of structural models has been made on the base of a new acoustic emission recording system. It shows that b value of the sample decreases obviously when the sample with compressive en echelon faults changes into a tensile one after interchange occurs between stress axis σ1 and σ2. A similar experiment is observed when the sample with tensile en echelon faults changes into that with a bend fault after two segments of the en echelon fault linking up. These facts indicate that the variation of b value may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dominant structural model. Therefore, b-value analyses could be a new method for studying regional dominant structura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value of acoustic emission structural model en echelon fault bend fault
下载PDF
雁列式断层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 被引量:27
5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侯海峰 曹文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化现象,较大事件还通常集中于某一端点附近反复发生. 前期微破裂丛集图象指示后期宏观破裂的扩展方向及扩展范围. 拉张和挤压型雁列区宏观破裂方向分别与轴向应力方向垂直和平行. 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破裂前的弱化阶段相对较长、弱化过程明显. 微破裂事件累积频次指数增长可能是系统失稳前的典型征兆之一,而雁列区宏观破裂之后,AE数量逐渐减少、应变释放相对减弱. 摩擦滑动过程中,大的粘滑失稳前未见有AE活动前兆性的增强过程.雁列区的b值变化在失稳前显示“趋势性降低—快速回升”这一典型的变化过程,“b值降低”一般发生在差应力增强过程之中,并有可能延续至弱化阶段,而“快速回升”则一般发生在破裂失稳前的短时期内. 对比研究表明,构造差异所导致的b值差异远大于b值随差应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量,而对同一构造标本,力学状态的改变会导致AE序列时序特征的急剧变化,较高的加载速率对应较高的应变能释放及明显的低b值. 先期破碎带由于较低的破坏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拉张型雁列式断层 挤压型雁列式断层 双轴破裂实验 差应力 地震前兆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雁列断层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马文涛 马瑾 +3 位作者 刘力强 马胜利 刘天昌 邓志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2-348,共7页
对拉张型、挤压型雁列断层变形过程中岩桥区和主断层上的声发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雁列断层变形中的声发射对应着多种机制:拉张型雁列岩桥区的声发射为单一事件组成,波振幅小、持续时间短、主频高、震源机制为张裂型;挤... 对拉张型、挤压型雁列断层变形过程中岩桥区和主断层上的声发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雁列断层变形中的声发射对应着多种机制:拉张型雁列岩桥区的声发射为单一事件组成,波振幅小、持续时间短、主频高、震源机制为张裂型;挤压型雁列岩桥区的声发射也是单一事件,波振幅较大、持续时间短、主频较低、震源机制为双剪型;而雁列主干断层上的声发射由多事件组成,波振幅大、持续时间长、主频低、震源机制与挤压型雁列岩桥区的声发射机制不同。这些特点与各区域所处力学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波形分析 震源机制 雁列断层 变形过程
下载PDF
断层失稳错动热场前兆模式:雁列断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7
作者 马瑾 刘力强 +1 位作者 刘培洵 马胜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41-1149,共9页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s内,岩桥区的降温却发生在失稳前约20s,这两个超前时间长度相差近一个量级.此类热场先降后升变化过程在雁列构造变形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作为雁列断层失稳错动的热场前兆模式.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详细描述了上述热场变化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产生此种失稳前兆模式的机制,显著异常出现的条件及有利观测部位,讨论了它在地震前兆探索等研究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断层 粘滑 热红外亮温温度 温度场 热场前兆模式
下载PDF
亚失稳阶段雁列断层热场演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任雅琼 刘培洵 +1 位作者 马瑾 陈顺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48-2357,共10页
寻找地震前兆是国内外地震预报的难点.在实验室开展岩石变形实验,观测相关物理量的演化特征和规律,是前兆探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对压性雁列断层进行变形实验,根据应力时间曲线将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形阶段分为强偏离线性阶段、亚失稳... 寻找地震前兆是国内外地震预报的难点.在实验室开展岩石变形实验,观测相关物理量的演化特征和规律,是前兆探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对压性雁列断层进行变形实验,根据应力时间曲线将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形阶段分为强偏离线性阶段、亚失稳阶段和失稳阶段,利用红外热像仪记录各个阶段的热场变化,特别是亚失稳阶段的热场表现.研究结果显示:强偏离线性阶段,岩桥区挤压升温;亚失稳阶段,断层带增温,且高温点扩展连通,断层带内侧卸载降温,断层带上的协同化增温和断层带内侧(包含岩桥区)的协同化降温是失稳前的重要信号;失稳阶段,应力释放,标本整体降温,只有断层带因摩擦升温.总之,亚失稳阶段的热场具有明显特征,利于识别出亚失稳态;不同变形阶段、不同构造部位温度变化不同,在寻找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热异常时,应考虑变形所处的阶段及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场 热红外 亚失稳阶段 雁列断层 地震前兆
下载PDF
中国东部NWW向活动断裂带构造特征: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47
9
作者 索艳慧 李三忠 +5 位作者 刘鑫 戴黎明 许立青 王鹏程 赵淑娟 张丙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3-966,共14页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并控制了第四纪盆地左阶雁列的展布样式;NWW向活动断裂带是孕震断裂,诱发了多次地震活动。在动力学上,这些断裂带是板缘的不同段落变形在板内不同块体间响应调节的产物,且在周边板块的联合作用下,华北和华南南部NWW向断裂可能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占主导,而东北和华南东部NWW向断裂可能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NWW向断裂 左形左阶 孕震构造 板缘 板内
下载PDF
塔中隆起NNE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勇 汤良杰 +1 位作者 郭颖 谢大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69-1578,共10页
为了确定塔中隆起NNE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二维和三维资料的解释,揭示了走滑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NNE向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压扭和张扭在垂向上叠加... 为了确定塔中隆起NNE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二维和三维资料的解释,揭示了走滑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NNE向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压扭和张扭在垂向上叠加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中奥陶世末压扭和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张扭两个阶段。先存基底软弱带和塔里木板块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共同控制了这套走滑断裂的形成。中奥陶世末,塔里木板块南缘洋盆俯冲闭合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斜向作用于NNE向的基底软弱带之上,导致断裂上部地层被撕裂产生走滑分量,从而形成了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裂系统,同时,来自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的挤压应力垂向作用于走滑断裂上,导致NNE向走滑断裂发生压扭变形。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挤压应力继续斜向作用于NNE向走滑断裂之上导致其继续发生走滑变形,同时,来自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NW向伸展应力垂向作用于走滑断裂上,导致NNE向走滑断裂发生张扭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断裂体系 走滑断裂 雁列式断层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实验研究雁列断层变形破坏过程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俊达 马少鹏 +1 位作者 刘善军 金观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50-1356,共7页
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为观测手段,对雁列断层结构的破坏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变形破坏过程中模型表面的变形场演化过程.断层结构由一块含两条平行割缝的大理岩平板模拟,模型试件在双轴试验机上加载;DSCM观测系统在加载... 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为观测手段,对雁列断层结构的破坏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变形破坏过程中模型表面的变形场演化过程.断层结构由一块含两条平行割缝的大理岩平板模拟,模型试件在双轴试验机上加载;DSCM观测系统在加载过程中记录试件表面的散斑图像,然后分析得到模型表面待测区域各记录时刻的位移场及应变场.全场连续的变形数据清晰地反映了雁列断层结构的变形破坏过程的各种细节.实验结果显示,变形最初集中在断层带周围,然后迁移到雁列区,最后雁列区贯通,结构发生滑动导致整个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对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种描述变形局部化特征的统计指标—Cv值,可以作为一个雁列断层破坏的前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断层 破坏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 变形场 破坏前兆
下载PDF
识别断层活动和失稳的热场标志--实验室的证据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瑾 马少鹏 +1 位作者 刘培洵 刘力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3-382,共20页
利用一套双向伺服系统对含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的标本进行变形实验,实验中应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记录岩石变形过程中热红外辐射的亮度温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使用数字CCD相机同步采集标本表面的数字图像,并利用数字散斑方法对... 利用一套双向伺服系统对含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的标本进行变形实验,实验中应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记录岩石变形过程中热红外辐射的亮度温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使用数字CCD相机同步采集标本表面的数字图像,并利用数字散斑方法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得到位移场和应变场的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在断层贯通前压性雁列岩桥区温度最高,而张性雁列岩桥区温度最低;数字散斑结果显示压性岩桥区平均应变最高,而张性岩桥区平均应变最低。温度场对两类雁列断层在岩桥区相反的受力状态有清晰的响应,可以为判断断层应力状态提供标志。2)雁列断层经历了从岩桥区应力积累、破坏到断层失稳错动两个变形阶段,升温机制也由应变升温变为摩擦升温;伴随升温机制的转变,在岩桥区观测到断层失稳错动前的破坏降温、温度快速起伏以及升温脉冲等现象,是观测失稳前兆的最佳部位。3)在雁列岩桥区裂纹端点附近观测到升温脉冲,表现为温度快升快降,随后即出现断层带的快速升温。升温脉冲现象可能与裂纹端部的应力奇异集中和破裂扩展引起的应力释放有关。裂纹端部的扩展是断层失稳错动的条件,随后断层带的升温正是断层失稳错动造成的。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s内,岩桥区的降温发生在失稳前约20s,升温脉冲比断层错动早10~20s,它们是断层失稳错动的短临标志。对断层关键部位的温度变化开展观测与研究对发现断层活动十分重要,变温机制转变阶段对提前觉察断层失稳前兆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断层 温度场 应变场 热红外辐射温度场 热场前兆模式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下载PDF
2012年2月2日盖州M_L4.7震群序列特征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曹凤娟 王亮 +2 位作者 焦明若 翟丽娜 王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2-852,共11页
2012年2月2日盖州ML4.7震群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释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期间有2次明显的加速释放过程.双差定位结果显示,盖州震群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之间,大体呈NW向展布,序列随时间有从金州断裂向营口-海城... 2012年2月2日盖州ML4.7震群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释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期间有2次明显的加速释放过程.双差定位结果显示,盖州震群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之间,大体呈NW向展布,序列随时间有从金州断裂向营口-海城断裂迁移的趋势,震源深度大部分集中在6 ~ 9km.2月2日发生的2次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为94°~120°,这与前人对这一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表明2月2日发生的盖州ML4.7地震序列是在NWW或近EW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金州断裂走滑错动的结果.但7月12日和11月1日的2次4级地震的P轴方位转变为近NS向,且从精定位结果来看,这2次地震有往NW向营口-海城断裂迁移的趋势,由此推测这2次明显的应力释放过程不单纯是金州断裂滑动的结果,营口-海城断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声发射等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盖州ML4.7震群的发震构造为NE向的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2条雁行断裂.该震群的发生可能是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有活动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震群序列 雁行断裂 声发射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走滑断裂体系活动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李兵 邓尚 +2 位作者 李王鹏 高利君 许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1,共7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中国第1个古生界海相亿吨级大油田。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精细解析、相干属性提取等方法,从剖面样式和平面展布特征探讨了走滑断裂的构造样式、主次级断裂关系、活动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主要发育...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中国第1个古生界海相亿吨级大油田。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精细解析、相干属性提取等方法,从剖面样式和平面展布特征探讨了走滑断裂的构造样式、主次级断裂关系、活动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主要发育NNW向和NNE向2组主干走滑断裂,在深层T 7 6界面附近还发育NNW向、NNE向和近EW向3组次级走滑断裂,次级走滑断裂发育层位与塔河油田主要的产油目的层位具有明显对应关系;喜马拉雅期活动强的主干走滑断裂及其与次级走滑断裂交汇部位为油气有利勘探区域。该认识可为该区优选高效井井位和提高钻井成功率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主次级断裂 相干属性 雁列正断层 高效井 塔河地区
下载PDF
雁列式断层拉张破裂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来贵 赵娜 +1 位作者 周永发 马少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6,共3页
为了研究典型断层构造形式——雁列式断层的变形破坏特征,采用拉张破裂有限元程序开裂准则8,当0.995σmax≤σ1≤σmax时节点开裂,模拟了雁列式断层的破裂过程。雁列式断层按错列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可分为两类:拉张型和挤压型。分别... 为了研究典型断层构造形式——雁列式断层的变形破坏特征,采用拉张破裂有限元程序开裂准则8,当0.995σmax≤σ1≤σmax时节点开裂,模拟了雁列式断层的破裂过程。雁列式断层按错列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可分为两类:拉张型和挤压型。分别对这两种断层结构的破裂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数字散斑实验和岩石试件现场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数值试验很好的模拟了第2条裂纹即拉破坏裂纹,可以为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及前兆特征等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式断层 拉张破裂 数值模拟 有限元
下载PDF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一) 被引量:32
16
作者 马胜利 邓志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7-335,共9页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两类雁列式断层具有类似的变形破坏过程,即前期以雁列区的破裂贯通为主,后期以沿断层的滑动为主。但挤压型...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两类雁列式断层具有类似的变形破坏过程,即前期以雁列区的破裂贯通为主,后期以沿断层的滑动为主。但挤压型雁列区内可积累较高的应变能,有较强的应变释放和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滑动始终起着阻碍作用;而拉张型雁列区内难以产生快速的应变释放和较强的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后期的滑动也无明显的阻碍作用。两类雁列区贯通所引起的失稳均有明显的前兆,而在随后滑动过程中失稳前兆的出现,取决于断层不同部位或段落之间是否有应变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断层 岩石力学实验 断层位移 断层 物理场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中部走滑构造带分段性及对油气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毕素萍 潘懋 +2 位作者 夏朝辉 张铭 张文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0-778,共9页
为了研究南海西南部印度尼西亚纳土纳群岛西侧西纳土纳盆地走滑构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对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分析,并结合切片和剖面特征对走滑构造进行了刻画。研究表明盆地中部中新世晚期发育北西向右旋走滑构造,由南... 为了研究南海西南部印度尼西亚纳土纳群岛西侧西纳土纳盆地走滑构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对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分析,并结合切片和剖面特征对走滑构造进行了刻画。研究表明盆地中部中新世晚期发育北西向右旋走滑构造,由南东向北西,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其平面、剖面特征及活动强度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平面上为平直的、贯通的主干走滑断裂和雁列断层组,剖面上为花状构造;中段平面上为S型贯通的主干走滑断裂和雁列断层组,剖面上为花状构造;而西段平面上为雁列构造,没有贯通的主干走滑断裂,剖面上主要为断阶组合。推测走滑构造的分段性受走滑强度、断层几何形态和盖层厚度的影响,并对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 走滑构造带 花状构造 雁列断层 分段性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构造活动模式变化对b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顺云 刘力强 +1 位作者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23,共7页
借助新型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构造活动模式转变对b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第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加载方向使构造活动模式从挤压型雁列变为拉张型雁列,得出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第二个实验通过持续加载使拉张型雁列变为拐折断... 借助新型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构造活动模式转变对b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第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加载方向使构造活动模式从挤压型雁列变为拉张型雁列,得出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第二个实验通过持续加载使拉张型雁列变为拐折断层,与第一个实验类似,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说明b值可能蕴含有构造活动模式的某些特征,有可能成为分析区域构造活动模式的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b值 构造活动模式 雁列断层 拐折断层
下载PDF
雁列构造的几何及其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力强 马瑾 马胜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3-45,共3页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几何、力学条件不同的雁列构造模型的应力场,探讨了几何参数对应力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几何参数不同的情况下,雁列构造中局部断层扩展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会对相邻构造产生作用。围绕断层扩展部位剪应力增量...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几何、力学条件不同的雁列构造模型的应力场,探讨了几何参数对应力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几何参数不同的情况下,雁列构造中局部断层扩展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会对相邻构造产生作用。围绕断层扩展部位剪应力增量场呈八瓣式分布,平均应力增量场呈四象限分布。在较小范围内同时存在几个断层扩展区的情况下,围绕这个弱化区仍可形成上述增量场图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数值模拟 雁列构造 断层几何 地震地质
下载PDF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二)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胜利 刘力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6-343,共8页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由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组合而成的复杂雁列断层系变形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雁列式断层系的变形过程及相应的物理场演化并非是两种雁列式断层的简单叠加,而是...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由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组合而成的复杂雁列断层系变形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雁列式断层系的变形过程及相应的物理场演化并非是两种雁列式断层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较强的声发射事件成核部位主要集中在应力水平较低的张性雁列区附近的主于断层上,而不是应力水平较高的压性雁列区,但这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则明显受控于压性雁列区的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断层 岩石力学实验 断层位移 断层 物理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