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9
1
作者 吴琪 陈姝娟 +3 位作者 张鑫 张庆荣 史继新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①影像学检查表现分别为近端狭窄、串珠样变、波纹状、双腔征、壁间血肿。②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患者术中支架移位,但未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头部CT检查均未见新发脑梗死。③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6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夹层动脉瘤部分闭塞。临床随访8~27个月,10例患者的最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VBDAS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椎-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楠 周宇 +3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33-637,659,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13例患者(共14个动脉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血...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13例患者(共14个动脉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血管内治疗包括弹簧圈、弹簧圈结合液体栓塞材料或单纯应用液体栓塞材料进行动脉瘤瘤内栓塞或闭塞载瘤动脉。以Raymond分级判定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DSA行影像学随访,并与即刻治疗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结果 13例患者中,男8例,平均年龄(40±14)岁。动脉瘤最大径为1.0~12.0 mm,中位数为大小4.5 mm。对14个动脉瘤均成功行血管内治疗,其中4个行瘤内栓塞,保留载瘤动脉;10个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不显影,2个瘤体残留。血管内治疗术后未见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期限为9~96个月,中位数时间30.9个月,除2例患者血肿清除术后残余神经功能障碍外,其余患者临床预后良好。12个动脉瘤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期限6~24个月,中位数时间15.2个月,均未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可以选择性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占 刘军 +2 位作者 张军 张在兴 林瑞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22-824,845,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6月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2例(140条肢体)资料,术后3、6、12个月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129条,手术技术成功率92.1%(12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6月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2例(140条肢体)资料,术后3、6、12个月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129条,手术技术成功率92.1%(129/140),治疗病变血管164支。术后3、6和12个月下肢缺血临床症状Fontaine分期与术前比较均改善(P<0.01)。术后3、6和12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均较术前的0.56±0.32显著增加,分别为0.97±0.11(t=-13.572,P=0.000),0.85±0.23(t=-11.588,P=0.000),0.71±0.26(t=-6.661,P=0.000)。术后3、6和12个月靶血管的再狭窄率分别为14.4%(23/160)、28.2%(42/149)和43.8%(63/144),无截肢。结论腔内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微创、安全、有效,能迅速恢复下肢血流,改善缺血症状,避免截肢,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老年 腔内治疗
下载PDF
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庆 陈忠 +9 位作者 唐小斌 吴章敏 寇镭 刘晖 王盛 何楠 张征 贾云峰 杨耀国 吴庆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髂动脉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术中,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105例患者的130条髂动脉病变血管,应用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128条髂动脉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操作获成功,2...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髂动脉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术中,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105例患者的130条髂动脉病变血管,应用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128条髂动脉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操作获成功,2条髂动脉闭塞尝试开通失败。术后患者踝臂指数(ABI)由术前的0.44±0.15,提高至0.79±0.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包括术前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肺部感染,术中1例闭塞髂动脉开通中破裂,2例肱动脉血栓形成,2例术中出现对侧肢体栓塞,术后2例患者股动脉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血肿4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9%。随访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94.3%,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腔内治疗对于髂动脉病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同时尽可能减少围手术期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狭窄 闭塞 腔内治疗 围手术期 并发症
下载PDF
变异的原始三叉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志刚 刘建民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510-514,共5页
目的探讨夹层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及变异性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PT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报道并分析我院治疗存在PTA并发夹层动脉瘤的病例;Medline数据库检索PTA动脉瘤及所有关于变异型原始三叉动脉(PTAV)的文献,行文... 目的探讨夹层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及变异性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PT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报道并分析我院治疗存在PTA并发夹层动脉瘤的病例;Medline数据库检索PTA动脉瘤及所有关于变异型原始三叉动脉(PTAV)的文献,行文献复习。结果通过闭塞夹层动脉瘤及PTAV本身的术式治愈患者,出院及1年随访的MRS评分均为0分。存在原始三叉动脉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3%,其中动脉瘤发自PTA本身约占2%,见37例报道,其中2例为夹层动脉瘤。PTAV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9.8%,其中夹层动脉瘤的发生率在PTAV组及PTA组分别为50%和5.4%。结论血管发育异常是除血流动力学因素以外的动脉瘤,特别是夹层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之一,在无其他并存血管异常时,闭塞载瘤动脉是对PTAV动脉瘤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原始三叉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希全 凌宝存 +4 位作者 朱伟 潘晓琳 董戈 郭锋 袁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8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O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球囊 支架
下载PDF
硝普钠-佩尔地平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控制性降压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黎笔熙 陈敏 +2 位作者 施震 陈利民 沈七襄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17-19,共3页
目的比较研究硝普钠、佩尔地平或佩尔地平和硝普钠联合用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45例Hunt-Hess分级为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持续异丙酚静脉镇静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采用硝普钠、佩... 目的比较研究硝普钠、佩尔地平或佩尔地平和硝普钠联合用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45例Hunt-Hess分级为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持续异丙酚静脉镇静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采用硝普钠、佩尔地平或佩尔地平和硝普钠联合控制性降压至平均动脉压70~80mmH只,降压前后及降压期间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和乳酸变化。结果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起效快,术中可控性强,但在降压初期须调整给药速度,于放射性特殊环境下不利于病情观察,存在一定难度;佩尔地平降压起效相对较慢,可控性相对较差,停止降压后血压回升较慢;而佩尔地平和硝普钠联合降压效果确切,降压过程平稳易调控。结论佩尔地平联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效果确切,减少了调整给药速度的次数,术中可控性强,介入治疗放射性环境下联合用药优于单纯使用硝普钠或佩尔地平降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降压 硝普钠 佩尔地平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胜达 蒋初明 +9 位作者 李郁芳 李冬华 谢翠朋 王海鹏 刘洁 巩忠 张嵘 陈湘 袁丹 李慧英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年第1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血管内干预 疗效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瑾瑜 黄清海 +1 位作者 赵文元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0-604,共5页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PCA)动脉瘤的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Pubmed数据库检索fetal PCA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文献以及所有有关fetal PCA的文献。结果通过支架辅助弹簧...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PCA)动脉瘤的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Pubmed数据库检索fetal PCA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文献以及所有有关fetal PCA的文献。结果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及支架后释放技术致密填塞动脉瘤,无瘤颈残留。Fetal PCA在患者中的总体发生率为4%~29%,且有血管异常或畸形的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比正常人高。结论 Fetal PCA较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手术并发症,综合考虑闭塞载瘤动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尽量选择保留血管采用后释放技术是保留载瘤动脉同时治疗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后释放技术
下载PDF
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姗姗 冯晓芬 +2 位作者 崔丽君 汪海飞 雍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16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且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23例,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给予... 目的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且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23例,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给予人文关怀及健康指导,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19±0.10显著增加到术后的0.77±0.24(P<0.05)。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期间发生穿刺处鞘管周围出血3例,立即处理后好转。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的效果好,且安全性好,正确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接触性溶栓 腔内治疗 长段闭塞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被引量:1
11
作者 姬馨彤 姜除寒 吴中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报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以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未破裂动脉瘤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 d以上动脉瘤37例。动脉瘤直... 目的报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以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未破裂动脉瘤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 d以上动脉瘤37例。动脉瘤直径小于12 mm者31例,12—25 mm者14例,大于25 mm者3例。临床随访43例,平均随访时间19.5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33例,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结果48例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7例应用“再塑形”技术栓塞治疗。动脉瘤100%栓塞29例(60.4%),90%以上栓塞14例(29.2%),90%以下栓塞5例(10.4%)。缺血性并发症2例。无死亡。33例造影复查:25例同栓塞当时相比无变化,8例复发,其中7例是由于弹簧圈发生回缩而复发,4例再次行栓塞治疗。8例复发动脉瘤中,7例动脉瘤直径大子12 mm,1例小于12 mm。临床随访过程中无动脉瘤再破裂。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动脉瘤的大小和动脉瘤颈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基底动脉顶端 血管内治疗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静脉腔内激光在下肢静脉性溃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倪良宏 王祥魁 赵春艳 《微创医学》 2014年第3期316-317,313,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溃疡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顺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引起溃疡的病因,继而对34例(35条)下肢静脉溃疡采用静脉腔内激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膝上大隐静脉主干抽剥术进行治疗,左髂总静脉球扩4例,溃疡处植皮...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溃疡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顺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引起溃疡的病因,继而对34例(35条)下肢静脉溃疡采用静脉腔内激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膝上大隐静脉主干抽剥术进行治疗,左髂总静脉球扩4例,溃疡处植皮2例.结果 术后下肢静脉曲张均消失,溃疡6~45 d愈合.随访28例,时间4 ~56个月,1例复发.结论 消除下肢浅静脉的淤积和反流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关键.静脉腔内治疗不仅可有效消除浅静脉曲张,还可运用合适的方法闭合交通支静脉,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性溃疡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弓解剖分型新认识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卫东 魏慧娜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分型对主动脉腔内技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到2018年5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发生逆撕或内漏病例。分析CTA图像、植入支架尺寸和特性、新发病变的时间、位置特点、病变形态、累及范围与主动脉弓部形态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分型对主动脉腔内技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到2018年5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发生逆撕或内漏病例。分析CTA图像、植入支架尺寸和特性、新发病变的时间、位置特点、病变形态、累及范围与主动脉弓部形态关系。[结果]发现新发病变用新的FAN氏分类法,FAN1、FAN2、FAN3分类法(简称F1、F2、F3),能够全面解释,并指导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及支架的选择。[结论]FAN氏分类法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形态 主动脉弓分型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与药物治疗胸降主动脉穿透性溃疡近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亚娜 杜占奎 +1 位作者 王雅 王效增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对比评价腔内修复术(EVAR)与药物治疗(MT)对胸降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观察2006年3月~2014年3月住院的85例PAU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VAR组(47例)和MT组(38例),EVAR组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行EVAR治疗... 目的对比评价腔内修复术(EVAR)与药物治疗(MT)对胸降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观察2006年3月~2014年3月住院的85例PAU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VAR组(47例)和MT组(38例),EVAR组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行EVAR治疗,MT组单纯行药物强化治疗,随访观察2组间近期、远期的肢体缺血、截瘫、肾功能衰竭、脑卒中、新发主动脉夹层、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EVAR组患者47例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内漏、支架移位、主动脉破裂死亡及脑卒中等发生。首次入院至30 d随访,2组随访率均为100%,2组无截瘫、脑卒中及死亡事件发生。EVAR组肢体缺血、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均略低于MT组,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0 vs. 10%,2% vs. 5%)。MT组新发主动脉夹层发生率显著高于EVAR组(16% vs. 0%,P〈0.01)。2组远期随访时间、随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22)个月 vs.(32±23)个月,87% vs. 82%〕。远期随访2组间均无截瘫发生,MT组肢体缺血、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均略高于EVAR组,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16% vs. 2%;13% vs. 5%)。EVAR组总的病死率及主动脉破裂病死率均略低于MT组,但2组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5% vs. 13%;2% vs. 6%)。结论与MT相比,EVAR治疗PUA , 可降低近、远期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腔内修复术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志东 钟志雄 李存仁 《黑龙江医学》 2010年第7期502-503,共2页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6-01~2009-12间,在我院住院的4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采用EVGE治疗。本...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6-01~2009-12间,在我院住院的4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采用EVGE治疗。本组40例破口封堵成功无内漏。随访3~36个月,无再次发生夹层而死亡。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情况良好。结论 EVGE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使治疗更微创、安全、简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术 介入性治疗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永 刘婷婷 +3 位作者 高众 许志英 石俊 田兴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6-549,共4页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SDAVF患者行血管内经导管Onyx胶栓塞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SDAVF完全栓塞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3年,治愈20例,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2例,失访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技术是...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SDAVF患者行血管内经导管Onyx胶栓塞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SDAVF完全栓塞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3年,治愈20例,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2例,失访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术后系统的抗凝治疗极其重要,对单瘘口病变患者推荐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治疗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中长期疗效随访 被引量:15
17
作者 神斌 张庆桥 +7 位作者 徐浩 祖茂衡 顾玉明 魏宁 许伟 王文亮 高志康 王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16-919,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中,男89例,女56例,年龄15~81岁,平均(48.6±12.3)岁。全部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中,男89例,女56例,年龄15~81岁,平均(48.6±12.3)岁。全部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造影和下腔静脉血栓抽吸检查确诊。其中新鲜血栓71例,混合血栓36例,陈旧血栓38例。采用血栓抽吸、经导管尿激酶溶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使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首次及再次通畅率,并对再闭塞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98.6%(143/145),并发症发生率4.8%(7/145)。143例患者中1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32个月,平均(55.9±36.7)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再闭塞16例,其中12例经再次血管腔内治疗成功。1、5、10年首次通畅率分别为96.3%、84%和64.6%;再次通畅率分别为99%、96.1%和91.3%。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节段闭塞和抗凝治疗时间≤6个月为预测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腔内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可获得较好的中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血栓 血管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志刚 丁璇 +6 位作者 王成伟 沈寻 潘顺 郝晓光 李卫国 张纪庆 韩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38-740,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HE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仞步体会。方法应用Hydrocoil结合水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4例共15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椎动脉夹层动... 目的总结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HE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仞步体会。方法应用Hydrocoil结合水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4例共15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C_2段动脉瘤2个。结果12例患者1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大部分栓塞。8例患者随访3-5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HES能安全有效的栓塞颅内动脉瘤,明显的提高动脉瘤填塞的致密度。栓塞后动脉瘤短期不易复发。长期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水凝胶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腔内治疗闭合性肢体动脉外伤12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牟 张居文 +6 位作者 车海杰 勇俊 李鲁滨 陈萍 孙林 宋富波 郑磊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闭合性肢体动脉外伤的手术方式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12例腔内治疗闭合性肢体动脉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2例患者均顺行或逆行穿刺置入导管鞘,在导丝配合下将导管送至病变近心端,通...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闭合性肢体动脉外伤的手术方式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12例腔内治疗闭合性肢体动脉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2例患者均顺行或逆行穿刺置入导管鞘,在导丝配合下将导管送至病变近心端,通过术中造影确定动脉病变的具体位置,并精确测量动脉的直径及受累动脉段的长度。导管配合下将导丝通过病变部位建立治疗“通路”,在病变部位释放相应类型的支架修复动脉损伤。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元死亡病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后治愈,3例患者因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于术中或术后行骨筋膜切开减压术,其中1例因肌肉组织坏死严重、肢体功能丧失最终截肢。11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随访率92%,损伤动脉均通畅,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或狭窄。结论腔内技术治疗闭合性肢体动脉外伤创伤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支架 四肢 血管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强 余朝文 +1 位作者 任佩 孙喆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荟萃分析血管内支架在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并收集国内外关于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2年1月—2014年7月,对收集到的资料... 目的荟萃分析血管内支架在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并收集国内外关于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2年1月—2014年7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对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率、闭塞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检索策略进行系统的检索后,依照纳入标准,最终纳入6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共汁534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埘单纯性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闭塞结果进行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有明显的异质性(X2=15.821,P〈0.05,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合并的RR值为0.63(95%CI:0.21~1,88,P〉0.05),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在术后近、中期再狭窄、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采用血管内支架与单纯性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近、中期再狭窄、闭塞率无差异,埘于单纯性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或需多次扩张的患者可考虑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Chiari综合征 肝静脉阻塞 介入治疗 血管内支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