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 a Cultural and Spiritual Homeland:Pai Hsien-yung and His Kunqu Peony Pavilion:The Young Lovers’Version
1
作者 LIANG Yan-l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7期345-351,共7页
As a Cultural and Spiritual Homeland,Pai Hsien-yung and His Kunqu Peony Pavilion:The Young Lovers’Version,the new version of The Jade Hairpin,how to be the most aesthetic version,cross-border version and young versio... As a Cultural and Spiritual Homeland,Pai Hsien-yung and His Kunqu Peony Pavilion:The Young Lovers’Version,the new version of The Jade Hairpin,how to be the most aesthetic version,cross-border version and young version,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 Hsien-yung Kunqu peony pavilion the Jade Hairpin the Young Lovers’Version
下载PDF
《牡丹亭》英译话语建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邹素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2-77,共6页
译者的话语建构过程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借助自身资本来完成翻译活动,并产生一定效果的实践过程。选取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国内学者汪榕培和华人译者汪班的《牡丹亭》英译本,对三者的话语建构环境、主体、载体和效果进行比较... 译者的话语建构过程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借助自身资本来完成翻译活动,并产生一定效果的实践过程。选取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国内学者汪榕培和华人译者汪班的《牡丹亭》英译本,对三者的话语建构环境、主体、载体和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相似建构环境和建构主体资本条件下,白之译本的建构效果优于汪榕培和汪班的译本。由此,在中国文化著作外译中,采用中外译者合译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英译 话语建构比较
下载PDF
传统复兴与中国经验——海外视野下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改编与传播
3
作者 赵博雅 张娟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88-96,共9页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由著名海外华文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戏剧精品,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其成功与白先勇在海外视角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把握当下时代脉搏、重塑古典美学中国的文艺复兴理念息息相关。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汇聚...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由著名海外华文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戏剧精品,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其成功与白先勇在海外视角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把握当下时代脉搏、重塑古典美学中国的文艺复兴理念息息相关。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汇聚两岸三地艺术精英,打造了一个文艺复兴的舞台艺术精品。从《牡丹亭》的艺术改编来看,具有鲜明的琴曲书画、舞台空间等多种艺术形式跨界、现代和传统、高雅表达与底层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体现出了“昆曲新美学”的追求,这一艺术追求与白先勇横跨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游走大洋彼岸、对古典创新的深刻体察密不可分。从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来看,团队坚持原班人马,借助国际化视角下的大学场域、公共空间、视觉文化设计、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等手段,青春版《牡丹亭》成为继梅兰芳之后最盛大的中国戏曲事件,还传播到美国、英国、希腊、新加坡等国家,十多年来在国内外演出近400场,掀起了“昆曲热”“古典文化热”。青春版《牡丹亭》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为复兴中国民族文化、重塑古典美学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 海外视野 复兴古典美学
下载PDF
礼花与兰花——评说全本《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
4
作者 孙玫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4期81-84,共4页
1999年7月,全本《牡丹亭》首演于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艺术节,堪称是浩大的戏剧艺术制作。当年它曾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后来也在新加坡艺术节举行亚洲首演,可谓轰动一时。但是,全本《牡丹亭》出现了一些与昆曲无关的... 1999年7月,全本《牡丹亭》首演于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艺术节,堪称是浩大的戏剧艺术制作。当年它曾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后来也在新加坡艺术节举行亚洲首演,可谓轰动一时。但是,全本《牡丹亭》出现了一些与昆曲无关的内容:部分剧目用苏州弹词(即曲艺)而非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一些表演者是地方戏演员而非昆曲演员,出现了不少跟昆曲无关的中国民俗场景。青春版《牡丹亭》则从编剧、导演、表演、到音乐、舞美等方面,形成了一条龙的精英创作团队,在每一创作环节上都是精益求精。同时,青春版《牡丹亭》也不像全本《牡丹亭》那样求全、求大,而是只采撷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精华部分,彰显了汤显祖原作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虽然青春版《牡丹亭》也有轰动的海外演出,但它更多地是在中华本土大面积地巡回演出,尤其是大学校园,从而使得昆曲扎根于年轻学子的心中,这一举措对于昆曲的薪火相传,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全本《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下载PDF
《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被引量:8
5
作者 向鹏 陈凤 何树林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英译 《牡丹亭》翻译研究
下载PDF
谈汪译《牡丹亭》 被引量:21
6
作者 郭著章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59,共4页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 本文主要谈的是汪榕培先生如何英译汤显祖最有名的剧作<牡丹亭>和<牡丹亭>英译得如何这两个方面.笔者通过具体讨论和译例评析,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汪榕培 (牡丹亭) 汤显祖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建生 刘刚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45-51,共7页
运用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汪榕培的英译本和Birch的第一版英译本中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中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 运用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汪榕培的英译本和Birch的第一版英译本中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中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译者风格进行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译者风格 《牡丹亭》英译本
下载PDF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被引量:7
8
作者 陆士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9,共6页
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热演两岸三地,走红大江南北,有着明显的白先勇个人因素。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圆“文化复兴”的梦;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因为《牡丹亭》是古典昆曲名剧,还因为他认同汤显祖的爱情理念,认同... 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热演两岸三地,走红大江南北,有着明显的白先勇个人因素。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圆“文化复兴”的梦;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因为《牡丹亭》是古典昆曲名剧,还因为他认同汤显祖的爱情理念,认同杜丽娘这位“情圣”的心理;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和演出,是白先勇追求完美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青春版 《牡丹亭》
下载PDF
昆曲的现代性发展之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俞为民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1期133-155,共23页
昆曲不仅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歌舞以及其他表演艺术的精华,这是其在新时期能得以现代性发展的基础。昆曲的现代性发展,必须遵循昆曲的艺术规律,保持其本质特征。昆曲内容上的创新,应创作出具有... 昆曲不仅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歌舞以及其他表演艺术的精华,这是其在新时期能得以现代性发展的基础。昆曲的现代性发展,必须遵循昆曲的艺术规律,保持其本质特征。昆曲内容上的创新,应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为今天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昆曲剧本;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应在不失昆曲的艺术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昆曲的表演手段,以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昆曲《十五贯》的改编成功,是借助了当时特定的政治理念;而青春版《牡丹亭》的盛行,则是以时尚和青春为依托,后者的发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既通过对昆曲古典名作的改编演出,培养了一批年青昆曲演员,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热爱昆曲的年青观众,这也是今后昆曲改革应予以重视和借鉴的。另外,昆曲在其现代性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走向世界,融入到国际现代剧坛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现代性发展 《十五贯》 青春版《牡丹亭》 国际剧坛
下载PDF
曲高未必和寡 源远还须流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之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9,共7页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高校巡演可谓近年来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文化现象。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可由制作者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得到解释;而其高校巡演之意义,则在...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高校巡演可谓近年来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文化现象。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可由制作者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得到解释;而其高校巡演之意义,则在于吸引、培养年轻观众以重振昆曲,同时还可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们萌发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青春版 高校 巡演 《牡丹亭》
下载PDF
论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共7页
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其目标是"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核心是"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昆曲新美学"主导下的几部作品,体... 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其目标是"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核心是"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昆曲新美学"主导下的几部作品,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准,获得官方与学界盛赞的同时,也引发了戏迷的质疑。本文从白先勇"昆曲新美学"的理论内涵与创作实践着手,结合多方观点分析后认为,"昆曲新美学"是一种创作观念,而不是新的昆曲美学,如果要提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它,可以视为一种舞台美学,不仅适用于昆曲,也适用于其他戏曲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新美学 青春版《牡丹亭》 新版《玉簪记》
下载PDF
近年昆曲文化现象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祯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1期163-169,共7页
21世纪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这其中"昆曲文化现象"是特别显著的一个事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关于昆曲的抢救... 21世纪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这其中"昆曲文化现象"是特别显著的一个事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关于昆曲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围绕着昆曲的表演、演员、剧目、讲座、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形成"昆曲热",出现了"昆曲文化现象"。一、昆曲文化现象:现代化进程中的昆曲现象与传统文化;二、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发展的实例及启示;三、继承与创新:辩证中的悖论与误区;四、昆曲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五、21世纪的昆曲定位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文化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 继承与创新
下载PDF
论汤显祖《牡丹亭》唱词中“红”的英译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在英语国家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中,戏剧文本是一大难题。戏剧文本的翻译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唱词为封闭语料,抽取出含颜色词"红"的语料38例,与汪榕培2000年的英译本逐一进行比对研究,总... 在英语国家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中,戏剧文本是一大难题。戏剧文本的翻译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唱词为封闭语料,抽取出含颜色词"红"的语料38例,与汪榕培2000年的英译本逐一进行比对研究,总结出了一部成熟戏剧译本的翻译规律与值得借鉴之处。汪榕培在《牡丹亭》"红"的英译中使用了很多隐喻、转喻、文化顺应策略。此外,利用做脚注、附录等方法注明词汇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整句唱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红” 英译
下载PDF
试论文学典故的翻译策略——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丽娟 《琼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6-87,共2页
本文结合汪榕培《牡丹亭》译本在文学典故翻译方面的处理策略和方法等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本 文学典故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识解理论下《牡丹亭》集唐诗英译研究
15
作者 李雪 闫伟杰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6期121-127,共7页
以《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为例,从认知识解的辖域与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分析对比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为典籍翻译以及为以受众为视角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译者尽可能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但在措辞、句式表达、视角... 以《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为例,从认知识解的辖域与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分析对比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为典籍翻译以及为以受众为视角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译者尽可能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但在措辞、句式表达、视角、翻译详略度等方面差异明显;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汪译本的详细度较低、多用归化策略、注重“传神达意”,而白之译本则多用异化策略,强调“形似”,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读者更多选择白之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解理论 《牡丹亭》 集唐诗 戏剧 英译对比研究
下载PDF
论《牡丹亭》英译策略的运用和局限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城璧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1期162-168,共7页
要翻译中国古典戏曲,译者必须要处理中西戏剧在文化上的差异,让两地文化接轨,涵化与异化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普遍应用的翻译策略之一,惟此等策略能否完全消除中西文化差异,让原文及原文化在译文中全面地展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 要翻译中国古典戏曲,译者必须要处理中西戏剧在文化上的差异,让两地文化接轨,涵化与异化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普遍应用的翻译策略之一,惟此等策略能否完全消除中西文化差异,让原文及原文化在译文中全面地展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比较三种《牡丹亭》英译本,探讨中国古代戏曲《牡丹亭》中的名称、文化词汇、诗词及声情翻译,并窥豹涵化及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和效能。透过原文及三种译文的比较,不难发现涵化及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中西文化差异,可是译者必需注意两者的具体应用及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曲翻译 涵化 异化 英译《牡丹亭》
下载PDF
《牡丹亭》蓝本综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锦玲 《北方论丛》 2004年第4期38-40,共3页
《牡丹亭》蓝本的发现及其"改编说"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众多学者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为学界知之甚少的姜志雄的贡献是独特的。
关键词 牡丹亭 蓝本 改编说
下载PDF
传奇剧《牡丹亭》集唐诗英译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靳亚男 朱源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3-18,共6页
集唐诗是杂集唐代诗人作品而成的特殊诗体。《牡丹亭》是较早使用集唐诗的传奇作品,主要体现在下场诗中。比对研究“惊梦”和“寻梦”下场诗在汪榕培译本及其他国内外译本中的呈现方式,考察译文对集唐诗形式、内容和读者的关照,提出:(1... 集唐诗是杂集唐代诗人作品而成的特殊诗体。《牡丹亭》是较早使用集唐诗的传奇作品,主要体现在下场诗中。比对研究“惊梦”和“寻梦”下场诗在汪榕培译本及其他国内外译本中的呈现方式,考察译文对集唐诗形式、内容和读者的关照,提出:(1)形式上以诗译诗,但不拘泥于特定诗体;(2)内容上重视注释,但不推崇过长过繁;(3)读者期待上,尽可能满足读者异己的阅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诗 英译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牡丹亭》译者风格探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嫣然 刘著妍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63-569,共7页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对《牡丹亭》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从译者的个体性差异及翻译目的两方面探究译者风格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每个译本都...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对《牡丹亭》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从译者的个体性差异及翻译目的两方面探究译者风格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每个译本都显示出独特风格,许译简练生动,平易质朴;汪译细腻流畅,自然传神;白译注重语义翻译,文学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 语料库 译者风格
下载PDF
青春版《牡丹亭》“传奇”——新媒体热捧出的媒介奇观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哲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1-56,共6页
新媒体的浪潮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到一个"尴尬"境地,但也为其创新带来了契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在广大青年受众群、戏曲界及文化界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以致于众多戏曲的创演团... 新媒体的浪潮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到一个"尴尬"境地,但也为其创新带来了契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在广大青年受众群、戏曲界及文化界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以致于众多戏曲的创演团体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了以"昆曲热潮"为整体表现的媒介奇观现象。通过对这一奇观现象的传播学解读,对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昆曲艺术走出当下发展困境的探索当有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媒介奇观 青春版《牡丹亭》 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