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逻辑及其现实启示
1
作者 王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和秘密,兼具新旧交替的阵痛和喜悦。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尝试寻找一条与涉及人之外的物性逻辑不同的、关系人本身的“人”的逻辑。这一逻辑的建构发端于被国民经济学所遮蔽的地方,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和秘密,兼具新旧交替的阵痛和喜悦。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尝试寻找一条与涉及人之外的物性逻辑不同的、关系人本身的“人”的逻辑。这一逻辑的建构发端于被国民经济学所遮蔽的地方,沿着人的“本质异化—本质追问—本质复归”的思考路径,勾勒出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开启了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革命和以“感性对象性活动”为核心的哲学革命。考察这一逻辑可以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在世界观转变时期的思想独白,并以理论观照现实,启示当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稿 人的本质 本质复归 启示
下载PDF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2
作者 陈佳丽 张建勋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5-38,共4页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推动全社会自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的生态文明相关问题为切入点,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传承、生态文明思想社会效能、产业...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推动全社会自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的生态文明相关问题为切入点,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传承、生态文明思想社会效能、产业结构和市场主体等方面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意义和路径,以促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志华 聂民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22,共6页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道德教化思想之先河,从而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客观地看,"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思想,而这种道德教化展示为一个内容丰...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道德教化思想之先河,从而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客观地看,"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思想,而这种道德教化展示为一个内容丰富的义理体系:"性相近,习相远"是道德教化的人性论基础,"文""行""忠""信"是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中庸"是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论,"内圣外王"则是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道德教化 人性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雅丽 王凤荣 同晓荣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17-120,共4页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他们应积极阐释中国古代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观、"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之价值取向、强调对群体的社...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他们应积极阐释中国古代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观、"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之价值取向、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等,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质 自然观 道德精神 社会责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岩 刘利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9-52,共4页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下载PDF
毛泽东的人与自然观及其历史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翔莲 张锦高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5-400,共6页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应该成为...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应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能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主体——人的作用,坚信人定胜天,主张"向自然开战",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则重视不够。毛泽东的人与自然观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之间的统一;既要改造自然,又要关爱自然;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破坏资源和环境。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人与自然观 基本内容 历史启示
下载PDF
政治、政治教育与公民的意义生活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学坤 戴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24-28,共5页
政治是人类发现、表达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方式,具有对生活的超越性。政治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给人以追求生活意义的广阔空间,担当起生活与意义的中介。政治也是人性的实现方式,政治认同是价值接受的重要方式,政治生活中不断进行着价值对... 政治是人类发现、表达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方式,具有对生活的超越性。政治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给人以追求生活意义的广阔空间,担当起生活与意义的中介。政治也是人性的实现方式,政治认同是价值接受的重要方式,政治生活中不断进行着价值对话。人生活在政治之中,政治教育也是生活,在教化中公民被培养起追求意义倾向,政治教育成就着公民的有意义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意义 政治教育 公民教化 人性实现 政治认同
下载PDF
勇气、自由与人的本性——康德的启蒙精神新解 被引量:7
8
作者 陈高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3-18,共6页
启蒙是一个始终绕不过去的问题,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要真正地理解启蒙,就得把握住启蒙的精神,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康德的文本。以往研究者谈论康德的启蒙精神,多强调自主和理性,但从康德的文本出发,可以... 启蒙是一个始终绕不过去的问题,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要真正地理解启蒙,就得把握住启蒙的精神,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康德的文本。以往研究者谈论康德的启蒙精神,多强调自主和理性,但从康德的文本出发,可以发现其中透露出来的启蒙精神体现为三个不同的维度,即勇气、自由和人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勇气 自由 人的本性 启蒙精神
下载PDF
确定性的丧失——20世纪新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2
9
作者 尚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6,2,共17页
近代启蒙运动从探讨人性出发追求科学与理性,在学理上表现为对于形式上的确定性的高度肯定。但是,作为重要启蒙思想家的卢梭,发现了"不确定性"在启蒙思想所讨论的各种问题上的意义,之后的叔本华、尼采、克尔恺郭尔,延续了卢... 近代启蒙运动从探讨人性出发追求科学与理性,在学理上表现为对于形式上的确定性的高度肯定。但是,作为重要启蒙思想家的卢梭,发现了"不确定性"在启蒙思想所讨论的各种问题上的意义,之后的叔本华、尼采、克尔恺郭尔,延续了卢梭所开辟的这个方向,这些思想的精华成为20世纪后现代思潮的精神灵感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数学、逻辑、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验证。20世纪新启蒙运动与近代启蒙运动类似,也是一场跨学科的、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社会运动。它指出了近代启蒙运动的局限性,探讨了人性新的可能性,使人类走向一个更为宽容和开放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启蒙 确定性 悖谬 时间
下载PDF
自然人性的发现和表现——李贽“童心说”与欧洲人文主义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其超 《民族学刊》 2011年第4期74-84,95-96,共11页
少数民族文化与文论经典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与文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彼特拉克开欧洲近代启蒙思想之端,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明代回族思想家、文学理论批评家李贽首倡"童心说",喊出中国近代哲学、美学、文学第一声,似也堪称中... 少数民族文化与文论经典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与文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彼特拉克开欧洲近代启蒙思想之端,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明代回族思想家、文学理论批评家李贽首倡"童心说",喊出中国近代哲学、美学、文学第一声,似也堪称中国启蒙思想之父。人文主义和"童心说"在哲学上构建了自然人性论,并以之为武器批判天主教神学和宋明"新理学"——"新神学"中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人文主义和"童心说"的文艺思想都是其哲学思想的延伸,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和本质内涵,都主张把觉醒后的人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主张从市民中找诗,都主张作家要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或"童心"并彰扬人文主义思想或"童心"等。欧洲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古希腊"的旗号,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文学;李贽推崇、尊重孔孟开创的先秦儒学,猛烈批判程朱理学,其非孔反孔言论主要针对道学家把孔子思想神化为亘古不变的教条而发。欧洲人文主义者秉承模仿说,更突出社会生活对作家创作的决定作用,更强调文学的反映功能;李贽秉承"言志"、"缘情"说,更突出创作主体的作用,更强调文学的表现功能,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然人性表现观。李贽的"童心说"与欧洲人文主义无"贸易关系",但与人文主义文心相通,并体现着中华文化与文论的传统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童心说” 人文主义 自然人性 文化启蒙 平行研究
下载PDF
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兵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6,共6页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观念及方法论原则上均有着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恶 社会道德教育 原则 启示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尚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39-144,共6页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生态意识 生态道德
下载PDF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性基础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映西 王大顺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2,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成就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行为动机呈现多向性,为利他主义的形成提供了... 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成就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行为动机呈现多向性,为利他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转化为现实性,并且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必要性。2008年开始爆发的西方经济危机再次证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利己会导致利他的"和谐社会"不可持续,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经济学的人性基础以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的重构,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己 利他 人性 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体系论纲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望衡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63,共18页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基础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缔造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两个基点:家园意识和天人关系。中国古代的环境概念大致可分为居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类,我们一般将重点放在自然环境上。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环境的概念主要...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基础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缔造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两个基点:家园意识和天人关系。中国古代的环境概念大致可分为居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类,我们一般将重点放在自然环境上。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环境的概念主要有天地(天)、山水、山河(河山、江山)、家国(社稷、家园)、仙境(桃花源、瀛壶)等,其中天地、山水、江山最为重要。天地是哲学概念,山水是美学概念,江山是兼政治意义的美学概念。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思想体系包括天人关系、家国情怀和准生态意识。天人关系主要有天人合一论、天人相分论和天人相参论;家国情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家居系列(安居、和居、雅居、耕读传家)和国家系列(昆仑崇拜、中国、华夏);准生态意识可以分为物人共生观念和资源保护观念,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的蜕化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 天人关系 家国情怀 准生态意识 农业文明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威廉·莱斯“控制自然”理论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道德 黄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威廉·莱斯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控制自然观念的遮蔽,控制自然的观念应该被重释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他提出的"控制自然"理论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启示:认识启蒙运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认识控制自然观念背后的意蕴;认识... 威廉·莱斯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控制自然观念的遮蔽,控制自然的观念应该被重释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他提出的"控制自然"理论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启示:认识启蒙运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认识控制自然观念背后的意蕴;认识科学技术本身与应用的区别;加强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运动 控制自然 科技本身与应用 人性的反思
下载PDF
荀子的人性论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忠好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8-31,共4页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论 礼义 启示
下载PDF
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光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44-149,共6页
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是一对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实践美学概念。从表层结构加以比较 ,二者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但启蒙美学的重心在于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侧重于探讨“审美的政治化” ,而政治美学则致力于探求“政治的审美化”的... 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是一对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实践美学概念。从表层结构加以比较 ,二者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但启蒙美学的重心在于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侧重于探讨“审美的政治化” ,而政治美学则致力于探求“政治的审美化”的内在秘密。从深层结构上比较 ,二者更为相似的形式在于 ,都试图通过欲望、情感、理性、意志、信仰诸方面的激荡化合作用以期达到“自我的实现”。二者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往自我实现的路径恰恰是相反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美学 政治美学 比较 人性学路向
下载PDF
生命重于一切:生命伦理学的现场启蒙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代兴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第3期5-7,36,共4页
每个人都是个体生命,每个人都生存于由个体生命聚集起来的生命世界之中,这一存在事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生存中学会对生命的庄重、关爱与敬畏,也由此要求开创健康生存之路迫切需要这样一种生命伦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引导。要实现此,却需要一... 每个人都是个体生命,每个人都生存于由个体生命聚集起来的生命世界之中,这一存在事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生存中学会对生命的庄重、关爱与敬畏,也由此要求开创健康生存之路迫切需要这样一种生命伦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引导。要实现此,却需要一种境遇的激励与现场的启蒙,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以对生命的平等庄重、关爱、敬畏为主题的全民生命伦理觉醒与现场启蒙,提供了最宏大的课堂,最刻骨铭心的教材,最惊心动魄的教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 生命之爱 生命平等 人性的深度觉醒 现场启蒙
下载PDF
论死亡事件的教益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三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11,共9页
具有一定社会和个人教益并且能够唤起公众关注的死亡构成了死亡事件,在其诸多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是可谈论性。死亡事件的教益首先体现在它帮助人们领会死亡以何种极端方式与人们照面;其次,它构成思想史或文化史谈论的永恒话题,充分显示... 具有一定社会和个人教益并且能够唤起公众关注的死亡构成了死亡事件,在其诸多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是可谈论性。死亡事件的教益首先体现在它帮助人们领会死亡以何种极端方式与人们照面;其次,它构成思想史或文化史谈论的永恒话题,充分显示死亡问题取向立意的丰富,苏格拉底之死与王国维之死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三,从夏佛事件中认识到死亡事件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与争议,推动法律和伦理等观念形态的变化;最后,通过对陆幼青与他的《死亡日记》的剖析能够看到,死亡事件成为个人表达复杂的临终感受的主观抒情活动,从而影响社会对濒死体验的认知方式,影响大众对死亡的思考方式、谈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事件 教益 可谈论性 谈论方式
下载PDF
战争·人性·和平——论战争文学主题的文化蕴含与启蒙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向东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47-50,共4页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景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文学 人性主题 和平文化 思想启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