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纳米粒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黄雅洁 王琪 +2 位作者 李仙义 丛龙波 袁海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以难溶性药物五味子总木脂素为模型药物研究中药有效部位肠溶纳米粒的释药性质。方法:采用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纳米粒,透射电镜考察肠溶纳米粒的形态,HPLC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制得的纳米... 目的:以难溶性药物五味子总木脂素为模型药物研究中药有效部位肠溶纳米粒的释药性质。方法:采用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纳米粒,透射电镜考察肠溶纳米粒的形态,HPLC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均呈圆球形,大小均一,五味子甲素和酯甲的包封率均在90%以上,并在pH 7.2含0.5%吐温-80的20%乙醇溶液中释放达到70%以上。结论: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纳米粒体外释药良好,能达到良好肠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总水脂素 肠溶纳米粒 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 释放度
下载PDF
水飞蓟素肠溶纳米粒在大鼠体内分布及肝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何静 邱妍川 +4 位作者 杨延音 林凤云 刘松青 江尚飞 朱照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36-2040,共5页
目的评价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肝靶向效率。方法以水飞蓟素分散片为对照,大鼠灌胃给药给予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各组织匀浆液中的药物浓度,采用DA... 目的评价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肝靶向效率。方法以水飞蓟素分散片为对照,大鼠灌胃给药给予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各组织匀浆液中的药物浓度,采用DAS 3.0计算AUC值,以相对靶向效率(RTE)和肝靶向效率(TE)评价各制剂对肝脏的靶向性。结果以水飞蓟素分散片为对照,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给药后,血浆及各组织的RTE值均大于1,肝脏RTE值均大于10;两种纳米粒制剂给药后,肝脏相对于血浆及各组织TE值均大于1.5。结论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大鼠给药后能有效提高其体内吸收和组织分布,具有良好的肝靶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素 肠溶PLGA纳米粒 组织分布 肝靶向作用
下载PDF
葛根素肠溶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陆军 邱瑞桂 +3 位作者 李建宇 张媛媛 王琪 袁海龙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的制备葛根素肠溶纳米粒,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葛根素肠溶纳米粒,HPLC法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度,透射电镜考察纳米粒的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结果制备的纳米粒,粒径较小,分布均一... 目的制备葛根素肠溶纳米粒,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葛根素肠溶纳米粒,HPLC法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度,透射电镜考察纳米粒的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结果制备的纳米粒,粒径较小,分布均一,包封率较高,理化性质合乎要求,并在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达到70%以上。结论葛根素肠溶纳米粒体外释药良好,能达到良好肠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肠溶纳米粒 离子交联法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水飞蓟素肠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及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研究
4
作者 何静 邱妍川 +4 位作者 杨延音 林凤云 刘松青 江尚飞 朱照静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研究水飞蓟素肠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及结肠腺癌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飞蓟素含量,考察水飞蓟素混悬液、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在... 目的:研究水飞蓟素肠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及结肠腺癌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飞蓟素含量,考察水飞蓟素混悬液、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Kapp)及其含低、中、高质量浓度(20、40、60μg/m L)水飞蓟素时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与水飞蓟素混悬液比较,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Kapp均增加(P<0.05);与对应浓度水飞蓟素混悬液比较,含低、中、高质量浓度水飞蓟素的肠溶PLGA纳米粒和PLGA纳米粒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双向Papp均增加(P<0.05),其中水飞蓟素的肠溶PLGA纳米粒与PLGA纳米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可有效增加水飞蓟素肠内吸收及Caco-2细胞摄取和跨膜转运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素 肠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 在体肠灌流模型 结肠腺癌Caco-2细胞 吸收
下载PDF
口服胰岛素肠溶聚合物脂质杂化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林霞 李娜 +2 位作者 李金蔚 杨子毅 金坚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8-316,共9页
为了提高胰岛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本研究以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PEG-PLA)为高分子载体材料、磷脂s75为脂质材料、Eudragit L100为肠溶材料制备口服胰岛素肠溶聚合物脂质杂化纳米粒(INS-NPs L100),并对其体内外性能进行评价。采用W/O/W... 为了提高胰岛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本研究以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PEG-PLA)为高分子载体材料、磷脂s75为脂质材料、Eudragit L100为肠溶材料制备口服胰岛素肠溶聚合物脂质杂化纳米粒(INS-NPs L100),并对其体内外性能进行评价。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胰岛素聚合物脂质杂化纳米粒(INS-NPs),以包封率、粒径和释药行为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处方进行优化;将最优INS-NPs与肠溶材料Eudragit^■L100混合制备成INS-NPs L100,并对其形态、体外释放及健康大鼠灌胃后的降血糖作用进行评价。以最优处方制备的INS-NPs包封率为(62.18±4.51)%,平均粒径为(225.2±94.3)nm,多分散系数为0.191±0.068,Zeta电位为-(14.84±1.26)mV。包裹肠溶材料后所制备的INS-NPs L100,在pH1.0盐酸溶液中2h累积释放量为8.01%,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6h累积释放量为67.31%。将所制备的INS-NPs L100经口给予健康大鼠(38IU/kg)后,具有明显的持续降血糖作用,3.5h时血糖浓度可降至初始值的76%。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INS-NPsL100可有效减缓胰岛素在胃液中的释放速度,提高蛋白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为多肽、蛋白类药物口服给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口服肠溶制剂 聚合物-脂质杂化纳米粒 制备
下载PDF
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6
作者 李丽 刘珂 +3 位作者 马文青 曲哲哲 郝吉福 龙跃洲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497-500,共4页
目的制备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方法以pH依赖型的聚合物Eudragit L 100-55作为肠溶载体材料,聚乙烯醇为稳定剂,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响应值,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吲哚美辛肠溶纳米粒,利用中心点效应面设计优化... 目的制备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方法以pH依赖型的聚合物Eudragit L 100-55作为肠溶载体材料,聚乙烯醇为稳定剂,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响应值,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吲哚美辛肠溶纳米粒,利用中心点效应面设计优化纳米粒的最佳处方。结果优化后纳米粒的处方为:肠溶材料Eudragit的量为184mg,聚乙烯醇的浓度为0.1%,所制备的纳米粒外观呈均匀球状。结论肠溶纳米粒为经口服递送吲哚美辛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美辛 肠溶纳米粒 中心点效应面设计
下载PDF
基于静电喷雾技术的槲皮素肠溶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楚钧 刘磊 +2 位作者 李梦豪 王晓晖 杜青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0-546,共7页
目的:采用静电喷雾技术制备槲皮素肠溶纳米粒,并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方法:以Eudragit L100为肠溶材料,制备槲皮素/Eudragit L100(1∶1,w/w)的乙醇溶液,考察溶液浓度、静电喷雾的电压、喷射速度及接收距离对纳米粒形态与... 目的:采用静电喷雾技术制备槲皮素肠溶纳米粒,并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方法:以Eudragit L100为肠溶材料,制备槲皮素/Eudragit L100(1∶1,w/w)的乙醇溶液,考察溶液浓度、静电喷雾的电压、喷射速度及接收距离对纳米粒形态与粒径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最佳工艺参数。对产品进行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及差热分析实验。在pH 1.2和pH 6.8溶液中测定槲皮素纳米粒的平衡溶解度及溶出度。结果:最佳制备条件是槲皮素/Eudragit L100溶液浓度为0.48%,喷雾电压为29.9 kV,喷射速度为0.44 mL·h^(-1),接收距离为23.18 cm。制备的肠溶纳米粒为均匀球状,平均粒径为(251.1±7.8)nm。X-射线粉末衍射及差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在纳米粒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槲皮素肠溶纳米粒在pH 1.2和pH 6.8溶液中,平衡溶解度分别为1.069和6.827μg·mL^(-1),2 h的溶出度分别为15.1%和83.9%。结论:静电喷雾法制备的槲皮素肠溶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肠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肠溶纳米粒 静电喷雾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溶出度
原文传递
南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纳米粒的制备和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雅洁 李雅彬 +3 位作者 袁海龙 黄雪 王琪 肖小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46-1050,共5页
本文研究了南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SLE)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采用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南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纳米粒,并考察载药纳米粒的形态及粒径分布。以五味子甲素(QS)和五味子酯甲(SA)为指标成分,用HPL... 本文研究了南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SLE)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采用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南五味子总木脂素肠溶纳米粒,并考察载药纳米粒的形态及粒径分布。以五味子甲素(QS)和五味子酯甲(SA)为指标成分,用HPLC法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和经大鼠灌胃给药的血药浓度,用3p97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制得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均成圆球形,平均粒径为(36.7±4.4)nm、多分散度指数为0.231±0.031,QS和SA包封率分别为(97.5±0.7)%和(91.3±0.8)%。大鼠血药浓度曲线经3p97程序拟合,确定QS和S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一室模型。其中QS的AUC为75.65μg·mL-1·h,SA的AUC为109.32μg·mL-1·h,分别是对照组的2.3倍和5.8倍。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SLE纳米粒工艺可行,且包封率高,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SLE纳米粒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溶纳米粒 药代动力学 南五味子总木脂素
原文传递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NaYF_4:Yb^(3+),Er^(3+)与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璐 王婷 周长忍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403,共10页
选用两种典型的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即表面包覆氨基带正电的Na YF4:Yb3+,Er3+纳米粒子(HINPs)和包裹巯基带负电的Na YF4:Yb3+,Er3+纳米粒子(HMNPs),探究这两种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虽然HINPs和HMNPs的表面电性不同,但是理化... 选用两种典型的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即表面包覆氨基带正电的Na YF4:Yb3+,Er3+纳米粒子(HINPs)和包裹巯基带负电的Na YF4:Yb3+,Er3+纳米粒子(HMNPs),探究这两种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虽然HINPs和HMNPs的表面电性不同,但是理化性质相近、荧光发光强度相差不大,因此不会造成显著的成像差异。通过使用共聚焦成像和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对比三种培养环境(正常培养条件、抑制膜蛋白活性培养条件和阻碍细胞内消耗能量运输过程的培养条件)的实验结果,发现HINPs和HMNPs的跨膜是一种消耗能量的受体介导的胞吞运输过程。另外,细胞对HINPs的摄取量要远大于对HMNPs的摄取量,说明带正电的粒子更容易和带负电的细胞膜相结合并进入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NaYF4:Yb3+ Er3+纳米粒子 跨膜
原文传递
普那霉素纳米粒肠溶胶囊的制备及药动学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欣 孙立昂 +1 位作者 戈梅 沈琦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1-668,共8页
使用高压均质法分别制备普那霉素Ⅰ_(A)和Ⅱ_(A)纳米混悬剂,冻干所得的纳米粒按比例混合后填入胶囊,经浸蘸肠溶包衣液制成纳米粒肠溶胶囊,并考察该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及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动态光散射(DLS)法测得普那霉素Ⅰ_(A)和... 使用高压均质法分别制备普那霉素Ⅰ_(A)和Ⅱ_(A)纳米混悬剂,冻干所得的纳米粒按比例混合后填入胶囊,经浸蘸肠溶包衣液制成纳米粒肠溶胶囊,并考察该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及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动态光散射(DLS)法测得普那霉素Ⅰ_(A)和Ⅱ_(A)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分别为(354.42±80.26)与(370.35±74.92)nm,且多分散系数(PDI)均小于0.3,透射电镜(TEM)下均呈类球形。体外释放试验表明,60 min内普那霉素纳米粒肠溶胶囊中2种成分的累积释放率分别可达90.77%与78.22%。大鼠药动学试验表明,与普通胶囊相比,该纳米粒肠溶胶囊中2种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58.27%与132.58%。因而将普那霉素制备成纳米粒肠溶胶囊后可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进而为其肠溶剂型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那霉素 纳米混悬剂 纳米粒 肠溶胶囊 体外释放 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