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umour Associated Tissue Eosinophilia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1
作者 Chandra Bhan Kartikeya Purohit +6 位作者 Jagdish Prasad Purohit Ajay Pratap Singh Bhoopendra Singh Siva Selvaraj Manish Pandey Vineet Kumar Vineet Kum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6年第2期54-58,共5页
Immune response is known to develop against malignant tumours. Malignant tumours express newer antigen on their cell surface membrane which elicit immunological reaction in and around tumoural tissue. In early part of... Immune response is known to develop against malignant tumours. Malignant tumours express newer antigen on their cell surface membrane which elicit immunological reaction in and around tumoural tissue. In early part of immune reaction neutrophil, eosinophil migrates followed by monocyte-macrophage cell. Tumor associated tissue eosinophilia (TATE) is believe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carcinoma. Eosinophil infiltrat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have been reviewed from time-to-time.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an association has been variably thought to be either a potential diagnostic tool for stromal invasion or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possible role of the tumour associated tissue eosinophilia (TATE) as a predictive indicator for the grading and establishing prognosis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mour Associated Tissue eosinophilia (TAT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下载PDF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蓓蓓 刘立根 宋宁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患者,男,53岁。反复双下肢结节红斑1年余,发热1个月余。入院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4.92×109/L(55.3%),首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入院后查EB病毒DNA阳性,下肢皮损病理检查:以血管为中心较致密的单一核细胞浸润,有异型性改变... 患者,男,53岁。反复双下肢结节红斑1年余,发热1个月余。入院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4.92×109/L(55.3%),首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入院后查EB病毒DNA阳性,下肢皮损病理检查:以血管为中心较致密的单一核细胞浸润,有异型性改变,及数量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3(+),Ki67(80%),TIA1(+),Granzyme B(+),Perforin(+),EBER(+)。鼻黏膜及喉肿物活检见异型细胞。诊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结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下载PDF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向东 韩德民 +7 位作者 周兵 魏永祥 白文忠 刘仲燕 鞠淑英 庞宝森 范尔钟 李颖王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7-250,I002,共5页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Ⅰ (vascularcellularadhesionmolecular Ⅰ ,VCAM Ⅰ )和白细胞介素 13 (interleukin 13 ,IL 13 )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外周血IL 5浓度。结果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 ,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 0 3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 Ⅰ和IL 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 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 ,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炎症反应 嗜酸粒细胞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呼吸功能试验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哮喘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道银 许晓峰 +2 位作者 王学 俞靖龙 张力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0-663,共4页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进行分析,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以改良的瑞吉复合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40例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进行分析,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以改良的瑞吉复合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40例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细胞涂片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相对数为10%-86%,均值为28.2%。查见恶性细胞24例,未查见恶性细胞16例。28例已确认远处转移。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浆膜腔积液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疾病的恶化和愈后不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不一定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膜腔积液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肿瘤细胞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与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艳娜 顾剑华 金晓群 《中国医药》 2014年第11期1582-158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及总水平与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比浊法,检测反复喘息的婴幼儿60例(反复喘息婴幼儿组)及正常对照儿童60例(对照组)血清中25-(OH)D3、TIgE含量.采...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及总水平与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比浊法,检测反复喘息的婴幼儿60例(反复喘息婴幼儿组)及正常对照儿童60例(对照组)血清中25-(OH)D3、TIgE含量.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并做比较.结果 反复喘息婴幼儿组血清25-(OH)D3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μg/L比(38 ±8) μg/L,t=15.81,P=0.000];反复喘息婴幼儿组血清TIgE含量、EOS%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18) IU/ml比(51±10) IU/ml,t=25.84,P=0.000;(3.02±1.82)%比(0.72±0.27)%,=9.73,P=0.000];反复喘息婴幼儿组血清25-(OH) D3含量与TIgE含量存在负相关(r=-0.783,P=0.000),对照组血清25-(OH)D3含量与TIgE含量无相关性(r=-0.013,P=0.924).2组血清25-(OH) D3含量与EOS%无相关性(r=-0.084,P=0.523;r=-0.137,P =0.298).结论 血清25-(OH)D3的低下可能为婴幼儿反复喘息的高危因素;反复喘息的婴幼儿组血清25-(OH) D3与TIgE有明显负相关性,表明婴幼儿反复喘息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3可能为临床预防婴幼儿反复喘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反复喘息 25-羟维生素D3 总免疫球蛋白E 嗜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复发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春年 石卫东 +2 位作者 翟金萍 陈琛 张学东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94-296,i0014,共4页
目的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 目的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 淋巴瘤 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对IL-8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成彬 黄振国 +3 位作者 叶伟基 鲍依希 田亚平 林伟基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对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分泌的影响。方法: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与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应用流式细胞微珠实验(CBA)方法定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趋化因子IL-... 目的:探讨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对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分泌的影响。方法: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与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应用流式细胞微珠实验(CBA)方法定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趋化因子IL-8的浓度;用RT-PCR方法分析经与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后BEAS-2B细胞中IL-8的基因表达。结果:与嗜酸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后,BEAS-2B细胞中IL-8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细胞联合培养上清液中IL-8释放显著增加。结论:嗜酸性粒细胞与支气上皮细胞联合培养可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8基因表达和促进其蛋白质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 上皮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介素8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的细胞免疫改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巩惠芸 夏文权 +2 位作者 石厚荣 陈瑞明 丁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6期442-443,共2页
目的:探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选用100例嗜酸性粒细胞>5%和145例单核细胞>8%受检者的静脉血,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T淋巴细胞的Ag鄄NORs含量(I.S%值)。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T淋巴细... 目的:探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选用100例嗜酸性粒细胞>5%和145例单核细胞>8%受检者的静脉血,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T淋巴细胞的Ag鄄NORs含量(I.S%值)。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T淋巴细胞的Ag鄄NORs含量(I.S%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我们可用血液分析仪帮助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嗜银蛋白 T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 白细胞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嗜酸细胞增高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成伟 翁建宇 +3 位作者 吴穗晶 陆泽生 钟立业 杜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6-269,共4页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7月至2010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齐全的161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的变化,旨在探讨移植后嗜酸细胞增高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嗜...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7月至2010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齐全的161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的变化,旨在探讨移植后嗜酸细胞增高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的数量,超过0.5×109/L者定义为嗜酸细胞增高。结果:移植后有57例患者出现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HLA不全相合是发生嗜酸细胞增高的危险因素(P=0.001)。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P=0.012)、慢性GVHD(P=0.001)是引起嗜酸细胞增高的高危因素。发生嗜酸细胞增高的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为85.9%,明显高于未发生嗜酸细胞增高患者(44.2%,P<0.001)。结论: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Ⅱ-Ⅳ度急性GVHD及慢性GVHD有关,是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嗜酸细胞增高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套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玲玲 毕云凤 +2 位作者 王晓云 谢红 张佩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8-430,共3页
报告1例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男,57岁。颈部淋巴结增大3年,反复水肿性红斑、丘疹、结节伴瘙痒半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合皮损组织病理、骨髓活检和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诊断为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 报告1例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男,57岁。颈部淋巴结增大3年,反复水肿性红斑、丘疹、结节伴瘙痒半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合皮损组织病理、骨髓活检和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诊断为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套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明华 陈波斌 陈忠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7-379,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男,71岁。全身散在红斑、丘疹及小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第1次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消退,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男,71岁。全身散在红斑、丘疹及小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第1次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消退,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增多。发病近4个月,结节再次出现,第2次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淋巴细胞浸润,多数浸润细胞核大,染色深,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染色:大的肿瘤细胞CD20、CD79a、Bcl-2均(+)。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呲喃阿霉素、泼尼松(CH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皮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下载PDF
肾细胞癌并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明 迟春花 胡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352-2354,共3页
肾细胞癌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副肿瘤综合征包括内分泌紊乱和血液学改变等;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多种恶性肿瘤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肾细胞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曾有个别病例报道,但均为中性粒细... 肾细胞癌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副肿瘤综合征包括内分泌紊乱和血液学改变等;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多种恶性肿瘤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肾细胞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曾有个别病例报道,但均为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以异常嗜酸粒细胞升高为表现伴肉瘤样分化的肾细胞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 副肿瘤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增多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释放IL-6
13
作者 王成彬 黄振国 +3 位作者 叶伟基 鲍依希 田亚平 林伟基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4-325,共2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后对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分泌的影响。方法:正常和1%多聚甲醛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与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联合培养,应用流式细胞微珠实验(CBA)方法定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后对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分泌的影响。方法:正常和1%多聚甲醛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与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联合培养,应用流式细胞微珠实验(CBA)方法定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用RT-PCR方法分析经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的基因表达。结果:经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后,支气管上皮细皮中IL-6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蛋白质浓度升高,多聚甲醛固定后的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基因表达和蛋白质释放。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可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6基因表达和促进其蛋白质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 上皮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文台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z1期34-36,共3页
目的报道1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方法,分析和观察1例ALHE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结果该病例以枕后包块就诊,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 目的报道1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方法,分析和观察1例ALHE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结果该病例以枕后包块就诊,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旁间质内呈实性片状或条索状生长。间质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而淋巴细胞的漫润相对不明显。结论ALHE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上皮样增生,以上皮样血管瘤进行命名较为妥当。ALHE与Kimura病应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临床病理学 血管 内皮细胞
下载PDF
肺转移性印戒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马雨霞 孔英君 孙文学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4期687-688,共2页
目的研究胃印戒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介绍1例对肺转移性印戒细胞癌的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以慢性咳嗽患者影像学上支气管周围斑片状阴影及多发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应考虑消化道肿瘤的可能。结论... 目的研究胃印戒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介绍1例对肺转移性印戒细胞癌的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以慢性咳嗽患者影像学上支气管周围斑片状阴影及多发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应考虑消化道肿瘤的可能。结论恶性度极高的黏液细胞型胃癌,可以跳跃转移到肺及纵膈。如果慢性咳嗽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增多时,应尽早行肿瘤标记物及内窥镜的检查,以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印戒细胞癌 肺转移 慢性咳嗽 嗜酸细胞增多
下载PDF
初诊时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15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明月 刘沁华 +1 位作者 丁刚 吴燕明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1193-1196,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伴嗜酸粒细胞(EOS)增多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18年7月收治的1例及国内外近5年文献报道确诊的14例伴EOS增多的PTCL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目的探讨伴嗜酸粒细胞(EOS)增多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18年7月收治的1例及国内外近5年文献报道确诊的14例伴EOS增多的PTCL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15例病人中高龄者多见,Ann Arbor分期晚,结外有多处组织侵犯,大多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位于中高危组。除1例失访外,化疗组(n=12)总生存时间[10.00(6.50,32.13)个月]与对症治疗组(n=2)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1.00个月,14.0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方案化疗组(n=10)总生存时间[10.00(7.50,26.37)个月]与二线方案化疗组(n=2)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50个月,50.0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与二线方案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40%比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EOS增多的PTCL病人临床上较为罕见,极易误诊和漏诊,远期预后不佳。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PTCL诱导缓解后的巩固治疗可大幅度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相较于单纯化疗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嗜酸粒细胞增多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下载PDF
36例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伟华 王春燕 +5 位作者 罗群 顾莹莹 谢佳星 夏亭亭 张清玲 张筱娴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探讨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PLC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及预后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住院的PLC... 目的探讨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PLC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及预后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住院的PLCH患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Muller评分法进行评分,对结节状病灶、囊状病变及肺间质性病变的HRCT评分进行比较。根据患者第1次行气管镜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是否获得阳性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阳性组(11例)和阴性组(8例);根据确诊PLCH的肺病理中浸润组织的嗜酸粒细胞的量分为两组: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组(18例)和较少嗜酸粒细胞浸润组(13例);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32例)和死亡组(4例)。对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36例PLCH患者发病中位年龄27.50(19.50,36.75)岁,55.56%(20/36)的患者出现过自发性气胸,36例PLCH患者的HRCT总评分平均数为(6.71±2.84)分;结节状病灶、囊状病变及肺间质性病变的HRCT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67(0.67,4.33)分、3.67(1.75,4.33)分和0.00(0.00,1.92)分,且三者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000,P<0.001)。囊状病变HRCT评分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econd,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呈负相关(分别为:rs=-0.527,P=0.008;rs=-0.440,P=0.032)。19例患者进行TBLB,57.89%(11/19)第1次进行TBLB阳性组单次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 of 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single breath method,DLCO SB%pred)平均值为(75.19±11.91)%,明显优于阴性组[(55.43±1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9,P=0.032);阳性组肺间质性病变HRCT评分均为0.00分,明显低于阴性组[4.50(0.00,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2,P=0.020)。确诊的PLCH肺病理组织中,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组有61.11%(11/18)发现结节病灶,明显多于较少嗜酸粒细胞浸润组(15.38%)(Fisher精确概率法,P=0.025)。4例(11.11%,4/36)患者死亡,死亡组(100.00%)为多系统受累的PLCH,明显多于存活组(31.25%,1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7)。结论对于气胸为主要临床表现、囊状及结节状病变为主要影像学改变和/或伴有多系统受累的患者需考虑PLCH的可能;对于怀疑PLCH患者如弥散功能较好、HRCT中无间质性病变的表现,建议可尝试行TBLB确诊;多系统受累为预后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气胸 嗜酸粒细胞增多 病理学 呼吸功能试验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18
作者 裴宇 万军 《基层医学论坛》 2018年第1期126-127,共2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良性血管性损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曾被称为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假性化脓性肉芽肿、炎症性动脉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等。我院收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良性血管性损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曾被称为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假性化脓性肉芽肿、炎症性动脉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等。我院收治了1例ALHE患者,经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内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呈立方形,胞浆红染,可见空泡,间质中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最终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本文通过对此例病例的临床情况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临床 病理 分析
下载PDF
青少年特应性皮炎血清维生素D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19
作者 郝树媛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青少年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特应性皮炎(AD)患者102例为A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维生素D值及水平分布情况;根据特应性皮炎...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青少年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特应性皮炎(AD)患者102例为A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维生素D值及水平分布情况;根据特应性皮炎评分指数(SCORAD)将AD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值、总IgE(TIgE)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结果 AD组与对照组在维生素D水平分布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8,P=0.257)。AD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18.43±3.73)μg/L比(19.47±3.27)μg/L,t=2.112,P=0.036],维生素D缺乏、不足、足够的25-(OH)D3分别为(11.11±1.65)μg/L、(17.49±1.69)μg/L、(21.73±1.17)μg/L,对照组分别为(12.86±1.47)μg/L、(17.55±1.34)μg/L、(22.05±1.32)μg/L,AD组中维生素D缺乏的水平低于对照组维生素D缺乏的水平(t=2.588,P=0.017),在维生素D不足及足够的水平上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中轻度40例、中度29例及重度33例,三组患者的血清25-(OH)D3值、TIgE及外周血E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15、35.813、31.285,均P<0.01)。重度组血清25-(OH)D3低于轻度组(t=3.640,P<0.01),但重度组与中度组及中度组与轻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IgE和外周血EOS%上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t=8.318、8.788,均P<0.01;t=4.322、4.784,均P<0.01);血清25-(OH)D3值与TIgE水平(r=-302,P<0.01)及外周血EOS%(r=-508,P<0.01)呈负相关。结论 青少年AD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低维生素D水平与高TIgE及EOS%有相关性,且AD的严重程度和血清维生素D降低、TIgE水平及外周血EOS%升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青少年 维生素D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总免疫球蛋白E 嗜酸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以骨髓增殖性肿瘤为首发表现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枫煜 裴强 +1 位作者 王启 姚翔媚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2373-2376,2379,共5页
目的探讨以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为首发表现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例以MPN为首发表现的T-LBL患者合并AML的诊治过程,包括病史及入院检查、诊断思路、病理及细胞遗传学检测、治疗及... 目的探讨以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为首发表现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例以MPN为首发表现的T-LBL患者合并AML的诊治过程,包括病史及入院检查、诊断思路、病理及细胞遗传学检测、治疗及疗效等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初诊考虑为MPN,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T-LBL,经联合化疗获得部分疗效,后合并AML。结论T-LBL的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病理诊断仍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需全面分析临床表现,予以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合并AML者罕见,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急性髓系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p11骨髓增生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