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Granites and Gabbros in the Erguna Region,NE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rguna Massif 被引量:21
1
作者 Shuo Zhao Wenliang Xu +2 位作者 Wei Wang Jie Tang Yihan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841-853,共13页
Zircon U-Pb ages, Hf isotope data and whole-roc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for the Middle to Late Ordovician gabbros and granites in the Erguna Massif, NE China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Zircon U-Pb ages, Hf isotope data and whole-roc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for the Middle to Late Ordovician gabbros and granites in the Erguna Massif, NE China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petrogenesis of these rocks and the Early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assif were discussed. Zircons from the granites and gabbros are of magmatic origin based on their cathodoluminescence(CL) images. The 206Pb/238 U ages obtained from 20 spots on zircons from the granites range from 446±9 to 464±10 Ma, yielding a weighted mean age of 455±10 Ma; and 16 spots on zircons from the gabbros range from 465±10 to 466±7 Ma, yielding a weighted mean age of 465±2 Ma. Chemically, the Late Ordovician granites in the Erguna Massif are weakly peraluminous and similar to A-type granites. The granites and gabbros are all enriched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e.g., Rb, K), and depleted in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e.g., Nb, Ta, and Ti); they all exhibit marked negative Eu anomalies. Their zircon εHf(t) values range mainly from +1.86 to +6.21(for the granites) and +1.39 to +3.89(for the gabbros), except for one spot with a value of-0.27(for a gabbro). The TDM1 ages for the gabbros and TDM2 ages for the granites vary from 928 to 1 091 Ma and from 1 287 to 1 675 Ma, respectiv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imary magma of the granites could have been deriv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Mesoproterozoic newly accreted crustal material, whereas the primary magma of the gabbros origin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a depleted mantle wedge that had been metasomatized by fluids derived from a subducted slab. These Middle-Late Ordovician granites and gabbros constitute a typical bimodal igneous rock association, implying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that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post-colli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Erguna and Xing'an massifs in the early Early Pale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guna massif Ordovician magmatism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tectonic implication.
原文传递
Crustal accretion and reworking processes of micro-continental massifs within orogenic belt:A case study of the Erguna Massif,NE China 被引量:10
2
作者 SUN ChenYang TANG Jie +2 位作者 XU WenLiang LI Yu ZHAO Shu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256-1267,共12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Mesozoic granitoids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NE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Mesozoic granitoids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NE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the accretion and reworking processes of continental crust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and shedding light on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Based on the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the Mesozoic granitic magmatisms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Early-Middle Triassic(249–237 Ma), Late Triassic(229–201 Ma), Early-Middle Jurassic(199–171 Ma), Late Jurassic(155–149 Ma), and Early Cretaceous(145–125 Ma).The Triassic to Early-Middle Jurassic granitoids are mainly I-type granites and minor adakitic rocks, whereas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granitoids are mainly A-type granites. This change in magmatis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ic plate and subsequent collision and crustal thickening, followed by post-collision extension.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crustal accretion of the Erguna Massif occurred in the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ZirconεHf(t) values increase gradually over time, whereas two-stage model(TDM2) ages decrease throughout the Mesozoic. The latter result indicates a change in the source of granitic magmas from the melting of ancient crust to more juvenile crust. Zircon εHf(t)values also exhibit spatial variations, with values decreasing northwards, whereas TDM2 ages increase. This pattern suggests that,movi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ere is an increasing component of ancient crustal material within th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Erguna Massif. Even if at the same latitude, the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also inconsistent. These results reveal lateral and vertical heterogeneities in th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Erguna Massif during the Mesozoic, which we use as the basis of a structural and tectonic model for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ogenic belt The erguna massif Crustal accretion and reworking MESOZOIC GRANITOIDS Hfisotope
原文传递
Discovery of the Early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northern margin ofthe Erguna massif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75
3
作者 WU Guang SUN Fengyue +4 位作者 ZHAO Caisheng LI Zhitong ZHAO Ailin PANG Qingbang LI Guangy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3期2733-2743,共11页
The Luoguhe intrusion, located in Mohe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mon-zogranite, quartz diorite and granodiorite, with minor dio-rite, tonalite, quartz monzo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syeno-gr... The Luoguhe intrusion, located in Mohe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mon-zogranite, quartz diorite and granodiorite, with minor dio-rite, tonalite, quartz monzo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syeno-granite and alkali-feldspar granite. The intrusion can bedivided into two lithological units, i.e. quartz diorite andmonzogranite units, with affinities to high-K calc-alkalineseries. The quartz diorite unit (SiO2: 54.79%―58.30%Na2O/CaO: 0.79―1.53 and Shand index: 0.77―0.82) belongsto metaluminous rocks. And the monzogranite unit (SiO2:65.29%―66.45%, Na2O/CaO: 1.73―3.43 and Shand index<1.05) can be considered as weakly peraluminous rocks. Theintru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E abundance (∑REE =180.2―344.3 μg/g), medium-strong negative Eu anomalies(δ Eu = 0.33―0.82), weak REE fractionation [(La/Yb)N =4.12―10.45], enrichments in Rb, Th, U, K, La, Ce, Nd, HfZr and Sm, but strong depletions of Ba, Nb, Ta, Sr, P and Ti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REE and trace el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intrusion was formed in a transitional tectonicsetting from compressional to extensional regime, which canbe classified as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s. SHRIMP U-Pbzircon analyses yield ages of 517±9 and 504±8 Ma for thequartz diorite and monzogranite units, respectively. The dis-covery of Early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thenorthern margin of the Erguna massif indicates that thenorthern branch of Paleo-Asian Ocean between Siberianplate and Erguna massif was closed in the Early Paleozoicand the Salair orogeny ended ca. 500 Ma a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U-PB测年 早古生代 地球化学 地质学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李强 程学芹 +5 位作者 王艳凯 李志敏 刘洪章 杨宁 申晋青 罗善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74,共20页
额尔古纳地块出露的早古生代岩浆岩的成因、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恢复额尔古纳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取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地区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进行了岩石学研究和锆石U-Pb年代学及岩... 额尔古纳地块出露的早古生代岩浆岩的成因、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恢复额尔古纳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取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地区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进行了岩石学研究和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表明杂岩体的岩石类型以角闪辉长岩和辉长岩为主,少见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辉石岩、橄榄辉长岩等中性岩和超基性岩。测年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的成岩年龄为479.2±2.1 Ma,表明该杂岩体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地球化学组成上,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SiO_(2)含量介于40.74%~54.95%,Fe_(2)O_(3)^(T)含量为3.99%~14.66%,MgO含量介于3.36%~17.78%,Mg^(#)值为47~79,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δEu=0.77~2.06,相对富集Rb、Ba、U、K、Pb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放射性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俯冲带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岩浆来源于以俯冲流体交代为主、沉积物熔体交代为辅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源区以含尖晶石的石榴二辉橄榄岩为主,少量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区域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表明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形成于大陆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和额尔古纳地块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额尔古纳地块 盘古河上游 早古生代 中基性杂岩体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成因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的记录:额尔古纳地区八大关变质杂岩的证据 被引量:29
5
作者 曾维顺 周建波 +2 位作者 董策 曹嘉麟 王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48-1960,共13页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明,3个样品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Th/U(0.13~1.42),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2个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形成时代分别为210±2Ma、214±2Ma,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年龄为203±3Ma;样品中同时存在~501Ma和~795Ma的捕获/继承锆石。上述结果显示八大关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新元古代,而捕获锆石则显示与东北其它地块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八大关杂岩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CNK=0.86~1.05,A/NK=1.53~1.97,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6~31,Eu弱亏损(Eu/Eu*=0.50~1.01),具有较高的Sr含量(在378×10-6~598×10-6之间)及低的Yb含量(在0.71×10-6~3.50×10-6之间);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Ba、K及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Ce及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八大关杂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因此,八大关杂岩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三叠纪晚期南向俯冲提供了关键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八大关杂岩 额尔古纳地块 蒙古-鄂霍次克洋
下载PDF
中国东北额尔古纳地块新太古代岩浆事件——钻孔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测年证据 被引量:36
6
作者 邵军 李永飞 +2 位作者 周永恒 王宏博 张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373,共10页
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岩石时代与构造属性一直颇受争议。笔者对额尔古纳地块南部比列亚铅锌多金属矿区ZK6301钻孔226m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心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测试结果显示,24个测试点的数据均在谐和线上,207Pb/206Pb年龄包括4个不... 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岩石时代与构造属性一直颇受争议。笔者对额尔古纳地块南部比列亚铅锌多金属矿区ZK6301钻孔226m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心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测试结果显示,24个测试点的数据均在谐和线上,207Pb/206Pb年龄包括4个不同年龄区段,分别为:2 549~2 56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 555±19)Ma,MSWD=0.17,n=3),2 596~2 624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 606±17)Ma,MSWD=0.032,n=17),2 688~2 715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 702±18)Ma,MSWD=0.70,n=3),2 786Ma(n=1)。通过锆石的Th,U质量分数与Th/U值分析,207 Pb/206 Pb年龄((2 606±17)Ma)代表了该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207Pb/206Pb年龄((2 549~2 562)Ma)很可能代表了构造热事件的作用年龄;本次报道的岩石结晶年龄,揭示了额尔古纳地块上存在新太古代的结晶基底。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可知,额尔古纳地块上该期变质结晶基底可能在该地块的南、北部均有分布,并且得尔布干断裂可能并非该地块的南部边界。综合分析前寒武纪古老地块的演化历史可得出,额尔古纳地块经历了全球大陆构造旋回演化的完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新太古代 得尔布干断裂 比列亚铅锌多金属矿区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6
7
作者 赵硕 许文良 +3 位作者 王枫 王伟 唐杰 张一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9-573,共15页
本文拟在研究区确定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岩浆活动的角度制约额尔古纳地块的构造属性,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侵入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区内6个代表性侵入岩中的锆石大... 本文拟在研究区确定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岩浆活动的角度制约额尔古纳地块的构造属性,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侵入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区内6个代表性侵入岩中的锆石大部分呈自形一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的特点,暗示其为岩浆成因。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及本文测年结果,可将额尔古纳地块上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划分为七期:①~927Ma的碱长花岗岩;②~890Ma的二长花岗岩;③~851Ma的正长花岗岩;④~830Ma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⑤~790Ma的双峰式火成岩(包括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⑥~762Ma的花岗闪长岩;⑦~737Ma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这些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发现表明额尔古纳地块上存在前寒武纪地质体。结合全球岩浆构造热事件,可以判定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应是对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响应,并且这些岩浆事件可以同图瓦一蒙古地块和中蒙古地块上发育的同期岩浆事件相对比,这暗示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这些微陆块具有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新元古代 岩浆作用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部得耳布尔铅锌银矿床闪锌矿Rb-Sr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岩 吕骏超 +3 位作者 张德宝 周永恒 邵军 王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3-904,共12页
得耳布尔铅锌银矿床产出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中部,得尔布干断裂西北侧。矿石呈角砾状、团块状产出,尤以闪锌矿粗大集合体与方铅矿伴生为特征。本次研究在对矿石开展矿相学研究基础上,选取成矿早阶段未遭受构造活动影响的8件闪锌... 得耳布尔铅锌银矿床产出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中部,得尔布干断裂西北侧。矿石呈角砾状、团块状产出,尤以闪锌矿粗大集合体与方铅矿伴生为特征。本次研究在对矿石开展矿相学研究基础上,选取成矿早阶段未遭受构造活动影响的8件闪锌矿样品进行Rb-S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8件样品^(87)Rb/^(86)Sr和^(87)Sr/^(86)Sr同位素比值分别在0.0824~8.957和0.712 902~0.730 753之间,二者之间具线性关系,8件样品构成等时线年龄为(144±13)Ma,剔除2件偏离等时线较远样品数据后,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41.6±1.9)Ma(MSWD=1.8)。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额尔古纳地块内其他铅锌银矿床时代基本一致。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成矿作用直接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过程,造山带后碰撞阶段局部拉伸环境引发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浅成岩浆侵入活动,得耳布尔铅锌银矿床的形成与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闪锌矿 RB-SR同位素年龄 地质意义 得耳布尔铅锌银矿床 额尔古纳
下载PDF
黑龙江三十二站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8
9
作者 侯晓光 叶松青 +4 位作者 杨言辰 李向文 晋海滨 李明飞 郝宇杰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92-504,共13页
三十二站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部额尔古纳隆起北东端上黑龙江断陷盆地边缘。矿体赋存于二十二站组中粒砂岩-泥质岩中,岩浆岩以闪长玢岩、花岗岩为主,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内共发现9条矿化蚀变带,10条金矿体,矿体长600~1 290 m,... 三十二站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部额尔古纳隆起北东端上黑龙江断陷盆地边缘。矿体赋存于二十二站组中粒砂岩-泥质岩中,岩浆岩以闪长玢岩、花岗岩为主,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内共发现9条矿化蚀变带,10条金矿体,矿体长600~1 290 m,宽1.86~5.70 m,金品位(1.31~2.44)×10-6。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区内花岗岩为造山类花岗岩,具与俯冲带有关的陆缘环境或岛弧构造环境特征。闪长玢岩具有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岩的特征;二十二站组砂岩具有大陆岛弧的构造环境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认为在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早期,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于西伯利亚板块下部,二十二站组砂岩中的金元素初次富集,并为成矿提供有利空间。晚侏罗世后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流体与地幔相互作用,导致地幔金属硫化物被氧化分解带至地表浅部,最后在成矿有利部位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二站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上黑龙江断陷盆地 额尔古纳地块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宏达 金胜 +5 位作者 魏文博 高锐 侯贺晟 韩江涛 韩松 刘国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4-574,共11页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中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横过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中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横过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两块体结合带附近的深部电性结构,进而为该区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电性依据.本文通过对剖面测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并对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计算与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TE+TM模式的数据做了二维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额尔古纳地块东缘、碰撞拼合带和兴安地块西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岩浆岩,代表其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而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中下地壳的高导体反映其地壳非刚性的特点,可能形成于后期伸展环境;拼合带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高导体并与上地幔高导体相连,指示出地幔物质上升的通道,反映出地幔物质的上升作用可能是后期构造伸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兴安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地幔上升通道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玻乌勒山地区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华本 刘玉 +4 位作者 郑吉林 梁中恺 王晓勇 唐雪峰 苏燕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2-356,共15页
对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玻乌勒山地区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和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讨论额尔古纳地块的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关系。斜长角闪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核边结... 对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玻乌勒山地区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和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讨论额尔古纳地块的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关系。斜长角闪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核边结构,获得核部年龄904±4Ma和边部年龄803~886Ma;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呈自形-半自形,发育岩浆成因的振荡环带,U-Pb年龄为915±3Ma,表明其形成于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SiO_2=61.85%~67.63%,Mg~#=36.9-47.9,Na_2O+K_2O=4.21%~9.29%,A/CNK=0.89~1.01,属于偏铝质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具弱的Eu负异常、低的初始Sr比值和正的ε_(Nd)(t)值,暗示片麻状花岗岩为年轻的初生地壳物质熔融形成。斜长角闪岩贫硅、Mg~#较高,Ni、Cr、Co含量较高,Zr/Hf、Nb/Ta和Th/U值低,具有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相似,具有亏损地幔性质,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记录了消减带岩浆作用的信息,表明其为活动大陆边缘经过岛弧岩浆抽提的亏损地幔源区发生重新熔融形成。结合区域上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纪录,认为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早期岩浆事件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响应,后期变质事件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片麻状花岗岩 额尔古纳地块 新元古代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硕 张进 +5 位作者 李锦轶 许文良 曲军峰 刘建峰 郑荣国 葛茂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7-767,共11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数据,以明确其形成时代,进而为准确厘定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提供新的证据,并进一步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内分别采自满归岩体和莫尔道嘎岩体的2... 本文首次报道了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数据,以明确其形成时代,进而为准确厘定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提供新的证据,并进一步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内分别采自满归岩体和莫尔道嘎岩体的2个代表性样品中的榍石呈菱形自形-半自形晶,不具有变质榍石特有的杏仁孔或孔洞特征,暗示其为岩浆成因。对原生榍石的定年结果显示,满归岩体和莫尔道嘎岩体数据点的线性拟合性均较好,拟合线下交点年龄分别为873±22 Ma和783±31 Ma,均与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872±18Ma和789±17 Ma)相一致。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原定为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最早期岩浆作用产物的满归岩体实际形成于~850 Ma,而非前人认为的957~927 Ma;莫尔道嘎岩体形成于~790 Ma,也并非前人认为的~762 Ma。综合校正后的岩体年龄以及近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现阶段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期次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915~905 Ma、~847 Ma、818~808 Ma、~792 Ma和~73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新元古代 岩浆作用 榍石U-Pb年龄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太平川巨斑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孙立新 任邦方 +1 位作者 赵凤清 彭丽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122,共9页
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莫尔道嘎—太平川一带分布有大量的新元古代巨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形成的确切时代及成因尚不清楚。笔者等运用LA-ICP-MS技术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锆石U-Pb年龄结果揭示太平川巨斑状花岗岩... 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莫尔道嘎—太平川一带分布有大量的新元古代巨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形成的确切时代及成因尚不清楚。笔者等运用LA-ICP-MS技术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锆石U-Pb年龄结果揭示太平川巨斑状花岗岩形成时代为791.4Ma。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εHf(t)为1.4~6.4,均>0,反映亏损地幔来源新生地壳物质在花岗岩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锆石Hf单阶段的模式年龄tDM为1.09~1.28Ga,与岩石的形成时间791.4Ma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表明该区花岗岩的母岩来自具有较长地壳滞留时间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额尔古纳已有的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资料,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曾发生过地壳增生事件,存在1.09~1.28Ga的中元古代晚期增生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川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额尔古纳地块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七一牧场北山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龙升 林芳梅 +3 位作者 姬祥永 冀春雨 张朋 于文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2,共9页
内蒙古七一牧场北山矿床是近年来在额尔古纳地块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银铅锌矿床。本文在野外地质勘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矿床银铅锌矿体赋存于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安山质火山岩和... 内蒙古七一牧场北山矿床是近年来在额尔古纳地块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银铅锌矿床。本文在野外地质勘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矿床银铅锌矿体赋存于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安山质火山岩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受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其形成与晚侏罗世花岗斑岩、钾长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成矿作用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随着赋矿深度的增加,成矿元素呈现出Pb→Pb、Zn、Ag→Zn(Cu)的变化特点。结合硫、铅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应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与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超浅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银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中低温热液脉型 银铅锌矿床 七一牧场北山矿床 额尔古纳地块 内蒙古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八卡地区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15
作者 迟瀚韬 密文天 +4 位作者 席忠 白泳 武景龙 辛杰 王安迪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83-392,共10页
通过对额尔古纳八卡地区酸性侵入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八卡区内5个代表性的酸性侵入岩体中的锆石大部分为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岩浆作用集中于3个阶段。其包括:1)新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正长花岗岩加权平... 通过对额尔古纳八卡地区酸性侵入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八卡区内5个代表性的酸性侵入岩体中的锆石大部分为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岩浆作用集中于3个阶段。其包括:1)新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正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798 Ma±6 Ma,其形成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构造背景有关;2)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岩浆活动,岩石年龄介于238~267 Ma,结合花岗岩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造山后环境;3)花岗岩的138 Ma±1 Ma、137 Ma±2 Ma岩体年龄显示了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存在,该岩浆事件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额尔古纳地块 地质年代学 岩浆岩 构造环境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与微陆块构造属性:来自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28
16
作者 赵硕 许文良 +2 位作者 唐杰 李宇 郭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03-1829,共27页
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便对其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历史与微陆块构造属性给予制约.所测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CL图像特征和Th/U比值(O.17-1.46)显示其为岩浆... 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便对其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历史与微陆块构造属性给予制约.所测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CL图像特征和Th/U比值(O.17-1.46)显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并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以判定额尔古纳地块上至少存在-929Ma、-887Ma、-850Ma、-819Ma、-792Ma、-764Ma和-738Ma岩浆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887Ma花岗岩为一套后碰撞花岗岩类;而850-737Ma花岗质岩石整体上属于A-型花岗岩,也有部分岩体(漠河、阿木尔、碧水和室韦岩体)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反映这些花岗岩的源区既有中一新元古代(TnMz-884-1563Ma)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伴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也有残留的古老中基性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区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对比新元古代全球构造热事件,认为额尔古纳地块上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地壳响应:927-880Ma的岩浆作用应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造山的产物;而850-737Ma的岩浆作用应是对Rodinia超大陆快速裂解的记录.通过岩浆事件对比发现,额尔古纳地块与邻近的西伯利亚南缘微陆块(如中蒙古地块和图瓦地块)具有亲缘性,而与塔里木板块和华南板块至少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明显区别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新元古代 岩浆作用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构造属性.
原文传递
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基底构造特征:来自灵泉盆地的启示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丽 刘永江 +7 位作者 冯志强 李伟民 温泉波 梁琛岳 郇恒飞 孟婧瑶 周建平 阳正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29-2242,共14页
灵泉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表明灵泉盆地两侧重力低异常区主要为侏罗-白垩系断陷区,中部主要为基底隆起区.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向上延拓处理,结果发现深部地质体具有"东、西深,中间浅"分布特征;剩余重力异常也说明中部局部重力... 灵泉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表明灵泉盆地两侧重力低异常区主要为侏罗-白垩系断陷区,中部主要为基底隆起区.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向上延拓处理,结果发现深部地质体具有"东、西深,中间浅"分布特征;剩余重力异常也说明中部局部重力高主要反映基底隆起,东部和西部局部重力低主要反映侏罗-白垩系断陷.灵泉盆地基底断裂早期以北东向为主,晚期发育北西向断裂,区内还有早期近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存在.将灵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为西部断陷区、中部隆起区和东部断陷区之后发现,灵泉盆地实际上是个相对隆起而不是断陷盆地,这是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作用的结果,额尔古纳地块上的其他中生代火山岩盆地普遍具有这种模式,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盆地基底总体上具有"南深北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灵泉盆地 重力异常 基底构造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额尔古纳地块早-中三叠世安山岩的发现及其对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的指示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强 程学芹 +6 位作者 陈伟 刘洪章 张涛 张建珍 贾立民 杨宁 刘腾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68-2785,共18页
安山岩与俯冲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对安山岩的研究可以获得俯冲作用发生时代及相关俯冲过程的重要信息.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之上凤水山地区早-中三叠世安山岩的岩石学特征、锆石U-Pb年龄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以揭示该地区蒙... 安山岩与俯冲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对安山岩的研究可以获得俯冲作用发生时代及相关俯冲过程的重要信息.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之上凤水山地区早-中三叠世安山岩的岩石学特征、锆石U-Pb年龄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以揭示该地区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的初始过程.凤水山地区安山岩的锆石多数呈自形-半自形短柱状、粒状,具有典型的震荡生长环带和高Th/U(0.23~1.34)比值,暗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锆石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分别形成于251±2 Ma和243±2 Ma,分属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表明凤水山地区存在早中生代安山岩.这些早中生代安山岩的SiO_(2)含量介于53.52%~60.38%,Al_(2)O_(3)含量介于16.17%~17.41%,Fe_(2)O_(3)T含量为5.55%~8.93%,MgO含量介于1.96%~5.97%,TiO_(2)含量介于0.97%~1.67%,全碱(K_(2)O+Na_(2)O)含量为5.60%~8.05%,Na_(2)O/K_(2)O比值为1.23~2.51,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86~0.97,具有较高的Mg#值(47~75),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样品富集Rb、Ba、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微弱的负Eu异常(δEu=0.74~0.99),与俯冲带大陆边缘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凤水山地区早中生代安山岩岩浆可能起源于幔源玄武质岩浆与壳源硅质熔体的混合作用,而幔源玄武质岩浆起源于俯冲板片沉积物或沉积物熔体改造的富集地幔,可能与前人提出的MASH(melting,assimilation,storage and homogenization)过程一致.因此,研究区三叠纪安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相关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额尔古纳地块 早-中三叠世安山岩 锆石U-PB年龄 蒙古-鄂霍茨克洋 岩石成因 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额尔古纳地块韩家园子‒富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及其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博 王一丁 +1 位作者 文韵琪 韩宝福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16-3333,共18页
额尔古纳地块东缘韩家园子‒富林地区紧邻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其广泛出露的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火成岩对于完善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闭合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韩家园子‒富林地区的中生代火成岩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 额尔古纳地块东缘韩家园子‒富林地区紧邻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其广泛出露的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火成岩对于完善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闭合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韩家园子‒富林地区的中生代火成岩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结果显示韩家园子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96±2 Ma,代表其侵位时代为早侏罗世;富林地区光华组粗安岩锆石U-Pb年龄为122±2 Ma,暗示其结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侏罗世钾长花岗岩为准铝质的I型花岗岩,Mg^(#)值较低(36),Nb/Ta比值(16.55~17.05)接近于原始地幔,暗示岩浆应来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同时,钾长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与典型弧型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一致,结合区域上发育同时代准铝质或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的事实,表明其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至额尔古纳地块有关.相比较下,早白垩世粗安岩具有较低的SiO_(2)含量(59.67%~59.93%)和较高的Mg^(#)值(42~43),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富集Sr,亏损Th,暗示其可能是富集岩石圈地幔重熔的产物.鉴于区域上其他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世钙碱性火山岩呈面状分布的特征,以及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和变质核杂岩的存在,暗示粗安岩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结合区域最新火成岩和沉积岩资料,认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俯冲‒碰撞‒后碰撞作用,其在大兴安岭北部闭合时间应介于晚侏罗世末期和早白垩世早期(约150~14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洋 额尔古纳地块 早侏罗世 早白垩世 火成岩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