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enolic Components from Rhododendron latoucheae Part 5 in the series "Chemical Studies on Ericaceae Plants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g Qi FAN Gen Jin YANG +2 位作者 Wei Min ZHAO Bing Yang DING Guo Wei QIN(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College of Pharmac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7期567-570,共4页
From the leaves of Rhododendron latoucheae (Ericaceae), two new natural phenolic compounds named (+)-rhodolatouchol 1 and isoepirhododendrin 4 were identified. Six other known compounds, (+)-rhododendrol, epirhododend... From the leaves of Rhododendron latoucheae (Ericaceae), two new natural phenolic compounds named (+)-rhodolatouchol 1 and isoepirhododendrin 4 were identified. Six other known compounds, (+)-rhododendrol, epirhododendrin, 4-[3'-O-beta-D-glucopyranosyl-4'-hydroxyphenyl]-2-butanone, 4-(4'-O-beta-D-glucopyranosylphenyl)-2-butanone, benzyl-O-beta-D-glucopyranoside and arbutin were also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dendron latoucheae ericaceae (+)-rhodolatouchol isoepirhododendrin
下载PDF
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慧娟 全伟 +2 位作者 罗娥娥 秦徐杰 华燕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7-332,共6页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pierisformoside F(1)、3-epi-grayanotoxin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3)、asebotoxin-X(4)、pierisformosin B(5)、asebotoxinⅢ(6)、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 C(8)。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马醉木 二萜 pierisformoside F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危害云锦杜鹃的简脉茎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茎蜂科)及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牛耕耘 李东宾 +2 位作者 谭贝贝 徐婧 魏美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1,共7页
【目的】研究宁波地区发现的一种严重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类害虫,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地位,并探讨该类茎蜂多样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经典比较形态学研究法,确定种类名称并判断本种害虫的所属类群。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测... 【目的】研究宁波地区发现的一种严重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类害虫,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地位,并探讨该类茎蜂多样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经典比较形态学研究法,确定种类名称并判断本种害虫的所属类群。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序列特征分析、近缘种遗传距离统计并构建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确定蛀茎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害虫是一个新物种:杜鹃简脉茎蜂Janus dujuan Wei, sp. nov.。杜鹃简脉茎蜂与西藏东部分布的黄腹简脉茎蜂J. xanthus Naito&Smith, 1998近似,但体色和构造与该种均不同。杜鹃简脉茎蜂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7 725 bp,包含全部37个基因。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简脉茎蜂属5个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杜鹃简脉茎蜂与斑翅简脉茎蜂种团的缘斑简脉茎蜂组成单系群,杜鹃简脉茎蜂与已知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简脉茎蜂属种类差距很大,cox1序列的K2P距离为14.7%~21.4%。讨论了茎蜂科茎蜂属和简脉茎蜂属的生物地理特征,推测简脉茎蜂属在东亚南部的多样化可能与本地区杜鹃花科植物的多样化密切相关,茎蜂属的多样化可能与地中海区域以小麦属为主的禾本科植物的高度多样化相关。基于相关文献数据和本文研究,还比较讨论了膜翅目基部不同类群的cox1基因序列的属、种间差异。【结论】蛀茎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害虫新物种为杜鹃简脉茎蜂Janus dujuan Wei, sp. nov.,其形态与黄腹简脉茎蜂J. xanthus Naito&Smith, 1998近似。简脉茎蜂属内条形码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提示该属分类学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推测其在东亚南部的多样化可能与本地区杜鹃花科植物的多样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节茎蜂亚科 线粒体基因组 cox1 中国 杜鹃花科
下载PDF
杜鹃花科质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
4
作者 高文静 李红丽 +1 位作者 宋卫武 王雪芹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8,共9页
为解析杜鹃花科质体基因结构特征,并澄清杜鹃花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Genbank数据库已公开发表的杜鹃花科13属51个物种的质体基因组数据,对其基因组大小、重复序列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重建其系统发育树。... 为解析杜鹃花科质体基因结构特征,并澄清杜鹃花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Genbank数据库已公开发表的杜鹃花科13属51个物种的质体基因组数据,对其基因组大小、重复序列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重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异养类群的质体基因组大小为26~40 kb,自养类群的为150~230 kb,二者差异显著;非杜鹃属物种的基因组大小为150~195 kb,杜鹃属物种的为152~230 kp,二者差异显著。(2)简单重复序列(SSRs)、串联重复序列和散在重复序列在异养和自养类群间、非杜鹃属和杜鹃属物种间差异均显著。(3)杜鹃花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支持率≥95%的分支占总分支数目的87%,杜鹃花科为单系类群,草莓树亚科和水晶兰亚科为姐妹群,二者与鹿蹄草亚科形成的分支为较早分化的类群,越橘亚科和Ericoideae为姐妹群。草莓树亚科除外(仅包括一个种),其余4个亚科均为单系。属级水平,杜鹃属和白珠属为单系,越橘属和水晶兰属不为单系。杜鹃属内部,羊踯躅亚属和常绿杜鹃亚属为姐妹群,二者与杜鹃亚属形成中等支持率的一支,马银花亚属和映山红亚属为姐妹群。(4)杜鹃属19个物种中序列长度≥200 bp的共有单拷贝基因数目为36个,基因的变异率范围为0.81%~11.73%;越橘属12个物种的共有单拷贝基因数目为32个,变异率范围为0~9.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质体基因组 结构特征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蓝莓温室栽培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永军 魏鑫 +3 位作者 孙斌 张舵 刘有春 杨玉春 《北方果树》 2016年第1期19-20,共2页
蓝莓(Blueberry)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spp)浆果类果树。蓝莓作为一种新兴水果,以其独有的营养保健功能和优良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辽宁省露地栽培蓝莓集中在丹东、大连等市,成熟期正值七八月... 蓝莓(Blueberry)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spp)浆果类果树。蓝莓作为一种新兴水果,以其独有的营养保健功能和优良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辽宁省露地栽培蓝莓集中在丹东、大连等市,成熟期正值七八月高温多雨季节,不利于果实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而温室栽培蓝莓可以做到反季生产,避开高温多雨的不利影响,还可拉长蓝莓鲜果供应期,减少病虫危害,提高蓝莓市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温室栽培技术 浆果类果树 营养保健功能 越橘属 VACCINIUM 新兴水果 ericaceae 杜鹃花科 供应期
下载PDF
滇白珠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治针 果德安 +4 位作者 李长龄 郑俊华 小池一男 贾仲华 二阶堂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7-169,共3页
从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根的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分得 10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阿魏酸(Ⅰ),氯原酸(Ⅱ),(+)-儿茶素(Ⅲ),原花色素A_2(Ⅳ),芦丁(Ⅴ),... 从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根的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分得 10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阿魏酸(Ⅰ),氯原酸(Ⅱ),(+)-儿茶素(Ⅲ),原花色素A_2(Ⅳ),芦丁(Ⅴ),槲皮素(Ⅵ),水杨酸(Ⅶ),香草酸(Ⅷ),2,5-二羟基苯甲酸(Ⅸ)和原儿茶酸(Ⅹ)。其中Ⅳ为杜鹃花科植物中首次报道,其它9个化合物为白珠树属植物中首次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滇白珠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柳叶金叶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黄相中 刘悦 +2 位作者 庾石山 胡友财 屈晶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99-603,共5页
目的:研究柳叶金叶子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柳叶金叶子根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鼠李糖苷... 目的:研究柳叶金叶子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柳叶金叶子根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鼠李糖苷(2),槲皮素-3-O-阿拉伯呋喃糖苷(3),(-)-表儿茶素(4),proanthocyanidin A-2(5).procyanidin B-2(6),(-)-isolariciresinol-2a-O-β-D—xylopyranoside(7),lyoniside(8),sitosteryl-3β-glucoside-6’-O-palmitate(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二十八烷酸(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柳叶金叶子 黄酮 木脂素
下载PDF
杜鹃花科木藜芦烷类毒素的化学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汪礼权 秦国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7年第4期82-90,共9页
本文综述了杜鹃花科木藜芦烷类毒素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杜鹃花科 木藜芦烷类毒素 生物活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杜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邱桂华 左文健 +1 位作者 王金辉 李铣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6年第6期18-20,25,共4页
目的对杜香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层析、聚酰胺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运用UV、MS、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萜醇(taraxerol,1),熊果酸(ursolicacid,... 目的对杜香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层析、聚酰胺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运用UV、MS、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萜醇(taraxerol,1),熊果酸(ursolicacid,2),熊果醇(uvaol,3),角鲨烯(squalene,4),大戟醇乙酰酯(eupholacetate,5),4′,7-二甲氧基-洋芹素(4′,7-dimethylapigenin,6),槲皮素(quercetin,7),山奈酚(kaempferol,8),棉花皮素(gossypetin,9),正十一烷(hendecane,10),正庚烷(n-heptane,11),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0、11为首次从杜香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香 地上部分 化学成分 杜鹃花科
下载PDF
云南透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扶教龙 谭昌恒 +3 位作者 谭俊杰 陈佳佳 邱业先 朱大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1,共4页
从云南透骨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番石榴苷(2),滇白珠甲苷(3),槲皮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木糖苷(5),五味子苷(6)(,–)-表儿茶素(7),异槲皮... 从云南透骨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番石榴苷(2),滇白珠甲苷(3),槲皮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木糖苷(5),五味子苷(6)(,–)-表儿茶素(7),异槲皮苷(8),金鸡纳素Ia(9),熊果酸(10)和2,5-双-(β-苯乙基)苯酚(11)。其中化合物1、2、9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1是首次报导的天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透骨草 杜鹃花科 化学成分
下载PDF
FTIR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杜鹃花植物鉴别分类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罗庇荣 刘刚 +4 位作者 时有明 张玉宾 周继国 周湘萍 桑林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杜鹃花科植物不同属及亚属鉴别分类。测试了杜鹃花科植物1个属3个亚属4类植物28个叶子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4类杜鹃花植物红外光谱表现出微小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统计方法对28个叶子...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杜鹃花科植物不同属及亚属鉴别分类。测试了杜鹃花科植物1个属3个亚属4类植物28个叶子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4类杜鹃花植物红外光谱表现出微小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统计方法对28个叶子样品的光谱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排序图能够正确对样品分类。研究揭示FTIR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用来鉴别分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杜鹃花科植物 亚属 主成分分析 鉴别分类
下载PDF
马醉木叶的酚性化学成分(英文)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广民 王玉波 +1 位作者 汪礼权 秦国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4-290,共7页
为了研究马醉木(Pieris japonica)叶的化学成分,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所得成分用各种波谱特别是一维和二维NMR进行结构测定,最后分离鉴定出8种酚性成分(1-8),其中erythrosyringoylglycerol 4-O-β-D-glucos... 为了研究马醉木(Pieris japonica)叶的化学成分,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所得成分用各种波谱特别是一维和二维NMR进行结构测定,最后分离鉴定出8种酚性成分(1-8),其中erythrosyringoylglycerol 4-O-β-D-glucoside(1)、1-(2-β-D-glucopyranoxyl-4-methoxyl-6-hydroxyphenyl)-3-hydroxyl-1-propanone(3)、erythro-1-(4-hydroxyl-3-methoxyphenyl)-2-[4-(3-β-D—glucopyranoxypropyl)-2,6-dimethoxyphenoxy]-1,3-propanediol(4)为3种新化合物,其余5种已知化合物syringoylglycerol 8-O-β-D—glucoside(2)、magnoleninC(5)、syringaresinolmono-β-D-glucoside(6)、3-(4-hydroxyl-3-methyphenyl)-1-propanol-1-O-β-D—glucoside(7)和3,5-dimethoxyl-4-hydroxybenzylalcohol4-O-β-D—glucoside(8)为该植物中首次报道,化合物1和2在体外试验中显著抑制T和B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醉木 杜鹃花科 酚性葡糖苷 免疫抑制活性
下载PDF
樟叶越桔ITS序列及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尹继庭 孙浩 +1 位作者 丁勇 赵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7,共6页
2012年首次对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樟叶越桔原变种6’-O-咖啡酰熊果苷高产株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BLAST同源搜索,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了与其亲缘关系接近的越桔属8个种(或变种)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它们... 2012年首次对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樟叶越桔原变种6’-O-咖啡酰熊果苷高产株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BLAST同源搜索,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了与其亲缘关系接近的越桔属8个种(或变种)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与GenBank登记的长尾叶越桔(变种)和樟叶越桔ITS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显然属于种内变异水平。参试样本与长尾叶越桔(变种)和樟叶越桔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分别为0.008和0.010。研究结果将为寻找6’-O-咖啡酰熊果苷高产性状的近缘替代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樟叶越桔 6'-O-咖啡酰熊果苷 内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滇白珠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治针 果德安 +4 位作者 李长龄 郑俊华 小池一男 贾仲华 二阶堂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7-250,共4页
从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Franch.)Rehd.根的石油醚部分分得 10个化合物,其中8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β-乙酰谷甾醇(Ⅰ),3β-乙酰基-12,25-... 从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Franch.)Rehd.根的石油醚部分分得 10个化合物,其中8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β-乙酰谷甾醇(Ⅰ),3β-乙酰基-12,25-二烯-达玛烷(Ⅱ),3β-乙酰氧基-20(29)-羽扇烯-28-醛(Ⅲ),3β-乙酰齐墩果酸(Ⅳ),β-谷甾醇(Ⅴ),熊果酸(Ⅵ),豆甾醇(Ⅶ)和3β-羟基-20(29)-羽扇烯-28-醛(Ⅷ)。其中Ⅱ为杜鹃花科植物中首次发现的达玛烷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Ⅰ、Ⅲ、Ⅷ为杜鹃花科植物中首次报道,其它4个化合物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滇白珠 化学成分 乙酰谷甾醇 熊果酸
下载PDF
杜香提取物抑制荷瘤H22小鼠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海军 孙晋民 贾兰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743-3744,共2页
目的探讨杜香提取物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杜香提取物—熊果酸,将其作用于H22荷瘤小鼠模型,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剂量分别为0.25、0.5、1.0 mg/kg的熊果酸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5.93%、44.39%和65.56%... 目的探讨杜香提取物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杜香提取物—熊果酸,将其作用于H22荷瘤小鼠模型,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剂量分别为0.25、0.5、1.0 mg/kg的熊果酸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5.93%、44.39%和65.5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杜香提取物熊果酸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香提取物 杜香属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金叶子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蓉涛 李晋玉 +2 位作者 王京昆 朱兆云 孙汉董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71,共7页
从金叶子(Craibiodendron yunnanense W.W.Smith)叶部分的70%丙酮提取液中共分离得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sebotoxin-III (1),grayanotoxin-XVIII (2),leucothol A (3),proA-4 (4),槲皮素-3-O-β-半乳吡喃糖苷(5),槲皮素-3-O-α-阿拉... 从金叶子(Craibiodendron yunnanense W.W.Smith)叶部分的70%丙酮提取液中共分离得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sebotoxin-III (1),grayanotoxin-XVIII (2),leucothol A (3),proA-4 (4),槲皮素-3-O-β-半乳吡喃糖苷(5),槲皮素-3-O-α-阿拉伯呋喃糖苷(6),槲皮素-3-O-α-鼠李吡喃糖苷(7),山奈酚-3-O-α-鼠李吡喃糖苷(8),2,4-bis (4-hydroxyphengl)-1,3-cyclobutane dicarboxglic aicd (9),(Z)-对羟基桂皮酸(10),(E)-对羟基桂皮酸(11),香草酸(12),2α,3β-dihydroxyurs-5,12-dien-28-oic acid (13),2α,3β,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14)和β-谷甾醇(15).化合物1~4,8~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其中木藜芦烷类二萜asebotoxin-III (1)为主成分之一,我们推测化合物1和其余两个木藜芦烷类二萜grayanotoxin-XVIII (2),leucothol A (3)为金叶子的活性成分,可能与该植物具有活络止痛的药效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子 杜鹃花科 化学成分 木藜芦烷类二萜
下载PDF
Analysi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Arbutus unedo L. genotypes using RAPD and SSR markers 被引量:3
17
作者 Filomena Gomes Rita Costa +2 位作者 Maria M. Ribeiro Elisa Figueiredo Jorge M. Canhot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The strawberry tree (Arbutus unedo L.) is an underutilized, drought tolerant, fire resistant species with a south western distribution in Europe, and with ecological and putative socio-economical impact in Portugal ... The strawberry tree (Arbutus unedo L.) is an underutilized, drought tolerant, fire resistant species with a south western distribution in Europe, and with ecological and putative socio-economical impact in Portugal and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Our aim was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set of molecular markers to enable genetic diversity to be assessed and to fingerprint Arbutus unedo genotypes for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purposes in Portugal. Twenty-seven trees from a broad geographic range were screened with 20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primers) and 11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SR). The RAPDs generated 124 bands, 57.3% of which were polymorphic, with an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of 27%. We cross-amplified 11 SSR primers developed for Vaccinium spp., and 5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in A. unedo, with 75% of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a number of alleles of 11.6, a null allele frequency of 7.6% and a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of 71%. Although the SSRs were more polymorphic and informative than the RAPDs, both markers displayed high genetic variability with the gathered data. No geographic pattern was observed in the genetic varia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both marker systems, and the lack of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and geographical matrices was confirmed by Mantel tests. Likely,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airwise SSR and RAPD band-sharing matrices. These resul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A. unedo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icaceae fingerprinting geographic pattern molecular markers strawberry tree.
下载PDF
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8
作者 钟国华 胡美英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09-514,共6页
关键词 杜鹃花科 黄杜鹃 闹羊花素-Ⅲ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下载PDF
Pollen morphology of Rhododendron subgen. Tsutsusi and its systemat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4
19
作者 Yue-Jiao ZHANG Xiao-Fen JIN +1 位作者 Bing-Yang DING Jing-Ping ZHU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3-138,共16页
Eighty-four pollen samples were obtained for 80 taxa, of which, 13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are from sect. Brachycalyx Sweet, 58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from sect. Tsutsusi Sweet, and six species from subgen. Pentant... Eighty-four pollen samples were obtained for 80 taxa, of which, 13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are from sect. Brachycalyx Sweet, 58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from sect. Tsutsusi Sweet, and six species from subgen. Pentanthera (G. Don) Pojarkova, respectively. Pollen morphology of all samples was observed using LM and SEM. Pollen grains are revealed to be spheroidal and tetrahedral with tricolporate apertures. Pollen sizes of subgen. Tsutsusi (Sweet) Pojarkova range from 37.67 μm to 61.06μm, and the exine sculptures are more or less compactly granulated. Pollen siz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ect. Brachycalyx and sect. Tsutsusi of subgen. Tsutsusi. Rhododendron tashiroi Maxim. of sect. Tsusiopsis Sleumer shows a close affinity to sect. Brachycalyx. Pollen size and exine are consistent with general morphology in differentiating species in sect. Tsutsusi. Rhododendron huadingense B. Y. Ding & Y. Y. Fang, once placed as a member of sect. Brachycalyx,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species in subgen. Pentanth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icaceae Rhododendron subgen. Tsutsusi pollen morphology tetrahedral tetrads systematic implication.
下载PDF
马缨杜鹃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金金 王跃虎 +3 位作者 王鸿升 王欢 黄巧琴 龙春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7-760,共4页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异鼠李素(1),nectandrin B(2),resveratrol-3-O-β-D-glucoside(3),lysidiside N(4),19α-hydroxyasiatic acid(5),白桦脂酸(6...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异鼠李素(1),nectandrin B(2),resveratrol-3-O-β-D-glucoside(3),lysidiside N(4),19α-hydroxyasiatic acid(5),白桦脂酸(6),3β-hydroxylup-12-en-28-oic-acid(7),obtusalin(8),methyl 2,4-dihydroxy-6-methylbenzoate(9),2,5-dihydroxy-3-methoxytoluene(10)。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马缨杜鹃 五环三萜 酚性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