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工程菌对偶氮染料脱色及生物强化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金若菲 周集体 +1 位作者 王竞 张爱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6-650,共5页
研究了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E.)coliJM109(pGEX-AZR)对偶氮染料的脱色及生物强化能力.实验表明,含有10%E.coliJM109(pGEX-AZR)的强化体系对酸冲击的耐受能力没有提高,脱色率仅为80%;而对碱度及盐度的冲击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脱色率... 研究了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E.)coliJM109(pGEX-AZR)对偶氮染料的脱色及生物强化能力.实验表明,含有10%E.coliJM109(pGEX-AZR)的强化体系对酸冲击的耐受能力没有提高,脱色率仅为80%;而对碱度及盐度的冲击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脱色率超过90%.同时在AnSBRs中连续运行42 d,强化体系耐浓度冲击的能力和脱色率均高于对照体系.利用RISA测定微生物群落结构,E.coliJM109(pGEX-AZR)在强化体系中始终作为优势菌群存在并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cherichia coli jm109(pGEX-AZR) 偶氮染料 生物脱色 生物强化 RISA
下载PDF
arcA基因提高大肠杆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法 韩瑞枝 +2 位作者 许国超 董晋军 倪晔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将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JUCT1)的基因arc A(编码精氨酸脱亚胺酶)整合到Escherichia 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以提高该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方法】以P.putida JUCT1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基因arc A,并与p ET... 【目的】将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JUCT1)的基因arc A(编码精氨酸脱亚胺酶)整合到Escherichia 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以提高该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方法】以P.putida JUCT1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基因arc A,并与p ET-20b(+)连接后导入E.coli JM109(DE3)中,验证该基因提高E.coli JM109(DE3)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将arc A整合到E.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结果】E.coli JM109(DE3)/p ET-20b(+)-arc A在添加了2.0%(体积比)环己烷、0.1%(体积比)甲苯、4.0%(体积比)萘烷和0.1%(体积比)丁醇的培养基中培养8 h后,其OD660由初始的0.2分别上升到0.8、0.9、1.8和1.3。将arc A成功整合到E.coli JM109(DE3)基因组中,获得了具有较好遗传稳定性的溶剂耐受E.coli JM109(DE3)宿主菌株。【结论】外源基因arc A能提高大肠杆菌菌株的有机溶剂耐受性,为工业化应用中耐溶剂微生物菌株的构建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脱亚胺酶 RED同源重组 有机溶剂耐受性 恶臭假单胞菌 大肠杆菌
原文传递
糖丁基梭菌产丁醇途径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发酵
3
作者 李金 韩瑞枝 +2 位作者 许国超 董晋军 倪晔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27-1436,共10页
【目的】通过克隆来源于糖丁基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13864)丁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thl A,bcs-operon和adh E),构建产丁醇大肠杆菌。【方法】以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13864的基因组为模板,分别扩增丁... 【目的】通过克隆来源于糖丁基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13864)丁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thl A,bcs-operon和adh E),构建产丁醇大肠杆菌。【方法】以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13864的基因组为模板,分别扩增丁醇途径关键酶基因thl A,bcs-operon(crt-bcd1-etf B2-fix B2-hbd)和adh E,构建了两个重组质粒p ETDuet-bcs和pRSFDuet-thl A-adh E,并成功转入E.coli JM109(DE3)实现异源表达,使大肠杆菌具备产丁醇能力。在半厌氧条件下进行重组菌的发酵,并研究不同培养基对产丁醇的影响。【结果】该重组菌在半厌氧条件下经摇瓶发酵丁醇产量达到25.4 mg/L,通过优化培养基后,在TB发酵培养基中丁醇产量可达到34.1 mg/L。【结论】通过构建重组共表达质粒,将糖丁基梭菌来源的丁醇途径关键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构建产丁醇大肠杆菌。该研究提供了一株易于操作的丁醇发酵重组大肠杆菌,避免了传统梭菌发酵丁醇生产中苛刻的厌氧条件、易产孢子等限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丁基梭菌 大肠杆菌 丁醇 半厌氧发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