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融互鉴:高昌国、唐西州各族民众社会生活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1
作者 曹利华 张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吐鲁番位处丝路要冲,自古是民族往来汇聚之地,特别是高昌国、唐西州时期大量域外民族入籍此地,编户为民。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居住、生产、婚姻、信仰等方面考察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可知当时各族民众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共享道路水渠,... 吐鲁番位处丝路要冲,自古是民族往来汇聚之地,特别是高昌国、唐西州时期大量域外民族入籍此地,编户为民。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居住、生产、婚姻、信仰等方面考察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可知当时各族民众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共享道路水渠,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作,甚至族际通婚,宗教信仰转变等,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交融互鉴。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的典型缩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 吐鲁番出土文书 社会生活 民族交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四川省民族地区育龄期女性社会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谢雨青 张先庚 +3 位作者 王玉婷 王红艳 杨申碧 郭勤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2024年第3期348-352,共5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育龄期女性生活质量现状,探讨社会支持水平对其影响。方法于2023年1月—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茂县、壤塘县393名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生活质量量表... 目的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育龄期女性生活质量现状,探讨社会支持水平对其影响。方法于2023年1月—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茂县、壤塘县393名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生活质量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民族地区393名育龄期女性生活质量总分为(102.94±9.85)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4.39±5.78)分,社会支持是四川省民族地区育龄期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可解释生活质量总变异的43.5%。结论四川省民族地区育龄期女性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水平正向影响其生活质量。可通过提升民族地区育龄期女性社会支持水平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育龄期女性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相关性分析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关联与共享:多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社会生命历程——基于青海省河湟刺绣的分析
3
作者 王淑琴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180,共9页
传统手工艺是造物的文化,人类通过“造”的行为赋予物以意义,而物本身也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情状,人与物构成了交互主体性关系。以阿帕杜莱的“物的社会生命”理论关照河湟刺绣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在日常生活、非遗语境和市场领域中... 传统手工艺是造物的文化,人类通过“造”的行为赋予物以意义,而物本身也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情状,人与物构成了交互主体性关系。以阿帕杜莱的“物的社会生命”理论关照河湟刺绣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在日常生活、非遗语境和市场领域中分别经历了针线活儿——传统技艺——文化商品的社会生命流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特定的社会情景而具有多种生命形态的河湟刺绣串联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群,成为一个意义丰富且多民族共享的物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多民族 物的社会生命 河湟刺绣
下载PDF
俄罗斯基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唐代社会历史研究
4
作者 郭来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3-41,共9页
俄罗斯是世界四大敦煌文献收藏地之一,其内容以佛经、世俗文书为主,由汉文及多种民族语言书写,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深受学界重视。自20世纪以来,俄罗斯学界形成了良好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收藏与研究传统,以孟列夫、丘古耶夫... 俄罗斯是世界四大敦煌文献收藏地之一,其内容以佛经、世俗文书为主,由汉文及多种民族语言书写,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深受学界重视。自20世纪以来,俄罗斯学界形成了良好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收藏与研究传统,以孟列夫、丘古耶夫斯基、克里昂什多尔内与吐谷舍娃等为代表的敦煌学家与语言学家分类整理与刊布佛经、俗文学与经济文书,并在运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社会历史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关注唐代寺院生活、民众生活、社会阶级、社会组织与边疆民族等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拓宽领域与深化内容,这些成绩值得认真总结,以便全面认识俄罗斯敦煌学成就,掌握新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唐代社会历史 社会生活 社会组织 边疆民族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旭珊 王琦 +1 位作者 卢富荣 孙西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考查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民族预科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生430名,使用少数民族认同问卷中的本民族认同分问卷、社... 目的:考查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民族预科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生430名,使用少数民族认同问卷中的本民族认同分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ASLSS)进行施测。结果:ASLSS得分与本民族认同分问卷得分、SSRS得分均呈正相关(r=0.47、0.48,P<0.01)。以民族认同得分作为自变量,社会支持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民族认同感分别能够解释社会支持14%和生活满意度22%的变异量;以社会支持得分作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能解释生活满意度23%的变异量。社会支持得分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会支持得分在民族认同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12%。结论:民族认同和社会支持与少数民族预科生生活满意度存在相关,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和社会支持感可有助于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生 社会支持 民族认同 生活满意度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国内成熟文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运用:明代清水江文书契纸样式简论——明代清水江文书研究之一 被引量:6
6
作者 林芊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3-61,共9页
尽管清水江文书已有50万件的估计,但已探明的明代文书只有13件,且地域只是下游地区的三穗、天柱、锦屏3县。然而13件文书遗存却是该地区弥足珍贵的文物,又给我们研究这一地区明王朝时期苗侗民族经济社会史提供了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更... 尽管清水江文书已有50万件的估计,但已探明的明代文书只有13件,且地域只是下游地区的三穗、天柱、锦屏3县。然而13件文书遗存却是该地区弥足珍贵的文物,又给我们研究这一地区明王朝时期苗侗民族经济社会史提供了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在对文书契式的书写格式研究可以确认几点认识,第一,明代清水江流域有成熟的契约文书;第二,明代清水江流域契纸是徽州契约的移用;第三,明代契纸是清代契约的模版;最后,作为"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地纳入国家行政区域是文书流行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清水江文书契纸 契式 苗民族
下载PDF
20世纪初拉萨外来居民生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晶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4-31,共8页
20世纪初,在西藏长居和客居的外来人大多居住在城市,特别是拉萨。拉萨的外来居民中主要有汉人、尼泊尔人和穆斯林。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大都从事商业和贸易活动,也有部分手工业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他们在拉萨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 20世纪初,在西藏长居和客居的外来人大多居住在城市,特别是拉萨。拉萨的外来居民中主要有汉人、尼泊尔人和穆斯林。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大都从事商业和贸易活动,也有部分手工业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他们在拉萨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虽然人口数量不大,但他们对拉萨,特别是西藏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20世纪初居住在拉萨的外来居民社会生活状态的研究,展示特定历史时期西藏社会生活构成的一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外来居民 生存状态
下载PDF
明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历史信息——明代清水江文书研究之二 被引量:3
8
作者 林芊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0-68,共9页
清水江文书可以弥补目前缺少明代文献见证清水江历史的缺憾。文书中的地名是明代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地理重要信息库,可分析了解清水江流域的沿革地理、政治与民族地理;文书又提供了许多苗侗民族社会、经济生活细节,并显示出其复杂生活方式... 清水江文书可以弥补目前缺少明代文献见证清水江历史的缺憾。文书中的地名是明代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地理重要信息库,可分析了解清水江流域的沿革地理、政治与民族地理;文书又提供了许多苗侗民族社会、经济生活细节,并显示出其复杂生活方式,如土司属民、卫(所)屯军和国家编户民居民混杂相处;文书所涉及事务显示出的调解方式也相对复杂。文书反映出清水江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特别的二元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清水江文书 苗、侗民族 社会生活 经济生活
下载PDF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被引量:7
9
作者 杨筑慧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许多民族地区,围绕糯的生产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项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族性",成为区辩"他者"的重要标识。本文即以糯为视窗,从历史民族关系、糯的社会生命、糯的未来三个层面,对糯在一些民族社... 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许多民族地区,围绕糯的生产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项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族性",成为区辩"他者"的重要标识。本文即以糯为视窗,从历史民族关系、糯的社会生命、糯的未来三个层面,对糯在一些民族社会文化中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展示。旨在说明,我们对民族社会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尤其是"物"的切入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却是勾连整个社会文化的纽带,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探索"物"内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民族 物的社会生命
下载PDF
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品 赵亮员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3,共10页
当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目标。全面小康背景下,如何继续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感,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大问题。本研究运用八个民族地区调查点的居民调查数据,呈现了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 当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目标。全面小康背景下,如何继续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感,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大问题。本研究运用八个民族地区调查点的居民调查数据,呈现了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调查点居民的个体和家庭特征、城乡区域和就业等因素都会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需要从劳动就业、家庭生活等层面完善民族地区的社会政策,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生活满意度 获得感 社会政策
下载PDF
清代文山地区儒学文化传播与民族社会生活的嬗变
11
作者 田景春 印义炯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1-94,共4页
直到清代前中期,文山地区的主要居民仍是壮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汉族人口很少。这些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文化和生活习尚存在较大差异。清代文山地区的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有了显著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而教育的持续举办,实质... 直到清代前中期,文山地区的主要居民仍是壮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汉族人口很少。这些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文化和生活习尚存在较大差异。清代文山地区的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有了显著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而教育的持续举办,实质就是内地儒学文化在文山多民族地区传播的过程,从而对文山地区本土民族社会生活的嬗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地区 儒学教育 民族社会生活 嬗变 清代
下载PDF
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文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3-18,共6页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解决民族地区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是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保障,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民生 社会建设 民族地区 和谐 稳定
下载PDF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金菊 徐世英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8-92,共5页
本文以我国省、地两级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素质、人民生活、社会水平三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三个多民族省和七十七个地级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进行了度量分析,对各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分布状况、差异程... 本文以我国省、地两级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素质、人民生活、社会水平三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三个多民族省和七十七个地级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进行了度量分析,对各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分布状况、差异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社会水平 人民生活 人口素质
下载PDF
嵌入式宗教: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生活的解读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振伟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74,共5页
嵌入式宗教是指宗教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宗教生活受到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傣族的宗教是一种典型的嵌入式宗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有不同的互动和关联,并呈现出神职人员的非职业化和信众... 嵌入式宗教是指宗教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宗教生活受到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傣族的宗教是一种典型的嵌入式宗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有不同的互动和关联,并呈现出神职人员的非职业化和信众宗教生活中的超验目的与现实诉求合二为一等方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 宗教生活 社会结构 傣族
下载PDF
契丹服饰文化与社会生活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佳佳 赵金轶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5-17,共3页
契丹民族服饰的特点与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契丹疆土的不断扩大,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广泛接触,特别是与汉民族接触的机会增多,契丹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服饰文化的演变对契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契丹 服饰文化 社会生活
下载PDF
史记丹青——和林格尔两座壁画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温雅棣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2-26,共5页
在和林格尔县发现的分别属于东汉和北魏时期的两座壁画墓,为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两座墓葬壁画所反映的主题、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折射出从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文化特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 在和林格尔县发现的分别属于东汉和北魏时期的两座壁画墓,为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两座墓葬壁画所反映的主题、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折射出从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文化特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的传承和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林格尔 壁画墓 东汉 北魏 文化 生活 宗教 民族
下载PDF
人类学视域下的南涧县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增菊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4年第7期30-35,共6页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丧葬习俗 生命图式 社会功能 多元信仰
下载PDF
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云波 张丽 《人口与社会》 2021年第1期49-58,共10页
基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与t检验的统计研究方法,对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普遍不高,影响这一群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特征... 基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与t检验的统计研究方法,对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普遍不高,影响这一群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特征,人口特征及社会保障的影响则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自我价值感、加强健康教育、发挥互助养老作用以及提高养老金水平等建议,以提高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留守老人 生活满意度 社会保障 互助养老
下载PDF
嗜辣习性下的德昂族社会生活探讨
19
作者 杨海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3-16,共4页
自然环境为德昂族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辣椒,德昂族为适应环境而喜好辣味,并造就了多样的食辣椒方法,辣椒与德昂族形成了"共生关系"。嗜辣习性记忆和表征了德昂族社会发展实况。对嗜辣认知不同,折射了不同年代德昂人的期许。... 自然环境为德昂族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辣椒,德昂族为适应环境而喜好辣味,并造就了多样的食辣椒方法,辣椒与德昂族形成了"共生关系"。嗜辣习性记忆和表征了德昂族社会发展实况。对嗜辣认知不同,折射了不同年代德昂人的期许。嗜辣习性还是德昂人身在异乡,唤起思乡之情的基点;是德昂族与周边民族交往融合的媒介,是德昂族与其他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昂族 辣椒 社会生活 嗜辣习性
下载PDF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家园遗产演化与地方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慧 张梦真 刘家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7-1014,共18页
作为地方家园的物质载体,建筑遗产不仅在历史上呈现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价值溢出,也因其现代性实践而凝聚了当地人心态秩序的变迁,重现了物的象征性沟通的性征,并随着实践场域的嬗变,呈现出物质价值与身份的重塑。传统吊脚楼形制作为... 作为地方家园的物质载体,建筑遗产不仅在历史上呈现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价值溢出,也因其现代性实践而凝聚了当地人心态秩序的变迁,重现了物的象征性沟通的性征,并随着实践场域的嬗变,呈现出物质价值与身份的重塑。传统吊脚楼形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实践的场所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承载着物质、制度与精神多层次的地方意义。本文从物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时间-空间-地方”三元辩证的研究框架,动态地考察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家园遗产与文化主体的互动过程及社会秩序嬗变:(1)“物”的在场是其民间保留和时代传承的历史回应,承载着家屋文化与地方记忆;(2)“物”的式微与脱域是在现代性渗透下宏观力量与个体行为的博弈与融合,也是地方主体性的消解、协商与重构;(3)“物”的出场则意味着家园被置于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价值体系,让民族建筑的空间价值外溢,从而以文化资本的形式参与到旅游语境的交互中。更进一步,本文试图从地方性的视角探讨家园遗产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秩序重塑逻辑:(1)空间赋能:景观基因焕发空间价值的生产面向;(2)秩序重塑:社会动力激活空间价值的生活面向;(3)地方知识:多元主体共育空间价值的生态面向。通过“物”的本土化书写,探索一直以来隐于民间的“物”如何伴随民族场域的现代化转换吸引着多元主体共创“记忆之场”,进而实现从日常“家园”向“地方”的发明的秩序流转,以此为中国民族地区的家园遗产存续与“诗意栖居”的打造探寻新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遗产 物的社会生命 地方重构 民族村寨 武陵山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