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iscussion on Motion of Shanghai VLBI Station Relative to Eurasian Plate From VLBI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Zhigen, Zhu Wenyao, Xiong Yongqing, Zhang Qiang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0, China)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9年第S1期134-138,共5页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changing rate of the baseline lengths from Shanghai VLBI station to 13 international VLBI stations,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velocities of Shanghai VLBI station are re estimate...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changing rate of the baseline lengths from Shanghai VLBI station to 13 international VLBI stations,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velocities of Shanghai VLBI station are re estimated by means of the Least Square Fit method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VLBI station velocities of ITRF96, and the Euler vectors of Eurasian tectonic plate of Sillard et al (1998). The results are such the vertical velocity: -1 86±0 84 mm/yr, horizontal velocity and its local azimuth: 14 24±0 97 mm/yr, E -12° 49±2° 98 S. If the NNR NUVEL 1A model is used instead of the Euler vectors of Sillard et al.,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are such -1 86±0 84 mm/yr, 10 56±0 96 mm/yr, E -16° 07±4° 06 S. In addition,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for the Urumqi VLBI station are also estim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ve to eurasian plate From VLBI Re-Discussion on Motion of Shanghai VLBI Station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structures in Southern Sindh Monocline,Indus Basin,Pakistan formed in multi-extensional tectonic episodes of Indian Plate 被引量:3
2
作者 Shabeer Ahmed Sarfraz Hussain Solangi +1 位作者 Muhammad Saeed Khan Jadoon Adeel Nazeer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8年第5期358-366,共9页
There are a number of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styles found i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world,and it is a big challeng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se structures. Evolution of structures formed in extens... There are a number of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styles found i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world,and it is a big challeng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se structures. Evolution of structures formed i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s have been studied by researchers on different extensional basins of the world. Southern Sindh Monocline lies on the western corner of Indian Plate and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Indian plate has also experienced different extensional episodes, and its journey rifted from Gondwanaland to its final welding to Asia.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igure out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es in the subsurface of Southern Sindh Monocline, Pakistan using the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flattening of horizons approach. Structures within the subsurface of Southern Sindh Monocline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tectonic episodes of Indian plate while rifting from Gondwanaland, rifting from other plates at different geological times and to its collision with the Asia. Basic structures within study area are classified into nine types while the structural styles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six types as horst and grabens, dominos, crotch, synthetic and antithetic, negative and flashlight structural style. The structures within the study area revealed evidence for three major structural episodes which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Episode 1: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rifting of Indian plate from Gondwanaland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Episode 2: Modification and reactivation of previous structures while Madagascar rifted from Indian Plate during the Middle Cretaceous and during Episode 3: Inversion and reactivation of structures occurred when Indian Plate collided with Asia during Early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evolution EPISODES Structures Sindh Monocline Pakistan Indian plate eurasian plate Seismic data
下载PDF
A rotating elastic plate/block model for Eurasia
3
作者 Li Yanxing Zhang Jinghua Feng Shengtao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2期71-78,共8页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 plate is elastically deformable and may rotate as a whole, we found that Eurasian area may be divided into an Eurasian plate and three blocks of the Xiyu,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si...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 plate is elastically deformable and may rotate as a whole, we found that Eurasian area may be divided into an Eurasian plate and three blocks of the Xiyu,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sia according to tectonic frame of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ITRF2008 velocity field in Eurasian area. F tes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is elastic-plate/block mode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rigid-plate models; the area covered is notably larger al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asian plate stress-strain equation ITRF2008 velocity field plate motion model North China area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来自第9届与第10届WTGTP研讨会的启示
4
作者 李心怡 李抒予 +1 位作者 高原 夏新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05-216,共12页
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一直是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重点研究领域.青藏高原东部地形起伏剧烈,地震活动频繁,金属与油气矿床丰富,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极为复杂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变形及非常强烈的深部物质运动.近年来,随着地球... 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机制一直是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重点研究领域.青藏高原东部地形起伏剧烈,地震活动频繁,金属与油气矿床丰富,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极为复杂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变形及非常强烈的深部物质运动.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技术、深部结构成像方法、地球动力学模拟等研究的快速发展,围绕青藏高原东部的深部构造、块体运动、深部动力模式、强震活动与深部蕴震机制及成矿深部构造等方面进展显著.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是围绕青藏高原东部深部结构与动力学机制、资源开发、地质灾害等相关地球科学问题按年度召开的学术交流研讨会.本文基于2021年和2022年召开的第九届和第十届WTGTP的会议报告,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以及强震活动与深部蕴震机制等主要内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地球物理结构及深部构造变形与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初步展望了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前景,期望能给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WTGTP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动力学 深部构造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构造带:结构与演化 被引量:68
5
作者 刘俊来 唐渊 +4 位作者 宋志杰 Tran My Dung 翟云峰 吴文彬 陈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5-1303,共19页
哀牢山构造带是藏东(东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线性构造,它分隔了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并保存了多阶段复杂大地构造演化的记录。哀牢山构造带内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晚太古代—新元古代深变质岩系、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剪切带)、金... 哀牢山构造带是藏东(东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线性构造,它分隔了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并保存了多阶段复杂大地构造演化的记录。哀牢山构造带内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晚太古代—新元古代深变质岩系、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剪切带)、金平—沱江晚二叠—早三叠世裂谷带残余和哀牢山早石炭世—早三叠世混杂岩带。具有不同特点的地质单元间被以新生代为主发育的断裂构造所间隔;而不同时期异地就位或混合岩化成因的花岗质岩石在构造带中普遍存在。哀牢山构造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多重大地构造属性,总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时期,主体部分(尤其是其东部带)具有亲扬子地块的属性,保留了自晚太古代到新元古代地壳演化的记录。一直到早古生代时期,哀牢山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与扬子—华南地区依然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自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洋打开之后,该带与华南-扬子板块之间分化成2个属性不同的构造域,始于早石炭世打开的哀牢山洋与始于早二叠世打开的金平—沱江洋依次消亡。特提斯洋的闭合,一方面形成了古哀牢山造山带,同时使得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回复到一个统一的陆内环境中;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这一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相继形成了早新生代哀牢山造山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造山后区域性伸展与高钾碱性岩浆活动性和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印支地块的大规模南东向逃逸、哀牢山大型左行走滑剪切作用及伴生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特提斯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走滑剪切带 大地构造演化 构造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延兴 张静华 +2 位作者 李智 郭良迁 张中伏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5,共7页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ITRF2000速度场的基础上,建立欧亚板块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运动模型,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局部形变场,分析此形变场发现东北块体和华北块体东部地壳存在一致的向西或北西西向运动,平均运动速率东北为2.9 mm/a,华北...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ITRF2000速度场的基础上,建立欧亚板块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运动模型,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局部形变场,分析此形变场发现东北块体和华北块体东部地壳存在一致的向西或北西西向运动,平均运动速率东北为2.9 mm/a,华北东部为1.4 mm/a,推测这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仅限于东北和华北块体,影响较大的是120°E以东和40°N以北地区。并分析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影响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板块的运动模型 中国大陆形变场 太平洋板块俯冲 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震接收函数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0
7
作者 叶卓 李秋生 +6 位作者 高锐 管烨 贺日政 王海燕 卢占武 熊小松 李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47-2958,共12页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固定台网25个台站的H-κ结果,获得中国大陆东南缘(福建地区)地壳厚度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减薄的图像:地壳从闽西北山区的33 km减薄到厦门沿海一带的29 km以下,平均地壳厚度为31.3 km,具有陆地向洋壳过渡的特征;地壳泊松比从内陆到沿海显示出分带特征,闽中西部内陆地区小于0.26,沿海地带高于0.26,且在断裂带的交汇区域表现为相对异常高值.地壳上地幔顶部(0~2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结果显示闽江断裂等NW向断裂深切Moho界面,在断裂两侧Moho面急剧抬升或下沉,产状改变,这些特征向内陆地区逐渐变得不明显.闽江等NW向断裂对研究区地壳厚度、地震等有明显控制作用.上地幔尺度(300~7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未见410 km和660 km速度间断面突变和起伏异常,其绝对深度略大于IASP91模型的,上地幔转换带厚度正常(250±5 km),表明中国大陆东南缘上地幔转换带未受欧亚与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推断中国大陆东南缘及台湾海峡下方不存在俯冲板块,或俯冲前缘未扰动到410 km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MOHO 泊松比 闽江断裂 上地幔转换带 菲律宾板块 欧亚板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 被引量:15
8
作者 芮宗瑶 李光明 +3 位作者 张立生 王龙生 王高明 刘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63-373,共11页
青藏高原地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衔接部位,长期处于岗瓦纳大陆边缘,大约在65 Ma时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对过去构造格局和金属矿产等改造,同时产生新的构造格局和金属矿产,因此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别具一格。本文讨论青藏高原的... 青藏高原地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衔接部位,长期处于岗瓦纳大陆边缘,大约在65 Ma时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对过去构造格局和金属矿产等改造,同时产生新的构造格局和金属矿产,因此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别具一格。本文讨论青藏高原的铬、铁、铜钼、铅锌、锡、金、锑、铯等优势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金属矿产 印度板块 亚欧板块
下载PDF
基于“网络工程”的GPS联测资料分析我国在欧亚板块中的运动规律 被引量:7
9
作者 秘金钟 李毓麟 张鹏 《测绘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12,45,共4页
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年到 2 0 0 0年的多期 GPS联测数据 ,得到“网络工程”基准站和基本站各点在 ITRF97框架下的速度场 ,以及相对于 NNR- NUEARL1A模型的中国大陆板内运动速度场和相对于某一单站 (如 CHAN站 )的速度场 ,... 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年到 2 0 0 0年的多期 GPS联测数据 ,得到“网络工程”基准站和基本站各点在 ITRF97框架下的速度场 ,以及相对于 NNR- NUEARL1A模型的中国大陆板内运动速度场和相对于某一单站 (如 CHAN站 )的速度场 ,并对速度场信息的可靠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RF97 NNR-NUVL1A 地壳运动 欧亚板块
下载PDF
The Cretaceous Songliao Basin:Volcanogenic Succession,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Tectonic Evolution,NE China 被引量:41
10
作者 WANG Pujun XIE Xiao'an +3 位作者 Mattem FRANK REN Yanguang ZHU Defeng SUN Xiaom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02-1011,共10页
The Songliao basin (SB) is a superposed basin with two different kinds of basin fills. The lower 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fault-bounded volcanogenic succession comprising of intercalated volcanic, pyrodastic and ep... The Songliao basin (SB) is a superposed basin with two different kinds of basin fills. The lower 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fault-bounded volcanogenic succession comprising of intercalated volcanic, pyrodastic and epiclastic rocks. The volcanic rocks, dating from 110 Ma to 130 Ma, are of geochemically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type. Fast northward migration of the SB block occurred during the major episodes of the volcanism inferred from their paleomagnetic information. The upper one of the basin fill is dominated by non-marine sag-styl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silicidastics and minor carbonates. The basin center shifted westwards from the early to late Cretaceous revealed by the GGT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suggesting dynamic change in the basin evolution. Thus, a superposed basin model is proposed. Evolution of the SB involves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1) Alptian and pre- Aptian: a retroarc basin and range system of Andes type related to Mongolia-Okhotsk collisional belt (MOCB); (2) Albian to Companian: a sag-like strike-slip basin under transtension related to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Eurasian plate; (3) since Maastrichtian: a tectonic inverse basin under compression related to normal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under the Eurasian plate, characterized by overthrust, westward migration of the depocenter and eastward uplifting of the basin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taceous superposed Songliao basin volcanic rocks sedimentary sequence tectonicevolution Mongolia-Okhotsk collisional belt Pacific and eurasian plates retroarc strike-slip tectonicinverse basins
下载PDF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新模式及其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征宇 廖宗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7-32,共6页
青藏高原南部与北部的断裂带走滑方向不同,断裂带在高原东、西两侧的展布规律和构造运动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异。通过高原南缘横向地球物理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地区东、西两侧深部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不同,表明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俯冲碰... 青藏高原南部与北部的断裂带走滑方向不同,断裂带在高原东、西两侧的展布规律和构造运动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异。通过高原南缘横向地球物理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地区东、西两侧深部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不同,表明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方式和强度在横向上差异明显。在充分利用高原地质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碰撞前地壳增厚及斜向碰撞是造成上述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一些特点作了新的解释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 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中生代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16
12
作者 胡受奚 叶瑛 +1 位作者 赵懿英 刘红缨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8-66,共9页
本文阐述的是在海西末期自初始欧亚板块形成后,具有早前寒武结晶基底的华北地台,自中生代开始(250Ma),便处于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以及与北面西伯利亚板块、南面华南板块进一步挤压俯冲(A型)所造成的两大构造应力场... 本文阐述的是在海西末期自初始欧亚板块形成后,具有早前寒武结晶基底的华北地台,自中生代开始(250Ma),便处于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以及与北面西伯利亚板块、南面华南板块进一步挤压俯冲(A型)所造成的两大构造应力场和构造环境中。前者所造成的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E和NNE走向,并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于我国东部大陆的Farallon、Kula和Izanagi板块都具有左行运动的特征,这就造成华北地台、整个中国东部大陆NE和NNE的构造带及有关花岗岩带和成矿带的分布,并使矿床、矿田、矿带等普遍地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后者板块间南北向挤压造成EW向花岗岩带和有关的热液矿床、矿带的分布。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于初始欧亚板块所产生的“远距离效应”是随着离开俯冲带或海岸线而减弱。本文以华北地台东缘胶北地体和南缘华熊地体内部中生代金、钼等热液矿床、矿田、矿带和成矿带为例,讨论了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中生代 热液成矿 地台 构造环境
下载PDF
欧亚东边缘的双向板块汇聚及其对大陆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姜辉 高祥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97-905,共9页
自3Ma至现今,在欧亚东缘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以较大速率朝NWW方向运动,并沿海沟向欧亚大陆俯冲;同时欧亚板块以较小速率朝SEE方向移动,构成双方向的板块汇聚格局.沿日本岛弧东侧,海洋板片以较小的倾角插入欧亚大陆下面,在浅部产生的挤... 自3Ma至现今,在欧亚东缘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以较大速率朝NWW方向运动,并沿海沟向欧亚大陆俯冲;同时欧亚板块以较小速率朝SEE方向移动,构成双方向的板块汇聚格局.沿日本岛弧东侧,海洋板片以较小的倾角插入欧亚大陆下面,在浅部产生的挤压变形扩展到日本海东边缘.琉球岛弧的中、北部,菲律宾海俯冲板片的倾角较大,其西南段由NE向转变为EW向,正经历活动的海沟后退与弧后扩张.台湾是3种板块汇聚的交点:欧亚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吕宋弧与台湾碰撞,使台湾岛陆壳东西向缩短与隆升,形成年轻的造山带,菲律宾海板块沿琉球海沟的西南段向北俯冲到欧亚下面.位于南海与菲律宾海之间的菲律宾群岛是宽的变形过渡带,两侧被欧亚向东、菲律宾海向西俯冲夹击,中间是大型左旋走滑断层.总体上,现今时期的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西向俯冲运动所产生的变形主要分布在俯冲板片内部及岛弧,未扩散到弧后地区,可能这种俯冲运动产生的水平应力较小,不能阻挡欧亚大陆的向东移动,对大陆内部的现今构造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东缘 板块汇聚 俯冲 现今大陆构造
下载PDF
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及其在地学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金朝 陆诗阔 +2 位作者 许鹤华 王石 蔡永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2,共8页
在二维弹性 LDD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粘弹性 LDDA方法 ,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通过两个三维块体的摩擦滑动数值实验 ,证明了这个方法的理论和程序是正确和可靠的 .用该程序研究了印度板块碰撞引起的东亚地区的现今速度场和沿主... 在二维弹性 LDD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粘弹性 LDDA方法 ,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通过两个三维块体的摩擦滑动数值实验 ,证明了这个方法的理论和程序是正确和可靠的 .用该程序研究了印度板块碰撞引起的东亚地区的现今速度场和沿主要断裂带的相对位移速率 .初步结果表明 ,碰撞边界附近的速度最大 ,向内部衰减很快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运动 ,华北平原向东运动 ,东南亚向东南运动 .在祁连山西南和东北速率变化的衰减梯度分别为 0 .0 5和 0 .0 0 7mm/a/km,衰减是非线性的 ,运动方向由北东转向近东西方向 ,变化很大 .穿过龙门山断裂的速度衰减基本是线性的 ,其值为 0 .0 1 mm/a/km,运动方向为南东 .印度板块碰撞对于东经 1 1 5°以东和北纬 45°以北的区域影响很小 .由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计算得到的班公湖—怒江—澜沧江断裂带在近 1 Ma以来的相对滑动速率平均约 0 .5 mm/a;金沙江断裂带相对滑动速率最大 ,为 0 .8mm/a;郯庐断裂带基本不动 .理论和计算表明 ,三维粘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 地学 印度 欧亚板块碰撞 东亚 位移速率场 地球动力学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被引量:20
15
作者 冯锐 马宗晋 +1 位作者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7,共17页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一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一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b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交结构 结构性地震 重力场 上地幔构造 板块边界 欧亚大陆
下载PDF
亚洲东部“大三角”地震构造区的周边和深部动力环境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祥林 马晓静 李晓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42,共10页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显示不均匀的块体边界和块内变形;区外基本上是稳定的刚性陆块,地震很少,变形较弱,处于整体缓慢运动之中。这个宽阔的板内变形区起源于印度、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板块之间的动力作用以及深部地幔流的影响。向北快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已近水平地插入到西藏板块下,沿喜马拉雅弧产生多种运动和变形,并向亚洲内部远距离地扩散。沿东经95°~100°,向北的地壳运动向东和东南方向偏转,阻截了喜马拉雅弧东端的北向运动;而在喜马拉雅弧西端,帕米尔继续向北挤进中亚,受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一线西北側稳定地壳的限制,扩散的变形被中国、蒙古、俄罗斯边境地区一系列EW向和NW向的老断层吸收并在它们的西端终止。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消减-俯冲导致沿海沟-岛弧的漫长而狭窄的地震带,但对亚洲大陆的水平挤压较小,未能阻挡亚洲大陆东部向东移动。其部分原因可能是俯冲板片受到来自欧亚大陆下的ES向地幔流的推挤,这个ES向地幔流与来自印度下面的N向地幔流在西藏中部汇合并向东偏转,在大尺度上与GPS观测到的地表移动图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东部 大三角地震区 印度板块 菲律宾海—西太平洋 欧亚大陆 地幔流
下载PDF
“印度板块”研究回顾及思维再完善--换个方式审视地球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晓思 常燕生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6年第4期315-330,共16页
依据当今非洲大裂谷的发育过程可以推断出,2亿多年前由于受到裂谷系的作用,致使冈瓦纳古陆全面解体,出现了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印支板块;之后裂谷系又逐渐发展成大西洋海岭、印度洋海岭、太平洋海岭... 依据当今非洲大裂谷的发育过程可以推断出,2亿多年前由于受到裂谷系的作用,致使冈瓦纳古陆全面解体,出现了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印支板块;之后裂谷系又逐渐发展成大西洋海岭、印度洋海岭、太平洋海岭。古生物学又证实,“印度板块”与“印支板块”都生存有三叠纪恐龙动物,这表明“印支板块”曾经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与“印度板块”曾经也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即“印度-印支板块”。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印度-印支板块”于晚三叠世后期至早侏罗世初期,在赤道附近同“华南大陆板块”发生撞击,自此并入欧亚板块,并将冈瓦纳大陆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棘皮类海百合及陆生恐龙等生物先后带入亚洲南部的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随着印度-印支板块与欧亚板块向北移动,印度-印支板块又受到来自“东经九十度海岭”的切割,新的裂谷系将其由南至北分成西部的印度板块和东部的印支板块。被分割的印度板块在“东经九十度海岭”和马尔代夫海岭合力推动下,向北移动,至喜马拉雅地区,再次与欧亚板块发生撞击,形成当今的地貌景观。两次撞击都与裂谷系相关联,因此对裂谷系的认识,有助重塑印度板块的运动轨迹,有助重新解释中生代以来众多的地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系 欧亚板块 印度-印支板块 印度板块 东经九十度海岭
下载PDF
日本冲绳海槽和欧亚板块附加体二维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及其构造意义初探
18
作者 卢汉堤 黄俭惠 +1 位作者 林大五郎 木村政昭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日本冲绳海槽和欧亚大陆板块附加体二维构造应力场,并根据库仑-摩尔准则讨论了有限元模型中断裂构造发育与变形,定量化地研究了大陆岩石圈的扩张作用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对大陆板块边缘构造应力场及其变形... 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日本冲绳海槽和欧亚大陆板块附加体二维构造应力场,并根据库仑-摩尔准则讨论了有限元模型中断裂构造发育与变形,定量化地研究了大陆岩石圈的扩张作用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对大陆板块边缘构造应力场及其变形作用的影响。数学模拟的结果表明,大陆地壳底部的扩张作用使得冲绳海槽内发育正断层,从而导致冲绳海槽这一弧后盆地的形成。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引起欧亚板块附加体中形成逆掩断层。有限单元模拟实验结果与研究区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欧亚板块附加体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方法 扩张作用 俯冲作用
下载PDF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超高温变质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虎峻 刘俊来 +5 位作者 TRAN My Dung NGUYEN Quang Luat PHAM Binh 吴文彬 陈文 张招崇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09-2820,共12页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群孔兹岩系中发育一套含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富铝岩石块体,它们呈透镜状包体形式赋存于孔兹岩系内。岩石中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发育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其中尖晶石和石英的...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群孔兹岩系中发育一套含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富铝岩石块体,它们呈透镜状包体形式赋存于孔兹岩系内。岩石中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发育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其中尖晶石和石英的共生组合表明了变质温度高于900℃,而利用岩石退变质矿物组合中的黑云母-石榴石温度计,黑云母-斜长石-石榴石-石英组合温度-压力计估算的变质温度压力条件分别为879~917℃、0.90~0.94GPa。岩石中的早期刚玉+夕线石的组合的存在说明岩石变质作用已经从高角闪岩相进入到了麻粒岩相;而峰期变质矿物组合尖晶石+石英的出现,指示了变质温度高于900℃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另一方面,退变质过程中钛铁矿的发育表明岩石经历了快速抬升降压的过程。变质作用的P-T轨迹分析揭示出岩石经历了早期同步升温增压后的快速增温达到峰期条件,后经历快速等温减压过程。这种温压条件的变化与板块会聚过程中由于俯冲板片的断离而使软流圈上涌造成热异常的温压条件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超高温变质岩石进行锆石SIMSU-Pb测年获得的结果大于58Ma,推测这次超高温变质与喜马拉雅运动中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会聚-碰撞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大象山群 孔兹岩系 超高温变质作用 P-T轨迹 印度-欧亚板块会聚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晓玉 罗旭聪 +5 位作者 高锐 徐啸 卢占武 黄兴富 李文辉 李春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共17页
印度板块自新生代早期开始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印度板块的深俯冲过程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垂向上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由深及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程度相对较弱,主要归咎于之前缺少全地壳尺度高分辨率数据资料,... 印度板块自新生代早期开始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印度板块的深俯冲过程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垂向上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由深及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程度相对较弱,主要归咎于之前缺少全地壳尺度高分辨率数据资料,从而也阻碍了对主碰撞带巨厚地壳成因机制及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基于横穿主碰撞带中部和东部的180 km及100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构造地球物理学分析,揭示了主碰撞带全地壳尺度由深及浅的相互作用关系:(1)横向上,印度板块下地壳存在北向俯冲,且俯冲前缘有限的存在于南拉萨地体南缘。上覆的南拉萨地体则出现透明反射结构和中拉萨地体统一北倾的反射结构。(2)垂向上,印度地壳主要表现下地壳俯冲、中上地壳双冲构造回返结构。南拉萨地体四分之三的地壳表现为透明反射。占据另外四分之一的上地壳顶部表现为统一的南倾结构形态;中拉萨地体则以下地壳北倾、上地壳上拱反射结构为主。三者皆在垂向上出现差异性变形。(3)主碰撞带上地壳顶部表现为统一的后展式顶板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系统可一直从南拉萨地体北边界的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向南越过南倾的雅江缝合带延伸至北喜马拉雅穹窿背斜北翼。结合大地电磁数据所揭示的南拉萨地体高熔体百分比区域沿俯冲印度下地壳顶边界发生的南移现象,研究结果揭示南拉萨地体巨厚地壳主要由新特提斯构造域幕式岩浆作用所形成的新生地壳物质易挤压变形引起。同时,南拉萨地体幕式岩浆作用在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热量的向南运移。该过程引发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深熔作用的同时减弱了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地壳机械强度,从而使中上地壳物质的双冲构造回返主要表现为短波长背型堆垛结构,并垂向增厚了俯冲印度地壳厚度。同时,背型堆垛构造形变过程所导致的北喜马拉雅穹窿带的加速出露给主碰撞带区域上地壳顶部带来北向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最终使主碰撞带区域在北喜马拉雅穹窿区域以北展现为统一的后展式顶板逆冲推覆结构构造。印度-欧亚板块主碰撞带的圈层相互关系是造成该区域巨厚地壳的关键,其上地壳顶板逆冲推覆过程亦降低了主碰撞区域的地形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主碰撞带 全地壳尺度结构 相互作用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