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国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分离的芽囊原虫感染率和亚型分布的meta分析(英文)
1
作者 邓婷 李小波 李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了解中国有症状人群和无症状人群芽囊原虫的流行情况及亚型分布。方法:采用Mesh主题词和自由词,包括“芽囊原虫“”人芽囊原虫“”芽囊原虫感染“”流行病学“”患病率“”发生情况“”亚型“”基因型“”中国”等在中英文数据库... 目的:了解中国有症状人群和无症状人群芽囊原虫的流行情况及亚型分布。方法:采用Mesh主题词和自由词,包括“芽囊原虫“”人芽囊原虫“”芽囊原虫感染“”流行病学“”患病率“”发生情况“”亚型“”基因型“”中国”等在中英文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采用Cochran's Q检验和Stata 14的I2指数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芽囊原虫的分子检出率为10%(95%CI:0.07~0.12)。无症状人群芽囊原虫感染率14%(95%CI:0.08~0.19)高于有症状人群7%(95%CI:0.05~0.09)。芽囊原虫最常见的亚型为ST3,在无症状人群中感染率为7%(95%CI:0.04~0.09),在有症状人群中为3%(95%CI:0.02~0.04)。其次为ST1,在无症状人群中感染率为2%(95%CI:0.01~0.04),在有症状人群中感染率为2%(95%CI:0.01~0.03)。结论:芽囊原虫的致病性无亚型特异性,无症状人群的感染率高于有症状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囊原虫 感染率 亚型 无症状人群 有症状的人群 中国
下载PDF
铜仁市黄鳝胃瘤线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与分析
2
作者 王文成 黎英 《河北渔业》 2023年第8期20-21,43,共3页
为调查铜仁市黄鳝(Monopterus albus)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感染情况,笔者从铜仁市部分地区黄鳝养殖场和水产品销售市场采集308份黄鳝内脏样品,采用蠕虫学解剖法检测黄鳝胃瘤线虫感染情况。结果发现,共43份内脏样品中检测含胃瘤... 为调查铜仁市黄鳝(Monopterus albus)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感染情况,笔者从铜仁市部分地区黄鳝养殖场和水产品销售市场采集308份黄鳝内脏样品,采用蠕虫学解剖法检测黄鳝胃瘤线虫感染情况。结果发现,共43份内脏样品中检测含胃瘤线虫,平均检出率为13.96%,其中野生黄鳝较饲养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高,分别为25.64%和6.81%;体长超过45 cm黄鳝较低于45 cm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低,分别为9.59%和15.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仁市 黄鳝(Monopterus albus) 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 感染情况
下载PDF
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文彬 王京仁 +2 位作者 曾伯平 韩庆 罗玉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 ,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该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有些波动 ,在体长 35 0— 4 0 0mm的黄鳝中其感染强度先有所下降 ,后又迅速增加 ,体长 4 5 0mm... 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 ,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该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有些波动 ,在体长 35 0— 4 0 0mm的黄鳝中其感染强度先有所下降 ,后又迅速增加 ,体长 4 5 0mm以上的黄鳝其感染率降低。这可能宿主鱼的食性改变及对寄生虫的感染产生免疫力等有关。胃瘤线虫的种群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缓慢地增加 ,其种群平均丰度 (M)与宿主体长 (L)符合直线方程M =- 1 0 76 0 +0 0 0 85L的变化规律。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胃瘤线虫种群在黄鳝中的频率分布的尾增长 ,即黄鳝感染较多线虫所占的比例增加。 4— 5月份黄鳝体内的胃瘤线虫种群组成中以体长较大的虫体 (4 0— 6 0mm)为主。胃瘤线虫种群在宿主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线虫种群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胃瘤线虫 种群丰度 感染率 感染强度 嘴刺目
下载PDF
常德稻田黄鳝感染胃瘤线虫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文彬 赵东海 +1 位作者 曾伯平 肖二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64-67,共4页
研究了5月份沅水下游常德稻田所产黄鳝对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其感染率为77.3%,感染强度为6.08,平均丰度为4.70;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感染率在体长201-350mm范围内的黄鳝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在体长301-35... 研究了5月份沅水下游常德稻田所产黄鳝对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其感染率为77.3%,感染强度为6.08,平均丰度为4.70;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感染率在体长201-350mm范围内的黄鳝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在体长301-350mm范围内的黄鳝为最高(11.0个/尾),而体长大干350mm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有所降低,这可能与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产生免疫力有关;胃瘤线虫种群在黄鳝中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参数k=0.9915;胃瘤线虫种群主要由体长41-60mm的个体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胃瘤线虫 体长 感染强度 稻田 体组成 聚集分布 感染率 虫种 免疫力
下载PDF
黄鳝体内寄生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频率分布及季节动态 被引量:9
5
作者 宋锐 李文祥 +1 位作者 邹红 王桂堂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4-1050,共7页
寄生虫的感染会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1793)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寄生其肠道的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 van Cleave,1928)和寄生于体腔的胃瘤线虫幼虫(Eustrongylides sp.)对黄鳝健康的影响尤其严重,研究调查了... 寄生虫的感染会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1793)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寄生其肠道的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 van Cleave,1928)和寄生于体腔的胃瘤线虫幼虫(Eustrongylides sp.)对黄鳝健康的影响尤其严重,研究调查了以上两种寄生蠕虫在黄鳝体内的频率分布以及季节动态。在连续23个月内共调查黄鳝1980尾,结果显示,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为34.46%,平均丰度为2.94±8.37,平均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6,P<0.05),平均丰度和聚集度在42 cm≤L<48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凸形曲线。胃瘤线虫幼虫感染率为15.14%,平均丰度为0.61±2.45,平均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4,P<0.05),平均丰度在24 cm≤L<30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逐渐下降,聚集度是在30 cm≤L<36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各月份间隐藏新棘虫的平均丰度和感染率都有显著性差异(F=10.50,P<0.05;G=84.44>χ20.05[22]=33.9),感染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胃瘤线虫幼虫各月份间的平均丰度和感染率也都有显著性差异(F=6.70,P<0.05;G=143.88>χ20.05[22]=33.9),感染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胃瘤线虫 隐藏新棘虫 频率分布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淡水鱼类线虫病的病原及其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金珊 王国良 +2 位作者 赵青松 陆彤霞 华建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1,共3页
从浙江省的窖湖、灵湖、凤湖等水库捕捞的大银鱼、花鱼骨、乌鳢鱼、黄颡鱼、鲶鱼、沙塘鳢等 6种鱼类体内获得大量的红色线虫 ,对其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察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 ,鉴定为膨结科胃瘤线虫未定种(Eustrongylides sp.... 从浙江省的窖湖、灵湖、凤湖等水库捕捞的大银鱼、花鱼骨、乌鳢鱼、黄颡鱼、鲶鱼、沙塘鳢等 6种鱼类体内获得大量的红色线虫 ,对其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察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 ,鉴定为膨结科胃瘤线虫未定种(Eustrongylides sp.)。此线虫在大银鱼、花鱼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线虫病 胃瘤线虫 扫描电镜观察
下载PDF
几种寄生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温安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43-46,75,共5页
1997~2002年对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川地区,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胃瘤线虫幼虫和锯缘叶形吸虫的感染率高且感染强度较大,并随地区、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这几种寄生虫在黄鳝种群内呈聚... 1997~2002年对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川地区,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胃瘤线虫幼虫和锯缘叶形吸虫的感染率高且感染强度较大,并随地区、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这几种寄生虫在黄鳝种群内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系数分别为k棘=0 1519、k线=0 1748、k吸=0 1782。黄鳝的肥满度与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强度不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黄鳝 体内寄生 隐藏新棘虫 胃瘤线虫 锯缘叶形吸虫 聚集分布 肥满度
下载PDF
云岭牛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芽囊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梁霞霞 邹扬 +6 位作者 李涛善 陈红 曹富琼 杨建发 邹丰才 孙晓林 朱兴全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2,共8页
为了探究云南省云岭牛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从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市随机采集云岭牛粪便样品391份。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芽囊原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应用PCR扩增粪便DNA并对阳性产物进... 为了探究云南省云岭牛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从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市随机采集云岭牛粪便样品391份。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芽囊原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应用PCR扩增粪便DNA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确定样品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共有17份样品为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总感染率为4.35%(17/391);序列分析鉴定出2种已知基因型(1份为BEB8,16份为J);统计学分析显示云岭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芽囊原虫的检测,108份粪便样品为芽囊原虫阳性,总感染率达27.62%(108/391);经测序和序列比对,共发现4种芽囊原虫的基因亚型,分别为:ST1(n=4)、ST5(n=15)、ST10(n=84)、ST14(n=5),其中ST10为优势基因亚型;统计学分析发现,芽囊原虫的感染率与年龄(P<0.01)和性别(P<0.05)显著相关。本研究是国内外首次对云岭牛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芽囊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和基因分型的研究,研究结果不仅扩展了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芽囊原虫的宿主范围,也为预防和控制云岭牛的这两种肠道原虫病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岭牛 毕氏肠微孢子虫 芽囊原虫 感染率 基因型
下载PDF
胃瘤线虫与宿主黄鳝组织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段香 文春根 胡宝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0-293,共4页
采用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胃瘤线虫、线虫包囊以及黄鳝的各组织,比较样品酯酶电泳结果的异同,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酯酶在黄鳝的各个组织、胃瘤线虫与线虫包囊中均有表达,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电泳结果表明黄鳝心脏和肌肉的... 采用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胃瘤线虫、线虫包囊以及黄鳝的各组织,比较样品酯酶电泳结果的异同,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酯酶在黄鳝的各个组织、胃瘤线虫与线虫包囊中均有表达,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电泳结果表明黄鳝心脏和肌肉的酯酶只有一条弱酶带,其它组织都有三条染色明显的条带,说明黄鳝心脏和肌肉的酯酶发挥的水解功能要低于其它组织;胃瘤线虫包囊具有与黄鳝的肠道相似的酶带,但其活性较弱,因此,推测其已经丧失了肠道组织的水解吸收营养物质的大部分功能;胃瘤线虫有4条酶带,其中2 ab和2b是胃瘤线虫特有的酶带,而1 a和2 a是胃瘤线虫与其包囊、黄鳝的肠道、性腺、肾脏、肝脏共有的酶带,由此推测线虫与黄鳝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瘤线虫 黄鳝 酯酶 同工酶 寄生虫
下载PDF
Acanthocephalan(Echinorhynchus sp.)infection of yellowfin tuna(Thunnus albacares)from Nagapattinam,south east coast of India
10
作者 Alagarsamy Sakthivel Periyasamy Selvakumar Ayyaru Gopalakrishnan 《Journal of Coastal Life Medicine》 2014年第8期596-600,共5页
Objective:To recored the infection of Acanthocephalan parasite,(Echinorhynchus sp.)in adult yellowfin tuna(Thunnus albacares).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canthocephalan Echinirhynchus sp attached to yellowfin tuna an... Objective:To recored the infection of Acanthocephalan parasite,(Echinorhynchus sp.)in adult yellowfin tuna(Thunnus albacares).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canthocephalan Echinirhynchus sp attached to yellowfin tuna and moreover prevalence,mean intensity and mean abundance was observed.Methods:Totally 1001 yellowfin tuna fish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year of 2012 from the coast of Nagapattinam(10°45'36.25"N and 79°50'59.54"E),Tamil Nadu,India.The collected fishes were washed with fresh water to remove debris and immediately stored in ice,and brought to the laboratory.Intestines were placed in normal saline(0.85%NaCl).The worms were fixed in alcohol/formalin/(AFA)fixative and in 70%ethanol until processed for identification.Results:Totally 1001 yellowfin tuna was examined out of 387(52.67%)hosts were infected with acanthocephalan(Echinorhynchus sp.).The proboscis Echinorhynchus sp.was long,cylindrical with cylindrical with a uniform width measured(0.41±0.02)mm in length and(0.12±0.03)mm in width.The endo parasite prevalence,intensity and abundance was recorded as 52.67%,12.46%,and 5.43%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is current phenomena was carried out to report of acanthocephalan Echinorhynchus sp.attached the new host of yellowfin tuna from Nagapattinam coast.Moreover,parasi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endo parasites of host due to its importance and numerous occurring among most important marine food fishes in world w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unnus albacares Internal infection Echinorhynchus sp. prevalence INTENSITY ABUNDANCE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在甘肃的流行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0
11
作者 贾秋珍 金社林 +2 位作者 曹世勤 骆惠生 金明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3-267,共5页
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产生与发展是造成条锈病大流行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导因素。1999~2004年采用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致病性及寄生适合度测定、毒谱分析、哺育品种调查等方法,对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的流行预测进行了系... 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产生与发展是造成条锈病大流行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导因素。1999~2004年采用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致病性及寄生适合度测定、毒谱分析、哺育品种调查等方法,对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的流行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已经成为甘肃省第一、二位优势小种,两小种毒性谱宽、致病力强、寄生适合度高、哺育品种面积大,其流行趋势已超过条中31号,将继31号后成为危害甘肃省小麦生产的流行小种。小麦条锈菌毒性群体结构已进入以条中32号和水源14致病类型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时期,这也对全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性 流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