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WOX与ERK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琼 甘怀勇 武世伍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313-1316,共4页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含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蛋白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ERK1)表...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含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蛋白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ERK1)表达及其与ESCC病人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50例ESCC和8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对照组)中WWOX和ER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SCC组织中WWOX和ER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0%和58.7%;对照组中WWOX和ERK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5.0%和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C组织中WWOX蛋白阳性率与ERK1蛋白阳性率呈负相关关系(P<0.01)。WWOX和ERK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ESCC病人不同肿瘤组织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是否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生存分析显示,WWOX蛋白阳性表达病人的生存时间高于阴性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WOX和ERK1蛋白阳性表达及TNM分期是影响ESCC病人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P<0.01)。结论:WWOX和ERK1的异常表达参与了ESCC的发生、发展、浸润以及转移,早期联合检测WWOX和ERK1蛋白表达对ESCC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肿瘤 含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
下载PDF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β结构域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郭靖 冯滢滢 +5 位作者 王涛 张柯 李玲 冀全博 徐小洁 叶棋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构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β亚基胞外结构域(ED)和胞内激酶(PKD)结构域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的GST-IGF1Rβ-ED和GST-IGF1Rβ-PKD融合蛋白,并检测其活性。方法用PCR方法从乳腺cDNA文库中扩增IGF1Rβ-ED和GST-IGF1Rβ-PK... 目的构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β亚基胞外结构域(ED)和胞内激酶(PKD)结构域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的GST-IGF1Rβ-ED和GST-IGF1Rβ-PKD融合蛋白,并检测其活性。方法用PCR方法从乳腺cDNA文库中扩增IGF1Rβ-ED和GST-IGF1Rβ-PKD基因编码序列,将其正确插入pGEX-KG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sate表达后,用GST-Sepharose 4B珠子纯化融合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融合蛋白表达,最后用GST pull-down技术检测纯化蛋白与已知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驱动的细胞运动调节蛋白(MEMO)的相互作用。结果构建得到GST-IGF1Rβ-ED和GST-IGF1Rβ-PK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鉴定得到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外源基因插入片段,测序后与目的序列一致;在Rossate菌中诱导表达出与预期位置相符的目的蛋白,并经过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成功表达;纯化得到GST-IGF1Rβ-ED和GST-IGF1Rβ-PKD两个融合蛋白,GST pull-down证明蛋白GST-IGF1Rβ-PKD可以和MEMO相互作用。结论成功克隆GST-IGF1Rβ-ED和GST-IGF1Rβ-PKD基因,并获得活性良好的GST-IGF1Rβ-ED和GST-IGF1Rβ-PKD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 β亚基胞外结构域 β亚基胞内蛋白激酶结构域 原核表达 纯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驱动的细胞运动调节蛋白(MEMO)
下载PDF
盘状结构域受体1抑制剂对癌症和炎症相关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波 孙艳亭 +3 位作者 屠思军 林婕 曾伟芬 谢自新 《中国医药》 2022年第6期957-960,共4页
盘状结构域受体(DDR)是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RTK)超家族的成员,DDR与RTK的区别在于细胞外结构域中存在盘状蛋白基序,并且可以利用胶原蛋白作为内部配体。目前已鉴定出2种类型的DDR,即DDR1和DDR2,二者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和配体特异性。这些... 盘状结构域受体(DDR)是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RTK)超家族的成员,DDR与RTK的区别在于细胞外结构域中存在盘状蛋白基序,并且可以利用胶原蛋白作为内部配体。目前已鉴定出2种类型的DDR,即DDR1和DDR2,二者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和配体特异性。这些DDR在细胞增殖、存活、分化、黏附和基质重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DDR与各种癌症、纤维化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密切相关。DDR1可促进胶原纤维排列,引发免疫排斥。在小鼠模型中,使用DDR1细胞外结构域单克隆抗体、消融DDR1细胞外结构域均可促进肿瘤内T淋巴细胞的渗透,并抑制肿瘤的生长。因此,DDR1被认为是肿瘤新的潜在免疫治疗靶标。本文对DDR1抑制剂对癌症和炎症相关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结构域受体1 激酶结构域 细胞外基质 靶向蛋白降解技术
下载PDF
牛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胞外区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抗制备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珊珊 吴陈华 +9 位作者 刘宇 赵尚琪 赫鸣睿 王丽 王天 何泊宁 张世勋 岳山 黄雯静 朱战波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原核表达牛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表面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并制备其多抗血清。方法以PBL的cDNA为模板扩增牛PD-1胞外区片段,与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 目的原核表达牛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表面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并制备其多抗血清。方法以PBL的cDNA为模板扩增牛PD-1胞外区片段,与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D-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经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牛PD-1胞外区重组蛋白(简称牛PD-1蛋白),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纯化的目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血清多抗,与CP、NCP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体外孵育牛PBL 72 h,检测BVDV病毒拷贝数。结果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ET-28a-PD-1构建正确;牛PD-1胞外区基因读码框编码14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040,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延伸链、无规则卷曲构成,与人及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9%和71%;在37℃,0.8 mmol/L IPTG诱导条件下,牛PD-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9000,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制备的多抗血清效价最高为1∶102400,能与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显著降低CP、NCP型BVDV病毒拷贝数(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D-1,获得了牛PD-1蛋白及其多抗血清,且免疫原性较好,PD-1阻断抑制BVDV在PBL细胞中的复制,为开发具有调节及治疗慢性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胞外区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对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5
作者 宋保强 鲁开化 +3 位作者 郭树忠 韩岩 张阳 胡佩珍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8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研究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组织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 目的研究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组织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结果Ad—METH-1注射后30d,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为12.38±2.5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7.64%,bFGF阳性细胞为18.24%;对照组微血管计数为48.12±6、4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31.34%,bFGF阳性细胞为28.26%。结果显示,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瘢痕组织VEGF及bFGF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VEGF、bFGF表达产生了明确的抑制作用,早期行血管抑制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基因转染血管抑制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 血管内皮生成抑制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