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pulsive Repetition in Jonathan S. Foer’s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1
作者 林转 《海外英语》 2019年第20期244-246,251,共4页
Jewish American writer Jonathan Safran Foer's masterpiece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tells a moving story of Oscar,a nine-year-old boy.After losing his father in 9/11,he is looking for every person in New... Jewish American writer Jonathan Safran Foer's masterpiece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tells a moving story of Oscar,a nine-year-old boy.After losing his father in 9/11,he is looking for every person in New York with the last name Black,hoping to find the lock for the key his father left.In the novel,Foer's trauma narrative strategy shows compulsive repetition.Through the repetition of words,pictures and actions,Foer powerfully conveys his understanding of helplessness and trauma,thus arousing the sympathy of rea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repetition of words PICTURES actions trauma narrative
下载PDF
《特响,特近》创伤叙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唐青叶 宋飞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8,共5页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小说《特响,特近》以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为背景,叙述了九岁主人公奥斯卡的创伤经历。小说以视觉语法、创伤理论为框架,从多模态角度分析了插图和异常视觉符号所表征的意义...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小说《特响,特近》以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为背景,叙述了九岁主人公奥斯卡的创伤经历。小说以视觉语法、创伤理论为框架,从多模态角度分析了插图和异常视觉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小说借助无声的图像和视觉语言来重构创伤事件,展现了灾难带来的创伤后遗症以及奥斯卡和祖父母的心理活动、心路转变,揭示了不同灾难受害者应对创伤的方式,启示我们关爱、互助和沟通是达成人际和谐、人类和解、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响 特近》 创伤 叙事 视觉语法 多模态性
下载PDF
论《特别响,非常近》的图像叙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维倩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50,共6页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小说《特别响,非常近》因其大量插入图像而引发广泛的争议。然而,作为语言或文字外的另一叙事媒介,图像之于小说有其积极的建构意义。小说中的图像呈现单幅图像叙事模式,亦表现出系列图像叙事模式,他们共...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小说《特别响,非常近》因其大量插入图像而引发广泛的争议。然而,作为语言或文字外的另一叙事媒介,图像之于小说有其积极的建构意义。小说中的图像呈现单幅图像叙事模式,亦表现出系列图像叙事模式,他们共同构成图像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图像与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图像与社会历史形成更大的互文关系。故图像叙事具有文字叙事无法比拟的审美效果及深度寓意,成为后"9·11"时代一种特定的基本语言与表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图像 图像叙事 互文性
下载PDF
书写“9.11”“图像事件”:《特别响,非常近》的图像叙事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瑞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96-101,共6页
"9.11"被看作是个"图像事件",不仅因为遭遇在一个"图像时代",而且也与袭击对象、事件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紧紧相关。本文对美国新锐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第二部小说《特别响,非常近... "9.11"被看作是个"图像事件",不仅因为遭遇在一个"图像时代",而且也与袭击对象、事件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紧紧相关。本文对美国新锐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第二部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解读,认为小说在文本图像化与图像文本化的双重过程中,用图像叙事书写一个"图像事件",既取得了形式上的创新,又使形式与内容在"图像事件"这一概念上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作品中的图像叙事代表了"9.11"小说的一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图像化叙事
下载PDF
《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后“9·11”情感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薇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2期26-33,共8页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倒置等情感回应方式和具有流动性的儿童视角,不仅使单纯、稚嫩的儿童视角与相信"不言自明之理性"的成人视角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产生"崇尚自然"的情感再生力量,为充满创伤的后"9·11"情感主体赋予反思性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后“9·11”情感结构 哀悼与忧郁 伪装与倒置 儿童视角
下载PDF
创伤后的新生——乔纳森·萨福兰·弗尔小说《特别响,非常近》读解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顺春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9-54,共6页
《特别响,非常近》是关乎9·11创伤之佳作,亦是关于家庭、亲情与成长之作品。小说以9·11事件为背景,弗尔却旨在关注九岁男童奥斯卡在骤失父亲的巨大创伤后如何重建亲情,重新与他人沟通,以走出创伤之阴影。至真至纯之亲情不仅... 《特别响,非常近》是关乎9·11创伤之佳作,亦是关于家庭、亲情与成长之作品。小说以9·11事件为背景,弗尔却旨在关注九岁男童奥斯卡在骤失父亲的巨大创伤后如何重建亲情,重新与他人沟通,以走出创伤之阴影。至真至纯之亲情不仅消融奥斯卡的创伤,而且也使他与家人更近了;重建与他人之联系则使他们相互间之关系更近,既使奥斯卡重拾信心,又使他们共度不幸或危机所带来之创伤;最终,奥斯卡重构生活图景,从创伤中成长而获新生——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这正是弗尔在后9·11时代对生命与死亡及其意义所进行的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重建亲情 重新沟通 成长与新生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美国“9·11”电影--以《特别响,非常近》为例
7
作者 张松存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以"9·11"事件为故事背景,透过平民的视角表现恐怖主义事件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心理创伤及精神焦虑。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视角看,该电影具有强烈的民间化、平民化色彩,透射出灾难后美国普通民众生活的...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以"9·11"事件为故事背景,透过平民的视角表现恐怖主义事件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心理创伤及精神焦虑。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视角看,该电影具有强烈的民间化、平民化色彩,透射出灾难后美国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该电影表现出批判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不仅控诉了"9·11"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创伤,也谴责了所有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9·11”事件 新历史主义 个体 政治
下载PDF
表征精神创伤 实践诗学伦理——创伤理论视角下的《极吵,极近》 被引量:9
8
作者 刘荡荡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5,共5页
9/11事件的文学表征是后9/11时代美国文学的热点。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极吵,极近》着力表征平民百姓所蒙受的精神创伤,以小说人物应对创伤的方式隐喻美国社会走出创伤心理的途径,其富有召唤力的文学技巧,将读者纳入文本意... 9/11事件的文学表征是后9/11时代美国文学的热点。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极吵,极近》着力表征平民百姓所蒙受的精神创伤,以小说人物应对创伤的方式隐喻美国社会走出创伤心理的途径,其富有召唤力的文学技巧,将读者纳入文本意义的共同创作中,激发他们重审主导性政治话语,从而实践了创伤写作的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萨福兰·福尔 《极吵 极近》 9/11 精神创伤 诗学伦理
下载PDF
《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杜珊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4期123-124,127,共3页
《特别响,非常近》在"9·11"事件背景下,讲述了九岁小男孩奥斯卡丧失父亲后疯狂寻锁的经历。拟在创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读小说中不同时期各色人物的创伤体验以及创伤复原,呼吁更多人关注身边的创伤群体。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创伤再现 创伤记忆 创伤复原
下载PDF
无法言说的“言说”——试论福尔《特别响,非常近》
10
作者 刘霞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4-88,共5页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是9·11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独特的方式探讨灾难、创伤、失语与言说之间关系。灾难导致创伤,创伤导致失语。由于失语,作者又不得不使用非情景化的文字...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是9·11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独特的方式探讨灾难、创伤、失语与言说之间关系。灾难导致创伤,创伤导致失语。由于失语,作者又不得不使用非情景化的文字、书信、数字符号、序列图片等方式"言说"主人公的创伤及创伤后艰难的存在。这些作为媒介的"言说"方式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历史的伤痛导致现实的失语,现实的创伤隐藏着历史的原因。"后9·11"小说在寻找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创伤 失语 言说
下载PDF
无言的爱——《特别响,非常近》中女性人物对创伤治愈的意义
11
作者 张晓旭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88-,共1页
《特别响,非常近》是弗尔以9.11事件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说明家人的爱对于受创者走出创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女性人物 创伤
下载PDF
空间视阈下《特别响非常近》中的身份追寻
12
作者 李望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88-92,共5页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以9·11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小男孩奥斯卡费尽心机找到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的父亲留下钥匙的秘密故事。从空间理论来看,奥斯卡经历了身份失落和重新找回;在空间实践中,奥斯...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以9·11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小男孩奥斯卡费尽心机找到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的父亲留下钥匙的秘密故事。从空间理论来看,奥斯卡经历了身份失落和重新找回;在空间实践中,奥斯卡因为对符号界的失望和拒斥使自己身份处于失落的状态;而在自己的空间表征中,他不断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与符号界沟通。最终,他通过不断的空间探索达到自己身份的重新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非常近》 空间实践 空间表征 表征空间
下载PDF
《特别响,非常近》中英封面之多模态对比分析
13
作者 李顺春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3-18,共6页
小说封面由图像、文字、色彩和布局等多种模态组合而成,是凝练小说主题的多模态文学艺术,亦是纸质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国作家弗尔的原版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与中译本的封面进行多模态对比,分析两版封面的色彩、... 小说封面由图像、文字、色彩和布局等多种模态组合而成,是凝练小说主题的多模态文学艺术,亦是纸质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国作家弗尔的原版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与中译本的封面进行多模态对比,分析两版封面的色彩、图像和文字等呈现的模态文体特征,探讨封面多模态之间及其与文本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版本封面各有千秋,但从隐喻角度而言,英文版封面更为简洁生动,且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中文版封面则更直接具体,也更具写实性。因此,研究小说封面对文学批评与版本学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封面 多模态文学 多模态分析
下载PDF
熵——《特别响,非常近》的热力学维度
14
作者 李冲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2-38,共7页
熵可用来衡量一封闭系统内的混乱程度,这一热力学概念可为解读弗尔小说《特别响,非常近》提供新的视角。城市地标建筑的损毁是地志空间的流变,是坐标隐喻纵轴的瓦解,是景观幻象的坍塌。由此城市系统的熵增状态达到较高点,作为城市秩序... 熵可用来衡量一封闭系统内的混乱程度,这一热力学概念可为解读弗尔小说《特别响,非常近》提供新的视角。城市地标建筑的损毁是地志空间的流变,是坐标隐喻纵轴的瓦解,是景观幻象的坍塌。由此城市系统的熵增状态达到较高点,作为城市秩序书写者的个人也呈现出主体心灵空间熵化的特点。主人公奥斯卡的寻锁之旅可以看作是主动的局部熵减,有赖于负熵即信息的流动,在此过程中,城市空间既规定其行动域,又在与其行走实践的互动中实现秩序重构。作品跨越三代的叙事设定是作者弗尔对于创伤事件重复发生的反思,是对历史之熵的文学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萨弗兰·弗尔 《特别响 非常近》 “9·11” 热力学维度
下载PDF
《特别响,非常近》的多模态叙事
15
作者 李顺春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特别响,非常近》是一部多模态小说,其中的版式模态、色彩模态和坠落图像模态,既是“有意味的形式”,又与语言模态一起构成多模态叙事。版式模态叙事是一种创伤书写,叙写了老托马斯与奶奶的人生悲歌。...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特别响,非常近》是一部多模态小说,其中的版式模态、色彩模态和坠落图像模态,既是“有意味的形式”,又与语言模态一起构成多模态叙事。版式模态叙事是一种创伤书写,叙写了老托马斯与奶奶的人生悲歌。色彩模态叙事引导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承载着奥斯卡对生活的体验与对父亲的记忆,也唤醒了其父生前灵魂深处的情感,从而丰富了“生命的意义”。作为“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的坠落图像模态叙事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以其超越现实的理想使坠落图像的意义得到了升华。版式模态、色彩模态和坠落图像模态与语言模态共同建构了小说文本的意义,也为文学评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版式模态叙事 色彩模态叙事 坠落图像模态叙事
下载PDF
创伤博物馆——论《剧响、特近》中的创伤与记忆 被引量:30
16
作者 曾桂娥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9,共9页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剧响、特近》以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为背景,以儿童视角勾勒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各色人物的创伤体验,谱写20世纪以来人类创伤的全景图。本文以创伤理论为视角...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剧响、特近》以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为背景,以儿童视角勾勒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各色人物的创伤体验,谱写20世纪以来人类创伤的全景图。本文以创伤理论为视角,认为该小说以博物馆的呈现方式书写灾难,并从创伤人物、创伤书写和承载创伤记忆的图像三个"展区"来聚焦创伤,揭示创伤与记忆之间的张力,探讨创伤叙事中书写与沉默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萨福兰·福厄 《剧响 特近》 博物馆 创伤 记忆
原文传递
“生活比死亡更可怕”:解读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美国犹太作家乔纳森·福厄的《特别响,十分近》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拼命寻找与其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那把锁的凄美故事。与其他创伤叙事略微不同的是,作者运用包括图片叙述... 美国犹太作家乔纳森·福厄的《特别响,十分近》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拼命寻找与其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那把锁的凄美故事。与其他创伤叙事略微不同的是,作者运用包括图片叙述、"强迫性重复"及创伤转移等叙事策略,传递了其关于历史、时间、死亡、人生的意义等重大题材的感悟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图片叙述 强迫性重复 创伤转移
原文传递
论《特别响,非常近》中的空白艺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顺春 孔繁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42,共7页
学界大多从创伤视角阐释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后"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然而,若在空白论的观照下,从语言空白、版式空白与结尾空白等三方面剖析该小说的空白艺术,则可提供"一种打破文本疆界和惯例... 学界大多从创伤视角阐释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后"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然而,若在空白论的观照下,从语言空白、版式空白与结尾空白等三方面剖析该小说的空白艺术,则可提供"一种打破文本疆界和惯例束缚的全新视角"。语言空白的模糊性与多义性使小说文本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其最高形式——失语——更具有无言之美;一句话一页与空白页所呈现的版式空白实是"有意味的形式",亦成为可读更成为可写的文本;结尾空白含蕴极其丰富,既惊喜意外又发人深省。《特别响,非常近》中的空白是无象中的有象,无形中的有形,亦是一种召唤结构;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空白艺术则是阅读与审美的起点,更是艺术韵味与意义再造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空白艺术 召唤结构
原文传递
《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展演与应对
19
作者 吴荣兰 陈艳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64-69,共6页
小说《特别响,非常近》透过小主人公奥斯卡的祖父与祖母的创伤经历,呈现了"难以言说"的创伤展演与"不得不说"的艰难的创伤应对过程,论证了祖父口中"活着比死亡可怕"的伤痛。同时,基于创伤的普世性,作者... 小说《特别响,非常近》透过小主人公奥斯卡的祖父与祖母的创伤经历,呈现了"难以言说"的创伤展演与"不得不说"的艰难的创伤应对过程,论证了祖父口中"活着比死亡可怕"的伤痛。同时,基于创伤的普世性,作者将三场历史性大灾难并置,实现了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创伤转移,以此对美国的政治进行反思,并警示世人和善以待,祛除暴力,共建美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创伤展演 创伤应对 创伤转移
原文传递
乔纳森·萨弗兰·福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后记忆建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尔聪 田俊武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0,共8页
作为大屠杀亲历者的后代,乔纳森·萨弗兰·福厄在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描写了谢尔家祖孙三代人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与"9·11"恐袭事件中的创伤记忆及其代际影响。本文从语言、图像及历史观三个维度探讨福厄在《... 作为大屠杀亲历者的后代,乔纳森·萨弗兰·福厄在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描写了谢尔家祖孙三代人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与"9·11"恐袭事件中的创伤记忆及其代际影响。本文从语言、图像及历史观三个维度探讨福厄在《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后记忆建构方式,认为小说的证言叙事再现了后记忆的意义层次及传播方式,其视觉化叙事架构了承载后记忆并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记忆点,而小说通过后现代式的历史叙事探讨战争与大屠杀后记忆建构中的元历史问题,揭示改变人类历史的杀戮与暴力事件对当代人持续不断的影响,构建属于当代人的后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萨弗兰·福厄 《特别响 非常近》 后记忆 证言叙事 视觉化叙事 后现代历史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