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静 李洪波 王园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668-67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单采新鲜冰冻血浆速冻前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变化情况,以采用合适的流程来保障单采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方法将即时采集的单采新鲜血浆立即留取20 m L,分装在9支试管里,按照0 h立即速冻、4℃4 h、4℃6 h、4℃... 目的观察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单采新鲜冰冻血浆速冻前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变化情况,以采用合适的流程来保障单采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方法将即时采集的单采新鲜血浆立即留取20 m L,分装在9支试管里,按照0 h立即速冻、4℃4 h、4℃6 h、4℃8 h、4℃12 h、4℃24 h、室温(23℃±2℃)4 h、室温6 h、室温8 h、室温12 h、室温24 h分组进行低温速冻。速冻标本37℃水浴融化后立即检测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结果单采新鲜血浆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在冰冻制备前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4℃或室温条件下储存4 h或6 h再制备与0 h制备相比,其中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4℃或室温放置8 h后再制备与0 h制备比较,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4℃与室温条件下储存相同时间,4℃存放凝血因子Ⅷ活性的下降速率低于室温条件;4 h、6 h、8 h、12 h内制备,凝血因子Ⅷ活性的下降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储存24 h后制备,在室温条件下的凝血因子Ⅷ活性下降速率明显高于4℃条件下(P〈0.01)。结论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储存于4℃或室温下6 h内速冻制备,对其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不大。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活性损失呈递增趋势。因此,储存于4℃或室温下的单采新鲜冰冻血浆最好在6 h内速冻制备,以免影响血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 储存温度与时间 f:c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陈蓓蕾 李晓波 袁成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4-836,共3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FⅧ:C及各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极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分析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70例健康人血液vWF,FⅧ:C,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WF...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FⅧ:C及各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极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分析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70例健康人血液vWF,FⅧ:C,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WF和FⅧ:C水平较高。且vWF和FⅧ:C水平较高者更易进展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系统激活。检测血液vWF,FⅧ:C水平将有助于我们诊断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凝血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因子:c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蔡小燕 潘学谊 +1 位作者 黄华 张柔玲 《血栓与止血学》 2006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尿毒症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 FⅤ: C、FⅦ:C、FⅧ:C、FⅩ:C、FⅪ:C 检测采用一期法,在 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的各个凝血因子、...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尿毒症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 FⅤ: C、FⅦ:C、FⅧ:C、FⅩ:C、FⅪ:C 检测采用一期法,在 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的各个凝血因子、临床相关资料等作分析比较,以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血浆 FⅤ:C、F 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14.16%±34.12%、199.32%±34.56%、181.05%±56.11%、118.56%±26.81%和 156.57%±39.25%;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血浆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08.29%±35.16%、 162.36%±32.39%、132.36%±59.32%、95.86%±12.23%和139.39%±41.16%,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值均<0.05~0.01)。同时,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3%、59%、51%、36%、43%;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分别为:21%、52%、46%、31%、3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显示尿毒症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与透前组相比,透后组的凝血因子 FⅦ:C、FⅧ:C、FⅩ:C、FⅪ:C 水平明显低于透前组(P 值均<0.05~0.01)。FⅦ:C 与 BUN、Cr 呈正相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提示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血透能减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fV:c fⅦ:c f:c fⅩ:c fⅪ:c
下载PDF
蛋白质Z及凝血因子在恶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关则兵 潘学谊 蔡小燕 《血栓与止血学》 2007年第3期101-103,106,共4页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对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的PZ水平(1210.89ng/ml±251.13ng/ml)明显下降(对照组为2378.83ng/ml±429.51ng/ml),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62.42%±36.57%、201.95%±77.54%、120.27%±77.54%、145.88%±56.48%(对照组分别为116.70%±28.80%、70.15%±21.28%、76.13%±19.26%、77.23%±16.22%),P值均<0.01。相关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Ⅶ:C、FⅧ:C、FⅩ:C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而PZ与FⅪ:C无相关性(P>0.05)。对肿瘤的病情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PZ、FⅦ:C、FⅧ:C、FⅩ:C、FⅪ:C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PZ更低,FⅦ:C、FⅧ:C、FX:C、FⅪ:C水平更高(P<0.01)。结论PZ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减低,且与病情有关。PZ与FⅦ:C、FⅧ:C、FX:C存在明显负相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性易栓症的一个新的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蛋白质Z fⅦ:c f:c fⅩ:c fⅪ: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