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彬 张铠 +1 位作者 王杰 陈新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术后12个月以门诊形式进行随访,4例失访,共182例完成术后随访。根据术后12个月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分为PTS组(n=27)、非PTS组(n=155),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溶栓前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Logistic分析PTS发生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浆D-D、F1+2、P-selectin预测PTS发生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对PTS的影响。结果 PTS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高于非PTS组(P <0.05);Logistic显示:BMI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是急性DVT患者发生PTS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PTS效能明显优于溶栓后1周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效能;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高表达患者发生PTS风险是低表达的4.211、2.550、3.189倍。结论 急性DVT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升高,其联合预测患者发生PTS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术 D-D f1+2 P-SELECTIN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1+2、TAT、AT-Ⅲ、D-Dimer对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8
2
作者 祝丽琼 陈慧 +5 位作者 杜碧君 谭剑平 刘颖琳 王蕴慧 张睿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3例RSA已孕者(AEP组)、103例有RSA病史现未孕者(ANP组)及40例正常早孕者(NEP组)及40例健康未孕者(NNP组)血清中F1+2、TAT、AT-Ⅲ、D-Dimer水平;并以ROC曲线方法判断PTS引起的RSA发生时以上各个指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ANP组血浆F1+2、D-Dimer水平显著高于NNP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而且流产3次者较2次者指标水平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1+2与D-Dimer判断RSA未孕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最佳筛查界值分别为55.11nmol/L(AUC=0.767)及233.50μg/L(AUC=0.636)。2.ANP组血浆TAT水平高于NNP组,AT-Ⅲ水平低于NN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AEP组血浆F1+2、TAT、D-Dimer水平高于NEP组,AT-Ⅲ水平低于NE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RSA与PTS存在相关性;RSA患者在孕前已经表现为PTS,PTS的标志物F1+2、D-Dimer可用于RSA未孕人群流产原因的筛查,其水平越高,流产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血栓前状态 f1+2 TAT AT-Ⅲ D-DIMER
下载PDF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定祥 刘文华 +2 位作者 文果 覃弘宇 邓奕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3-846,共4页
目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 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加曲班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化瘀解毒法组及PDTC组。线栓... 目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 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加曲班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化瘀解毒法组及PDTC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前1 h和术后12 h各给予相应药物1次,术后24h取标本用于检测。结果:(1)造模后各组TAT、F1+2水平显著升高;各治疗组TAT、F1+2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TAT的含量以PDTC组最高,其次化瘀解毒法组和清热解毒组,阿加曲班组和活血化瘀组最低;F1+2含量阿加曲班组较PDTC组、化瘀解毒法组、活血化瘀组均低,化瘀解毒法组较PDTC组低(均P<0.05)。(2)造模后D-二聚体、v WF的水平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阿加曲班组D-二聚体的水平降低(P<0.05),清热解毒组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均P<0.05),活血化瘀组、化瘀解毒法组、PDTC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v WF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活血化瘀组v WF的含量较PDTC组、清热解毒组均高(P<0.05);活血化瘀组、阿加曲班组、化瘀解毒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活血化瘀法和清热解毒法配伍存在协同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和清热解毒中药单用均有降低血浆TAT、F1+2、v WF水平的作用,同用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AO模型大鼠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表现为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强,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以及化瘀解毒法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活血化瘀法主要侧重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改善,清热解毒法主要侧重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而化瘀解毒法对两者均起作用,且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解毒法 大脑中动脉闭塞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MCAO大鼠不同时相血浆TAT、F1+2、D-二聚体、vWF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定祥 刘文华 +4 位作者 文果 覃弘宇 李平 李定祥 邓奕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血浆TAT、F1+2、D-二聚体、v WF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MCAO大鼠缺血后血栓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规律,为药物研究确定最佳观察时间点。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后不同时相组(1 h、6 h...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血浆TAT、F1+2、D-二聚体、v WF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MCAO大鼠缺血后血栓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规律,为药物研究确定最佳观察时间点。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后不同时相组(1 h、6 h、12 h、24 h、48 h、72 h),每组8只。线栓法制造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TAT、F1+2、D-二聚体、v WF的水平。结果:脑缺血后1h TAT的水平即上升且于24h达峰值;F1+2、D-二聚体的水平在缺血后1 h骤然升高并于6h达峰值;而v WF在缺血后1h即骤然升高达峰值,然后维持在稳定的较高水平。结论:MCAO大鼠在急性脑缺血后血浆TAT、D-二聚体、v WF、F1+2水平均升高,表现出不同的时程规律,它们的峰值均集中在缺血后6 h或24 h,提示脑缺血的早期即存在有凝血纤溶系统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缺血后24 h可作为药物研究的最佳观察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 TAT f1+2 D-二聚体 VWf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Ⅶ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朵勤 唐慧 +1 位作者 沈燕芸 徐金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年第9期617-619,共3页
目的: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a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 目的: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因子VIIa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因子VIIa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凝血机制可能参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凝血机制 D-二聚体 f1+2 fVⅡ因子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与口服抗凝治疗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卓江 吴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7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mo1/L(范围0.01~1.5nmo1/L)及1.62±0.46(范围0.97~3.11).PT比率在1.2~1.7的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大多数患者F1+2减低到正常值,F1+2正常值在40例正常健康人中为0.40±0.23nmol/N范围0.11~1.19nmol/L.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F1+2平均血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t=2.377,P<0.05),100例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值与PT比率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1+2与PT比率无明显关系(r=-0.208),结论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减低的程度与PT比率反映的治疗强度不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f1+2 抗凝剂 治疗 CT
下载PDF
下肢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利伐沙班治疗前后血浆F1+2、Fg、DD水平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飞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868-871,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利伐沙班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我院下肢VTE患者318例为试验组,同期选取16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统计对...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利伐沙班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我院下肢VTE患者318例为试验组,同期选取16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统计对比两组入院时血浆F1+2、Fg、DD水平,并将试验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组、B组、C组,各106例,A组口服15 mg利伐沙班,2次/d,连用3周后,增加至20 mg/次,1次/d,B组口服20 mg利伐沙班,1次/d,C组口服10 mg利伐沙班,1次/d,持续治疗3个月,统计3组治疗前、治疗3 d、7 d后血浆F1+2、Fg、DD水平与上述血浆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影像学检查转阴人数、出血事件、下肢VTE复发率。结果⑴试验组入院时血浆F1+2、Fg、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⑵A组治疗3 d、7 d后血浆F1+2、Fg、DD水平低于B组、C组(P<0.05);⑶A组血浆F1+2、Fg、DD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短于C组、B组(P<0.05),A组、C组影像学检查转阴人数比例高于B组(P<0.05);⑷3组出血事件(均为非严重出血事件)、下肢VTE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VTE患者血浆F1+2、Fg、DD呈高表达,经利伐沙班治疗后呈降低趋势,并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VTE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利伐沙班 f1+2 fG DD 维生素K拮抗剂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对F_1株型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生武 郑向阳 刘永忠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5-8,共4页
以自选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为母本,与14个父本杂交,研究08H67-2对F_1杂交种株高、穗位高、棒三叶及旗叶的叶片长和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矮秆自交系08H67-2组配的F_1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降低,穗位以上叶片数增多,棒三叶更紧凑,有利... 以自选矮秆玉米自交系08H67-2为母本,与14个父本杂交,研究08H67-2对F_1杂交种株高、穗位高、棒三叶及旗叶的叶片长和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矮秆自交系08H67-2组配的F_1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降低,穗位以上叶片数增多,棒三叶更紧凑,有利于杂交种种植密度的提高,是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一个成功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秆 08H67-2 f1 株型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_(1+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卓江 EberhardF.Mammen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5期257-259,共3页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23nmol/L(范围0.11~1.19nmol/L),下肢深部静脉血栓F1+2值2.99±1.47nmol/L(范围1.01~6.03nmol/L),急性心肌梗塞F1+2值3.77±2.38nmol/L(范围1.13~7.81nmol/L),均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值(P<0.001)。口服抗凝治疗患者F1+2值0.24±0.22nmol/L(范围0.1~0.75nmol/L),显著低于正常值(P<0.05),提示两种血栓形成性疾病及口服抗凝治疗分别表现为高凝及低凝倾向。因此,F1+2的检测可作为高凝状态及对抗凝治疗进行监测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深部脉血栓 心肌梗塞
下载PDF
TAT-Ⅲ和F1+2对早期胰腺癌术后发生VTE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兵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8期861-866,871,共7页
目的寻找早期胰腺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生物标志物,以便合理运用抗凝药物减少血栓事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1例早期胰腺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和非VTE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数据以... 目的寻找早期胰腺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生物标志物,以便合理运用抗凝药物减少血栓事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1例早期胰腺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和非VTE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数据以及实验室参数,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Ⅲ)、凝血酶原片段(F1+2)和D-二聚体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二聚体、TAT-Ⅲ、F1+2对早期胰腺癌术后VTE的评估价值,探讨三者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结果纳入非VTE组62例,VTE组19例,其中6例诊断为肺栓塞(PE),另有31.6%(6/19)的VTE事件发生在出院后,均诊断为DVT。VTE组D-二聚体、TAT-Ⅲ、F1+2在显著高于非VTE组(P<0.01),VTE组的Caprini评分、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VTE组(P<0.05)。在VTE事件发生时间上,PE患者较DVT患者显著提前(P<0.01),PE患者住院时间和Caprini评分均显著高于DVT患者(P<0.05)。TAT-Ⅲ、F1+2均与D-二聚体之间呈正相关(r=0.731,0.559,P<0.001)。D-二聚体、TAT-Ⅲ、F1+2对VTE均有一定对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48(95%CI 0.749~0.947)、0.880(95%CI 0.797~0.964)、0.895(95%CI 0.813~0.973)。D-二聚体、TAT-Ⅲ、F1+2联合检测对VTE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79.0%;kappa值为0.605,高于单项检测指标。结论D-二聚体、TAT-Ⅲ和F1+2可以作为早期检测胰腺癌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生物学标记物,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胰腺癌术后 静脉血栓栓塞 D-二聚体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小明 盛晚香 +2 位作者 宋继权 严月华 郑楷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f1+2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1+2及D-D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燕华 王玉周 +1 位作者 钟水生 马朝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1期9-11,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血浆F1+2及D-D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低温组,观察其在溶栓前和溶栓后不同时点的F1+2及D-D水平。结果尿激酶溶栓联合亚... 目的通过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血浆F1+2及D-D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低温组,观察其在溶栓前和溶栓后不同时点的F1+2及D-D水平。结果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抑制F1+2及D-D。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栓再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亚低温 f1+2 D-D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对骨科围手术期F1+2、D-二聚体影响研究
13
作者 池科德 丘利玲 +1 位作者 吴俊哲 顾向明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13期19-21,共3页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情况,了解活血化瘀法对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股骨骨折且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每日服桃红四物汤1包,连续用药2周...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情况,了解活血化瘀法对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股骨骨折且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每日服桃红四物汤1包,连续用药2周,两组均从术后第1天起予一般性预防措施,例如术前术中适当补液,术后第2天开始全部患者均使用机械方法预防血栓,如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天2次,对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浆中的F1+2、D-二聚体浓度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浆F1+2浓度、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T3及T4时点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DVT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具有一定作用,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围手术期 活血化瘀方 动态监测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脑梗死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变化及银杏达莫干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聚斓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1期1861-1862,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D-dimer,DD)浓度的变化规律及银杏达莫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病人血浆F1+2、DD浓度,观察其在银杏达莫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16例进行动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D-dimer,DD)浓度的变化规律及银杏达莫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病人血浆F1+2、DD浓度,观察其在银杏达莫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16例进行动态观测。结果:(1)脑梗死病人血浆F1+1、DD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患者血浆F1+2浓度在发病时显著高于正常,银杏达莫治疗7天后降至正常;DD发病时增高,银杏达莫治疗3周后降至正常水平。(3)多发性或大面积梗死病人血浆F1+2、DD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病人(P<0.01)。(4)脑梗死病人24小时内血浆F1+2、DD浓度异常率均高于头部CT阳性率(P<0.01)。结论:血浆F1+2、DD浓度与脑梗死相关,可用银杏达莫等进行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凝血酶原片段f1+2 D-二聚体 银杏达莫 干预治疗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DIC评分与F1+2、FPA、FPB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贾小洲 李燕平 +1 位作者 宋红波 刘正稳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人凝血酶原片段F1+2(F1+2)、纤维蛋白肽A(FPA)、FP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第八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60例,依据DIC评...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人凝血酶原片段F1+2(F1+2)、纤维蛋白肽A(FPA)、FP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第八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60例,依据DIC评分高低分为A组(DIC评分4~6分,n=19)、B组(DIC评分7~9分,n=27)、C组(DIC评分10~12分,n=14)。观察3组患者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F1+2、FPA、FPB差异,同时分析DIC评分与5个时期F1+2、FPA、FPB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不同时期血清中F1+2、FPA、FPB均依次增高(F/P=10.835/0.000、14.968/0.000、26.983/0.000、3.737/0.030、6.219/0.004,27.183/0.000、38.867/0.000、38.007/0.000、8.157/0.001、10.725/0.000,21.119/0.000、22.856/0.000、6.370/0.003、7.958/0.001、16.840/0.000)。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DIC评分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血清中F1+2、FPA、FPB均呈正相关(r/P=0.535/0.000、0.600/0.000、0.582/0.000,0.513/0.000、0.739/0.000、0.601/0.000,0.668/0.000、0.707/0.000、0.410/0.001,0.297/0.021、0.474/0.000、0.439/0.001,0.422/0.001、0.522/0.000、0.640/0.000)。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DIC评分与F1+2、FPA、FPB呈正相关,F1+2、FPA、FPB可能与DIC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人凝血酶原片段f1+2 纤维蛋白肽A 纤维蛋白肽B
下载PDF
F1+2、TAT、AT-Ⅲ、D-Dimer水平在早期复发性流产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秋然 殷鸿雁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7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TAT、F1+2、D-Dimer、AT-Ⅲ水平对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因早期复发性流产行保胎治疗患者60例(保胎组)以及产检的正常早孕者(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行TAT、F1+2、D-Dimer、AT-Ⅲ...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TAT、F1+2、D-Dimer、AT-Ⅲ水平对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因早期复发性流产行保胎治疗患者60例(保胎组)以及产检的正常早孕者(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行TAT、F1+2、D-Dimer、AT-Ⅲ检测。比较保胎组及对照组TAT、F1+2、D-Dimer、AT-Ⅲ水平。比较不同流产次数患者TAT、F1+2、D-Dimer水平。结果保胎组F1+2、TAT、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流产患者F1+2、AT-Ⅲ、D-Dimer水平显著高于3次及4次流产患者,而4次流产患者显著高于3次流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复发性流产者F1+2、TAT、D-Dimer水平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f1+2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原娜 王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4-26,3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结果 207例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9%,F1+2与D-Dimer分别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284、0.560,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放化疗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F1+2、D-Dimer均显著升高(P<0.05);F1+2与D-Dimer呈正相关性(r=0.963,P=0.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1+2、D-Dimer是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F1+2及D-Dimer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升高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血浆D-二聚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创伤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419-421,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 IC组(12例)与未并...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 IC组(12例)与未并发D 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对66例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结果轻伤组与重伤组血浆F1+2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 IC组伤后F1+2水平逐渐降低,D IC组伤后F1+2水平持续升高,D IC组F1+2水平显著高于非D IC组。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 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 IC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断1+2(f1+2)
下载PDF
冬春1、2、4、5号羽衣甘蓝新品种的选育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惠芬 钱芝龙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共3页
冬春1、2、4、5号羽衣甘蓝新品种是由父本βB-2分别和母本⑧A-C-2-5、⑩B-7-2-2、A-1-1及⑤A-1-1配制的一代杂种。冬春1、2、4号植株板叶,株高12cm~20cm(厘米),株幅26cm~32cm(厘米)×26cm~32cm(厘米),心叶幅16cm~18cm(厘米)... 冬春1、2、4、5号羽衣甘蓝新品种是由父本βB-2分别和母本⑧A-C-2-5、⑩B-7-2-2、A-1-1及⑤A-1-1配制的一代杂种。冬春1、2、4号植株板叶,株高12cm~20cm(厘米),株幅26cm~32cm(厘米)×26cm~32cm(厘米),心叶幅16cm~18cm(厘米)×16cm~18cm(厘米),外部叶片12~16片,颜色分别为墨绿色、紫绿色和绿色,内部心叶17~28片,颜色分别为红色、深红色和外侧淡黄白内侧深粉红色。冬春5号植株皱叶,株高14cm(厘米),株幅32cm×28cm(厘米),心叶幅19cm×17cm(厘米),外部叶片16片,颜色为墨绿和绿色,内部心叶22片,颜色为深粉红色。是目前国内因地制宜育成的首批耐冻性强、晚抽苔(冬春1、2、4、5号耐最低气温-6℃~-10℃冰冻、3月10~30日显蕾抽苔,对照名古屋和大阪等品种耐最低气温-2℃~-3℃冰冻、2月10~20日前显蕾抽苔)杂种一代新品种,适合黄河流域及以南广大地区12月至3月填补室外盆花空白观赏的羽衣甘蓝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新品种f1 冬春12、3、4号 耐冻 晚抽苔
下载PDF
南瓜新品种优贝2号的选育
20
作者 刘志华 李健生 +2 位作者 廖博通 蒋可 颜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24,共3页
优贝2号是以自交系N-20为母本,以N-9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印度南瓜一代杂种。早熟,第1雌花节位第14~15节,雌花率高,坐果能力强,可连续坐果5~6个;果实扁圆形,纵径6.6~7.3 cm,横径11.2~11.6 cm,果皮深绿色,果肉橙黄色,肉质粉糯、香甜,平均单... 优贝2号是以自交系N-20为母本,以N-9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印度南瓜一代杂种。早熟,第1雌花节位第14~15节,雌花率高,坐果能力强,可连续坐果5~6个;果实扁圆形,纵径6.6~7.3 cm,横径11.2~11.6 cm,果皮深绿色,果肉橙黄色,肉质粉糯、香甜,平均单果质量513 g;对白粉病、绵腐病、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贝栗4号,每667 m^(2)产量2 400 kg左右,适宜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优贝2 一代杂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