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T与FFA/ICGA在Sargardt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艳 朱玉广 +1 位作者 王杰 杨连洲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利用OCT与FFA/ICGA研究Stargardt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探讨OCT与FFA/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7例(14只眼)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ICGA检查,利用OCT观察黄斑部结构改变,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黄... 目的利用OCT与FFA/ICGA研究Stargardt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探讨OCT与FFA/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7例(14只眼)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ICGA检查,利用OCT观察黄斑部结构改变,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targardt病患眼视力低下,OCT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结构紊乱、变薄。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FFA表现为横椭圆形强透见荧光,部分合并有暗脉络膜背景荧光。ICGA则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不同程度萎缩。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与矫正视力成正相关。结论OCT与FFA/ICGA均可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测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变化、对Stargardt病的诊断与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GARDT病 OCT ffa icga
下载PDF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双双 谭钢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8-792,共5页
精准定性、定量评估眼前节及后节的影像学技术,不仅对多种眼病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为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及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一种分辨率高、非接触无创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 精准定性、定量评估眼前节及后节的影像学技术,不仅对多种眼病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为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及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一种分辨率高、非接触无创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已成为玻璃体视网膜相关疾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工具。近几年提出的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wept-source OCT,SS-OCT)技术,具备扫描速度提高及穿透深度加深的优点,同时运用不同成像系统可获得眼部不同层次结构精准的成像。新型的SS-OCT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眼前节结构,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瓣、前房参数等检查,也加深了对玻璃体视网膜相关疾病如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眼底新生血管的转归和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等疾病病理形态改变的认识。同时,运用玻璃体增强成像(enhanced vitreous visualization,EVV)、分层扫描(En face SS-OCT)和SS-OCT血管造影等成像系统,可为眼底相关疾病,如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前膜、视网膜脱离、糖尿病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手术适应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协助术后随访。此外,该技术还为多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眼肿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提供精准的微结构成像图。本文主要对SS-OCT的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血管造影 分层扫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及相干光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改变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郑瑜 沙翔垠 +2 位作者 姚达强 郭露萍 吴兴萍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出血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28例(31只眼)进行FFA、ICGA及OCT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图像。结果单纯型出...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出血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28例(31只眼)进行FFA、ICGA及OCT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图像。结果单纯型出血15只眼(48.4%),FFA表现:出血部位遮蔽荧光,其中8只眼(53.5%)可见漆样裂纹透见荧光;ICGA表现:造影期间出血部位为淡的低荧光,晚期均可见漆样裂纹性条状低荧光;OCT表现:9只眼(60%)在神经上皮层下和4只眼(26.7%)在色素上皮(RPE)下可见中高反射光团,周围神经上皮无水肿增厚,其下脉络膜光带连续,其中2只眼(13.3%)OCT无明显改变;新生血管(CNV)型出血16只眼(51.6%),FFA表现:14只眼(87.5%)为典型性CNV,2只眼(12.5%)为隐匿性CNV;ICGA表现:14只眼(87.5%)为焦点状CNV,无明显染料渗漏,2只眼(12.5%)未见CNV改变;OCT表现:14只眼(87.5%)为RPE光带断裂,RPE上梭形或类圆形中、高反射光团,2只眼(12.5%)为RPE层断裂伴不规则增厚中高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均增厚水肿。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分为单纯型和新生血管型,新生血管多表现为典型CNV,不同类型的出血其FFA、ICGA、OCT的改变各具特征,合理选择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率,节省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黄斑出血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国人61岁以上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 被引量:8
4
作者 石一宁 方严 +6 位作者 杨乐 石蕊 李静 孙烨 胡笳 陈研明 于燕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对国人61岁以上高度近视眼形成的眼底退行性病变自然病程进行观察,即该年龄组屈光度、眼轴、眼压、眼球形态下的[底改变]化趋势。方法入选包括:61岁以上、屈光度≥-6 D、眼轴≥25 mm。并按年龄分为3组:~65岁组,~70岁组,71岁以上... 目的对国人61岁以上高度近视眼形成的眼底退行性病变自然病程进行观察,即该年龄组屈光度、眼轴、眼压、眼球形态下的[底改变]化趋势。方法入选包括:61岁以上、屈光度≥-6 D、眼轴≥25 mm。并按年龄分为3组:~65岁组,~70岁组,71岁以上组。对门诊查体和就诊人群89例(89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眼压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根据检眼镜、KOWA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即病理性近视)。BVI A/B超仪测量眼轴,并将眼球形态分为无变化、均匀扩张、后巩膜葡萄肿3组。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散瞳,主观检影验光测定眼屈光度。使用Topcon CT60自动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 (1)89例(89只眼)中,非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豹纹状改变,占34.8%,无眼底变化仅占1.1%,与~20岁以下组的36.8%、~40岁以下组的25%、~60岁以下组的11.7%相比,呈现阶段性减少趋势;病理性改变明显升高达64%,70岁以上组达81%,与~20岁以下组的15.8%、~40岁以下组的28.5%、~60岁以下组的46.8%相比,呈现阶段性增加趋势。(2)平均近视度数-10 D,平均眼轴27.65 mm;-6.9 D、眼轴26.54 mm时眼底呈现豹纹状改变,-12.6 D、眼轴28.5 mm时呈病理性改变。结论 61岁以上的老年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病理性眼底呈持续进展趋势,呈现出与机体衰老过程叠加加剧。眼底病理性改变的屈光度与眼轴的偏差加大、分布离散,病变程度继续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 眼压
下载PDF
不同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后极部功能形态学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方严 石一宁 +1 位作者 刘耀梅 王云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后极部功能形态学变化,以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寻找不同眼底改变对高度近视眼视力、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从11方面分组分析:视力、年龄、职业、眼别、性别、病程、近视... 目的观察不同眼底改变的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后极部功能形态学变化,以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寻找不同眼底改变对高度近视眼视力、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从11方面分组分析:视力、年龄、职业、眼别、性别、病程、近视度数、视网膜脱离眼裂孔位置、眼轴、B超形态及眼底形态。将临床与黄斑形态相关的检查项目筛选,采用OCTOPUS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LVC)、罗兰RETIscan和RETIport视觉电生理系统中的单次视锥-ERG、30Hz闪烁ERG、P-VEP,多焦视网膜电图中一阶反应1、2环,联合A/B超、Heideldery激光扫描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系统等检测手段对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后极部视功能状态22项指标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高度近视眼在不同眼底形态诸分组中,资料齐全的不同眼底改变组病例共94例。从构成比分析,>-10D、40岁以上以及视力低于0.4的近视眼眼底多为豹纹状改变、混合改变。随眼底形态变化的复杂化和累及范围增加,伴有年龄、视力、近视屈光度、眼轴的相关变化。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下降;视觉电生理中单次视锥细胞和30Hz闪烁b波振幅下降;2环振幅密度下降,2环b波振幅均有下降(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眼底的变化是随年龄、度数的增加、视力下降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定期对高度近视的眼底客观功能检测有助于早发现隐匿性器质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脱离 形态学 视功能 双眼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国人41~60岁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 被引量:5
6
作者 石一宁 方严 +5 位作者 杨乐 石蕊 李静 孙烨 胡笳 陈研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国人进入中年的高度近视眼的自然演变病程,即41~60岁年龄组屈光度、眼轴、眼压、眼球形态下的眼底改变演化趋势。方法入选包括:41~60岁、屈光度≥-6D、眼轴≥25mm。并将年龄分为4组:~45岁组,~50岁组,~55岁组,~60岁组。对... 目的观察国人进入中年的高度近视眼的自然演变病程,即41~60岁年龄组屈光度、眼轴、眼压、眼球形态下的眼底改变演化趋势。方法入选包括:41~60岁、屈光度≥-6D、眼轴≥25mm。并将年龄分为4组:~45岁组,~50岁组,~55岁组,~60岁组。对门诊查体和就诊人群154例(154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眼压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根据检眼镜、KOWA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即病理性近视)。BVIA/B超仪测量眼轴,并将眼球形态分为无变化、均匀扩张、后巩膜葡萄肿3组。复方托比卡胺散瞳,主观检影验光测定眼屈光度。使用Topcon CT60自动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 (1)154例(154只眼)中,非病理性改变占45.5%,其中豹纹状改变者33.8%,无眼底变化者11.7%(前期报告中,~20岁以下组的占36.8%,~40岁以下组占25%);病理性改变明显升高达46.8%(前期研究中,~20岁以下组15.8%,~40岁以下组28.5%)。黄斑局限病灶占7.8%。(2)~45岁组平均近视度-10D,平均眼轴27mm。~50岁组、~55岁组、~60岁组平均近视度-11.5D,平均眼轴28mm。(3)1)与前期~20岁组、~40岁组相同,41~60年龄段稳定在-7D、眼轴27mm以内眼底可以无改变;2)眼底变化呈多样性,即-14D、28mm的眼底仅呈现豹纹状改变,但眼轴28mm可呈病理性改变,这与前期的~40岁组的变化相同;3)病理性眼底改变基本分布在11D左右,但眼轴多在27~29mm。(4)平均眼压17mmHg,与前期~20岁组、~40岁组阶段相比,并综合考虑眼轴和球壁变化,呈相对的较高状态。结论 41~60年龄段的高度近视眼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1)是发生病理性近视改变的关键年龄段;(2)41~60岁的中年人高度近视眼眼底形态变化呈持续进展趋势,可能与机体衰老过程叠加,或受其他参数或中老年高发病的影响,提示临床对此组人群将高度近视眼的自然衰老与机体的自然衰老综合认识的必要性。(3)非病理性眼底改变(豹纹状眼底)可以耐受较高的近视屈光度数和较长的眼轴变化,故豹纹状改变应作为重要的病理前改变标志,控制豹纹状改变的不同阶段,可能阻止进入中老年龄段后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4)应采用校正眼压以排除球壁的影响,各个阶段控制眼压在正常平均值以下1至2个标准差可能是安全控制眼底豹纹状改变向病理性改变转移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眼压
下载PDF
21~40岁中青年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 被引量:10
7
作者 方严 石一宁 谢驰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观察国人高度近视眼形成后,21~40岁年龄组间青春发育后期中青年人群的眼底表现和其演变趋势,以及相伴随的眼生物参数的变化。方法入选包括:21~40岁、屈光度≥-6D、眼轴≥25mm。并将年龄分为4组:~25岁组,~30岁组,~35岁组,~40... 目的观察国人高度近视眼形成后,21~40岁年龄组间青春发育后期中青年人群的眼底表现和其演变趋势,以及相伴随的眼生物参数的变化。方法入选包括:21~40岁、屈光度≥-6D、眼轴≥25mm。并将年龄分为4组:~25岁组,~30岁组,~35岁组,~40岁组。对门诊查体和就诊人群144例(144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眼压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根据眼底镜、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素/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检查,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即病理性近视)。BVIA/B超仪测量眼轴,并将眼球形态分为无变化、均匀扩张、后巩膜葡萄肿3组。复方托比卡胺散瞳,主观检影验光测定眼屈光度。使用Topcon CT60自动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1)144只眼中,不同眼底改变的构成年龄基本近似(31~38只眼,21%~26%)。①71.6%眼底改变呈现非病理性改变,其中42.4%为豹纹改变,25%无眼底变化、并且集中于25岁以下组(44.7%);②28.5%为病理性改变(较前期研究的20岁组的15.8%明显升高),主要形成于25岁以后,并随年龄增加而构成比加大。(2)①~25岁组平均-8D、眼轴26.3mm。眼轴28mm、屈光度-9D呈现豹纹状改变。②~30岁组、~35岁组平均-10.5D、眼轴28.3mm。29mm以上眼轴呈现病理性眼底改变。③~40岁组平均-11.5D、眼轴28mm。眼底变化呈多样。④21~40岁年龄段稳定在-7D以内眼底可以无改变;豹纹状改变可以耐受较高近视度数达10D以上、较大眼轴变化27~30mm;病理性眼底基本分布在12D左右。四组间,~25岁组与~20岁组相似,~30岁组与~35岁组呈平台状,~40岁组又呈多样性改变。⑤眼压呈现较低平均眼压水平(平均16.28mmHg)。结论21~40岁年龄段的高度近视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1)进入青春发育后期和成年期的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仍在持续;(2)发育期后形成的近视度数控制在-8D、眼轴27mm以内眼底可长期保持在豹纹状改变;(3)40岁组在较短眼轴可以出现病理性眼底改变提示正常的机体衰老与高度近视的退行性病变可以重叠,从而加速、加重后者的发生;(4)由于豹纹状改变可以耐受较高近视度数达10D以上、较大眼轴变化27~30mm,故豹纹状改变应作为重要的病理前改变标志,控制豹纹状改变的不同阶段,可能阻止进入中老年龄段后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5)应采用校正眼压以排除球壁的影响,各个阶段控制眼压在正常平均值以下1~2个标准差可能是安全控制眼底豹纹状改变向病理性改变转移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高度近视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屈光度 眼轴 A/B超 眼底荧光素/吲哚氰绿造影 眼压
下载PDF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启芳 陈振谦 黄娟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1期29-31,i002,共4页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 )特征。方法 对 2 7例 (32只眼 )渗出型 AMD行 ICGA造影或 (和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检查 ,并对二者的造影表现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 2 9只眼 ,诊断...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 )特征。方法 对 2 7例 (32只眼 )渗出型 AMD行 ICGA造影或 (和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检查 ,并对二者的造影表现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 2 9只眼 ,诊断典型性 CNV11只眼 (37.93% ) ,表现为黄斑部早期有网状强荧光性 CNV,后期荧光素不断渗漏 ,并积存在 RPE脱离范围之内。晚期形成明显区域性强荧光。诊断隐匿性 CNV 18只眼 (6 2 .0 7% ) ,表现为早期无 CNV特征 ,晚期有不明原因的边界不清强荧光 5只眼 (17.2 4 % ) ,而表现早期有边界模糊强荧光呈进行性渗漏 ,晚期强荧光区明显扩大 13只眼 (44 .82 % )。 ICGA检查 32只眼 ,诊断典型性 CNV32只眼 (10 0 % ) ,表现为早期有强荧光性 CNV性 11只眼 (34.37% ) ,中期出现强荧光性 CNV15只眼 (46 .88% ) ,晚期又出现新的强荧光性CNV 6只眼 (18.75 % )。表明 FFA和 ICGA在渗出型 AMD的 CNV的诊断比率上 ,二者有显著差异。ICGA比 FFA能更精确地显示黄斑部的 CNV ,而对于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等视网膜病变则不如 FFA显示明确。结论  ICGA能发现 FFA不能发现的 CNV,在显示 CNV的数量、位置、范围等方面比 FFA敏感和准确 ,是诊断渗出型 AMD的 CNV和指导其激光光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诊断 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丽红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的l临床资料、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结果10例患者中,6例通过眼底检查和FFA即可明确诊断,FFA表现为视网膜大动脉瘤处的局...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的l临床资料、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结果10例患者中,6例通过眼底检查和FFA即可明确诊断,FFA表现为视网膜大动脉瘤处的局部性强荧光,周围有出血者则有遮蔽荧光环绕,4例FFA表现为视网膜出血遮挡荧光,瘤体显示不清,通过ICGA可见视网膜大动脉上一局灶性的强荧光。其中1例有玻璃体出血。结论视网膜大动脉瘤是视网膜动脉的病理性扩张,FFA检查对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如视网膜出血较多时,FFA可能难以发现病灶,ICGA能清楚显示视网膜大动脉病损和动脉壁相连,有助于明确诊断。有些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未治疗视力预后亦好,如果视网膜大动脉瘤出血累及黄斑,或导致玻璃体出血,视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应及早光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大动脉瘤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大量激素疗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艳玲 胡泳霞 《眼视光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大量激素治疗的临床经过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fundusindocyaninegreenagiography,ICGA)眼底血管造影在不同时期的改变情况。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大量激素治疗的临床经过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fundusindocyaninegreenagiography,ICGA)眼底血管造影在不同时期的改变情况。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日本关西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应用大量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新鲜病例31例62眼。运用大剂量强的松龙,方法为首剂每日100~200mg行静脉滴注,根据眼底改变及FFA、ICGA所见改变情况而行激素递减,激素最低用药期限为6个月。结果激素治疗开始后,FFA造影平均10d后开始改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后极部视网膜水肿的消退时间平均为36d,ICGA造影平均78d开始改善。在激素递减过程中,由于眼底所见恶化而增加激素用量的病例有6例,而激素用药停止后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大量激素疗法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是行之有效的,治疗过程中如果对激素逐渐减量、间歇给药的话可以预防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复发,同时激素的减量应按照FFA和ICGA造影所见的共同改善情况而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药物疗法 激素/治疗应用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方法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方法
下载PDF
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表现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易长贤 阎宏 +1 位作者 于强 胡兆科 《眼科学报》 1999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探讨该病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机理。方法:使用海德堡血管造影仪对35例临床诊断为CSCR患...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探讨该病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机理。方法:使用海德堡血管造影仪对35例临床诊断为CSCR患者进行ICGA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同步分析,解释和讨论造影结果。结果:35例病例中,有29例(83%)在ICEA中发现的病灶超过FFA所见病灶数,25例(71.4%)为双眼,所有FFA的病灶处均有ICGA改变,且ICGA所见病灶范围大于FFA病变。结论:脉络膜通透性改变是中浆的早期改变,由此引起其上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功能失代偿和缺损可能是中浆的主要发病机制。中浆的激光和药物治疗效果和原理需要进一步探讨。眼科学报1999;15:81—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液性脉络膜 视网膜病变 吲哚青绿 血管造影
下载PDF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长贤 欧杰雄 +2 位作者 闫宏 麦桂英 于强 《眼科学报》 200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报道1例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常规眼科检查、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以及文献复习。结果: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缺乏典型的玻璃疣,... 目的:报道1例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常规眼科检查、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以及文献复习。结果: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缺乏典型的玻璃疣,但可在视乳头与黄斑间出现大量泥沙样黄色渗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没有老年性黄斑变性样的新生血管,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中可见典型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可单眼发病。结论: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在临床表现以及眼底血管造影方面均有特征性改变。区分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与老年性黄斑变性在疾病的视力预后、转归以及治疗处理上都有实际的临床意义。眼科学报2001;17:126~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鉴别诊断黄斑病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红 庄曾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2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形态损害特点。方法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技术对 2 3例高度近视患者 ( 44只眼 )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形态学检查 ,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①...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形态损害特点。方法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技术对 2 3例高度近视患者 ( 44只眼 )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形态学检查 ,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① 3 2只眼中有近视弧 ,多位于视盘颞侧 ,4只眼环绕视盘 ;② 9只眼中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相对应 ;③ 5只眼FFA和ICGA检查均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 ,其中 3只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萎缩病变的边缘 ;2只眼在玻璃膜漆裂纹中 ;④ 2只眼FFA检查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而在ICGA检查中发现 ;⑤ 4只眼有玻璃膜漆裂纹。结论 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损害与视网膜损害有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FFA联合ICGA与传统分开造影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立群 谢熙 陈毅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1453-1455,共3页
目的 探讨荧光素眼底造影(FFA)联合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CGA)与传统分开造影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60例有指征行眼底造影检查的患者,实验组30例行FFA+ICGA联合造影,对照组30例行FFA+ICGA传统分开造影,观察各组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荧光素眼底造影(FFA)联合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CGA)与传统分开造影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60例有指征行眼底造影检查的患者,实验组30例行FFA+ICGA联合造影,对照组30例行FFA+ICGA传统分开造影,观察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实验组(联合造影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照组行FFA时1例出现一过性心慌、恶心,行ICGA时1例出现恶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注射造影剂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FA联合ICGA检查能提高眼底病的诊断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两次造影的风险及痛苦,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造影 吲哚箐绿血管造影 联合造影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键 陈青山 +2 位作者 李志 魏花 余宝花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4年第4期187-189,F002,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coherencetomography,OCT)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VKH)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用Zeiss-Humphery2000检查仪扫描经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coherencetomography,OCT)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VKH)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用Zeiss-Humphery2000检查仪扫描经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的36例(72只眼)VKH患者的视网膜组织,记录治疗前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期VKH的图像可分为4种形态;治疗后随炎症消退,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它们的图像形态基本一致。视网膜脱离和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CT可定量分析VKH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的变化,准确评估其治疗前后炎症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比较
16
作者 陈青山 王润生 +2 位作者 彭静 朱赛林 王煊 《临床眼科杂志》 2001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征 ,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因素。方法  14例(2 8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结果  14例 (2 8眼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征 ,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因素。方法  14例(2 8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结果  14例 (2 8眼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2 .92± 2 .14s。造影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 ,周边视网膜可见细点状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及色素斑块遮蔽荧光 ,中晚期周边及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素渗漏 ,呈斑片状强荧光。吲哚青绿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3.86± 2 .73s。造影显示周边及后极部脉络膜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结论  FFA和 ICGA造影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急性多灶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17
作者 周丽霞 勾晓梅 +2 位作者 王玉国 陶源 刘红 《航空航天医药》 2004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目的 :研究急性多灶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 (AMIC)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循环特点 ,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 :8例AMIC患者的 16只眼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和荧光素钠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F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及抗病毒、抗过敏... 目的 :研究急性多灶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 (AMIC)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循环特点 ,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 :8例AMIC患者的 16只眼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和荧光素钠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FF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及抗病毒、抗过敏及改善循环等相应的药物治疗。结果 :8例 16眼FFA检查早期呈不规则的低荧光 ,晚期呈现圆形或类圆形的荧光蓄积性强荧光。在ICGA造影早期有脉络膜灶状无灌注区 ,晚期ICGA均有相应的渗漏灶、充盈不良。经 3 -4周治疗后视力、眼底、FFA及ICGA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AMIC属脉络膜缺血性疾病 ,多为病毒感染 ,经积极治疗很快恢复正常且不留任何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 ffaicga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18
作者 金明 邓辉 +1 位作者 苑维 李爱红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4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 了解与循环系统相关眼底病的发病率、年龄增长趋势以及血管造影检查在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眼科 12 83例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和 /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的资料、眼底病... 目的 了解与循环系统相关眼底病的发病率、年龄增长趋势以及血管造影检查在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眼科 12 83例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和 /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的资料、眼底病发病部位和性质进行了分组比较。结果 在 12 83例患者中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70 0例 ,占 5 4 5 % ,平均年龄 5 8 7岁 ;黄斑部疾病 330例 ,占 2 5 7% ,平均年龄 5 4 1岁 ;炎性眼底病 10 3例 ,占 8% ,平均年龄 4 4 0 2岁。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 ,循环系统疾病的不断增多 ,眼底病发病率逐渐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视网膜 脉络膜
下载PDF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造影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莉 彭锡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第5期375-37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脉络膜血管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41例41只眼急性CSC进行FFA和ICG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急性...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脉络膜血管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41例41只眼急性CSC进行FFA和ICG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急性CSC患者在ICGA早期于FFA渗漏点处见局限性脉络膜充盈缺损,其周围脉络膜静脉扩张,中晚期可见渗漏。3例CSC患者FFA检查未见渗漏点,但ICGA仍可见活动性渗漏。结论 ICGA对于研究急性CSC患者脉络膜的异常循环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造影 吲哚青绿造影
下载PDF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才喜 苑志峰 +2 位作者 王浩 刘志强 杨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8例MEWDS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8例MEWDS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3岁(19~48岁)... 目的探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8例MEWDS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8例MEWDS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3岁(19~48岁)。就诊时平均发病时间为6.5d(2~12d)。初诊时平均矫正视力为0.54(0.15—0.8)。所有患眼玻璃体内均有炎症细胞。眼底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深层均可见多个灰白色网形斑点状病灶,直径约50~500μm,边界欠清晰,表面无隆起。有3例(37.5%)还伴随视乳头充血。FFA早期所有患眼白点状病灶对应部位呈圆形强荧光斑,晚期呈强荧光染色;4只眼(50%)出现视乳头强荧光,3只眼(37.5%)伴随视网膜血管节段性渗漏。ICGA早期所有患眼均基本正常;而晚期所有患眼(100%)眼底后极部均可见大量边界清晰的斑点状低荧光灶散在或密集分布,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呈小叶状分布的解剖特征相符。OCT检查发现白点状病灶部位视细胞内节/外节(IS/OS)层反光带紊乱,部分完全消失。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3月后所有患眼均完全痊愈。结论MEWDS属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炎症性病变,发病较快,视功能中度受损,预后好。FFA及ICGA检查对MEW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OCT检查对病情的随访观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点综合征 ffa icga O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