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GIGANTIC EARLY CAMBRIAN FOSSIL ZONE AND DISINTEGRATION OF INNER MONGOLIA EARTH AXIS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东方 陈从云 杨森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0年第23期1975-1979,共5页
In 1944-1945, the Inner Mongolia Earth Axis(IMEA) was proposed by Prof. HUANG Ji-qing as a consistently uprising unit of Archean basement and a tectonic unit in '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 It is distri... In 1944-1945, the Inner Mongolia Earth Axis(IMEA) was proposed by Prof. HUANG Ji-qing as a consistently uprising unit of Archean basement and a tectonic unit in '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 It is distributed on the nor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However, in 1987-1989, the authors made an expedition along the so-called 'IMEA' when they studied the ge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er Mongolia EARTH AXIS Early CAMBRIAN fossil zone.
原文传递
Discovery of Trace Fossils from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Beds in Eastern Yunn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Global Correlation
2
作者 Yin Jicheng, Li Daqing and He Tinggui Chengdu College of Geology, Chengdu, Sichuan Fei Zhenb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29-442,481-483,共17页
There are abundant and highly varied trace fossils in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beds in eastern Yunnan. Collections from 27 sections and their study give altogether 45 ichnogenera and 87 ichnospecies. Among them, 2... There are abundant and highly varied trace fossils in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beds in eastern Yunnan. Collections from 27 sections and their study give altogether 45 ichnogenera and 87 ichnospecies. Among them, 2 ichnogenera and 7 ichnospecies are new, and 31 known ichnogenera and 38 known ichnospecies first found in the region. According to their order of appearance in the boundary beds and their assemblage features, the trace fossils in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beds in the region may fall into 4 trace fossil assemblage zones in ascending order. In the paper they are correlated with those in the equivalent horizons abroad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s discussed preliminar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beds trace fossil ichnogenus ichnospecies assemblage zone eastern Yunnan
下载PDF
藏南定日县贡扎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 被引量:7
3
作者 石和 李国忠 +2 位作者 赵鹏肖 李祥辉 赵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报道了西藏南部定日的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在厚291 m的贡扎剖面中共采集了699个有孔虫样品,平均的样品间距约40 cm,每两个样品间的间距代表约50 000a的时间间隔。根据获得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识别出和建立了... 报道了西藏南部定日的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在厚291 m的贡扎剖面中共采集了699个有孔虫样品,平均的样品间距约40 cm,每两个样品间的间距代表约50 000a的时间间隔。根据获得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识别出和建立了剖面的1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较为准确地确定了相邻化石带的界线,在此基础上对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上白垩统 化石带 年代地层 贡扎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邹光富 毛琼 +1 位作者 陈永明 饶荣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6-395,i0007-i0008,共12页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parvus组合;2Ophicerassakuntala—Isarcicellaisarcica组合;3Gyronitespsilo-gyrus—Claraiaaurita—Neospathoduscristagalli组合;4Owenites—Neospathoduswaageni组合;5Procarnitesxizan-gensis—Neogondolellamilleri组合;6Neospathodustimorensis带;7Japonitesmangus—Neogondolellaregale组合;8Anacrochordicerasnodosus—Tulongospiriferstracheyi组合;9Paracertitestrinodosus—Neogondolellaconstricata组合;01Protrachycerasladinum—Daonellaindica—Neogondolellaexcelsa组合;11Indonesitesdieneri—Lilanginanobilis组合;21Haplotropites—Epigondolelladiebeli组合;31Parahaueritesacutus—Halobia—Neogondolellapolygnathiformis组合;41Nodotibetitesnodosus—Epigondolellaabneptis组合;15Griesbachites—Guembilites组合;61Indojuwavitesangu-latus—Epigondolellamultidentata—Himalayasaurstibetensis组合71Cyrtopleuritesbicrenatus带;18Pinacocerasmetter-nichi—Himavatitescolumbianus组合;91Tulongocardiumpluriraditum—Palaeocarditamansuyi组合。据此厘定了该区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的界线。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生物化石组合带的重新建立,提高了该区三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与全球的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生物地层层序 生物化石组合带 珠穆朗玛峰地区 西藏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智礼 刘振文 +1 位作者 张民 张莹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在对杏104井,杏1—丁3—检323井和塔3井等3口优选井的介形类化石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3口优选井涉及研究层位的87块介形类化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制介形类主要种的地层分布延限图、开展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 在对杏104井,杏1—丁3—检323井和塔3井等3口优选井的介形类化石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3口优选井涉及研究层位的87块介形类化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制介形类主要种的地层分布延限图、开展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化石带7个,包括新建介形类化石带1个,修订介形类化石带1个,并详细描述这7个介形类化石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化石带 嫩江组一段 上白垩统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冷科1井古近系地层对比 被引量:4
6
作者 袁秀军 董宁 张海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9-461,共3页
冷科1井是柴达木盆地一口深达5200m的科学探索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比解决了该井井下地层的划分,统一了柴达木盆地东、西部其界线的对比。把柴北缘区半美星介、南星介井深标定到赛什腾凹陷1182-1179-1199地震测线上,为该区建立大区地层... 冷科1井是柴达木盆地一口深达5200m的科学探索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比解决了该井井下地层的划分,统一了柴达木盆地东、西部其界线的对比。把柴北缘区半美星介、南星介井深标定到赛什腾凹陷1182-1179-1199地震测线上,为该区建立大区地层框架图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冷科1井 古近系 地层对比 介形类 标准化石带
下载PDF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生物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蒋武 邓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14-45,共32页
推覆体的泥盆系地层生物繁盛,门类众多。下、中泥盆统有丰富的腕足类,次为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和角石;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地层中发育大量牙形石,特别是Palmatolepis极为丰富。经分析研究划分出11个化石带和化石组合,聚类分析谱系图表... 推覆体的泥盆系地层生物繁盛,门类众多。下、中泥盆统有丰富的腕足类,次为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和角石;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地层中发育大量牙形石,特别是Palmatolepis极为丰富。经分析研究划分出11个化石带和化石组合,聚类分析谱系图表现出来的10个化石组合与它吻合,可进行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化石特征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体 生物地层学 泥盆系
下载PDF
根据遗迹化石确定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建平 吴因业 +1 位作者 杨式溥 薛叔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35,共3页
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对确定湖盆岸带具有重要价值。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发现丰富的动、植物遗迹化石群落,通过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的变化为:西山窑组沉积中、晚期,南带(靠近觉罗塔格山一侧)的湖... 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对确定湖盆岸带具有重要价值。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发现丰富的动、植物遗迹化石群落,通过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的变化为:西山窑组沉积中、晚期,南带(靠近觉罗塔格山一侧)的湖岸带西起胜金台、东到连木沁以北,北带(靠近博格达山一侧)的湖岸带基本在柯7井和柯6井偏北;三间房组沉积期,南带的湖岸带西起股金口胜101井,连木沁剖面正处于东侧岸带,北带湖岸带与西山窑组沉积期基本相同;七克台组沉积期湖水面积最大,南带湖岸带西起胜101井以南、东达连木沁以南,北带湖岸带继续北移。总体来看,从早到晚,湖水面积不断扩大,湖岸带后移,丘陵油田大多数井处于相对较深的浅湖区。图1参3(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侏罗世 湖岸带 台北凹陷 环境特征
下载PDF
Ostracod Biostratigraphy of the Lat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被引量:5
9
作者 ZHANG Zhili LIU Zhenwen +2 位作者 WANG Baichang ZHANG Ying YE Deq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27-738,共12页
An ostracod biostratigraphic study was performed on 425 samples from the composite geological section constructed by using cores taken from five selected wells drill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 An ostracod biostratigraphic study was performed on 425 samples from the composite geological section constructed by using cores taken from five selected wells drill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A total of 19 ostracod zones are established in the formation, of which 3 are newly established and 3 are revised. The 19 ostracod zon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detailed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and the Gaotaizi oil reservoir in the oilfield in the Songliao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racod fossil zone Songliao bas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Late Cretaceous
下载PDF
下扬子区孤峰组放射虫化石带划分及环境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何卫红 吴顺宝 +1 位作者 张克信 卜建军 《江苏地质》 1999年第1期17-23,T002,共8页
下扬子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极其丰富,这些化石主要由阿尔拜虫类(albailelids)、球形多囊虫类(Sphericalpolycystine)、十字多囊虫类(stauraxonpolycystine... 下扬子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极其丰富,这些化石主要由阿尔拜虫类(albailelids)、球形多囊虫类(Sphericalpolycystine)、十字多囊虫类(stauraxonpolycystine)组成,其中以Pseudoalbailelascalprata,P.longtanensis,P.cf.longicornis,Hegleriamammila,Folicuculusmonacanthus,Ruzhencevispongusuralicus占优势。对前人在下扬子区孤峰组建立的3个带进行了讨论,并与国外相应时代的化石带进行了比较。对下扬子区放射虫的环境意义及形成机制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孤峰组 放射虫 化石带 二叠纪
下载PDF
淮南朱集西井田第二含煤段煤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沙亚南 鲁辉 《中国煤炭地质》 2008年第8期20-22,30,共4页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2、5-1、7-2、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2、5-1、7-2、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煤田 第二含煤段 煤层对比 标志层 化石带 物性特征
下载PDF
太原东山本溪、太原组腕足动物组合层序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锡麟 范炳恒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1-47,T001,共8页
太原东山本溪、太原组地层中腕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共计56属148种分属于8目28科。不同组的地层中腕足动物群内容差异甚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文据此建立了4个腕足动物化石组合带,并阐述了腕足动物的兴衰递变规律。通过对国内外同期腕... 太原东山本溪、太原组地层中腕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共计56属148种分属于8目28科。不同组的地层中腕足动物群内容差异甚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文据此建立了4个腕足动物化石组合带,并阐述了腕足动物的兴衰递变规律。通过对国内外同期腕足动物群的对比,认为腕足动物组合对地层划分与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本溪组 地层 腕足动物
下载PDF
彭县小渔洞地区飞仙关组岩石地层和古生物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苟宗海 石和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56-62,共7页
四川彭县小渔洞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常伴随二叠系飞来峰灰岩出现。该文着重介绍了丙寅沟出露较好的飞仙关组地层剖面,分析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的划分、顶底界线讨论等)、动物群面貌(着重介绍Claraiawangi和C.s... 四川彭县小渔洞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常伴随二叠系飞来峰灰岩出现。该文着重介绍了丙寅沟出露较好的飞仙关组地层剖面,分析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的划分、顶底界线讨论等)、动物群面貌(着重介绍Claraiawangi和C.stachei化石带),并与同期地层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岩石地层 古生物 双壳类
下载PDF
塔里木西部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跃潮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1995年第1期1-11,40,共12页
本文研究塔里木西部石炭-二叠系,划分了3个地层分区、6个地层小区,建立了、牙形石、有孔虫、介形虫、孢粉5个门类的化石带或化石组分共36个,为石油地质勘探和井下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用各门类化石,结合国内外其它地区的化石... 本文研究塔里木西部石炭-二叠系,划分了3个地层分区、6个地层小区,建立了、牙形石、有孔虫、介形虫、孢粉5个门类的化石带或化石组分共36个,为石油地质勘探和井下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用各门类化石,结合国内外其它地区的化石资料对各地层小区进行了对比,拟订了新的地层划分方案。本文还探讨了泥盆-石炭-二叠-三叠系三个重要的系间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地层划分对比 化石 石炭系 二叠系 化石带 化石组合
下载PDF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9
15
作者 韩亚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92-96,共5页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个体差异、教学本质、合作协商3个要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重视。该理论为石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负面反馈研究开辟了新的渠道,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 石化 负面反馈
下载PDF
淮北煤田早二叠世植物群落及其组合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美利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5-50,共6页
本文详细研究了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地层植物化石1300余块,其分属于10大类共69属165种。该区早二叠世植物化石丰富,保存良好,是典型的华夏植物群。根据该期植物群的纵向发育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其可划分为两个植物组合,即早二叠世早期山西... 本文详细研究了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地层植物化石1300余块,其分属于10大类共69属165种。该区早二叠世植物化石丰富,保存良好,是典型的华夏植物群。根据该期植物群的纵向发育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其可划分为两个植物组合,即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的Cathaysiopteris whitei-Callipteridium koraiense-Cordaites schenkii组合带和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的Lobatannularia ensifolia-Gigantonoclea spp.-Caulopteris spp.组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早二叠世 植物群落 组合带
下载PDF
四川马角坝地区飞仙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17
作者 苟宗海 林茂炳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80-87,共8页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seu-doclaraiawangi带和Eumorphotismultiformis-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群 飞仙关组 双壳类化石带 上二叠世 地层
下载PDF
新疆东准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蔡雄飞 王富明 +1 位作者 廖群安 樊光明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5年第4期244-251,共8页
通过精细的生物地层学工作,从时代和生物群组合入手,重新厘定了志留-泥盆系各时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时序,在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建立较为合理的地层序列。研究认为,该区中-上志留统白山包组第一段可建立扭图瓦贝(Tuvaestrophiasp.)-薄扭贝(L... 通过精细的生物地层学工作,从时代和生物群组合入手,重新厘定了志留-泥盆系各时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时序,在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建立较为合理的地层序列。研究认为,该区中-上志留统白山包组第一段可建立扭图瓦贝(Tuvaestrophiasp.)-薄扭贝(Leptostrophiasp.)-原始戟贝(Protochonetes sp.)生物群组合,第二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近平无洞贝(相似种)(Atrypacf.depressa Zhang)-盖嘴贝(Stegerhynchus sp.)生物群组合,第三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拉氏图瓦贝(Tuvaella rackovskii Tschernyschew)-扁平薄皱贝(Leptaenacf.depressa)-新疆高面石燕(Tannuspirifer xinjiangensis Zhang)生物群组合。上志留统老沟组可建立小鸽小无洞贝(Atrypellacf.columbella Barrande)-单褶准无窗贝(Athyrisinacf.uniplicata Grabau)-安嘎西盖嘴贝(Stegerhynchus angaciensis Tschernyschew)生物群组合。顶志留统-下泥盆统红柳沟组可建立肥厚灌木孔珊瑚(Steatothamnopora sp.)-沟孔珊瑚(Striatopora sp.)-拟灌木孔珊瑚(Parathamnoporasp.)动物群组合,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可建立中华薄腔贝(相似种)(Leptocoeliacf.sinicaSu)-肠状珊瑚(未定种)(Enterolasmasp.)-双锥珊瑚(未定种)(Diplochonesp.)动物群组合,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出现先鳞木(未定种)(Prelepidondronsp.)。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单位时序的建立,对研究卡拉麦里碰撞带及志留-泥盆系地层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碰撞带 志留-泥盆系 生物地层 化石生物群 时序
下载PDF
吉林省大黑山条垒中部早二叠世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寇晓威 《吉林地质》 1994年第1期35-41,共7页
在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一带,于前人所划属的石炭纪磐石组砂岩、板岩、灰岩中发现丰富动植物化石。经鉴定有Huslediacfgmndicosla,Stenoscismasp.,Compsopterissp.,其中植物与我国... 在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一带,于前人所划属的石炭纪磐石组砂岩、板岩、灰岩中发现丰富动植物化石。经鉴定有Huslediacfgmndicosla,Stenoscismasp.,Compsopterissp.,其中植物与我国北部和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安格拉植物群相当;从腕足、苔藓虫等化石组合上看均为早二叠世常见分子。大黑山条垒中部的这一首次发现,对吉林省的地层划分、分区及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地层 大黑山条垒 岩石
下载PDF
胶东—苏北古碰撞带三相变质作用
20
作者 韩宗珠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1-57,共7页
本文报道了胶东—苏北古碰撞带附近存在的高温低压变质的麻粒岩相、高温高压变质的A—B类榴辉岩相和高压低温变质的C类榴辉岩相三种变质相系,以及与高温低压麻粒岩相有关的Ⅰ型花岗岩带,它们在空间上相协调,在时间上相一致。其经历了早... 本文报道了胶东—苏北古碰撞带附近存在的高温低压变质的麻粒岩相、高温高压变质的A—B类榴辉岩相和高压低温变质的C类榴辉岩相三种变质相系,以及与高温低压麻粒岩相有关的Ⅰ型花岗岩带,它们在空间上相协调,在时间上相一致。其经历了早元古代早期的华南—华北陆块碰撞事件、早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事件和早元古代末期大陆推覆构造事件,使得高温低压麻粒岩相岩石发生退变质作用,低温高压C类榴辉岩相岩石发生进变质作用,蓝闪石片岩消失,并导致高温高压的A—B类榴辉岩相和高压低温的C类榴辉岩相在空间上相叠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碰撞带 榴辉岩 麻粒岩 变质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