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Fagopyrum tataricum Varieties(Lines)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建栋 李秀莲 +2 位作者 史兴海 陈稳良 高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2期2707-2712,共6页
In order to reveal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and agronomic traits of Fagopy-rum tataricum_ varieties (lines) intuitively, explore good resources and avoid the blindness of parent selection during the breeding proces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and agronomic traits of Fagopy-rum tataricum_ varieties (lines) intuitively, explore good resources and avoid the blindness of parent selection during the breeding process, six primary agronomic traits of 45 F. tataricum_ varieties (lines) that came from the eleven buckwheat breeding departments across the country were analyz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ix agronomic traits could be simplified into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reached 83%.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45 F. tataricum varieties (line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high stalk, medium yield and smal grain type, medium stalk, high yield and large grain type, medium stalk, low yield and smal grain type and high stalk, medium yield and medium grain type. Among them, performance of comprehensive trait of the second typ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ypes. Thus, the F. tataricum_va-rieties (lines) that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second type could be considered as good varieties (lines) or breeding materials.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F. tataricum_varieties (lines) had no necessary correlations with origin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ln addition to complementary traits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genetic distances (dif-ferent popula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parent selection in cross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gopyrum tataricum Agronomic traits Cluster analysis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SRAP Molecular Marker Used in Analysis of Fagopyrum tataricum
2
作者 王耀文 夏楠 +3 位作者 韩瑞霞 李艳琴 王安虎 蔡光泽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9期32-36,179,共6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SRAP molecular marker used in the analysis on 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Method]SRAP-PCR amplification system on Fagopyrum tataricum was optimized...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SRAP molecular marker used in the analysis on 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Method]SRAP-PCR amplification system on Fagopyrum tataricum was optimized by interactive orthogonal design L27(313)in 5 elements(Mg2+,dNTP,Taq DNA polymerase,template DNA and primer)at 3 levels.And the non-denaturing and denaturing PAGE detec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The comparative test of DYCZ-24F and DYCZ-20C electrophoresis operating systems was carried out.[Result]The effects of four single-factor(Mg2+,dNTP,Taq DNA polymerase and primer)and two interactions(Mg2+×dNTP,Mg2+×Taq DNA polymerase)on tartary buckwheat SRAP-PCR were significant.An optimal reac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containing 1.5 mmol/L Mg2+,0.2 mmol/L dNTP,1.5 u Taq DNA polymerase,40 ng DNA,0.25 μmol/L primer and 2 μl 10×buffer.Seven samples of tartary buckwheat were amplified using this system,and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showed clear bands,high level of polymorphism and good reproducibility.The PCR products were tested by denaturing and non-denaturing PAGE,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n-denaturing PAGE,DYCZ-24F operating system was more suitable for SRAP analysis.[Conclusion]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RAP genetic map of tartary buck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gopyrum tataricum SRAP-PCR Interactive orthogonal design Denaturing PAGE Non-Denaturing PAGE
下载PDF
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栽培居群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罗定泽 赵佐成 +1 位作者 周明德 沈国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72-276,共5页
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 5 6个苦荞麦栽培居群的 13个数量形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苦荞麦栽培居群分为 2个类群和少数过渡居群 .第 1个类群的苦荞麦栽培居群生长于低海拔地区 ,属于产量高的类型 .第 2个类群生长于... 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 5 6个苦荞麦栽培居群的 13个数量形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苦荞麦栽培居群分为 2个类群和少数过渡居群 .第 1个类群的苦荞麦栽培居群生长于低海拔地区 ,属于产量高的类型 .第 2个类群生长于高海拔地区 ,属于产量较低的类型 .因此 ,对苦荞麦品种资源的保护无论在高海拔地区或低海拔地区皆需进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麦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栽培居群 品种资源
下载PDF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a Chalone Synthase Gene from Fagopyrum tataricum
4
作者 刘凯 胡耀辉 +1 位作者 王冠 于寒松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4期708-710,726,共4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clone a full-length CHS gene from buck- wheat. [Method] With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buckwheat as the template, CHS cD- NA sequence was cloned from buckwheat by using RACE technology a...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clone a full-length CHS gene from buck- wheat. [Method] With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buckwheat as the template, CHS cD- NA sequence was cloned from buckwheat by using RACE technology and CODEHOP primer design method, the full length gene was obtained by primers which were de- signed for amplification of full-length gene sequence with buckwheat DNA template. Clustalxl.81 and MEGA4 software were used for sequence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phylogenetic tree; NCBI Blastn and Biastp programs were applied for homology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 and protein. [Result]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ull length of this gene is 1 906 bp, containing a 463 bp intron sequence and a 1 188 bp coding region, encoding 395 amino acids. Blastn sequence alignment revealed that the CHS gene sequence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hared 86% homology with the CHS gene of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Conclusion] This study laid the foundation to clarify molecular basis of the synthesis of buckwheat bioflavanoids and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ontent of buckwheat bioflavan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gopyrum tataricum CHS RACE INTRON Cladogram
下载PDF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Flavonoids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Buckwheat (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 Flour Ethanolic Extracts 被引量:4
5
作者 ZHONGGeng RomeoTToledo CHENZong-da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035-1040,共6页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total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50% ethanolic extracts from raw and cooked buckwheat flour from southwest of China were determined. The heat treatment used to gelatinize the flou...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total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50% ethanolic extracts from raw and cooked buckwheat flour from southwest of China were determined. The heat treatment used to gelatinize the flour starch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total flavonoids in the extract from 83.52 to 67.36 mg 100 g 1 of dry matter in the raw and cooked flour, respectively.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the extracts was evaluated using autooxidation in a β carotene linoleate model system (AA or AAC),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ssay (IP) and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 assay. Values for raw buckwheat flour extract were 97.84, 874.31, 76.45 and 94.92% for AA, AAC, ORAC and IP, respectively, while values in cooked buckwheat flour were 86.14, 842.88, 63.93 and 94.74% for AA, AAC, ORAC and IP, respectively. Values before cooked and raw buckwheat flour extrac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0.05) for AA, AAC, and OR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wheat flour ( 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 Total flavonoids Antioxidant capacity
下载PDF
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120
6
作者 陈庆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7-110,T001-T002,共6页
用去壁低渗法对甜荞 ( Fagopyrum esculentum)、苦荞 ( F.tataricum)、左贡野荞 ( F.zuogongense Q.F.Chen) ,大野荞 ( F.megaspartanium Q.F.Chen)及毛野荞 ( F.pilus Q.F.Chen)等大粒组荞麦种的根尖和茎尖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观察 ,... 用去壁低渗法对甜荞 ( Fagopyrum esculentum)、苦荞 ( F.tataricum)、左贡野荞 ( F.zuogongense Q.F.Chen) ,大野荞 ( F.megaspartanium Q.F.Chen)及毛野荞 ( F.pilus Q.F.Chen)等大粒组荞麦种的根尖和茎尖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观察 ,并对其茎尖有丝分裂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这 5种荞麦在核型上类似 ,都有 2对随体染色体 ,而且都为对称核型。但它们彼此有一定的差异。甜荞、苦荞、大野荞、毛野荞及左贡野荞的核型公式分别为 1 2 m+4m( SAT)、1 2 m+4sm( SAT)、8m+4sm+4m( SAT)、1 2 m+2 m( SAT) +2 sm( SAT)及 2 4 m+4sm+4m( S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甜荞 苦荞 大时荞 毛野荞 左贡时荞 核型分析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解析苦荞黄酮组成及药理学网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董玲 张凤菊 +5 位作者 赵驰 杨文渊 韩梅 黄巧莲 阿木布哈 李治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918,共8页
为优化苦荞黄酮提取工艺并明确其具体成分结构和含量及药理作用,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优质苦荞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提取苦荞黄酮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主要黄酮成分进行... 为优化苦荞黄酮提取工艺并明确其具体成分结构和含量及药理作用,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优质苦荞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提取苦荞黄酮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主要黄酮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对鉴定到的黄酮进行准确定量,同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系统分析其网络药理学特性。结果表明,超声辅助乙醇提取苦荞黄酮的最优条件为乙醇浓度90%(V/V)、超声功率140 W、超声温度70℃、超声时间60 min、提取溶剂与苦荞原料比50∶1(mL·g^(-1)),该条件下,提取液中共鉴定到黄酮16种,其中芦丁、表儿茶素和儿茶素含量分别达到115.81、72.99和23.08μg·mL^(-1)。这16种黄酮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上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苦荞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尤其是功能性苦荞产品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黄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芦丁
下载PDF
青钱柳苦荞膳食补充剂对大鼠的28天经口毒性试验
8
作者 周庆红 何宁 +3 位作者 张书婧 刘洪波 魏婕敏 钱智勇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研究青钱柳苦荞膳食补充剂对大鼠亚急性毒性。方法: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青钱柳苦荞膳食补充剂3个剂量组(1.67、3.33、6.67 g/kg)和1个常规基础饲料对照组。分别喂饲相应饲料28 d,自由进食饮水,观察大鼠体质量、食... 目的:研究青钱柳苦荞膳食补充剂对大鼠亚急性毒性。方法: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青钱柳苦荞膳食补充剂3个剂量组(1.67、3.33、6.67 g/kg)和1个常规基础饲料对照组。分别喂饲相应饲料28 d,自由进食饮水,观察大鼠体质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尿液指标,大鼠麻醉后解剖进行大体观察、计算主要脏器的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正常,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其血常规、血生化、尿液指标、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大鼠解剖时大体观察未发现明显异常。个别实验组大鼠心、肾脏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青钱柳苦荞膳食补充剂引起的典型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特异性损伤改变。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该青钱柳苦荞膳食补充剂经大鼠28天经口毒性试验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苦荞 亚急性毒性 WISTAR大鼠 膳食补充剂
下载PDF
苦荞开花习性及其有性杂交技术研究
9
作者 张丽君 刘璋 +1 位作者 马名川 刘龙龙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98,共6页
为探究苦荞开花习性及其有性杂交技术,本研究以品苦1号、米荞和HPE7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苦荞开花习性和花器结构,采用刚开花人工去雄法进行杂交组合配置。结果表明,品苦1号、米荞和HPE7开花授粉的花朵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花朵的大小也存... 为探究苦荞开花习性及其有性杂交技术,本研究以品苦1号、米荞和HPE7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苦荞开花习性和花器结构,采用刚开花人工去雄法进行杂交组合配置。结果表明,品苦1号、米荞和HPE7开花授粉的花朵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花朵的大小也存在微小的差异;人工杂交时选择刚开放的内外两轮花药粉红色、表面光滑没有授粉的花朵完成去雄工作;品苦1号和米荞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正交或反交结实率均达3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HPE7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杂交种结实率均达35%以上,HPE7为母本的杂交组合,杂交种结实率为0,HPE7不适合作为母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开花习性 杂交技术
下载PDF
根边缘细胞缓解土荆芥淋溶途径化感作用对苦荞麦代谢扰动的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意豫 谢媛怡 +1 位作者 李玖一 马丹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7-2451,共15页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可通过淋溶途径的化感作用抑制周围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而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对此具有缓解效应。为探讨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以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在...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可通过淋溶途径的化感作用抑制周围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而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对此具有缓解效应。为探讨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以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在土荆芥水浸提液处理前及处理后,保留RBC组和移除RBC组根尖活性氧(ROS)、超氧阴离子(O_(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差异。再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上述处理对其代谢通路的影响,并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土荆芥水浸提液处理后,苦荞麦根尖ROS、O_(2)^(-)和MDA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POD和CAT)活性明显提高,且RBC移除组升高更多。通路分析表明,土荆芥水浸提液处理后,移除和保留RBCs组的苯丙素合成、α-亚麻酸代谢、类黄酮合成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都显著发生改变。其中,苯丙素合成通路以抑制为主,且移除RBCs后受到抑制的程度更低;α-亚麻酸代谢通路中的甾酯水解酶(steryl ester hydrolase,TGL4)和磷脂酶A1(phospholipase A1,DAD1)的表达量大幅上调,而在移除RBCs组则未见变化,TGL4和DAD1负责将磷脂酰胆碱催化形成α-亚麻酸,为抑制植物生长并提高抗性的茉莉酸(JA)提供丰富的底物。此外,与根部疏水性有关的角质、木栓质和蜡合成通路只在移除RBCs组显著改变。上述结果表明,根边缘细胞通过影响根尖抗逆物质合成(苯丙素通路)、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系统(类黄酮和谷胱甘肽)和根部疏水性等方面,以及提高茉莉酸(JA)的表达,在生长和防御中寻找平衡,缓解土荆芥水溶性物质化感胁迫;土荆芥水溶性物质成分复杂,具体哪一种成分在其化感作用中扮演主效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荆芥 化感作用 苦荞麦 根边缘细胞 代谢调控 转录组
下载PDF
苦荞FtWRKY28基因克隆及其在低磷与激素诱导下的表达分析
11
作者 文碧瑶 彭喜旭 +3 位作者 田建红 邬清韬 王海华 唐新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0-937,共8页
[目的]WRK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低磷胁迫反应的调控。基于前期苦荞在低磷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克隆FtWRKY28基因,预测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结构特征,分析基因在各器官中以及在低磷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转录激活活... [目的]WRK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低磷胁迫反应的调控。基于前期苦荞在低磷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克隆FtWRKY28基因,预测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结构特征,分析基因在各器官中以及在低磷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转录激活活性,为阐明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苦荞基因组数据库注释设计特异引物,用逆转录PCR从低磷处理的苦荞根RNA样中克隆FtWRKY28的完整编码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与蛋白的结构以及同源蛋白的进化关系,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基因的表达模式,用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分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用酵母单杂交分析蛋白的转录激活活性。[结果]FtWRKY28的完整编码序列长876bp,编码1个含291个氨基酸、有1个WRKY结构域、锌指结构域为C2H2型的蛋白,归属WRKY家族Ⅱ组。FtWRKY28绝大部分定位于细胞核,具有转录激活活性。FtWRKY28在根中表达水平最高,受低磷、吲哚乙酸、赤霉素3和6-苄氨基嘌呤显著诱导。[结论]FtWRKY28具有转录因子的基本结构与生物化学特征,可能通过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信号网络的交互作用,调控苦荞在低磷胁迫下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低磷胁迫 WRKY基因 基因表达 结构预测 生化特征
下载PDF
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苦荞种子表型与发芽特性研究
12
作者 廉立坤 张培 +2 位作者 吴晓芬 陈庆富 张以忠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7,共7页
【目的】探明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苦荞种子的表型与发芽特征变化,为多倍体苦荞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方法对武岗苦荞、WN065、二季早、黔威1号、晋苦2号和六荞1号6个二倍体苦荞种质诱导加倍获得6个同源四倍体苦荞种质,以二倍体... 【目的】探明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苦荞种子的表型与发芽特征变化,为多倍体苦荞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方法对武岗苦荞、WN065、二季早、黔威1号、晋苦2号和六荞1号6个二倍体苦荞种质诱导加倍获得6个同源四倍体苦荞种质,以二倍体苦荞为对照,对比分析同源四倍体苦荞种子的表型(千粒重、长度、宽度)与发芽特征(吸水率及发芽率)变化。【结果】6个二倍体苦荞种子的平均千粒重、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8.97 g、4.83 mm和3.81 mm,其同源四倍体苦荞种子的分别为25.57 g、6.46 mm和4.76 mm,极显著高于二倍体苦荞(P<0.01);吸水12 h种子的平均吸水率二倍体苦荞为51.00%,四倍体苦荞为62.39%,差异极显著;发芽5 d种子发芽率二倍体苦荞为97.11%,四倍体苦荞为86.06%,差异极显著。【结论】二倍体苦荞经加倍处理后,其同源四倍体苦荞种子的千粒重、长度、宽度与吸水率均极显著提高,但种子发芽率极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二倍体 四倍体 种子 表型 吸水率 发芽率
下载PDF
苦荞FtDELL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3
作者 孙培媛 冉彬 +1 位作者 王佳蕊 李洪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09-1718,共10页
DELLA蛋白是赤霉素(GA)传导途径中的负调控蛋白,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实验利用RT-PCR技术从苦荞中克隆到一个DELLA基因,命名为FtDELLA。克隆得到FtDELLA基因CDS全长1 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蛋白多序列比对显... DELLA蛋白是赤霉素(GA)传导途径中的负调控蛋白,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实验利用RT-PCR技术从苦荞中克隆到一个DELLA基因,命名为FtDELLA。克隆得到FtDELLA基因CDS全长1 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蛋白多序列比对显示,FtDELLA蛋白含有DELLA蛋白家族保守的DELLA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tDELLA蛋白与拟南芥中AtRGA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FtDELLA在苦荞不同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其中在茎和灌浆前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在苦荞种子发育过程中,FtDELLA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干旱胁迫下,FtDELLA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表明其可能是苦荞干旱胁迫应答的一个负调控基因。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FtDELLA在苦荞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FtDELLA 基因克隆 赤霉素 表达分析
下载PDF
苦荞NRAMP家族全基因组鉴定
14
作者 李明锴 《生物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1-17,33,共8页
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NRAMP)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膜蛋白家族,在植物体中广泛参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跨膜转运。本研究基于基因组学,从重要粮食作物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的基因组... 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NRAMP)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膜蛋白家族,在植物体中广泛参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跨膜转运。本研究基于基因组学,从重要粮食作物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的基因组中鉴定出11个NRAMP基因,并通过TBtools、Cell-PLoc、MEGA、SWISS-MODEL、SOPMA等工具对该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三维结构、顺式作用元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苦荞NRAMP基因家族在相同亚族下的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高度一致。此外,苦荞NRAMP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中含有大量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及胁迫响应元件,亚族间的元件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对苦荞NRAMP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维结构、亚细胞定位以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FtNRAMP4、FtNRAMP10、FtNRAMP11三个成员和其他FtNRAMP具有差异。苦荞NRAMP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占比为35.37%~63.00%。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挖掘苦荞NRAMP基因家族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RAMP) 苦荞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重庆市苦荞品种比较试验
15
作者 彭艳 周见 +2 位作者 唐鑫 谭杨国 吴朝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23-26,共4页
为了解决重庆市苦荞品种产量低、籽粒小、退化严重等问题,于2021—2022年连续两年对9个苦荞品种进行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K1206两年平均生育期为72 d,为晚熟品种;在两年试验中产量分别为1834.20、2125.65 kg/hm^... 为了解决重庆市苦荞品种产量低、籽粒小、退化严重等问题,于2021—2022年连续两年对9个苦荞品种进行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K1206两年平均生育期为72 d,为晚熟品种;在两年试验中产量分别为1834.20、2125.65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九江苦荞增产16.45%、23.13%,平均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抗倒性较好,两年倒伏率分别为10%、5%,适应性较强。因此,K1206可在重庆市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物候期 农艺性状 产量 重庆市
下载PDF
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宁夏不同气候类型区苦荞品种稳产性适应性分析
16
作者 穆兰海 常克勤 +2 位作者 杜燕萍 杨崇庆 陈一鑫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8-14,共7页
为准确评价参试苦荞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5个参试品种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半干旱区、半干旱易旱区和干旱区的6县(区)多年多点试验数据进行了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试点代表性分析及综合... 为准确评价参试苦荞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态适应性,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5个参试品种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半干旱区、半干旱易旱区和干旱区的6县(区)多年多点试验数据进行了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试点代表性分析及综合评价。通过主成分PCA与品种的稳定性(Dg)和试点的稳产性(De)分析,筛选出适宜在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好的品种为晋苦荞2号和川荞3号,晋苦荞2号产量为1 671~2 593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7.3%。川荞3号的产量为1 474~2 513 kg·hm^(-2),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7.5%;试点辨别力代表性以半干旱易旱区的海原县,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及半干旱区的西吉县比较理想;试验经历了干旱年份、正常年份和丰水年份,参试品种在干旱年份较丰水年份产量减产28.0%~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品种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丰产性 稳定性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苦荞粉中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47
17
作者 包塔娜 彭树林 +1 位作者 周正质 李伯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从荞麦属植物苦荞 (Fagopyrumtataricum)的籽粒面粉中分离鉴定出 9个化合物 ,其结构分别为 :β 谷甾醇棕榈酸酯 (1)、β 谷甾醇 (2 )、豆甾 4 烯 3,6 二酮 (3)、胡萝卜甙 (4)、尿嘧啶 (5 )、山奈酚 3 O 芸香糖甙 (6 )、芦丁 (7)、... 从荞麦属植物苦荞 (Fagopyrumtataricum)的籽粒面粉中分离鉴定出 9个化合物 ,其结构分别为 :β 谷甾醇棕榈酸酯 (1)、β 谷甾醇 (2 )、豆甾 4 烯 3,6 二酮 (3)、胡萝卜甙 (4)、尿嘧啶 (5 )、山奈酚 3 O 芸香糖甙 (6 )、芦丁 (7)、山奈酚 (8)和槲皮素 (9)。除芦丁和槲皮素外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荞粉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粉 化学成分 黄酮 甾体 蓼科 荞麦属 药食同源植物
下载PDF
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酶法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50
18
作者 王敏 高锦明 +1 位作者 王军 王丽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45-1648,共4页
目的研究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酶法提取工艺。方法苦荞茎叶粉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用水提取总黄酮,研究酶加酶量、解温度、酶解时间和pH值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加酶量3.0μL,pH值6.5,酶解90min,再... 目的研究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酶法提取工艺。方法苦荞茎叶粉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用水提取总黄酮,研究酶加酶量、解温度、酶解时间和pH值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加酶量3.0μL,pH值6.5,酶解90min,再在90℃下提取3次,每次30min,总黄酮得率可达1.47%。结论纤维素酶适用于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的辅助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茎叶粉 总黄酮 纤维素酶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苦荞麦麸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包塔娜 周正质 +2 位作者 张帆 彭树林 李伯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6-117,共2页
从苦荞麦麸皮浸膏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确定结构分别为 :β 谷甾醇 ( 1)、过氧化麦角甾醇 ( 2 )、大黄素 ( 3)、胡萝卜甙 ( 4 )、山奈酚 ( 5 )、异山奈酚 ( 6 )和槲皮素 ( 7)。化合物 1~
关键词 苦荞麦 麸皮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药食同源植物
下载PDF
低氮胁迫对不同苦荞品种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楚 张永清 +2 位作者 路之娟 刘丽琴 杨春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31-1339,共9页
以2个耐低氮苦荞品种(‘迪庆苦荞’、‘广苦1号’)和2个不耐低氮苦荞品种(‘西荞1号’、‘黑丰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氮胁迫对苦荞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特性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揭示苦荞耐低氮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显示... 以2个耐低氮苦荞品种(‘迪庆苦荞’、‘广苦1号’)和2个不耐低氮苦荞品种(‘西荞1号’、‘黑丰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氮胁迫对苦荞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特性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揭示苦荞耐低氮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与正常供氮处理(15mmol/L)相比,低氮(0.5mmol/L)和极低氮(0.05mmol/L)胁迫处理下,苦荞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重、根系平均直径、根系体积及根系表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主根长和根冠比呈升高趋势,但在低氮(0.5mmol/L)条件下各品种根系干重均有所增加,且耐低氮品种增加幅度较大(13.69%、19.26%)。(2)低氮胁迫使苦荞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大荧光产量(Fm)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叶片初始荧光产量(Fo)及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升高趋势。(3)低氮胁迫使苦荞植株全氮含量及氮积累量显著降低,却使氮素吸收效率显著升高。研究表明,不同耐低氮苦荞品种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低氮胁迫下,耐低氮品种(‘迪庆苦荞’、‘广苦1号’)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不仅农艺性状、叶片光合作用及根系活性受低氮胁迫影响小,而且具有较高的根系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全氮量和氮积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低氮胁迫 苗期 形态指标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