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入梵净山群白岗岩锆石U-Pb年龄及白岗岩底砾岩对下江群沉积的制约 被引量:30
1
作者 高林志 戴传固 +4 位作者 丁孝忠 王敏 刘燕学 王雪华 陈建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3-1420,共8页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笔者对梵净山地区的白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835±5)Ma。该年龄对下江群沉积启动时间和下覆梵净山群的沉积上限均有时代的制约。结合下江群甲路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14±6 Ma)和考虑到武陵运动的年限,下江群沉积年代不应老于白岗岩底砾岩的年代和武陵运动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群 白岗岩 下江群 武陵运动 SHRIM PU-Pb
下载PDF
梵净山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年代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传恒 高林志 +2 位作者 史晓颖 韩瑶 刘耀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梵净山群为一套出露于黔东北地区、厚达万米、变形强烈的浅变质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系,其下未见底,上被下江群所覆盖。梵净山群的层型剖面位于贵州西部的梵净山地区,自下而上划分成上、下2个亚群。样品T0731采自下亚群上部的回香坪组,岩... 梵净山群为一套出露于黔东北地区、厚达万米、变形强烈的浅变质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系,其下未见底,上被下江群所覆盖。梵净山群的层型剖面位于贵州西部的梵净山地区,自下而上划分成上、下2个亚群。样品T0731采自下亚群上部的回香坪组,岩性为灰绿色熔结火山集块岩,首次分选出100余粒岩浆型锆石,完成SHRIMP U-Pb定年测点15个,获得加权平均年龄(840±11)Ma。这表明梵净山群主体属新元古界,进而分析、讨论了江南造山带主要地层单元的地层对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群 锆石SHRIMP年龄 新元古界 扬子古大陆
下载PDF
黔东地区梵净山群与下江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36
3
作者 高林志 陈建书 +5 位作者 戴传固 丁孝忠 王雪华 刘燕学 王敏 张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9-959,共11页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龄进行对比。梵净山群回香坪组年龄与四堡群鱼西组凝灰岩年龄一致,2个地区均发育早期基性岩和枕状熔岩、晚期浅色花岗岩。该事件的精确定年对江南造山带西南端构造演化将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江南古陆新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的最新锆石U-Pb年龄,梵净山群(贵州)、四堡群(广西)、冷家溪群(湖南)、双桥山群(江西)与仓溪岩群(湖南)、宜丰岩群(江西)、张村群(江西),甚至与双溪坞群(浙西)在沉积年代上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上覆贵州下江群甲路组(814Ma)、广西丹州群合桐组(802Ma)、湖南板溪群张家湾组(802Ma)、江西登山群邓家组(766Ma)和浙江河上镇群骆家门组(791Ma)沉积起点的时间也不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出明显的造山事件。研究认为,不断地获得精确的地层年代数据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对比,并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地区 梵净山群 凝灰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梵净山群沉积地质特征与原型盆地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范启超 张传恒 +3 位作者 游国庆 董琳琳 刘典波 陆晨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3-522,共10页
梵净山群出露于江南造山带西北端,为一套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系,其上亚群主要由深海、半深海浊积岩系组成,自下而上划分为铜厂组、洼溪组和独岩塘组。铜厂组主体由浊积扇相和盆地相组成,洼溪组则主要由浊积扇扇中、扇根亚相组成。进一步... 梵净山群出露于江南造山带西北端,为一套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系,其上亚群主要由深海、半深海浊积岩系组成,自下而上划分为铜厂组、洼溪组和独岩塘组。铜厂组主体由浊积扇相和盆地相组成,洼溪组则主要由浊积扇扇中、扇根亚相组成。进一步的沉积相序研究揭示,自回香坪组至铜厂组、洼溪组,沉积环境总体呈一先海进、后海退的沉积旋回,显示裂陷扩张过程。铜厂组和洼溪组浊流成因的小型斜层理位态研究揭示,前积层优选方位指向北、北东,证实沉积物来自其南,向北扩散。浊积砂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石英含量占23%~34%,且主要为单晶石英,而长石含量占14%~23%,岩屑含量占39%~50%,岩屑以火山岩屑为主。骨架颗粒统计图解揭示其物源为岩浆弧。基于上述,并结合回香坪组火山岩大地构造属性研究,提出并确定梵净山群上部碎屑岩系的原型盆地形成于弧后裂陷,板块构造环境为初始边缘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群 浊积岩 弧后伸展 岩石大地构造 新元古代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群沉积时代——来自原位锆石U-Pb测年证据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敏 戴传固 +4 位作者 王雪华 陈建书 马会珍 彭成龙 杨凯迪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3-857,共15页
贵州梵净山地区地层出露完整,构造关系清楚,是研究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该区区域角度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称为梵净山群,分为7个岩性组,中部出现大量火山岩,形成一个完整的盆地沉积记录。对该区梵净山群地层中的火山... 贵州梵净山地区地层出露完整,构造关系清楚,是研究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该区区域角度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称为梵净山群,分为7个岩性组,中部出现大量火山岩,形成一个完整的盆地沉积记录。对该区梵净山群地层中的火山碎屑岩夹层及细碎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测年工作,结果显示,两件火山碎屑岩锆石平均U-Pb年龄分别为832Ma(铜厂组)和851Ma(余家沟组);另外两件余家沟组细碎屑岩中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比较接近,平均年龄分别为845Ma和849Ma。结合前人数据可以比较精确限定梵净山群的沉积时限在855~815Ma之间。该时段的上限精确限定了武陵/四堡运动界面的时限,为江南造山带不同部位地质事件的合理对比、了解江南造山带地质事件的时空迁移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群 火山碎屑岩 锆石U-PB 江南造山带 武陵 四堡运动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叶蝉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晓晓 高娅蓉 +1 位作者 熊康宁 宋月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4-949,共16页
为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叶蝉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特征,丰富保护区昆虫物种分布数据,对该保护区不同生境和不同垂直林带的叶蝉进行初步调查。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uo均匀性指数、Simpson优... 为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叶蝉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特征,丰富保护区昆虫物种分布数据,对该保护区不同生境和不同垂直林带的叶蝉进行初步调查。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uo均匀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研究了不同生境和林带中叶蝉类群的物种组成、相似性、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组成变化和海拔升高,叶蝉类群在5种生境和4种林带间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植被组成丰富和光照条件充足的环境中,叶蝉类群多样性增加,植被类型单一且密度大的环境下,叶蝉类群趋于减少。在不同生境中,类群属级阶元数量顺序为:灌丛(85属)>林缘(61属)>田地(49属)>森林(44属)>草坡(33属);在不同海拔林带中顺序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88属)>常绿阔叶林带(68属)>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带(66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39属)。自然环境的相似性是叶蝉群落相似性的基础,区间相似性越高,叶蝉群落越相似,不同生境和不同林带中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叶蝉类群相似性的不同。在不同生境下,灌丛和林缘的叶蝉类群组成相似性最高,生境之间关联性最强,而在不同林带下,常绿阔叶林带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相似性最高。随着生境条件和林带环境的不同,叶蝉类群的分布呈现一定的特征,类群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优势度指数则相反。从田地到灌丛以及从常绿阔叶林带到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叶蝉类群组成在灌丛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最为丰富,各类群的数量也相对均匀,而田地和常绿阔叶林带的优势度指数最高,说明其群落内物种分布较不均匀,个体数虽最多,但优势类群突出,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叶蝉 类群组成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碎屑锆石U⁃Pb定年地层划分对比应用探讨——以新元古界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为例
7
作者 代雅然 陈建书 +3 位作者 张嘉玮 李海波 刘纬鹏 王坤 《沉积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2006-2019,共14页
【目的】前寒武纪经历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构造复杂、变形变质严重,给地层划分对比及客观地层层序的建立带来不便与困难。【方法】以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界梵净山群出露最老的淘金河组为研究对象,开展碎屑锆石形态学对比、U-Pb定年、... 【目的】前寒武纪经历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构造复杂、变形变质严重,给地层划分对比及客观地层层序的建立带来不便与困难。【方法】以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界梵净山群出露最老的淘金河组为研究对象,开展碎屑锆石形态学对比、U-Pb定年、分析该层位的物质来源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并将梵净山地层进行多维定标分析对比。【结果】“淘金河组”锆石颗粒自形程度高,代表短距离搬运,源岩为花岗岩、辉绿岩、正长岩/二长岩和玄武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875 Ma、1862 Ma和2513 Ma,经锆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淘金河组”沉积于汇聚背景。【结论】“淘金河组”与其上覆地层余家沟组之上的肖家河组锆石年龄图谱相似,物源相同;结合其他地层地质特征,指出桃树林一带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与肖家河组可能为同一地层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碎屑锆石 U-Pb定年 梵净山群 地层对比
下载PDF
黔金丝猴昼间休息团抱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牛克锋 杨天友 +1 位作者 杨业勤 崔多英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3-420,共8页
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岩高坪片区对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昼间休息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观察记录黔金丝猴个体的休息姿势、休息位置的林层高度、休息时利... 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岩高坪片区对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昼间休息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观察记录黔金丝猴个体的休息姿势、休息位置的林层高度、休息时利用支撑物树枝的粗细与倾斜角度以及团抱组合的个体数量等休息行为相关参数。研究发现黔金丝猴昼间休息行为主要选择利用林层的树冠中位,占总频次的52%;黔金丝猴的休息姿势主要为坐姿,占总频次的99%,偏好利用直径介于5~10 cm之间中等粗细树枝作为支撑物;选择支撑物树枝的倾斜角度趋近于水平;昼间休息多采用2只个体组成的团抱模式;猴群休息位置支撑物树枝直径与树冠层高度呈显著负相关;黔金丝猴在树冠各层间休息时的平均团抱大小差异显著。树冠层支撑物资源在树冠的垂直分布可能是黔金丝猴昼间休息行为利用树冠层高度与团抱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休息行为 位置利用 支撑物选择 团抱模式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