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Performances and Mechanism of Fluoride Removal by Fe(Ⅲ)-Loaded Ligand Exchange Cotton Cellulose Adsorbent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Ya-ping LI Xiu-yan +1 位作者 LIU Lu CHEN Fu-hu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5年第5期936-940,共5页
Novel adsorbent, Fe(Ⅲ)-loaded ligand exchange cotton cellulose adsorbent [Fe(Ⅲ) LECCA], was used to in 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s and mechanism of fluorid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The adsorben... Novel adsorbent, Fe(Ⅲ)-loaded ligand exchange cotton cellulose adsorbent [Fe(Ⅲ) LECCA], was used to in 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s and mechanism of fluorid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The adsorbent was found to adsorb fluoride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The fluoride removal was influenced by pH. Adsorption mode followed first-order reac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theapparent adsorption activated energy Ea was 6.37 kJ·mol^-1, and adsorption enthalpy △H was 5.35 kJ·mol^-1. The adsorption enfluoride on adsorbent was 3.2 mmol·g^-1 (dry weight). The maximal integer coordination ratio of fluoride with Fe(Ⅲ) LECCA was 3:1. The ligand exchange mechanism of adsorption was elucidated through chemical methods and IR spectr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IDE fe(ⅲ)LECCA adsorption mechanism ligand exchange
下载PDF
The mechanism of Fe (Ⅲ)-catalyzed ozonation of phenol 被引量:1
2
作者 竹湘锋 徐新华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SCD 2004年第12期1543-1547,共5页
Fe (Ⅲ)-catalyzed ozonation yielded better degradation rate and extent of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or oxalic acid as compared with oxidation by ozone alone. Two parameters with strong effects on the efficiency of ... Fe (Ⅲ)-catalyzed ozonation yielded better degradation rate and extent of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or oxalic acid as compared with oxidation by ozone alone. Two parameters with strong effects on the efficiency of ozonation are pH of the solution and the catalyst (Fe^3+) dosage. The existence of a critical pH value determining the catalysis ofFe (Ⅲ) in acid conditions was observed in phenol and oxalic acid systems. The best efficiency of catalysis was obtained at a moderate concentration of the catalyst. A reasonable mechanism of Fe (Ⅲ)-catalyzed ozonation of phenol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tic ozonation PHENOL Oxalic acid fe () mechanism
下载PDF
一株嗜酸化能异养菌Acidiphilium sp.的分离鉴定及其对Fe(Ⅲ)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艳阳 陈志伟 +1 位作者 姜成英 刘双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0-354,共5页
从云南省腾冲热泉酸性泥土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好氧嗜酸异养细菌Teng-A。菌株Teng-A细胞大小0.6~0.8μm×1.0~1.5μm,单生或成链状排列,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有周生鞭毛,不产芽孢,该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9~33℃、pH为3.0~4.0,可... 从云南省腾冲热泉酸性泥土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好氧嗜酸异养细菌Teng-A。菌株Teng-A细胞大小0.6~0.8μm×1.0~1.5μm,单生或成链状排列,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有周生鞭毛,不产芽孢,该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9~33℃、pH为3.0~4.0,可以利用许多有机物生长,但不能利用Fe(Ⅱ)、S、Na2S2O3、K2S4O6等为能源生长。菌株Teng-A基因组DNA的(G+C)mol%为69.6mol%,其16S rRNA基因与Acidiphilium属菌种的16S rRNA基因的最高相似性大于99%。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Teng-A是Acidiphilium属的一个新成员,崭定名为Acidiphilium sp.strainTeng-A。厌氧条件下,菌株Teng-A可以葡萄糖或H2为电子供体,将Fe(Ⅲ)还原为Fe(Ⅱ),还原速率分别为11.56mg/L.day与15.34mg/L.day。菌株Teng-A与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LJ-1和Leptospirilum ferriphilum LJ-2共同培养,前3dFe2+氧化速度分别为0.44g/L.day和0.41g/L.day,比LJ-1(0.64g/L.day)和LJ-2(0.60g/L.day)单独培养时氧化Fe(Ⅱ)的速率稍慢,但当培养时间超过5d时,Fe(Ⅱ)最终被全部氧化,并且发现在共培养时,Fe(Ⅱ)氧化生成的沉淀物的形态不同于At.ferrooxidans和L.ferriphilum单独培养时产生的沉淀物的形态。最后讨论了Acidiphilium对生物浸矿和生物成矿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iphilium sp. fe()还原 铁呼吸 生物浸矿 生物成矿
下载PDF
土壤Fe(Ⅲ)异化还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迟光宇 张兆伟 +1 位作者 陈欣 史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75-2080,共6页
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化还原的产物为Fe(Ⅱ)。目前对Fe(Ⅲ)微生物还原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系统介绍了异化... 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化还原的产物为Fe(Ⅱ)。目前对Fe(Ⅲ)微生物还原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系统介绍了异化Fe(Ⅲ)还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包括还原不溶性Fe(Ⅲ)氧化物的机制及与Fe(Ⅲ)还原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对异化Fe(Ⅲ)还原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与展望。旨在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该科学问题的了解和重视,通过学科交叉和合作加快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还原 电子受体 还原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细菌的Fe(Ⅲ)还原 被引量:5
5
作者 洪义国 许玫英 +2 位作者 郭俊 岑英华 孙国萍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3-656,共4页
细菌Fe(Ⅲ)还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生物能量代谢途径,多种古细菌和真细菌具有Fe(Ⅲ)还原能力。在细菌Fe(Ⅲ)还原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膜蛋白的参与,且受到多途径的调控,特别是多血红素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 细菌Fe(Ⅲ)还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生物能量代谢途径,多种古细菌和真细菌具有Fe(Ⅲ)还原能力。在细菌Fe(Ⅲ)还原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膜蛋白的参与,且受到多途径的调控,特别是多血红素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Fe(Ⅲ)还原在生命的进化和整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具重要的环境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还原 fe()呼吸 异化铁还原细菌 电子传递 细胞色素
下载PDF
异化Fe(Ⅲ)还原及其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许玫英 郭俊 +1 位作者 岑英华 孙国萍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细菌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无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综述了异化Fe(Ⅲ)还原细菌与多种代谢反应相耦联的Fe(Ⅲ)还原过程、还原不溶性Fe(Ⅲ)氧化物的机制,及其与Fe(... 细菌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无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综述了异化Fe(Ⅲ)还原细菌与多种代谢反应相耦联的Fe(Ⅲ)还原过程、还原不溶性Fe(Ⅲ)氧化物的机制,及其与Fe(Ⅲ)还原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有关Fe(Ⅲ)还原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还原 还原机制 分子生物学 环境污染治理
下载PDF
异化Fe(Ⅲ)还原菌及其还原机制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曾洪学 杨玉泉 +1 位作者 屈兴红 黄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8期9843-9846,共4页
异化Fe(Ⅲ)还原菌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其所具有的还原功能对于环境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生态循环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厌氧条件下,它可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还原许多有毒重金属,降解利用有机... 异化Fe(Ⅲ)还原菌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其所具有的还原功能对于环境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生态循环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厌氧条件下,它可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还原许多有毒重金属,降解利用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对土壤中痕量金属元素和磷的释放产生重要影响,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环境除臭、防止钢铁腐蚀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当前无论是基础还是应用研究方面,国内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菌的相关工作仍近空白。结合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菌特性、还原机制及其还原的环境意义,旨在引起国内相关人员的重视,加快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还原菌 还原机制 生物修复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Fe(Ⅲ)改性卡氏变形杆菌吸附去除Sb(Ⅴ)及其机理 被引量:4
8
作者 邓仁健 唐智娥 +2 位作者 任伯帜 周赛军 HURSTHOUSE Andrew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88-2897,共10页
水环境中过量Sb(Ⅴ)所引起的环境危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考察工艺参数对铁盐改性生物吸附剂吸附Sb(Ⅴ)效果影响、交互作用及其机理,以Fe(Ⅲ)改性卡氏变形杆菌吸附剂(简称“FMPAs”)为研究对象,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FMPAs吸... 水环境中过量Sb(Ⅴ)所引起的环境危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考察工艺参数对铁盐改性生物吸附剂吸附Sb(Ⅴ)效果影响、交互作用及其机理,以Fe(Ⅲ)改性卡氏变形杆菌吸附剂(简称“FMPAs”)为研究对象,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FMPAs吸附处理合成含Sb(Ⅴ)废水的吸附时间、FMPAs投加量、pH、温度及Sb(Ⅴ)初始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吸附条件,并对吸附过程的等温模型、动力学模型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FMPAs吸附Sb(Ⅴ)的最优条件为吸附时间3.0 h、FMPAs投加量1910.04 mg/L、pH 2.31、温度45.0℃、Sb(Ⅴ)初始浓度24.80 mg/L,且最优条件下Sb(Ⅴ)的去除率高达97.03%.②FMPAs对Sb(Ⅴ)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最大吸附容量(q max)为60.506 mg/g,其吸附动力学过程可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属于单层吸附和化学吸附.③FMPAs吸附Sb的机理主要为Fe(Ⅲ)改性卡氏变形杆菌生成了Fe-O-OH、Polyose-Fe、Polyose-O-Fe(OH)2等化合物,这些物质中羟基被Sb(Ⅴ)取代生成新的配合物Fe-O-Sb,使Sb(Ⅴ)得到吸附去除.研究显示,FMPAs对Sb(Ⅴ)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是一种极具潜在应用价值的绿色生物质吸附剂,可用于处理含Sb(Ⅴ)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改性卡氏变形杆菌吸附剂(FMPAs) 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 Sb(Ⅴ) 吸附机理
下载PDF
Fe(Ⅲ)掺杂Mg/Al-LDO作为氮磷吸附剂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万京京 郝瑞霞 +2 位作者 马静雨 王丽沙 刘思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5-1303,共9页
针对污水厂尾水脱氮除磷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铁类水滑石(Mg/Al/Fe–LDHs),在450℃下焙烧3h得到焙烧态类水滑石(Mg/Al/Fe–LDO).研究了Fe(Ⅲ)掺杂对Mg/Al-LDO吸附氮磷的影响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Mg/Al/Fe物质的量比为3:0.6:0.4... 针对污水厂尾水脱氮除磷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铁类水滑石(Mg/Al/Fe–LDHs),在450℃下焙烧3h得到焙烧态类水滑石(Mg/Al/Fe–LDO).研究了Fe(Ⅲ)掺杂对Mg/Al-LDO吸附氮磷的影响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Mg/Al/Fe物质的量比为3:0.6:0.4时,Mg/Al/Fe-LDO对氮磷吸附性能较好,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8.57mg/g和231.46mg/g.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达到0.99以上.根据XRD、FTIR的表征结果可以推断,Mg/Al/Fe–LDO是通过"记忆效应"、静电引力作用完成对氮磷的吸附,对磷的吸附还包括离子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Mg/Al/fe–LDO fe()掺杂 吸附特性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铁-三联吡啶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体系构建及其对染色废水的催化降解机制
10
作者 武守营 黄启超 +4 位作者 张开封 张琳萍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染色废水处理方法,通过铁-三联吡啶(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PI)构建了Fe^(Ⅲ)(tpy)C_(l3)/PI催化氧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酸性红1(AR1)作为染色废水模型污染物测试了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性能,并通过... 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染色废水处理方法,通过铁-三联吡啶(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PI)构建了Fe^(Ⅲ)(tpy)C_(l3)/PI催化氧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酸性红1(AR1)作为染色废水模型污染物测试了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性能,并通过捕获和探针实验研究了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PI降解酸性红1的机制。结果表明:Fe^(Ⅲ)(tpy)C_(l3)配合物能够高效活化PI实现酸性红1的快速降解,15 min内对AR1的去除率高达98%;Fe^(Ⅲ)(tpy)C_(l3)/PI体系对酸性红1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同时酸性红1的降解速率常数随Fe^(Ⅲ)(tpy)C_(l3)配合物和PI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在Fe^(Ⅲ)(tpy)C_(l3)/PI体系中包含超氧自由基、单线态氧以及高价铁,这些活性物质共同促进酸性红1的降解;该体系不仅对多种有机物的降解表现出普适性,同时催化降解过程不受溶液pH值以及常见无机盐离子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高碘酸盐 染色废水 降解 催化机制 废水处理 铁-三联吡啶
下载PDF
羧甲基壳聚糖铁(Ⅲ)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兰萍 赵大庆 +1 位作者 张斌 许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1-83,86,共4页
以羧甲基壳聚糖(CMCTS)为配位体,铁(Ⅲ)为配位离子,采用均相法在pH7.0的中性条件下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铁(Ⅲ)配合物(CMCTS-Fe),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配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羧基的引入使CMCTS... 以羧甲基壳聚糖(CMCTS)为配位体,铁(Ⅲ)为配位离子,采用均相法在pH7.0的中性条件下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铁(Ⅲ)配合物(CMCTS-Fe),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配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羧基的引入使CMCTS比壳聚糖(CTS)具有更强的配位能力;CMCTS与铁(Ⅲ)发生配位作用的基团是-COOH、-NH2和-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 羧甲基壳聚糖铁()配合物 合成 表征 配位机理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中富里酸-铁-砷的共沉淀行为
12
作者 赵华淼 甘义群 赵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地下水系统中砷酸盐与Fe(Ⅲ)的共沉淀可以有效减少砷向水生环境的释放。有机质易参与Fe(Ⅲ)的沉淀过程,从而影响砷的固定,但目前对基于共沉淀反应的C-Fe-As耦合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取富里酸(FA)为典型有机质,通过开展室内批试验,... 地下水系统中砷酸盐与Fe(Ⅲ)的共沉淀可以有效减少砷向水生环境的释放。有机质易参与Fe(Ⅲ)的沉淀过程,从而影响砷的固定,但目前对基于共沉淀反应的C-Fe-As耦合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取富里酸(FA)为典型有机质,通过开展室内批试验,探讨不同Fe(Ⅲ)浓度和pH值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中FA-Fe(Ⅲ)-As(Ⅴ)的共沉淀行为,并综合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SEM-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揭示地下水系统中有机质-铁(氢)氧化物共沉淀(OFC)的固砷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系统中较高的Fe(Ⅲ)浓度促进水解共沉淀发生,有利于砷的固定及FA的组分分馏,FA中大分子量、强芳香性组分优先与水铁矿结合形成OFC;As(Ⅴ)通过占据OFC中类腐殖质组分与水铁矿的结合位点而被固定;地下水系统中较高的pH值抑制共沉淀发生,FA提高了Fe(Ⅲ)的溶解度,不利于砷的固定。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地下水系统中砷与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为地下水砷污染的治理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富里酸-铁-砷共沉淀行为 砷固定 组分分馏 耦合机制
下载PDF
光度法研究海藻酸铁(Ⅲ)与抗坏血酸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波 王夔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115-119,共5页
用光度法研究由部分水解的海藻酸钠合成的海藻酸铁(Ⅲ)配合物与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方程,分析海藻酸钠水解程度与海藻酸铁在反应中行为的关系;并依据实验结果和简单铁(Ⅲ)配合物与抗坏血酸的反应机理推测海藻酸铁与抗坏血... 用光度法研究由部分水解的海藻酸钠合成的海藻酸铁(Ⅲ)配合物与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方程,分析海藻酸钠水解程度与海藻酸铁在反应中行为的关系;并依据实验结果和简单铁(Ⅲ)配合物与抗坏血酸的反应机理推测海藻酸铁与抗坏血酸的反应机理,推测海藻酸铁的可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法 维生素C 海藻酸铁
下载PDF
微生物铁呼吸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许伟 胡佩 +2 位作者 李艳红 李晓敏 周顺桂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7-1042,共6页
铁呼吸是厌氧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微生物代谢形式,多种古生菌和细菌都能进行铁呼吸。Fe(Ⅲ)的地球化学丰度比较高,为Fe(Ⅲ)还原菌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受体,但自然中Fe(Ⅲ)多以不溶形式存在,使电子传递受阻。本文介绍了Fe(Ⅲ)还原菌的多样... 铁呼吸是厌氧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微生物代谢形式,多种古生菌和细菌都能进行铁呼吸。Fe(Ⅲ)的地球化学丰度比较高,为Fe(Ⅲ)还原菌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受体,但自然中Fe(Ⅲ)多以不溶形式存在,使电子传递受阻。本文介绍了Fe(Ⅲ)还原菌的多样性,总结了4种铁呼吸机制:直接接触机制、螯合促溶机制、电子穿梭机制、纳米导线辅助机制,并对铁呼吸机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呼吸 fe()呼吸机制 fe()还原菌 电子传递
下载PDF
成团泛菌MFC-3的分离鉴定及其腐殖质/Fe(Ⅲ)呼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武春媛 李芳柏 +2 位作者 周顺桂 庄莉 王跃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7-242,共6页
从地下古森林沉积物样品中富集分离到1株腐殖质/Fe(Ⅲ)还原菌MFC-3菌株,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WAB1951的相似性为99%,确定为成团泛菌.通过序批式厌氧实验考察了MFC-3的腐殖质呼吸活性、电子利用情... 从地下古森林沉积物样品中富集分离到1株腐殖质/Fe(Ⅲ)还原菌MFC-3菌株,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WAB1951的相似性为99%,确定为成团泛菌.通过序批式厌氧实验考察了MFC-3的腐殖质呼吸活性、电子利用情况以及对4种铁氧化物的还原活性.结果表明,MFC-3能够以AQDS为唯一电子受体进行厌氧胞外呼吸,可利用的电子供体有:甲酸、乳酸、丙三醇、柠檬酸、葡萄糖和蔗糖,且AQDS还原速率顺序为: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乳酸>丙三醇>甲酸;以葡萄糖作为电子供体时,48 h内0.3 mmol.L-1的AQDS被还原,同时4.5 mmol.L-1葡萄糖被消耗,菌数增殖近7倍,证明MFC-3能够进行腐殖质呼吸;MFC-3还能以多种Fe(Ⅲ)氧化物为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25 d内分别有2.5 mmol.L-1水铁矿、2.1 mmol.L-1纤铁矿、2.3 mmol.L-1针铁矿及0.8 mmol.L-1赤铁矿被还原溶解.本研究为胞外呼吸研究与应用提供1株适宜的模式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团泛菌 腐殖质 铁氧化物 腐殖质/fe()呼吸 胞外呼吸
原文传递
不同Fe(Ⅲ)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耦合脱氮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亚娥 冯娟娟 +1 位作者 李杰 翟思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7-384,共8页
以投放海绵铁-AT-PVF复合填料的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厌氧恒温培养试验,考察了不同Fe(Ⅲ)(氧化铁皮、青矿和红矿)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能力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基质无N... 以投放海绵铁-AT-PVF复合填料的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厌氧恒温培养试验,考察了不同Fe(Ⅲ)(氧化铁皮、青矿和红矿)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能力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基质无NO-2的前提下,各体系Fe(Ⅲ)还原能力与脱氮效果表现出较好的关联性,同时发生NO-2-N和NO-3-N的积累现象.其中,氧化铁皮体系的脱氮效果最好,对NH+4-N、TN的累计去除量分别为75.04和80.99 mg·L-1,容积TN去除率为3.88 mg·L-1·d-1(以N计).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内NH+4氧化量与Fe(Ⅱ)产生量之间符合幂指数关系,R2为0.9521.结合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厌氧环境下IRB参与活性污泥中N素循环的交互作用机制可分为3个子过程,即Fe(Ⅲ)的微生物还原解离耦合NH+4的氧化过程、厌氧氨氧化过程和NO-3-依赖型Fe(Ⅱ)氧化过程,其中,以IRB为主的微生物氧化还原过程对活性污泥中N循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铁还原 活性污泥 铁氨氧化 脱氮 机制
原文传递
异化Fe(Ⅲ)还原酶促反应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灿 邬红东 +1 位作者 何清明 彭绪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81-1387,共7页
异化Fe(Ⅲ)还原菌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它具有系统发育及环境来源多样性的特点。与其他大多数的电子受体不同,在近中性pH值条件下,Fe(Ⅲ)的溶解度很低,通常以不溶性的Fe(Ⅲ)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对微生物如何获得和还原不溶性Fe(Ⅲ)... 异化Fe(Ⅲ)还原菌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它具有系统发育及环境来源多样性的特点。与其他大多数的电子受体不同,在近中性pH值条件下,Fe(Ⅲ)的溶解度很低,通常以不溶性的Fe(Ⅲ)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对微生物如何获得和还原不溶性Fe(Ⅲ)的机理仍缺乏系统的了解。以希瓦氏菌和地杆菌为例,本文综述了3种异化Fe(Ⅲ)还原的酶促反应机制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异化Fe(Ⅲ)还原菌与Fe(Ⅲ)氧化物直接接触机制、电子穿梭体的作用机制、铁载体作用机制,多种膜蛋白特别是多血红素的细胞色素蛋白参与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过程,并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此外,本文也对异化Fe(Ⅲ)还原酶促反应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这一重要的生化过程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还原菌 异化fe()还原机制 电子受体 分子调控
原文传递
磁场对混凝-膜过滤工艺中铁盐聚合态的干预机制
18
作者 贾辉 郝胜男 +3 位作者 李娟 温海涛 陶正源 王捷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9,共6页
为提高氯化铁混凝剂的混凝性能并减少膜污染,以四氧化三铁为磁种,利用剩磁对氯化铁混凝剂聚合态进行调控,并进行混凝-膜过滤实验,分析磁化干预对混凝剂形态分布和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T的磁干预强度下磁化之后的磁种悬浊液存... 为提高氯化铁混凝剂的混凝性能并减少膜污染,以四氧化三铁为磁种,利用剩磁对氯化铁混凝剂聚合态进行调控,并进行混凝-膜过滤实验,分析磁化干预对混凝剂形态分布和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T的磁干预强度下磁化之后的磁种悬浊液存在剩磁,磁化3min时,剩磁达到最大;水解过程中Fea逐渐转化为Fec,而通过外磁场干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凝剂由低聚态向高聚态的转化,且剩磁越大,低聚态含量越多,被磁化3min的磁种影响后70mg/L的氯化铁溶液中Fea+b约占总铁含量的26.3%,比不磁化和磁化9min时分别高出了8.2%和5.7%;在混凝-膜过滤过程中,磁化3min时絮体尺寸最大,约为750μm,膜通量为105L/(m^2·h),远大于直接过滤的膜通量45L/(m^2·h),膜通量下降最慢,反洗之后膜通量恢复到90%以上,恢复程度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盐聚合态 磁场 混凝 膜过滤 干预机制 膜污染 氯化铁混凝剂
下载PDF
草酸对微生物还原高岭土中铁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何秋香 郭敏容 陈祖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39-145,共7页
通过微生物试验,比较了草酸浓度对微生物还原高岭土中Fe(Ⅲ)所起的作用;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能量弥散X-射线谱图(EDS)分析了处理前后高岭土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异化铁还原菌(dissimilatory iron reducing bacteria,DIRB)存在下,... 通过微生物试验,比较了草酸浓度对微生物还原高岭土中Fe(Ⅲ)所起的作用;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能量弥散X-射线谱图(EDS)分析了处理前后高岭土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异化铁还原菌(dissimilatory iron reducing bacteria,DIRB)存在下,加入0.2g/L的草酸,对Fe(Ⅲ)的还原效果最好;草酸浓度过高或过低对Fe(Ⅲ)的还原都有抑制,当草酸浓度为1.5g/L时,微生物活性完全被抑制,此时Fe(Ⅲ)的还原量较低。化学对比试验表明,高岭土中Fe(Ⅲ)的还原随草酸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当草酸浓度达到13.0g/L时,化学处理1天后Fe(Ⅲ)的还原量与微生物处理4天相当。ESEM和EDS的测试结果表明,高岭土中微生物还原Fe(Ⅲ)的过程,并不改变高岭土的主要结构,铁元素被微生物选择性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异化铁还原菌(DIRB) 草酸 fe() 还原机制
下载PDF
Advances in Fe(Ⅲ)biore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for groundwater remediation:A review 被引量:6
20
作者 Yu Jiang Beidou Xi +4 位作者 Rui Li Mingxiao Li Zheng Xu Yuning Yang Shaobo Gao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1-21,共11页
Microbial Fe(Ⅲ)reduction is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C,O,P,S,N,and dominates the natural bio-purification of contaminants in groundwater(e.g.,petroleum hydrocarbons,chlorinated eth... Microbial Fe(Ⅲ)reduction is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C,O,P,S,N,and dominates the natural bio-purification of contaminants in groundwater(e.g.,petroleum hydrocarbons,chlorinated ethane,and chromium).In this review,the mech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Fe(Ⅲ)(hydro)oxides bioreduction are summarized.Compared with crystalline Fe(Ⅲ)(hydro)oxides,amorphous Fe(m)(hydro)oxides are more bioavailable.Ligand and electron shuttle bo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crobial Fe(Ⅲ)reduction.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Fe(Ⅲ)(hydro)oxides biored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process.It will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rystalline Fe(Ⅲ)(hydro)oxides and accelerate the anaerobic oxidation efficiency of the reduction state pollutants.Furthermore,the approach to extract,culture,and incubate the functional Fe(Ⅲ)reducing bacteria from actual complicated environment,and applying it to the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ammonia,and heavy metals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will become a research topic in the future.There are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Fe(Ⅲ)(hydro)oxides bioreduction to groundwater bioremediation,which includes the in situ injection and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 and the innovative Kariz wells system.The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duced pollutants in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fe()reduction mechanism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REMEDI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