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面喷施有机碳对铁皮石斛碳水化合物代谢及Fe、Zn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婷婷 陈佳宝 +2 位作者 袁虎威 郑炳松 闫道良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碳是植物体的结构与能量物质,植物所需要的碳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就对植物生长需求而言,远远满足不了对碳的需求,植物常处于碳饥饿状态。为分析外施有机碳对铁皮石斛碳水化合物积累及微量元素铁、锌含量的影响,通过叶面分别喷施... 碳是植物体的结构与能量物质,植物所需要的碳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就对植物生长需求而言,远远满足不了对碳的需求,植物常处于碳饥饿状态。为分析外施有机碳对铁皮石斛碳水化合物积累及微量元素铁、锌含量的影响,通过叶面分别喷施20 mg·L^(-1)的蔗糖和α-酮戊二酸,研究了外施蔗糖和α-酮戊二酸对铁皮石斛总碳、总氮、总磷、几种糖类物质含量及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各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施有机碳均显著提高了铁皮石斛总碳含量,对总氮和总磷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施加α-酮戊二酸对铁皮石斛蔗糖、可溶性多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6.35%、29.76%、22.1%和40%。施加α-酮戊二酸显著提高了铁皮石斛铁、锌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6.46%和7.23%。相关分析表明,蔗糖合成酶与蔗糖、可溶性多糖、铁、锌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见,施加α-酮戊二酸对提高铁皮石斛的可溶性多糖及微量元素铁、锌含量,提高铁皮石斛抗逆性比蔗糖有更好的肥效;通过对铁皮石斛叶面喷施有机碳α-酮戊二酸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品质,起到用量少、见效快的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Α-酮戊二酸 铁皮石斛 碳水化合物 fe Zn
下载PDF
氮掺杂多孔碳负载Fe纳米颗粒用于高性能电催化还原CO_(2)与Zn-CO_(2)电池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文倩 薛自前 +9 位作者 杨俊 冼家慧 刘庆林 范雅楠 郑凯 廖锫钦 苏徽 刘庆华 李光琴 苏成勇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电催化CO_(2)还原为CO因其技术与经济上的可行性而被认为是推进碳中和最有前景的反应之一.然而,水溶液中激烈的竞争性析氢反应阻碍生成单一高选择性产物.目前,贵金属纳米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CO选择性,但稀缺性和高成本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电催化CO_(2)还原为CO因其技术与经济上的可行性而被认为是推进碳中和最有前景的反应之一.然而,水溶液中激烈的竞争性析氢反应阻碍生成单一高选择性产物.目前,贵金属纳米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CO选择性,但稀缺性和高成本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Fe纳米颗粒(NPs)具有电催化活性,且储量丰富成本低,被认为是一种潜在可替代贵金属的电催化剂,但Fe存在易氧化、团聚、稳定性差、吸附CO_(2)能力低等问题.因此,探索同时具有良好活性和稳定性的新型Fe NPs催化剂仍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物被认为是合成锚定和激活金属纳米颗粒的良好前驱体.因此,将Fe NPs固定在MOFs衍生物中为开发稳定、高活性的Fe NPs催化剂提供了可行的机会.本文通过修饰MOFs前驱体的策略,对IRMOF-3(Zn)进行少量含铁配体单羧酸二茂铁的取代,结合一步热解碳化,制备了Fe NPs负载在海绵状氮掺杂多孔碳的复合催化剂(Fe@NPC).同时对配体为对苯二甲酸的MOF-5和配体为2-氨基-对苯二甲酸的IRMOF-3(Zn)进行热解碳化,制备了对照样品多孔碳MOF-5-D和氮掺杂多孔碳IRMOF-3-D.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结果表明,在Fe@NPC中含有大量的Fe-Fe键以及极少量的Fe-N/C键,说明Fe主要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少量Fe-N/C分布在Fe NPs表面,在Fe NPs与氮掺杂碳基底间起到良好的连接作用.此外,Fe@NP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264 m^(2)g^(-1))和高于MOF-5-D与IRMOF-3-D的CO_(2)吸附能力(93.5 cm^(3)g^(-1)),这种具有CO_(2)强吸附和丰富活性位点的多级孔结构为加速传质、加快CO_(2)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H-cell与-0.6 V_(RHE)的条件下,IRMOF-3-D的最大CO法拉第效率(FECO)为65.3%,是MOF-5-D(49.9%)的1.3倍,说明氮掺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CO_(2)的电还原.此外,Fe@NPC在-0.3 V_(RHE)到1.0 V_(RHE)的宽电位化学区间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即最大的电流密度,最低的起始电位以及92.1%的最高的FECO.而且Fe@NPC在流动池中可以获得更高的FECO(96.4%),同时能够在H-cell与流动池中均保持良好的稳定性.由于*COOH高能垒,它的产生被认为是高效电化学CO_(2)-CO转换的瓶颈.进一步采用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IR)来实时监测中间体,并深入探究Fe@NPC作用于CO_(2)还原过程的机理,观测到中间体*COOH的逐渐形成和积累,以及同一反应时间内*COOH在Fe@NPC上的更快动力学形成过程;进一步说明Fe位点与氮掺杂多孔碳之间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Fe@NPC的CO_(2)的捕获能力和传质能力并加速了CO生成的动力学.本文以Fe@NPC为阴极组装了Zn-CO_(2)电池,发现该电池具有良好的充电放电性能,放电过程中可提供3.0 mW cm^(-2)的峰值功率密度,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120个循环),实现CO_(2)电还原与储能的良好结合,并表现出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的良好应用潜力.综上,本文为设计用于高选择性的CO_(2)还原反应和能量转换器件的铁基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纳米颗粒 MOFs衍生物 氮掺杂多孔碳 CO_(2)电催化 Zn-CO_(2)电池
下载PDF
添加无机碳酸盐对水稻土中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尹修然 曲东 段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5-193,共9页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碳酸盐,探讨厌氧泥浆培养过程碳酸盐对6种水稻土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碳酸盐可显著提高宝坻和东宁水稻土中Fe(Ⅲ)还原潜势及最大反应速率,降低最大反应速率所对应的时间;添加高质量摩尔浓度碳酸盐将显...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碳酸盐,探讨厌氧泥浆培养过程碳酸盐对6种水稻土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碳酸盐可显著提高宝坻和东宁水稻土中Fe(Ⅲ)还原潜势及最大反应速率,降低最大反应速率所对应的时间;添加高质量摩尔浓度碳酸盐将显著降低上饶和汉中水稻土的Fe(Ⅲ)还原潜势和最大反应速率;不同质量摩尔浓度碳酸盐对强酸性的奉化水稻土中Fe(Ⅲ)还原潜势没有明显影响,但最大反应速率则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对于强碱性的松原水稻土表现为Fe(Ⅲ)还原潜势降低,但最大反应速率增大。整体比较,添加碳酸盐对酸性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影响程度低于碱性水稻土。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添加碳酸盐增加有机质对Fe(Ⅲ)还原潜势的贡献,降低无定形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铁对最大反应速率的贡献。Fe(Ⅲ)还原潜势和最大反应速率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培养体系pH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还原 碳酸盐 LOGISTIC模型 PH 有机质
下载PDF
Fe-Cu@MOFs衍生碳催化H_(2)O_(2)处理罗丹明B废水 被引量:2
4
作者 莫莎 岳丽蓉 +3 位作者 邢波 杨郭 宋燕 宋燕汝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以不同Fe-Cu摩尔比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为前驱体,经高温碳化制得相应衍生碳催化剂(Fe-Cu@C),将其用于催化H2O2处理罗丹明B废水,并对催化剂形貌、表面性质及孔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Fe-Cu@C中Cu相对含量的增大有利于促进催... 以不同Fe-Cu摩尔比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为前驱体,经高温碳化制得相应衍生碳催化剂(Fe-Cu@C),将其用于催化H2O2处理罗丹明B废水,并对催化剂形貌、表面性质及孔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Fe-Cu@C中Cu相对含量的增大有利于促进催化剂上CuO、Fe0和Fe^(2+)的形成,因而双金属催化剂Fe-Cu@C比单金属催化剂6Fe@C体现出更高的罗丹明B去除效果;在反应温度为323 K、pH=4、H2O2(w=30%)加入量0.5 mL、2Fe4Cu@C加入量0.25 g/L、反应时间60 min、罗丹明B质量浓度100 mg/L的条件下,罗丹明B去除率可达100%。整个过程是一个表面自由基参与的准一级动力学过程。重复使用4次的2Fe4Cu@C高温再生后,催化活性可恢复至原来的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 fe-Cu双金属 多孔碳 过氧化氢 罗丹明B
下载PDF
Fe/C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其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
5
作者 丁娟 刘阳 +3 位作者 张晓飞 郝克倩 宗蒙 孔雀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8,共8页
为提高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磁性金属有机框架(Fe-MOF),通过高温热解制备Fe/C多孔碳材料,以聚丙烯酸酯为黏合剂,将Fe/C多孔碳材料复合在棉织物上制备柔性纺织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振... 为提高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磁性金属有机框架(Fe-MOF),通过高温热解制备Fe/C多孔碳材料,以聚丙烯酸酯为黏合剂,将Fe/C多孔碳材料复合在棉织物上制备柔性纺织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力计与热重分析仪分别对Fe/C多孔碳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磁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Fe/C多孔碳材料和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为4.6 GHz时,Fe/C多孔碳材料的反射损耗值最小为-60.4 dB,小于-10 dB的有效带宽为1.4 GHz,最佳厚度为4.3 mm;涂层棉织物的反射损耗值最小为-53.94 dB,小于-10 dB的有效频宽为X波段(频率为8.2~12.4 GHz),最佳涂层厚度为4.5 mm;Fe/C多孔碳材料涂层棉织物厚度达到3.5 mm以上时,其吸波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 fe/C多孔碳材料 柔性纺织复合材料 涂层棉织物 吸波性能
下载PDF
含卟啉骨架聚合物负载Pd-Fe双金属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性能研究
6
作者 魏金凤 邹志娟 宋昆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09-314,共6页
以四苯基卟啉铁为单体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含铁卟啉骨架微孔有机聚合物KAPs-FeTPP,并通过浸渍吸附、碳化还原等步骤制备了有机骨架碳负载Pd-Fe双金属催化剂(KAPs-FePd)。采用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以四苯基卟啉铁为单体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含铁卟啉骨架微孔有机聚合物KAPs-FeTPP,并通过浸渍吸附、碳化还原等步骤制备了有机骨架碳负载Pd-Fe双金属催化剂(KAPs-FePd)。采用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的结构组分等信息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氧还原反应(ORR)性能来检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主要研究了碳化温度、金属组分及颗粒大小对催化剂氧还原反应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900℃热解得到的KAPs-FePd-900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起始电位达到-0.04 V,电流密度也接近-3.33 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聚合物 有机骨架碳 金属催化剂 Pd-fe 电催化氧还原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驱动因素
7
作者 李天娇 张乃于 +7 位作者 申文艳 宋天昊 刘红芳 刘晓燕 张秀芝 彭畅 杨劲峰 张淑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35-3847,共13页
【目的】比较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棕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缓解土壤结构退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34年黑土和45年棕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两定位点共有的不施肥(CK)、化... 【目的】比较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棕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缓解土壤结构退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34年黑土和45年棕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两定位点共有的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以及黑土特有的化肥配施秸秆(NPKS)处理、棕壤特有的有机肥——猪厩肥(M)处理,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化学性质,采用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结果】相比于CK,NPK处理下黑土和棕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显著降低8.6%和11.3%,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别显著减少18.6%和10.7%,说明单施化肥导致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降低;NPKM和M处理下棕壤的MWD分别显著增加44.2%和17.9%,而NPKM处理下黑土MWD未发生显著变化,但NPKS处理下黑土MWD显著提高11.8%,说明在棕壤中施用猪厩肥,黑土中秸秆还田是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主要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长期施用化肥(NPK)导致黑土和棕壤的pH和交换性钙、镁离子(Ca^(2+)、Mg^(2+))降低,阻碍了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施用有机物料(M、NPKM、NPKS)抑制了土壤pH的降低,提高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促进有机碳与铁铝氧化物、钙镁离子的结合,推动了黑土和棕壤颗粒的团聚过程,进而维持和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黑土团聚体稳定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络合态氧化铝(Al_(p))、Ca^(2+)、POC、pH、MAOC,其中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Al_(p)显著负相关,与其余因素显著正相关。影响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POC、络合态氧化铁(Fe_(p))、pH、Mg^(2+)、Ca^(2+)、无定形态氧化铝(Al_(o))、Al_(p)、无定形态氧化铁(Fe_(o)),其中棕壤团聚体稳定性与Al_(o)和Fe_(o)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素显著正相关。【结论】化肥配施有机物料(猪厩肥、秸秆)可以抑制土壤酸化,通过增加土壤POC和Ca^(2+)含量,提高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是延缓土壤结构退化的重要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土 棕壤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组分 铁铝氧化物
下载PDF
三江源地带性土壤铁(铝)键合碳分布特征
8
作者 周少龙 李月梅 +3 位作者 张志春 甄国赟 孙丰豪 欧建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41,共11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型,反演近60年(1961-2020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Fe(Al)-C平均含量6.07 g·kg^(-1),[Fe(Al)-C]/TOC平均16.87%,其含量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P<0.05);(2)3种草地类型Fe(Al)-C含量在2.35~8.81 g·kg^(-1)之间,[Fe(Al)-C]/TOC为11.99%~20.52%,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P<0.05);3种高寒草地Fe(Al)-C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模拟数字化制图结果显示,近20年(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Fe(Al)-C分布面积变化相比过去两个时段(1961-1980年和1981-2000年,其含量≥5.75 g·kg^(-1)的分布面积平均增加了1.64%),整体处于碳汇状态,三江源地区土壤铁(铝)键合碳在土壤稳定中的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青藏高原 铁(铝)键合碳 土壤碳库稳定性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下载PDF
Iron-bound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peatland profiles:The preservation equivalence of deep and surface soil 被引量:1
9
作者 Xinya Huang Xinwei Liu +2 位作者 Liangshuai Chen Yanfen Wang Huai Chen 《Fundamental Research》 CSCD 2023年第6期852-860,共9页
More than half of the carbon pools in peatlands are stored in the soil layers below 30 cm,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arbon stabilizing factors at these depths.Although iron oxide minerals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 More than half of the carbon pools in peatlands are stored in the soil layers below 30 cm,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arbon stabilizing factors at these depths.Although iron oxide minerals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stabilizing organic carbon(OC),their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OC in peatlands,especially in the deep layers,is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collected 1 m soil profiles from six peatlands in Central and West China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ron-bound OC(Fe-bound OC),and the influencing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reactive iron(FeR)was enriched in the top layer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depth.While Fe-bound O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eR,its concentration did not decrease with depth in the peat profile.There were no obvious 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FeR and Fe-bound OC with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in the peat profile.In addition,the proportion of Fe-bound OC to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deep peat(31 to 100 cm)was equivalent to that in the surface peat(0 to 30 cm),indicating that iron oxide mineral provides comparable protection of OC in both layers.According to upper estimates of global peatland carbon storage(612 Pg),it could be predicted that 23.81±11.75 Pg of OC is protected by association with FeR.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ron oxide minerals are the effective"rusty sink"of OC sequestration in peatland,and a key factor for its long-term preservation.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carbon dynamics knowledgebase for peatlands,and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ed predictive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bound organic carbon PEATLAND Soil profile Reactive fe carbon preservation
原文传递
南海越南上升流区沉积物中溶解氧、锰和铁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昆明 邹文彬 司靖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64,共9页
2007年夏季航次对南海越南上升流区的三个站位进行现场采样,利用微电极技术测定了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氧(DO溶解氧分子)、锰(Mn2+)、铁(Fe2+)的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估算了DO的通量、消耗速率和有机碳的消耗速率。在沉积物间隙水中DO浓... 2007年夏季航次对南海越南上升流区的三个站位进行现场采样,利用微电极技术测定了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氧(DO溶解氧分子)、锰(Mn2+)、铁(Fe2+)的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估算了DO的通量、消耗速率和有机碳的消耗速率。在沉积物间隙水中DO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渗透深度为9—48mm。在沉积物深处还检测到Mn2+和Fe2+。采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和总氮(TN)含量,三个站位沉积物中的TOC含量为0.7%—1.03%,TN含量为0.052%—0.10%,C/N为10.5—16.0。从C/N可以看出,该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有部分来源于陆源输入,其中一个站位位于湄公河冲淡水区域,其C/N最大。从氧化还原电位来看,三个站位的沉积环境都属于还原性环境。此研究首次测量了南海越南上升流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化学成分,对于认识该海区海底生物地球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碳 溶解氧
下载PDF
胶州湾李村河口区沉积物酸可挥发硫化物的环境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雯泉 钟少军 +2 位作者 蒲晓强 刘飞 徐丽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7-33,39,共8页
酸可挥发硫化物(AVS)是沉积物中的单硫化二价金属部分,是研究碳循环与硫循环的重要介质。从AVS的控制因素入手,对青岛市胶州湾李村河口区4个沉积柱状样中的AVS和有机质与活性铁含量进行了科学检测,探讨了其环境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 酸可挥发硫化物(AVS)是沉积物中的单硫化二价金属部分,是研究碳循环与硫循环的重要介质。从AVS的控制因素入手,对青岛市胶州湾李村河口区4个沉积柱状样中的AVS和有机质与活性铁含量进行了科学检测,探讨了其环境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物中的AVS含量较高(198.41μmol/g),与一些热带港湾的富硫酸盐含量接近,这与该区的高有机质、高沉积速率和高活性铁含量相关。沉积环境是控制AVS含量的内因,不同的沉积环境能够导致AVS生成的制约因素发生变化,近河口区的AVS生成受到活性铁含量的制约,而远离河口区则受到有机质含量的制约,其制约能力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有机质含量与来源、活性铁含量、氧化还原电位、沉积速率、硫酸盐含量。另外,由于近河口处的高AVS含量及活性铁的控制,导致AVS成为重金属的主要附存方式,这将为重金属的再循环(毒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三角洲 酸可挥发硫化物 有机碳 活性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二价铁耦合有机碳源强化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处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伟 李迪武 +3 位作者 李杰 郭艳君 何义亮 利德铭 《净水技术》 CAS 2017年第2期45-50,共6页
针对我国南方城市低碳源污水处理过程投加外碳源脱氮、生化池后投加化学药剂除磷经济成本高、污泥量大的弱点,本研究以强化反硝化生物活性协同化学除磷为手段,以BOD/NO_x-N为2.5的模拟反硝化过程污水作为研究对象,向半序批式SBR缺氧反... 针对我国南方城市低碳源污水处理过程投加外碳源脱氮、生化池后投加化学药剂除磷经济成本高、污泥量大的弱点,本研究以强化反硝化生物活性协同化学除磷为手段,以BOD/NO_x-N为2.5的模拟反硝化过程污水作为研究对象,向半序批式SBR缺氧反应器中投加Fe(Ⅱ)作为有机碳源的耦合剂,在兼顾处理效果和使用经济因素方面分别对Fe(Ⅱ)和有机碳源的种类及其投加量进行了比较和筛选,确定了最佳的耦合体为FeSO_4·7H_2O加CH_3OH。试验结果表明,耦合体的脱氮效率比单独投加CH_3OH平均提高2.83%,这可能是因为铁元素促进了反硝化细菌的酶活性。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当外加碳源CH_3OH维持m(CH_3OH)/m(NO_x-N)=5,Fe/P=2.4、温度控制在33℃、pH值=7为最适条件,此条件下的N、P出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源污水 脱氮除磷 二价铁 有机碳源耦合体
下载PDF
铬污染土壤处理中的铬含量及形态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勇 王清森 张浩凡 《化工环保》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5-339,共5页
采用FeSO_4和Na_2S作为还原剂处理铬污染紫色土壤,研究了还原过程中铬的含量及形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FeSO_4加入量为1.5%(w,下同)时,浸出Cr(Ⅵ)含量由(1 745.13±27.93)mg/kg降至(17.65±2.28)mg/kg,浸出总铬含量由(1 768... 采用FeSO_4和Na_2S作为还原剂处理铬污染紫色土壤,研究了还原过程中铬的含量及形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FeSO_4加入量为1.5%(w,下同)时,浸出Cr(Ⅵ)含量由(1 745.13±27.93)mg/kg降至(17.65±2.28)mg/kg,浸出总铬含量由(1 768.83±57.24)mg/kg降至(69.79±8.61)mg/kg,铬形态由水溶+碳酸盐结合态转变到较稳定的铁锰结合态;当Na_2S加入量为0.4%时,浸出Cr(Ⅵ)含量由(1 745.13±27.93)mg/kg降至(25.50±0.12)mg/kg,浸出总铬含量由(1 768.83±57.24)mg/kg降至(410.87±12.83)mg/kg,铬形态由水溶+碳酸盐结合态转变到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壤 铬污染 铬形态 水溶+碳酸盐结合态 铁锰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通辽-通榆地区姚家组铀、铁和有机碳分布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佟术敏 宁君 +5 位作者 柳东良 封志兵 蔡建芳 宋海瑞 李继木 丁浩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5期282-291,共10页
松辽盆地南部近几年不断实现找矿新突破,对影响成矿作用的因素也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对选区的砂岩样品进行微量铀、铁和有机碳的含量测试,分析其分布情况,进而分别论述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微量铀可以直接反应铀元素的富集程度,... 松辽盆地南部近几年不断实现找矿新突破,对影响成矿作用的因素也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对选区的砂岩样品进行微量铀、铁和有机碳的含量测试,分析其分布情况,进而分别论述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微量铀可以直接反应铀元素的富集程度,铁和有机碳对铀成矿起到积极作用。在含矿层中最重要的含铁矿物黄铁矿和有机碳均可提高砂体的还原容量,铀矿物多与黄铁矿和有机碳密切共生,有机碳被氧化可使砂体酸化,从而促进铀的富集沉淀。此外,钻孔揭露的铀矿化基本处于Fe^2+/Fe^3+值在1~3之间的氧化-还原区域和有机碳含量在0.07%~0.23%的区域。通过对上述分析讨论,最终在莫力庙-花吐古拉地区和衙门营子-通榆地区圈定铀成矿远景区两片,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通榆地区 微量铀 fe^2+/fe^3+值 有机碳 铀成矿
下载PDF
河口陆基养虾塘沉积物铁的含量和形态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爱菊 仝川 +4 位作者 罗敏 黄佳芳 谭季 胡启凯 李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785-4795,共11页
为研究河口陆基养殖塘底泥中铁的迁移和转化机制,本文测定了福建省3个河口养虾塘养殖期表层和亚表层底泥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及间隙水的常见组分.结果表明,不同站点间晶质Fe(Ⅲ)、非硫Fe(Ⅱ)、有机铁、铁硫化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间隙水S... 为研究河口陆基养殖塘底泥中铁的迁移和转化机制,本文测定了福建省3个河口养虾塘养殖期表层和亚表层底泥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及间隙水的常见组分.结果表明,不同站点间晶质Fe(Ⅲ)、非硫Fe(Ⅱ)、有机铁、铁硫化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间隙水SO42–和Cl–可能是影响不同站点间Fe的形态和分布存在异质性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之一.盐度较高的养虾塘,铁的硫化物含量较高,有机铁和晶质Fe(Ⅲ)含量较少.陆基养虾塘底泥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按固相Fe(Ⅲ)>铁硫化物>非硫Fe(Ⅱ)>有机铁的顺序排列.养虾塘亚表层沉积物铁硫化物(FeS和FeS2)含量高于表层沉积物,而表层沉积物有机铁含量与间隙水SO4^2–和NH4^+浓度高于亚表层沉积物.铁硫化物的生成一定程度上降低河口陆基养虾塘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形态 无定形fe(Ⅲ) 晶质fe(Ⅲ) 铁硫化物 非硫fe(Ⅱ) 有机碳代谢 陆基养虾塘
下载PDF
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碳对铁还原过程的贡献 被引量:7
16
作者 曲植 李丽娜 贾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目的】淹水稻田中Fe(Ⅲ)还原过程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通过探讨水溶性有机碳(DOC)对Fe(Ⅲ)还原过程的贡献,以期为深入理解淹水稻田中铁循环耦联的碳、氮、磷、硫循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 【目的】淹水稻田中Fe(Ⅲ)还原过程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通过探讨水溶性有机碳(DOC)对Fe(Ⅲ)还原过程的贡献,以期为深入理解淹水稻田中铁循环耦联的碳、氮、磷、硫循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我国不同植稻区的20个典型水稻土,通过有机碳分析仪及三维荧光光谱扫描比较分析不同水稻土DOC的含量及荧光特性;并模拟稻田淹水过程对水稻土进行厌氧淹水培养,采用微生物生长模型对不同水稻土厌氧培养过程中Fe(Ⅲ)还原特征进行表征;依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明确水稻土DOC与Fe(Ⅲ)还原过程的关系。【结果】不同水稻土DOC含量为0.250~1.082 g/kg,仅占土壤有机碳的2.06%~6.86%。三维荧光光谱扫描鉴定得到不同水稻土DOC中4个共有的类腐殖酸荧光组分,其中陆源的UVC类腐殖酸和UVC+UVA类腐殖酸组分在不同水稻土中具有较高荧光强度,分别为0.799~4.570和0.830~5.273。水源的可见光区类腐殖酸和UVA腐殖酸的含量相对较低。各类腐殖酸来源以外源输入为主,内源输入为辅。不同水稻土铁还原潜势a、最大Fe(Ⅲ)还原速率(Vmax)及达到最大Fe(Ⅲ)还原速率对应的时间(TVmax)间均差异显著,淹水5 d时水稻土中易被还原的非晶态氧化铁已基本被还原。DOC的腐殖化系数与Fe(Ⅲ)还原特征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以陆源的大分子量UVC类腐殖酸对a和Vmax的贡献最高,陆源的UVC+UVA类腐殖酸和水源的UVA腐殖酸与a和Vmax的相关关系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DOC含量的贡献最小。【结论】水稻土DOC的腐殖化程度及其中陆源腐殖酸类组分的荧光强度与Fe(Ⅲ)还原潜势和Fe(Ⅲ)还原反应速率呈正相关。水稻土DOC除了作为Fe(Ⅲ)还原过程的电子供体外,其还以电子穿梭体的形式在Fe(Ⅲ)还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fe(Ⅲ)还原 水稻土
下载PDF
祁连山区成土过程驱动的土壤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固存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谷俊 杨飞 +2 位作者 李德成 宋效东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1-879,共9页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动态是有机碳输入输出平衡和土壤固持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控制,而后者则主要受黏粒及无机矿物等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沿海拔梯度选择表土地形序列作为“自然试验场”,探究祁连山...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动态是有机碳输入输出平衡和土壤固持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控制,而后者则主要受黏粒及无机矿物等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沿海拔梯度选择表土地形序列作为“自然试验场”,探究祁连山区SOC含量及组分变化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地形序列土壤母质主要来源于黄土沉积,土壤黏土矿物以绿泥石和水云母为主,指示该区域的整体弱风化特征。在巨大的水热梯度影响下,地形序列内土壤成土强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土壤含有碳酸盐,随着海拔上升,碳酸盐物质逐渐淋失,SOC和铁铝氧化物含量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铁铝氧化物是SOC含量及组分方差的主要解释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当控制铁铝氧化物后,气候对SOC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气候对SOC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属性,造成铁铝氧化物等属性的差异,间接影响SOC的长期固存,且该机制主要作用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本研究对理解SOC固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形序列 土壤有机碳 铁铝氧化物 祁连山
下载PDF
全国主要土壤铁重金属形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冉继伟 张旭 +3 位作者 宁平 孙鑫 张榆霞 金玉 《环境科学导刊》 2017年第4期1-4,共4页
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6个地区采集代表性的土壤,运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铁交换态、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残渣态5种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就铁元素的重金属形态和土壤有机质、CEC、物理性粘粒含量以及pH间的相关性进... 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6个地区采集代表性的土壤,运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铁交换态、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残渣态5种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就铁元素的重金属形态和土壤有机质、CEC、物理性粘粒含量以及pH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采集的土样中,铁元素主要以矿物态的形式存在,可交换态比例较低,氧化态、碳酸盐态比例较高。交换态铁浓度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物理性粘粒浓度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碳酸盐态铁与pH值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与CEC的关系则为显著的正效应;氧化态铁含量与土壤pH值有关,铁为负效应;土壤中有机态铁浓度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减少而下降;矿物态铁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与土壤的CEC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监测 铁交换态 铁碳酸盐态 铁锰氧化态 有机态和残渣态 土壤性质 关系
下载PDF
基于MIL-101制备“四角星形”零价铁@碳及其性能研究
19
作者 宋谦 廖立 +4 位作者 何汶轩 王薇菁 赖雪飞 龙沁 邓怡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53-3056,共4页
以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Fe)作为前驱体,采用“刻蚀-碳化-还原”策略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四角星形”零价铁@碳磁性纳米复合材料(FS-nZVI@C),并选择水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污染物亚甲基蓝作为降解对象,研究其降解有机物的性能。结... 以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Fe)作为前驱体,采用“刻蚀-碳化-还原”策略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四角星形”零价铁@碳磁性纳米复合材料(FS-nZVI@C),并选择水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污染物亚甲基蓝作为降解对象,研究其降解有机物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FS-nZVI@C具有“四角星”形貌,平均粒径约为500 nm,内核为nZVI,核外包覆的碳既可以改善材料的分散性,又可以有效抑制nZVI被氧化。对亚甲基蓝(10 mg/L)的降解率达到近100%只需5 min(用量1 g/L),在室温下空气环境中,放置8 d后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仍可保持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101(fe) 零价铁@碳 四角星形 有机污染物降解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Redox Changes of the Ancient Sea in the Yangtze Area during the Ordo-Silurian Transition 被引量:3
20
作者 YAN Detian CHEN Daizhao +2 位作者 WANG Qingchen WANG Jianguo CHU Y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79-689,共11页
Extensive organic-matter (OM) rich facies (black shales) occur in the Ordo-Silurian boundary successions in the Yangtze area, South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redox changes of the Yangtze Sea during the Ordo-Siluri... Extensive organic-matter (OM) rich facies (black shales) occur in the Ordo-Silurian boundary successions in the Yangtze area, South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redox changes of the Yangtze Sea during the Ordo-Silurian transition, two OM sections (Wangjiawan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and Sanjiaguan in Zhangjiajie, Hunan Province) straddling the Ordo-Silurian boundary are studied. The measurements finish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contents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pyrite sulphur, and different species of Fe, including dithionite-extractable Fe (FED), pyrite Fe (FeP), HCl-extractable Fe (FeH), and total Fe (FeT), in black shales, as well as other redox proxies, such as the SIC ratio, the ratio between highly reactive Fe (FeHR = FeD + FeP) and FeT, and the FeP/(FeP + FeH) ratio, known as the degree of pyritization (DOP). In the Wangjiawan section, the Middle Ashgill sediments have high FeHR/FeT ratios (0.20-0.77; avg. 0.45), high DOP values (0.21-0.72; avg. 0.54), and a relatively constant sulfur content independent of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By the contrast, the mid-early Hirnantian deposits generally have low FeHR/FeT ratios (0.10-0.35; avg. 0.21), low DOP values (0.11- 0.40; avg. 0.28), and SIC values are clustering on the normal marine value (SIC = 0.36). The late Hirnantian and early Rhuddanian deposit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Middle Ashgill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FeHR/FeT ratios (0.32-0.49; avg. 0.41), high DOP values (0.46-0.68; avg. 0.53) and fairly constant sulfur contents. These data suggest the occurrences of marine anoxia on the Yangtze Sea shelf during intervals of the Mid Ashgill, Late Hirnantian and Early Rhuddanian, and ventilated and oxygenated marine conditions during the mid-early Hirnantian time. The mid-early Hirnantian ventilated event was concomitant with the global glacial period, likely resulted from the glacio-eustatic sea-level fall and subsequent circulation of cold, dense oxygenated waters upon the shelf seabed. Accordingly, the abrupt change from oxygenated to anoxic marine waters from the late Hirnantian and the early Rhuddanian were resulted from the post-glacial rise of eustatic sea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data from Sanjiaguan section near the subemergent highland,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of water columns are strongly evidenced by very low S/C ratios ( 0.00-0.08, avg. 0.02), low FeHR/FeT ratios (0.10-0.37, avg. 0.27), low DOP values (0.01-0.27, avg. 0.10), and TOC contents (0.72%-4.27%, avg. 2.55%).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anoxic water columns could have formed beneath the halocline, above which desalinized waters formed. In the Wangjiawan section, TOC contents are generally high (0.94- 9.32%, avg. 4.44%), but low (0.35%-2.12%, avg. 1.29%) in the mid-early Hirnantian that is coincident with the oceanic oxic stage, together with relation of the organic contents to the stratal thickness, suggesting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oxygen levels of the water columns; on the other hand, productivity and depositional rate may also have played a role in the organic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anoxia water column stratification fe-S geochemistry organic carbon Late Ordovician Early Silurian Yangtze Sea South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