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4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用“三明治”型Si/Fe/Si薄膜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宏芳 伏萍萍 +5 位作者 宋英杰 杜晨树 杨化滨 周作祥 吴孟涛 黄来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65-1070,共6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铜箔集流体上沉积得到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Si/Fe/Si薄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表明,该薄膜为非晶态.扫描电镜(SEM)和能量散射X射线能谱(EDXS)结果表明,该薄膜循环前总厚度为3.2"m,...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铜箔集流体上沉积得到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Si/Fe/Si薄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表明,该薄膜为非晶态.扫描电镜(SEM)和能量散射X射线能谱(EDXS)结果表明,该薄膜循环前总厚度为3.2"m,循环200周后体积膨胀率为265%.在1.5-0.005V(vsLi+/Li)和0.1mA·cm-2条件下,该薄膜电极首次吸锂量为1.85mAh·cm-2,70周后放锂量达最大值0.84mAh·cm-2,200周后放锂量仍维持在0.55mAh·cm-2,为最高放锂量的66%.惰性材料铁的加入一方面提高了薄膜的导电性和电极的面积比容量,有效抑制了电压滞后效应;另一方面有效抑制了活性物质硅的体积膨胀,保持了薄膜较好的循环充、放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磁控溅射 三明治结构 si/fe/si薄膜
下载PDF
MEVVA离子源制备Fe/Si系薄膜的颗粒污染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冰 李晓娜 +1 位作者 王秀敏 董闯 《真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4,共4页
研究了M EVVA离子注入机在F e/S i系薄膜制备过程中产生的颗粒污染问题以及颗粒污染对薄膜质量带来的影响。选取不同制备条件下的F e/S i薄膜,采用电子探针、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对颗粒污染给F e/S i薄膜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 研究了M EVVA离子注入机在F e/S i系薄膜制备过程中产生的颗粒污染问题以及颗粒污染对薄膜质量带来的影响。选取不同制备条件下的F e/S i薄膜,采用电子探针、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对颗粒污染给F e/S i薄膜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M EVVA源离子注入机产生的颗粒污染主要包括F e、A l、C、O等几种元素,这其中F e和A l元素的污染较为严重。不同注入时期引入的颗粒对F e/S i系薄膜的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影响可以找到一些解决方法来克服薄膜质量下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染 MEVVA源 离子注入 fe/si薄膜
下载PDF
离子束溅射沉积Fe/Si多层膜法合成β-FeSi_2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娟 沈鸿烈 +5 位作者 鲁林峰 唐正霞 江丰 李斌斌 刘恋慈 沈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6-888,891,共4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Fe/Si多层膜的方法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β-FeSi2薄膜,研究了不同厚度比的Fe/Si多层膜对β-FeSi2薄膜的结构性能、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比为Fe(2nm)/Si(7.4nm)的多层膜在退火后完全生成了β-FeSi2相,表... 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Fe/Si多层膜的方法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β-FeSi2薄膜,研究了不同厚度比的Fe/Si多层膜对β-FeSi2薄膜的结构性能、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比为Fe(2nm)/Si(7.4nm)的多层膜在退火后完全生成了β-FeSi2相,表面致密均匀,其光学带隙为0.84eV,能量为1.0eV光子的吸收系数>105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fesi2 离子束溅射沉积 fe/si多层膜 石英衬底
下载PDF
Fe/Si合金的高温互扩散行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苏芳臣 高超 +1 位作者 相颖杰 陈建均 《上海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3,共5页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6.5%Si钢时,Fe/Si合金互扩散行为对于工业化生产时控制硅的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CVD技术,通过控制扩散温度的变化,制备了一系列硅含量3.1%和14.3%的Fe/Si合金扩散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F...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6.5%Si钢时,Fe/Si合金互扩散行为对于工业化生产时控制硅的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CVD技术,通过控制扩散温度的变化,制备了一系列硅含量3.1%和14.3%的Fe/Si合金扩散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Fe/Si合金的互扩散结果,获得了不同扩散温度下的硅含量分布曲线,并结合Boltzmann-Matano法及Grank修正法进行处理。研究表明:随着扩散温度的升高,硅的扩散距离也随之增大;在1 000~1 200℃温度范围内,Fe/Si合金的互扩散系数随硅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其范围在(0.43~16.8)×10^-12m2/s,且Fe/Si合金的互扩散行为遵循Arrhenius经验公式;进一步计算得到Fe/Si合金互扩散的激活能和频率因子,范围分别在48.88~55.12 kcal/mol及1.57~2.55 cm^2/s之间,并随着硅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i合金 互扩散系数 激活能 频率因子
下载PDF
Fe/Si比对稀土处理工业纯铝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靳东 阳慎兰 +5 位作者 赵辉 杨长龙 陈保安 丁一 祝志祥 韩钰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0-133,共4页
通过添加Si改变稀土处理工业纯铝的Fe/Si比,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室温拉伸试验和电导率测试研究了Fe/Si比对稀土处理工业纯铝显微组织、屈服强度以及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Si比增大,铸态合金的屈服强度总体呈... 通过添加Si改变稀土处理工业纯铝的Fe/Si比,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室温拉伸试验和电导率测试研究了Fe/Si比对稀土处理工业纯铝显微组织、屈服强度以及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Si比增大,铸态合金的屈服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导电率逐渐上升;当Fe/Si比不大于1.00时,晶粒尺寸较小,合金强度较高,导电率较低;当Fe/Si比大于1.00时,晶粒粗大,合金强度降低,导电率提高;Fe元素主要在晶界和晶内第二相中聚集分布,Si元素呈点状均匀分布,稀土元素容易在第二相上聚集。根据Fe/Si比-强度-导电率性能曲线,可通过添加Si改变工业纯铝的Fe/Si比,实现铝材屈服强度、导电率的良好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i 工业纯铝 屈服强度 导电率
下载PDF
Fe/Si多层膜经快速热退火合成β-FeSi_2薄膜的研究
6
作者 郭艳 沈鸿烈 +2 位作者 张娟 唐正霞 鲁林峰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70,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仪在高阻Si(100)衬底上沉积了[Fe(0.5nm)/Si(1.6nm)]120和[Fe(1nm)/Si(3.2nm)]60多层膜,并在Ar气气氛下进行了1000℃,10s的快速热退火。为了比较,也进行了880℃,30min的常规退火。采用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光谱仪和... 采用磁控溅射仪在高阻Si(100)衬底上沉积了[Fe(0.5nm)/Si(1.6nm)]120和[Fe(1nm)/Si(3.2nm)]60多层膜,并在Ar气气氛下进行了1000℃,10s的快速热退火。为了比较,也进行了880℃,30min的常规退火。采用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光谱仪和霍尔效应仪分析了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吸收特性和电学性能。结果表明:Fe/Si多层膜法合成的样品均为β-FeSi2相且在(220)/(202)方向择优生长;经快速热退火合成的β-FeSi2薄膜光学带隙约为0.9 eV。[Fe(1nm)/Si(3.2nm)]60多层膜经快速热退火合成的β-FeSi2薄膜表面粗糙度最小,该薄膜样品为p型导电,载流子浓度为4.1×1017cm-3,迁移率为48cm2/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fesi2 fe/si多层膜 快速热退火 磁控溅射
下载PDF
Fe/Si比值对铝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Л.Б.Злотин 洪永先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3-64,F003,共3页
在生产工业用和包装用铝带和铝箔时,按照OCT 11069—74广泛地采用各种牌号的铝,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型材料,即都是工业纯铝。就含量来说,主要杂质是铁和硅,按国内外标准,它们的总含量可达1%。因此,把这些材料看作铝-铁-硅系合金更为正确。
关键词 铝箔 性能 fe/si比值
下载PDF
Tunable in-plane spin orientation in Fe/Si(557) film by step-induced competing magnetic anisotropies
8
作者 汤进 何为 +5 位作者 张永圣 李岩 张伟 Syed Sheraz Ahmad 张向群 成昭华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435-440,共6页
the spin-reorientation transition from out-of-plane to in-plane in Fe/Si film is widely reported, the tuning of in-plane spin orientation is not yet well developed. Here, we report the thickness-, temperature- and Cu-... the spin-reorientation transition from out-of-plane to in-plane in Fe/Si film is widely reported, the tuning of in-plane spin orientation is not yet well developed. Here, we report the thickness-, temperature- and Cu-adsorptioninduced in-plane spin-reorientation transition processes in Fe/Si (557) film,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oexistence of two competing step-induced uniaxial magnetic anisotropies, i.e., surface magnetic anisotropy with magnetization eas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ep and volume magnetic anisotropy with magnetization easy axis parallel to the step. For Fe film thickness smaller than 32 monolayer (ML), the magnitudes of two effects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thickness dependence of uniaxial magnetic anisotropy. For Fe film thickness larger than 32 ML, the devi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fitting results is understood by the strain-relief-induced reduction of volume magnetic anisotropy. Additionally, the surface and volume magnetic anisotropies are both greatly reduced after covering Cu capping layer on Fe/Si (557) film whil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NaC1 capping layer on step-induced magnetic anisotropies is observ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ported here provide various practical methods for manipulating in-plane spin orientation of Fe/Si films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step-induced magnetic anisotrop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i (557) films spin-reorientation transition competing magnetic anisotropies
下载PDF
Fe-3%Si合金薄带连铸板热处理过程层状异构组织演变的相场模拟研究
9
作者 杨玉芳 胡晋龙 +1 位作者 刘永博 王明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9-235,共7页
本研究基于Fe-3%Si合金铸轧板材组织特征,构建了不同类型柱状晶/等轴晶层状异构组织相场模型,实现了界面曲率为驱动力的情况下层状异构组织的高温粗化过程模拟,量化分析了层状异构特征对铸轧组织演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由于晶粒... 本研究基于Fe-3%Si合金铸轧板材组织特征,构建了不同类型柱状晶/等轴晶层状异构组织相场模型,实现了界面曲率为驱动力的情况下层状异构组织的高温粗化过程模拟,量化分析了层状异构特征对铸轧组织演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由于晶粒长径比对晶粒尖端曲率的影响,当初始状态下柱状晶长径比较高时,在界面曲率的驱动下最终会形成等轴化的多晶组织;反之则等轴化程度减小。明确了不同类型异构组织演化特征,相同退火时间下组织的等轴化程度受其层状异构特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本质是等轴晶通过自身演化引起柱状晶两端曲率变化,诱发柱状晶间的相互“吞噬”并发生等轴化,柱状晶则在部分结构的组织中生长至带钢表面后停止生长,最终保持柱状特征。本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铸态薄带中初始凝固组织在后续热处理时演化过程的认识,对硅钢制备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si合金 薄带连铸 相场模拟 组织演化
下载PDF
Fe-3%Si大尺寸合金单晶的制备及磁感系数的计算
10
作者 游清雷 蒋奇武 +2 位作者 庞树芳 贾志伟 张海利 《鞍钢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6-31,共6页
以取向Fe-3%Si合金热轧板为原材料,采用二次再结晶法制备了尺寸大于200 mm的合金单晶。随机选取3个单晶样品剪切成7个与轧向成不同角度、尺寸为50 mm×50 mm的样品,分别对所选样品进行单晶定向,并对每个样品的横、纵向磁性能进行了... 以取向Fe-3%Si合金热轧板为原材料,采用二次再结晶法制备了尺寸大于200 mm的合金单晶。随机选取3个单晶样品剪切成7个与轧向成不同角度、尺寸为50 mm×50 mm的样品,分别对所选样品进行单晶定向,并对每个样品的横、纵向磁性能进行了测量。以单晶定向结果为依据,计算每个单晶在晶体学坐标架下的极角和辐角,提出了一种单晶磁感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该方法以单晶磁性能实测值及其在晶体学坐标架下的极角和辐角为输入条件,测算了Fe-3%Si合金单晶磁感应强度系数并验证了其可靠性。采用该方法对{110}晶面平行于板面的任意方向单晶的磁感应强度进行了计算,为开展多晶材料磁性能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si合金 大尺寸单晶 磁感系数 定量计算
下载PDF
Fe-Si-B非晶合金粉末的制备及吸波性能
11
作者 李悦 袁子洲 张香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149,165,共10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利用硼氢化钠水溶液还原氯化亚铁和氟硅酸钠水溶液中的Fe和Si,制备出一种粒径为200~500 nm的球形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选区电子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 采用正交试验法,利用硼氢化钠水溶液还原氯化亚铁和氟硅酸钠水溶液中的Fe和Si,制备出一种粒径为200~500 nm的球形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选区电子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表明该粉末是成分为Fe87.6Si1.08B11.31的非晶态合金。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了该粉末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该粉末在14.56 GHz处最小反射损耗为-44.8 dB,对应的匹配厚度为1.5 mm,有效带宽为6.16 GHz且为最大吸收带宽。对电磁波的损耗以磁损耗为主,介电损耗为辅,其中介电损耗以偶极极化为主,磁损耗以涡流损耗和自然共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化学还原法 fe-si-B非晶合金 吸波性能
下载PDF
双尺度Fe_(3)Si相调控对Cu-2.5Fe-0.2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于翔宇 邱文婷 +3 位作者 郑良玉 王永如 项燕龙 龚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通过在铜铁合金中添加微量Si元素,并利用组合形变热处理工艺对亚微米级Fe_(3)Si相和纳米级Fe_(3)Si相的析出行为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处理后的Cu-2.5Fe-0.2Si合金中形成了大量细小的再结晶晶粒,其抗拉强度、电导率和伸长率分别为401MPa、... 通过在铜铁合金中添加微量Si元素,并利用组合形变热处理工艺对亚微米级Fe_(3)Si相和纳米级Fe_(3)Si相的析出行为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处理后的Cu-2.5Fe-0.2Si合金中形成了大量细小的再结晶晶粒,其抗拉强度、电导率和伸长率分别为401MPa、69.25%IACS和12.50%。合金中纳米级Fe_(3)Si析出相与铜基体的位向关系为[011ˉ]Cu//[11ˉ1]Fe_(3)Si。双尺度Fe_(3)Si相对合金屈服强度的提高均有贡献。其中,纳米级析出相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值更大,约为亚微米级第二相的6倍。相比于Cu-2.5Fe合金,Si的添加促进了合金基体中铁相的析出及细化,降低了动态再结晶温度,进而实现了合金强度、电导率和塑性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si合金 力学性能 电导率 fe_(3)si 双尺度相
下载PDF
孔隙和α-Al(Fe/Mn)Si相对高压压铸Al-7Si-0.2Mg合金塑性的影响
13
作者 杨雨童 黄诗尧 +4 位作者 郑江 杨莉 程晓农 陈睿凯 韩维建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78-391,共14页
采用高压压铸工艺制备两批次不同尺寸的Al-7Si-0.2Mg(质量分数,%)合金,获得显微组织和孔隙非均匀分布的薄壁铸件,并对比研究孔隙和显微组织对铸态合金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铸件和不同位置样品的伸长率有较大波动(9.7%~17.9%)。当... 采用高压压铸工艺制备两批次不同尺寸的Al-7Si-0.2Mg(质量分数,%)合金,获得显微组织和孔隙非均匀分布的薄壁铸件,并对比研究孔隙和显微组织对铸态合金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铸件和不同位置样品的伸长率有较大波动(9.7%~17.9%)。当合金存在大面积孔隙时,有效承载面积减小导致由孔隙产生的应力集中使合金伸长率显著降低。当合金只存在小面积孔隙时,塑性变形过程中合金中的α-Al(Fe/Mn)Si相先于共晶硅相发生脆性断裂,α-Al(Fe/Mn)Si相的数量密度对伸长率的波动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数量密度α-Al(Fe/Mn)Si相试样的伸长率显著降低。此外,局部较高的冷却速率导致铸件α-Al(Fe/Mn)Si相数量密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压铸 Al-7si-0.2Mg合金 孔隙 α-Al(fe/Mn)si 塑性
下载PDF
微量Fe、Si对铝导电杆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金胜 李红英 +4 位作者 孔耀颉 姜雁斌 饶茂 杨奇锋 王选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88-2199,共12页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室温拉伸、单臂电桥和纳米压痕蠕变等方法,研究了微量Fe、Si对铝导电杆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Si能够降低导电杆的晶粒尺寸,并使织构组分由弱...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室温拉伸、单臂电桥和纳米压痕蠕变等方法,研究了微量Fe、Si对铝导电杆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Si能够降低导电杆的晶粒尺寸,并使织构组分由弱〈001〉+〈111〉双织构向强〈111〉织构转变,产生沿挤压方向分布的Al-Fe和Al-Fe-Si相,且在第二相和(亚)晶界处出现位错塞积;Fe、Si通过粗颗粒促进再结晶和细颗粒抑制再结晶的共同作用,造成导电杆的显微组织沿径向出现周期性交替分布;Fe、Si能够在牺牲较小导电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铝导电杆的强度和抗蠕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si 铝导电杆 动态再结晶 强度 导电率 蠕变
下载PDF
Fe-Si-B非晶合金电极在电芬顿法处理模拟港口含油废水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廷沣 赵英杰 +5 位作者 叶伟 赵俊杰 常方 李振东 李慧婷 仪马兰 《水道港口》 2024年第3期461-468,共8页
根据港口含油废水的组成,配置了含有乳化油等污染物的模拟废水,考察了Fe-Si-B非晶合金作为电芬顿体系中的阳极在降解乳化油废水中的情况,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对反应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参数。实... 根据港口含油废水的组成,配置了含有乳化油等污染物的模拟废水,考察了Fe-Si-B非晶合金作为电芬顿体系中的阳极在降解乳化油废水中的情况,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对反应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40 min、电流密度为30 mA/cm^(2)、初始pH值为3、H_(2)O_(2)浓度为20 g/L时,废水含油量去除率可达到99.91%。分析推测了电芬顿法降解乳化油废水的可能反应途径,结果表明:电芬顿体系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下将原本废水中的长链有机物部分氧化为易被生物降解的短链烷烃类有机物。为含乳化油废水的处理以及Fe-Si-B非晶合金作为电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乳化油废水 fe-si-B非晶合金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液态Fe-8.6 wt%Si的声速和密度:富Si地核的证明
16
作者 吴少白 周亮亮 +1 位作者 刘勋 黄海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102,共11页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新的热力学模型来计算高温高压下液态Fe和Fe-8.6 wt%Si(简称Fe-8.6Si)的状态方程(EOS)和纵波声速(VP).计算结果与静高压和动高压实验测量的EOS和VP一致.在外地核环境下,液态Fe-8.6 Si的EOS和VP同时与外地...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新的热力学模型来计算高温高压下液态Fe和Fe-8.6 wt%Si(简称Fe-8.6Si)的状态方程(EOS)和纵波声速(VP).计算结果与静高压和动高压实验测量的EOS和VP一致.在外地核环境下,液态Fe-8.6 Si的EOS和VP同时与外地核的地震波数据一致.如果Si是外地核中唯一的轻元素,其含量不超过7.6~8.6 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i 声速 高温高压 地核
下载PDF
Ti-Si-Fe合金添加量对Si_(3)N_(4)结合SiC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姚路炎 韩兵强 +1 位作者 张锦化 柯昌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7-283,共7页
为促进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致密化,降低Si粉氮化温度,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主要原料,利用从高钛型高炉渣提取的Ti-Si-Fe合金部分取代Si粉,在埋碳气氛下于1350℃反应烧结5 h,制备了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研究了Ti-Si... 为促进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致密化,降低Si粉氮化温度,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主要原料,利用从高钛型高炉渣提取的Ti-Si-Fe合金部分取代Si粉,在埋碳气氛下于1350℃反应烧结5 h,制备了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研究了Ti-Si-Fe合金添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8%、3.6%、5.4%、7.2%)对Si粉的氮化行为、材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氮化反应烧结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Ti-Si-Fe合金添加量的增加,材料的常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折强度明显改善,荷重软化温度均超过1700℃,Ti-Si-Fe合金添加量超过3.6%(w)后材料性能的增幅变缓;2)Ti-Si-Fe合金促进了Si粉在较低温度下的完全氮化和材料的反应烧结,Ti-Si-Fe合金中各物相及Si粉氮化反应的体积增加能够充填气孔,氮化产物改善骨料与基质、基质内部的结合状态,从而提高材料的致密化程度,改善力学性能;3)引入Ti-Si-Fe合金后,反应体系中形成了富含Ti、Si、N、Fe成分的液相,氮化物的形成除传统的VS、VLS机制外,溶解-沉淀机制在短柱状β-Si_(3)N_(4)、粒状TiN的形成中起到主导作用,交错连结的α-Si_(3)N_(4)晶须、短柱状β-Si_(3)N_(4)、粒状TiN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起到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i-fe合金 反应烧结 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 致密化 溶解-沉淀
下载PDF
喷嘴尺寸对Fe-6.5 %Si高硅钢薄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傅卫军 花福安 +1 位作者 邓道伟 李建平 《电工钢》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了快速凝固单辊甩带过程中喷嘴尺寸(Φ2 mm、Φ1.5 mm、Φ1 mm和Φ0.7 mm)对Fe-6.5%Si高硅钢薄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嘴尺寸的减少,有序相减少,薄带的连续长度明显提高,而薄带的厚度和宽度减小,晶粒尺寸减小,显微硬... 研究了快速凝固单辊甩带过程中喷嘴尺寸(Φ2 mm、Φ1.5 mm、Φ1 mm和Φ0.7 mm)对Fe-6.5%Si高硅钢薄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嘴尺寸的减少,有序相减少,薄带的连续长度明显提高,而薄带的厚度和宽度减小,晶粒尺寸减小,显微硬度也随之减小。薄带饱和磁化强度(M s)随着喷嘴尺寸的减小逐渐变小,而矫顽力(H c)逐渐变大,但磁性能总体变化不大。在Φ1 mm喷嘴下制得的高硅钢薄带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6.5%si高硅钢 快速凝固 喷嘴尺寸 力学性能 磁性能
下载PDF
粉末冶金Fe-6.5wt.%Si高硅钢的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化
19
作者 张梁杰 陶慧 +1 位作者 李慧中 梁霄鹏 《湖南有色金属》 CAS 2024年第4期66-73,共8页
采用物理模拟手段研究了不同变形条件下粉末冶金Fe-6.5wt.%Si高硅钢的热变形行为,并利用金相显微镜(O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了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结果表明:基于Zener-Holloman参数和线性拟合方法建立的本构方程能... 采用物理模拟手段研究了不同变形条件下粉末冶金Fe-6.5wt.%Si高硅钢的热变形行为,并利用金相显微镜(O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了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结果表明:基于Zener-Holloman参数和线性拟合方法建立的本构方程能够很好地预测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基于动态材料模型构建的热加工图能够为合金的热变形提供适宜的工艺窗口;粉末冶金Fe-6.5wt.%Si高硅钢在高温变形时的主要软化机制为动态再结晶和动态回复。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有利于合金的再结晶形核和长大。变形后铁素体相形成<100>//ND和<111>//ND丝织构,且随着变形温度升高,<111>//ND织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fe-6.5wt.%si高硅钢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组织演化
下载PDF
Mn和B对Al-Si合金中Fe相组织的影响
20
作者 王家伟 席赟 +2 位作者 王连超 李亨 陈星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3-51,共9页
研究Mn、B以中间合金形式加入铝液中对Al-Si合金中Fe相组织的影响。此次研究中,在熔体中加入0.625~2.5 wt.%的Mn和1~3 wt.%的Al-8%B中间合金进行保温沉降,因此合金的底部形成了块状α-Al(FeMn)Si相和AlB_(2)相沉淀,从而达到除铁的目的... 研究Mn、B以中间合金形式加入铝液中对Al-Si合金中Fe相组织的影响。此次研究中,在熔体中加入0.625~2.5 wt.%的Mn和1~3 wt.%的Al-8%B中间合金进行保温沉降,因此合金的底部形成了块状α-Al(FeMn)Si相和AlB_(2)相沉淀,从而达到除铁的目的。Mn有利于块状富Fe相粒径的增大,加速沉降;AlB_(2)相会促进Mn在固液界面前沿析出,有利于富Fe相的形成。在温度为630~640℃时,具有较大的过冷度,铝液黏度较低,更有利于富Fe相的沉降。当Mn/Fe为2,Al-8%B的添加量为2 wt.%时为最佳合金设计。在630℃时铁含量降至0.5 wt.%,除铁率为60%,且保持较低的M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 α-Al(feMn)si 保温温度 AlB_(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