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Fe(Ⅲ)-Reducing Enrichment Cultures and Isolation of Enterobacter sp. Nan-1 from the Deep-Sea Sediment,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WANG Dunfan JIN Chong +1 位作者 JIN Aimin LOU Zhanghu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818-826,共9页
To characterize the Fe(III)-reducing bacteria,enrichment cultures were initiated by inoculating deep-sea sediment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SCS)into the media with hydrous ferric oxide(HFO)as the sole electron acceptor... To characterize the Fe(III)-reducing bacteria,enrichment cultures were initiated by inoculating deep-sea sediment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SCS)into the media with hydrous ferric oxide(HFO)as the sole electron acceptor.As indicated by Meta 16S rDNA Amplicon Sequencing,the microorganisms related to Fe(III)-reduction in the enrichment cultures were mainly Shewanella and Enterobacter.A new facultative Fe(III)-reducing bacterium was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s Enterobacter sp.Nan-1 based on its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Enterobacter sp.Nan-1 was not only a mesophilic bacterium capable of reducing HFO with a wide range of salinity(4,34,40,50 and 60 g L−1)efficiently,but also a piezotolerant bacterium that can proceed Fe(III)-reduction sustainedly at hydrostatic pressures between 0.1 and 50 MPa using glucose and pyruvate as carbon source.Furthermore,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ep-sea sed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microbial metabolism and iron reduction both remain active in the well-developed Fe(III)-reducing zone where the strain Nan-1 was obtained.To our knowledge,Enterobacter sp.Nan-1 could serve as a new applicative Fe(III)-reducing bacterium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on the iron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diagenetic process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deep-sea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 sediment fe()-reducing bacteria Meta 16S rDNA Amplicon Sequencing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s Enterobacter sp.Nan-1
下载PDF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红岩 高峰 杨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及地球化学过程。文章围绕异化Fe(Ⅲ)还原细菌系统介绍了其代谢机理,对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在地球化学中元素迁移和有机污染治理等环境修复方面的作用进行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 微生物异化铁还原 异化铁还原机制 异化铁还原菌 环境修复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一株铁还原细菌分离及Fe(Ⅲ)还原性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洪艳 王红玉 +1 位作者 谢丽霞 王广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渤海(塘沽海域)沉积物为材料,富集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采用三层平板方法,从混合菌群中纯化出一株异化铁还原细菌KB52。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命名为Klebsiella sp.KB52(Gene Bank号KM233642)。在葡萄糖为电子供体... 以渤海(塘沽海域)沉积物为材料,富集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采用三层平板方法,从混合菌群中纯化出一株异化铁还原细菌KB52。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命名为Klebsiella sp.KB52(Gene Bank号KM233642)。在葡萄糖为电子供体,Fe(OH)_3为电子受体条件下厌氧培养菌株KB52,其细胞生长和Fe(Ⅲ)还原具有明显耦合关系。碳源分别设置为葡萄糖、乳酸钠、丙酮酸钠、乙酸钠、甲酸钠和丙酸钠,在海水培养条件下菌株KB52以丙酮酸钠为碳源时,菌株培养液累积Fe(Ⅱ)浓度最高,为4.41 mmol/L±0.59 mmol/L。菌株KB52在设定NaCl浓度范围内,都能够生长并具有铁还原性质,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NaCl质量浓度为4 g/L时,菌株KB52还原Fe(Ⅲ)效率最高,Fe(Ⅱ)达到4.95 mmol/L±0.72 mmol/L。铁还原细菌KB52在淡水和海水条件下能够生长并具有铁还原性质,可用于近海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异化Fe(Ⅲ)还原过程,进一步应用于治理海洋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铁还原细菌 KLEBSIELLA sp.KB52 fe()还原 培养条件
下载PDF
水稻土中铁还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铁还原能力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伟民 曲东 徐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3-109,共7页
【目的】对水稻土中铁还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不同培养基的分离效果,研究不同菌株的铁还原特征。【方法】以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为材料,采用PTYG固体平板培养基及柠檬酸铁固体培养基(斜面)分离出兼性厌氧和严格厌氧的菌株,并通过柠檬酸... 【目的】对水稻土中铁还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不同培养基的分离效果,研究不同菌株的铁还原特征。【方法】以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为材料,采用PTYG固体平板培养基及柠檬酸铁固体培养基(斜面)分离出兼性厌氧和严格厌氧的菌株,并通过柠檬酸铁液体培养基及Fe(OH)3培养基进行铁还原能力测定,比较不同菌株的Fe(Ⅲ)还原率大小、铁还原特征曲线,以及分别在LB液体培养基和柠檬酸铁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结果】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来源于江西水稻土的8个菌株对柠檬酸铁的利用率较高,铁还原率为84.34%-93.81%,而对Fe(OH)3的还原率为71.07%-90.90%;来源于四川水稻土的8个菌株对柠檬酸铁的还原率为83.78%-93.52%,而对Fe(OH)3的还原率为88.19%-99.84%。严格厌氧菌株的铁还原速率较快,在培养3 d后20个菌株的铁还原率都在90%以上,利用柠檬酸铁的铁还原率为90.49%-97.93%,利用Fe(OH)3的为94.03%-99.57%。在LB液体培养基及柠檬酸铁液体培养基中,不同菌株的对数生长期为10-25 h,前者的延滞期较短,而后者的细胞产量较大。【结论】由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中获得了对柠檬酸铁和Fe(OH)3具有高效利用率的铁还原菌株,其中严格厌氧菌株对2种铁源的利用率均明显大于兼性厌氧菌株。兼性厌氧铁还原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芽孢杆菌,严格厌氧铁还原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有芽孢,属梭状杆菌。铁还原菌的生长与Fe(Ⅲ)的还原具有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铁还原菌 分离纯化 铁还原率
下载PDF
3株铁还原细菌利用不同碳源的还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易维洁 曲东 +1 位作者 朱超 王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在纯培养方式下,研究水稻土中铁还原菌利用葡萄糖、果糖、心肌糖、淀粉和纤维素作为惟一碳源时对异化Fe(1it)还原的影响。【方法】以Fe(OH)。为惟一电子受体,不同单糖及多糖为惟一碳源,在30℃厌氧培养过程中,测定了3株... 【目的】在纯培养方式下,研究水稻土中铁还原菌利用葡萄糖、果糖、心肌糖、淀粉和纤维素作为惟一碳源时对异化Fe(1it)还原的影响。【方法】以Fe(OH)。为惟一电子受体,不同单糖及多糖为惟一碳源,在30℃厌氧培养过程中,测定了3株铁还原细菌的Fe(i11)还原能力,及体系中剩余还原糖含量。【结果】铁还原菌株SC-a13、SC—a18和SC-a19在LB培养基中厌氧扩繁24h,均可达到最大生长量。3株铁还原细菌总体上利用葡萄糖、果糖和淀粉的铁还原率分别为71.03%~82.86%,80.31%~85.77%和50.81%~73.21%,而心肌糖和纤维素难以被利用。在利用葡萄糖、果糖和淀粉时,体系pH在培养2~5d急剧降低,然后稳定在3.5~4.5,而心肌糖和纤维素几乎没有变化。Fe(Ⅲ)反应潜势总体表现为菌株SC—a18〉SC-a13〉SC-a19,Fe(Ⅲ)反应速率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出现的时间表现为SC—a13〉SC-a18〉SC—a19。【结论】葡萄糖和果糖均能作为铁还原菌株SC—a13、SC—a18和Sc—a19还原Fe(OH)。的优势碳源,淀粉的利用能力次之,心肌糖和纤维素则难以被直接利用。不同铁还原菌株之间利用不同糖源的Fe(OH)。还原反应速率常数具有较大差异。体系pH降低和剩余还原糖含量,可分别作为铁还原菌是否利用糖源进行Fe(Ⅲ)还原反应及其反应能力大小判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还原菌 糖类代谢 fe(111)还原 纯培养
下载PDF
基于铁还原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锦涛 倪晋仁 周顺桂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0-295,共6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未来理想的发电装置,而铁还原菌是目前MFC研究中重要的产电微生物.自然界中并无微生物产电的直接进化压力,而MFC电极与自然界中Fe(III)氧化物同为难溶性胞外电子受体,研究表明,铁还原菌对二...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未来理想的发电装置,而铁还原菌是目前MFC研究中重要的产电微生物.自然界中并无微生物产电的直接进化压力,而MFC电极与自然界中Fe(III)氧化物同为难溶性胞外电子受体,研究表明,铁还原菌对二者的还原有相似机制.基于铁还原菌的MFC具有无需外加介体,可利用多种有机电子供体作为燃料,能量转化率高等优点.本文分析了铁还原菌还原电极和还原Fe(III)氧化物机制的相似性,对近年来基于各种铁还原菌的MFC研究进展进行分述和总结,提出了铁还原菌MFC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铁还原菌 产电微生物 胞外电子受体
下载PDF
一株腐殖质和铁还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弋博 周顺桂 武春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69,共5页
从广东四会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高效还原Fe(Ⅲ)和腐殖质(HS)的兼性厌氧菌,编号为CY01.菌株CY01细胞壁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细胞为杆状,大小为(1.2~1.5)μm×(0.3~0.4)μm,没有鞭毛,没有运动性,在有氧条件下氧化酶和接触酶均... 从广东四会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高效还原Fe(Ⅲ)和腐殖质(HS)的兼性厌氧菌,编号为CY01.菌株CY01细胞壁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细胞为杆状,大小为(1.2~1.5)μm×(0.3~0.4)μm,没有鞭毛,没有运动性,在有氧条件下氧化酶和接触酶均呈阳性反应,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C,最适生长pH为6.5~7.0.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Y01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属为Comamonas(丛毛单胞菌属),该属内和CY01亲缘关系最近的种Comamonas Koreensis(韩国丛毛单胞菌)的16SrDNA序列相似值为98%,DNA G+C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为64.8.用Biolog GN2系统鉴定的结果显示,有氧条件下,在提供的96种不同碳源中,CY01只能利用其中的38种.结合菌株CY01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将菌株鉴定为Comamonas Koreensis.该菌所具有的Fe(Ⅲ)和HS还原特性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 还原菌 铁还原菌
下载PDF
腐殖质还原菌的筛选及其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被引量:5
8
作者 曹静 李永慧 +3 位作者 李玉成 吴涓 王宁 窦月芹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6-510,共5页
为研究腐殖质还原菌在污染物生物降解及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中的作用,在厌氧条件下从巢湖底泥中富集分离到一株腐殖质还原菌,命名为F1.通过电镜镜检、16S rDNA序列分析及还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F1为克雷伯氏菌,能够以腐殖质模式物蒽醌-2,6... 为研究腐殖质还原菌在污染物生物降解及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中的作用,在厌氧条件下从巢湖底泥中富集分离到一株腐殖质还原菌,命名为F1.通过电镜镜检、16S rDNA序列分析及还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F1为克雷伯氏菌,能够以腐殖质模式物蒽醌-2,6-双磺酸钠(AQDS)为唯一电子受体进行厌氧胞外呼吸,还原AQDS的最适温度为25℃,初始pH为8,能较好利用乳糖,对培养液中Cr(Ⅵ)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在添加AQDS时对培养液中的对硝基苯酚(PNP)去除率可以达到81.31%,添加三价铁离子对土壤中PNP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去除率可以达到93.26%.研究为通过腐殖质微生物还原修复污染环境提供了数据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还原菌 克雷伯氏菌 生物修复 Cr(Ⅵ) 对硝基苯酚 fe()
原文传递
异化铁还原细菌Klebsiella sp. KB52还原重金属Cr(Ⅵ)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洪艳 王珊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3-1118,共6页
以分离自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细菌Klebsiella sp. KB52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异化铁还原过程对还原Cr(Ⅵ)的影响。菌株KB52是一株非典型耐铬细菌,在Cr(Ⅵ)浓度10~50 mg·L^(-1)范围内,该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将Fe(OH)~3添... 以分离自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细菌Klebsiella sp. KB52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异化铁还原过程对还原Cr(Ⅵ)的影响。菌株KB52是一株非典型耐铬细菌,在Cr(Ⅵ)浓度10~50 mg·L^(-1)范围内,该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将Fe(OH)~3添加至培养体系,菌株KB52能够良好生长并具有铁还原性质,同时提高了Cr(Ⅵ)还原效率。Fe(OH)~3浓度为300 mg·L^(-1)时,菌株KB52细胞生长指标OD600和累积产生Fe(Ⅱ)浓度最高,分别是1.4760±0.04和(39.79±1.45)mg·L^(-1),Cr(Ⅵ)还原率(42%)是对照组的5.25倍。当柠檬酸铁作为电子受体,菌株KB52还原Fe(Ⅲ)效率最高,Fe(Ⅱ)累积浓度达到(109.87±1.27)mg·L^(-1),Cr(Ⅵ)还原率提高至67%。上述结果表明,菌株KB52能够利用可溶性和不可溶性Fe(Ⅲ)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生长,同时其异化铁还原过程偶联Cr(Ⅵ)还原。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异化铁还原细菌还原Cr(Ⅵ)提供理论依据,拓宽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铁还原细菌 菌株Klebsiella sp. KB52 fe()还原 Cr(Ⅵ)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