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on Urban Space-A Case Study of Fen River Park in Taiyuan City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Fa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年第4期23-24,28,共3页
With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orrido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reas in urban districts. Ecological corridor has produced not only ecological benefits, but also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orrido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reas in urban districts. Ecological corridor has produced not only ecological benefits, but also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especially banded ecological park.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Fen River Park on leisure space, living space, communication space, commercial space of Taiyuan, and expounding shortcomings of constructing Fen River Ecological Corrido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pace CORRIDOR IMPACT study fen river PARK
下载PDF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cycles of paleolakes in the Fen River Graben Basin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rnary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
2
作者 Meijun CHEN Xiaomeng HU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703-714,共12页
An investigation into lake terraces and their sexiimentary features in the Fen River Graben Basin shows that several paleolak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cycl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rnary. The horizont... An investigation into lake terraces and their sexiimentary features in the Fen River Graben Basin shows that several paleolak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cycl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rnary.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lowest loess/paleosol unit overlying each lake terrace indicates the occurrence of four rapid lake regressions when paleosols $8, $5, $2, and S1 began to develop.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pmost loess/ paleosol unit underlying the lacustrine sediment in each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wo adjacent terraces indicates that following a lake regression, a very slow lake transgression occurred. The durations of three lake transgressions correspond to those of the deposition or development of loess/paleosols L8 to L6, L5 to L3, and L2. It is thereby inferred that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 is likely the primary factor resulting in the cyclical process ofpaleolake regressions and transgressions. Taking these findings along with published geophysical research results regarding the upper mantle movements underneath the graben basin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deduces that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may exist between the paleolake regression- transgression cycles and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upper mantle. The occurrence of a rapid lake regression implies that the upwelling of the upper mantle underneath the graben basin may be dominant and resulting in a rapid uplifting of the basin floor. The subsequent slow lake transgression implies that the thinning of the crust and cooling of the warm mantle material underneath the graben basin may become dominant causing the basin floor to subside slowly. Four rapid paleolake regressions indicate that four episodic tectonic movements took place in the graben basin during the mid to late Quatem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 river Graben Basin lake terrace paleo-lak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 tectonic movement
原文传递
汾河流域底栖动物eDNA宏条形码研究及水生态健康评价
3
作者 张玉蕾 刘占鑫 +1 位作者 刘凯鑫 武宇鹏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4期55-60,共6页
淡水大型底栖动物是淡水水质监测与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类群,底栖动物调查监测对水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eDNA(Environmental DNA)技术对山西汾河中上游流域的底栖动物进行多样性调查和水生态健康评价,在12个采样点采集水样和底泥... 淡水大型底栖动物是淡水水质监测与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类群,底栖动物调查监测对水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eDNA(Environmental DNA)技术对山西汾河中上游流域的底栖动物进行多样性调查和水生态健康评价,在12个采样点采集水样和底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汾河底栖动物eDNA宏条形码,并与同时空水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出底栖动物4门6纲20目69科244属350种,以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为主,其中,异痣蟌属(Ischnura cruzi)为核心种。与形态学结果相比,eDNA宏条形码技术效率更高,灵敏度更好,能覆盖更多底栖动物种类。泥样与水样相比,泥样中底栖动物群落之间的差异性较小,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且泥样BMWP(Biological Monitoring Working Party)指数与水质污染因子相关性更高,建议在河流底栖动物研究中采集底泥进行eDNA研究。本研究可为汾河水生态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 EDNA 底栖动物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可达性研究
4
作者 杨艳青 闫广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28-133,共6页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以晋中市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和位于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的双核心次密度区;在市域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集中且以聚集为主,分布于晋中、临汾、吕梁三市;汾河流域三大分区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其次是下游地区;汾河流域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且差异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和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可达性 汾河流域
下载PDF
汾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及变化分析
5
作者 李占兴 王艳慧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8期45-49,共5页
探究汾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撑。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SRP模型、AHP法与熵权法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测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1)从整体来看,汾河流域... 探究汾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撑。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SRP模型、AHP法与熵权法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测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1)从整体来看,汾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程度从0.47降至0.37,有一定改善。(2)从各子流域来看,生态脆弱性程度的改变主要发生在汾河流域上游,多个子流域脆弱性等级下降,截至2020年,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汾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总体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减弱,太原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存在的高-高聚集现象也得以消除;生态功能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划分以及太原等地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应当持续推进,在全流域关闭改造、关闭现有的污染型企业项目,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并针对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流域植被覆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流域生态系统 脆弱性评估 空间格局 变化分析
下载PDF
汾河谷地大气环境容量与大气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与敏感性分析
6
作者 王孜澈 茅宇豪 +1 位作者 郭淑雅 刘振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4-619,共16页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传输受天气系统、地形和城市化共同影响;地形环流强度明显强于太原城市热岛环流,且对其发展存在明显抑制作用,从而限制了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加剧城市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的堆积和空气质量恶化;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受气象主导风向影响:当天气主导风向偏南北向,也即与狭长的汾河谷地走向一致时,有利于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清除,而当天气主导风向偏东西向时,则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明显减小,且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大气环境容量之间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4;当地形敏感组实验中取消太原市周边河谷地形特征时,上述相关系数降低到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谷地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 WRF-Chem 地形高度与地表利用类型 山谷风环流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汾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孙莺沙 卢明明 +1 位作者 王奕森 杨中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32,共10页
密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进而会对流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健康产生影响。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建模和计算,并基于压力-状... 密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进而会对流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健康产生影响。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建模和计算,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县域尺度对汾河流域进行了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结果表明:20年来,汾河流域的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增加了3.64%,而耕地面积大幅减小,减小了4.51%,耕地减少主要转移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自耕地和草地。流域内的建设用地和耕地的PD均增加了约23%,表明这两种土地类型近20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流域整体景观水平的SHDI呈上升趋势,而斑块密度PD和景观形状指数LSI先增大后下降,这反映了土地的使用程度有所提高,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流域内景观存在碎片化的趋势。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在不同时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000-2020年生态健康状态较好的地区呈增加趋势,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太原市周边和汾河下游地区等人口聚集区域的生态健康压力仍然较大。研究结果可以为该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PS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下载PDF
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地层序列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南德斌 李振宏 +2 位作者 董晓朋 寇琳琳 韦利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11,共15页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关键时限;结合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了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的成因及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下部为一套河流相砂体,上部为一套风成相黄土,二者之间的界限大约在7.6~6.3万年;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对比分析认为,栲栳塬晚更新世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与运城盆地汾河古河道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晚更新世中期,由于峨眉台地的区域性抬升,古汾河发生改道进而退出运城盆地,栲栳塬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之上开始接受持续的风成相沉积;运城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构造抬升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均有响应,预示着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构造隆升,其远程效应是造成汾河改道退出运城盆地的主要动力。该研究成果从沉积角度为运城盆地古汾河的改道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风成黄土 古汾河 晚更新世 运城盆地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对非点源污染分布特征的研究——以汾河上游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锦志 赵喜萍 +1 位作者 刘林 李泽利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3年第2期45-49,共5页
为了加快汾河流域水污染源治理,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气象、水文、农作物管理数据,构建了汾河上游SWAT模型,并对该地区非点源污染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汾河上游流域泥沙及总氮输出系数较大的... 为了加快汾河流域水污染源治理,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气象、水文、农作物管理数据,构建了汾河上游SWAT模型,并对该地区非点源污染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汾河上游流域泥沙及总氮输出系数较大的区域集中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耕地较多的中部、东部及东南部;总磷输出系数较大的区域集中于中部及中东部城镇、村庄等人类聚集地集中的地区;(2)汾河源头区,虽然海拔较高、坡度陡,但泥沙、总氮、总磷输出系数均较小,没有明显的非点源污染;(3)草地为泥沙和总磷的主要贡献来源,耕地输出系数对总氮的贡献比很大,林地对总氮和总磷的贡献较低,城镇的总氮和总磷输出系数较大,但是由于面积占比小,整体贡献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游 SWAT模型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大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10
作者 丁双 戴玉才 《水利经济》 2023年第1期78-83,105,106,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利用拓展能值模型核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分析双维度机制分类框架机制类型,依据补偿方补偿意愿确定流域政府及其上级政府的补偿额分摊支付比例,并以汾河流域忻州段太原段为...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利用拓展能值模型核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分析双维度机制分类框架机制类型,依据补偿方补偿意愿确定流域政府及其上级政府的补偿额分摊支付比例,并以汾河流域忻州段太原段为例验证该机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不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当地大型流域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加大了当地流域生态保护难度,应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确定补偿标准,在流域政府补偿上级政府补差型机制下尽快设立专项资金并合理分摊支付补偿额,保障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补偿额分摊 中西部地区大型流域 汾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源园区高寒草地碳储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明新 杨秀春 +7 位作者 赵云 黄青东智 李成先 曹文强 陈昂 谷强 李泽宇 王守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46-3557,共12页
高寒草地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乃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利用2021年8月上旬地面调查数据与同期高分6号遥感数据建立回归关系,在反演研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40cm土壤层... 高寒草地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乃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利用2021年8月上旬地面调查数据与同期高分6号遥感数据建立回归关系,在反演研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40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基础上,估算了黄河源园区高寒草地有机碳储量,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碳密度的影响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21年黄河源园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0—40cm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7.65g/m^(2)、1305.28g/m^(2)、4769.11g/m^(2);总碳储量为100.44Tg(1Tg=10^(12)g),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分为22.06Tg、78.38Tg,占总碳密度的21.96%、78.04%。(2)黄河源园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41.27g/m^(2)、30.76g/m^(2);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1661.41g/m^(2)、618.74g/m^(2);0—40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5790.99g/m^(2)、2804.04g/m^(2);研究区碳密度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现状,分布格局与地表植被类型分布特点较为吻合;(3)路径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与草地碳密度关系密切,其中地上生物量碳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率驱动,地下生物量碳密度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和容重驱动,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受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土壤容重和pH值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高寒草地 黄河源园区 路径分析 高分遥感数据
下载PDF
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42
12
作者 上官铁梁 贾志力 +2 位作者 张金屯 张峰 许念 《草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1-39,共9页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对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 ,结果将汾河太原段草地群落划分为 17个群系 ,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DCA排序进一步说明了群系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水分、质地和人为干扰的密切关系...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对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 ,结果将汾河太原段草地群落划分为 17个群系 ,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DCA排序进一步说明了群系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水分、质地和人为干扰的密切关系。种的DCA排序结果证明对群落生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此外 ,还讨论了群落的演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群丛 河漫滩草地植被 汾河 太原段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9
13
作者 李京京 吕哲敏 +1 位作者 石小平 李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0-236,共7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动态关系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对后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汾河流域1986年、1995年、200...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动态关系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对后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汾河流域1986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矢量图,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地形位指数,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历程。结果表明:1986-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是主要变化类型。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呈明显的层级分布,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分布在中区段,而林地集中分布在中高区段。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和反复变化型为主,两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4%,其中,稳定型以低地形梯度的耕地和中高地形梯度的林地为主,反复变化型以低中地形梯度的草地与耕地间的反复转化为主;其余图谱类型的比例均在1%以下,主要变化类型均为中低地形梯度下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在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整体趋于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利用现象,需要加强规划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规划 地形位指数 变化图谱 汾河流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响应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陆志翔 杨永刚 +3 位作者 邹松兵 肖洪浪 尹振良 谢家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199,共8页
以河岔水文站以上的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SWAT模型模拟方法,就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流域从1995-2000年,以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变为主;从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主要是对耕地的占... 以河岔水文站以上的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SWAT模型模拟方法,就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流域从1995-2000年,以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变为主;从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主要是对耕地的占用.结果显示,在相同气候背景、不同土地利用情景(1995、2000年2010年)下,流域1992-2000年多年平均产水量微弱增加(分别为85.69 mm、85.75 mm和85.82 mm),主要因为耕地持续减少,草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是各年产水量的大小关系不完全一致,枯水年和平水年与丰水年存在差异,而土壤水分呈现一致的减少状况.子流域水平上,降水条件同样影响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以上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影响下,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并且直接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但是流域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还受到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游 SWA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产水
下载PDF
汾河河漫滩三种草本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上官铁梁 贾志力 +1 位作者 张红 杨丽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45,共7页
草本群落是汾河河漫滩的主要植被类型。在对汾河河漫滩植被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 3种广泛分布的典型群落 :北水苦荬群落、水莎草 +狼把草群落和苔草群落 ,用收获法对它们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 3种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 草本群落是汾河河漫滩的主要植被类型。在对汾河河漫滩植被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 3种广泛分布的典型群落 :北水苦荬群落、水莎草 +狼把草群落和苔草群落 ,用收获法对它们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 3种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 785.9g/ m2 、4 94 .6g/ m2 和 34 5.5g/ m2 ,与其它草地群落相比 ,大于荒漠草地和典型草原 ,小于草甸草原。各群落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和各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均大于 70 %。北水苦荬群落和水莎草 +狼把草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地下部分生物量 ,苔草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地下部分生物量。另外 ,通过对群落特征、干鲜重比率以及群落生物量的综合分析得出 ,水因子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 ,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草本群浇 河漫滩 汾河 牧草植物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问题诊断与系统修复实践探讨——以山西汾河中上游试点项目为例 被引量:29
16
作者 周伟 官炎俊 +6 位作者 刘琪 范彦波 白中科 师学义 胡业翠 黄雨晗 白东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817-8825,共9页
流域生态系统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各要素,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总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抓手。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探索黄土高... 流域生态系统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各要素,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总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抓手。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探索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及存在的生态问题出发,提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的四大核心理念:(1)宏观规划调控与局地修复调整相结合理念;(2)区域生态功能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理念;(3)由"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转向"整体把脉,系统治疗"理念;(4)由"开刀治病"工程治理向"健康管理"自然恢复逐步引导理念。以山西省汾河中上游为例,在梳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践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汾河中上游五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管涔山汾河源头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汾河干流中上游水生态保护修复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区、汾河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区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区)及其修复任务。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基本经验,并对完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体制建设与技术服务进行展望,以期为黄土高原乃至全国区域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 实践设计 黄土高原 汾河中上游
下载PDF
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的地域性表达探讨——以临汾市汾河滨水绿地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清 弓弼 +1 位作者 王新 孙景芝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7-231,242,共6页
以临汾汾河流域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植被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地域文化背景下植物景观地域性表达的相关问题;提出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的近自然群落造景的地域性表达的主要策略;研究... 以临汾汾河流域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植被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地域文化背景下植物景观地域性表达的相关问题;提出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的近自然群落造景的地域性表达的主要策略;研究几种当地的自然群落模式,总结了几种适宜于地域性表达的近自然植物群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 植物景观 汾河
下载PDF
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上官铁梁 许念 +1 位作者 贾志力 岳宝良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0-33,共4页
研究了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有草本植物 17种 ,灌木 2种。其中一年生植物 15种 ,占总种数的 78.9% ,典型的湿地植物 14种 ,占总种数的 73.7% ,是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 研究了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有草本植物 17种 ,灌木 2种。其中一年生植物 15种 ,占总种数的 78.9% ,典型的湿地植物 14种 ,占总种数的 73.7% ,是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的优势成分。平均密度为330 33粒 /m2 ,种平均密度最大为 2 14 6 4粒 /m2 ,最小为 4 0 0粒 /m2 。种平均密度决定于种的生态特性或结实特性 ;河漫滩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特性受河水动态、土壤水分和质地、人为扰动等因素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太原段 河漫滩 草地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汾河河漫滩草地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上官铁梁 张金屯 +1 位作者 张峰 贾志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6-553,共8页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 ,也是注入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全长 6 95km ,河漫滩草地面积约770km2 。河漫滩有维管植物 6 1 4种 ,其中种子植物 6 0 5种 ,隶属于 6 9科 2 79属。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均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种的...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 ,也是注入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全长 6 95km ,河漫滩草地面积约770km2 。河漫滩有维管植物 6 1 4种 ,其中种子植物 6 0 5种 ,隶属于 6 9科 2 79属。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均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种的地理成分构成上中国特有分布比在属水平上显著的多 ,既反映出植物区系具有的温带性质 ,又反映出该植物区系组成的隐域性特点。Raunki aer’s生活型组成依次为隐芽植物 (5 1 .0 7%) >一年生植物 (3 3 .0 6 %) >地面芽植物 (9.42 %) >高位芽植物 (4.79%) >地上芽植物 (1 .6 5 %) ;Drude’s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 92 .5 6 %。在水分生态类型中 ,中生植物占总种数的 70 .5 2 %,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占总种数的 2 1 .6 6 %,旱生植物占总种数的 7.82 %。按照不同的经济用途 ,把植物资源的分为 1 1类。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汾河河漫滩种子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河漫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恢复的 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河漫滩 草地 种子植物 多样性 保护对策 湿地
下载PDF
汾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规律及地域差异 被引量:9
20
作者 白增森 吴家华 +4 位作者 董云中 陈慧选 温月香 谷晓滨 刘宝山 《农业环境与发展》 CAS 1997年第4期11-16,共6页
山西汾河流域按土属采土样1740个,测定镍、铬、铅、锌、砷、铜、汞、镉八种元素的含量。探讨了垂直分布及各地形部位贡献大小和地域差异。在中高山地、山地、低山丘陵、丘陵阶地、二级阶地和平原盆地六个地形部位中,土壤重金属元... 山西汾河流域按土属采土样1740个,测定镍、铬、铅、锌、砷、铜、汞、镉八种元素的含量。探讨了垂直分布及各地形部位贡献大小和地域差异。在中高山地、山地、低山丘陵、丘陵阶地、二级阶地和平原盆地六个地形部位中,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土壤污染起始值。各元素不同地形部位贡献大小为:中高山地汞大、山地铜大、低山丘陵铬大,丘陵阶地铅、镍、铜大,二级阶地汞大、锌小,平原盆地镉、汞大、铜小。故二级阶地和平原盆地应施用铜、锌微肥和防止汞、镉污染。地域差异研究表明:东西两山山地土壤多数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利用较为一致。南北两盆地污染重点在太原盆地。上述研究结果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污染防治和预测,工矿企业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垂直分布 地域差异 土壤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