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wkward Position and Mixed Reviews:Feng Youlan and His Philosophy in the Changing System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1
作者 Fan Zhihui 《孔学堂》 2020年第3期I0056-I0064,共9页
Among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ers,Feng Youlan surpasses others in theoretical clarity,but he is also the most controversial.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tension in Feng Youlan’s philosophizing through the lens of hi... Among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ers,Feng Youlan surpasses others in theoretical clarity,but he is also the most controversial.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tension in Feng Youlan’s philosophizing through the lens of his awkward position in the changing system of humanities education.It points out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Feng’s philosophy and further discusses solutions to that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 youlan POSITION system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下载PDF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Method and the Spheres of Living: Some Thoughts on Feng Youlan's Philosophical Method
2
作者 Li Jingl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年第4期59-77,共19页
Am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ers, Feng Youlan had the greatest degree of methodological self-awareness. In his earlier years, he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formalist meaning (not touching on content) of metaph... Am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ers, Feng Youlan had the greatest degree of methodological self-awareness. In his earlier years, he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formalist meaning (not touching on content) of metaphysical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and defined the negative method too narrowly, leading to some theoretical confusion over the inherent unity of the two methods. In his later years, he employed the concept of the "concrete universal" to reflect on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while affirming the formalis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ual category, he revealed the "peculiar content" of the category as a means of grasping actuality and its intellectual movements, thus realizing the mutual accommodation of rationality and intuition (mystery). A review of Feng's philosophical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of his later years will indicate the consistency of his thought throughout his life. 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his own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rete universal" was the logical outcome of his previous ideas. Only with this in mind will we be able to at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hodology and true spirit of Feng's philosophy and draw inspir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 youlan positive method negative method life realm
原文传递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3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浅析现代新儒学的知识化自安问题——从冯友兰、牟宗三对“儒学”的“哲学”界定说起
4
作者 陈迎年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经由牟宗三的批评和随后而来的反批评,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学问分别被指为“脓包哲学”“癔症哲学”,现代新儒家“同室操戈”,本应作为“共识”的“儒学”似乎被弄丢不见了。不过究其实,冯友兰和牟宗三都有志于通过“讲道理”来为儒学在世... 经由牟宗三的批评和随后而来的反批评,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学问分别被指为“脓包哲学”“癔症哲学”,现代新儒家“同室操戈”,本应作为“共识”的“儒学”似乎被弄丢不见了。不过究其实,冯友兰和牟宗三都有志于通过“讲道理”来为儒学在世界文明史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们认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用语言文字把传统儒学的那些“常道”合逻辑、合知识地表达出来以说服人,成了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义”,否则儒学在这个时代里便无法自安。在此共识下,牟宗三哲学是“至高无上的教”的一个现代流露,冯友兰哲学是众多“知识性的学”中的一个现代成员,两者的差别就是“烟酒咖啡”与“菽粟布帛”的差别,虽不同,但却都是生活、生命之所需。有此生命、生活,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转化便能开辟出自己的道路,而现代新儒学的未来也才真实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冯友兰 牟宗三 哲学 知识化自安
下载PDF
形质与体用:对朱子理气哲学研究之省察
5
作者 李彬 曹夕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7-34,共18页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三、张东荪、唐君毅、陈来、杨儒宾、杨立华等学者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理气哲学的研究,可知理解朱子的理气关系尤其是其气论,不能停留在形质论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体用论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理气论 形质论 体用论 冯友兰 牟宗三
下载PDF
论冯友兰家本位的孝道诠释
6
作者 胡慧莲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6-38,共13页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现代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孝文化作为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不可抹煞的作用,更是探寻当今全球老龄化问题出路的资源。冯友兰以“家本位”为视角对传统孝文化进...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现代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孝文化作为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不可抹煞的作用,更是探寻当今全球老龄化问题出路的资源。冯友兰以“家本位”为视角对传统孝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同情之了解”去看,传统孝文化是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背景下,以生命为出发点构成的循环往复的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日虽进入社会化发展,孝文化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总之,冯友兰以“家本位”诠释传统孝文化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反映,也是对今日治学者的鞭策,为今日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价值提供了基础,为现代社会孝养问题的发展与解决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 冯友兰 家本位
下载PDF
陈寅恪学术审查报告呈现的情理分际及内在张力
7
作者 刘大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5,共14页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共同组成中国学术批评的基本内容,构成有别于西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就学术研究而言,现代学人对二者的关注并不均衡,其中关于理的层面谈论较多,而情的层面谈论较少,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仅有只言片语的涉及。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所写的审查报告蕴含着三对情与理的关系,即学人交往之情与奉命审查之理、主观想象之情与客观真实之理、文言表述之情与思想呈现之理。三对情与理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让陈寅恪的学术批评看上去挥洒自如,逸趣横生,充分照顾各种情感因素的同时,为学术界提供了高深的学理阐释,提升了学术批评的层次;另一方面也让陈寅恪在学术批评的情与理之间徘徊游离,文风回环往复,雅训有致,如一种高妙而孤傲的语言游戏,呈现言人人殊的状况。借助个案研究进而阐释不同层次的情与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深现代学人对于陈寅恪独特哲思和情怀的认知,也有利于扩展现代学人对于传统人文精神和学术批评意蕴的感悟,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历史营养和理论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冯友兰 近代学术批评 审查报告 情理分际
下载PDF
冯友兰《新理学》对“性”的重释
8
作者 彭传华 韩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作为近现代哲学家中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对“性”进行了重新阐述。首先,冯友兰继承并发展了朱子“性即理也”的观点,将人性的本质规定为理性。其次,冯友兰分别从真际、实际、实际的物、社会等层面对性进行了分析,... 作为近现代哲学家中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对“性”进行了重新阐述。首先,冯友兰继承并发展了朱子“性即理也”的观点,将人性的本质规定为理性。其次,冯友兰分别从真际、实际、实际的物、社会等层面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性善的观点。再次,冯友兰根据宋明理学的性二元论与自身的性三分论对性恶的来源进行了充分解释,表明恶并非人之性所发出之事,因此人性本身并非为恶。质言之,冯友兰《新理学》中的性论具有“完善性善论的论证体系”的理论意义与“引导当代社会向善的风气”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性善观 理性
下载PDF
从“三史”论冯友兰荀学研究方法论的嬗变
9
作者 李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冯友兰的荀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部哲学史著作呈现。《中国哲学史》注重运用西方哲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荀学思想进行体系建构和概念分析,使荀学思想系统化;《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的荀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部哲学史著作呈现。《中国哲学史》注重运用西方哲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荀学思想进行体系建构和概念分析,使荀学思想系统化;《中国哲学简史》重点在于论述荀学的政治哲学思想,通过“正”和“负”的研究方法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荀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中国哲学史新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立场的指导下,融合新理学体系对荀子哲学进行重构,阐发荀学思想的价值,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提供智慧和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荀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下载PDF
《新世训》对“忠恕”思想的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10
作者 彭传华 韩超 《云梦学刊》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始终是贯穿儒家文化的主线。而“为仁之方”的“忠恕”思想,则产生于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理解。《新世训》作为冯友兰“贞元六书”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指出了如何将圣人的人格平凡化,其中《行忠恕》...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始终是贯穿儒家文化的主线。而“为仁之方”的“忠恕”思想,则产生于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理解。《新世训》作为冯友兰“贞元六书”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指出了如何将圣人的人格平凡化,其中《行忠恕》一文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指明“忠恕”的含义:“尽己为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与传统儒者不同的是,冯友兰对儒家“忠恕”思想作了理性分析,肯定人的社会性,指出无论何种境界的人都可将“行忠恕”作为寻求生活之道,并将“忠恕”作为一种践行道德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法,这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世训》 儒家 忠恕 现代意义
下载PDF
翻译、流传与阐发——冯友兰与“Neo-Confucian(ism)”概念 被引量:1
11
作者 连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138,共16页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也阐发了“新儒家(学)”概念,从而使其成为流行的学术名词。虽然由于构建中国哲学史概念体系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文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道学”概念。但卜德又将冯友兰论著中的“道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从而促进了其在学术界的传播。随后以狄百瑞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阐发宋明新儒学的现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概念在海内外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学 冯友兰 道学 哥伦比亚学派 狄百瑞
下载PDF
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朋 《哲学分析》 2023年第3期74-83,197,共11页
冯友兰先生所构建的先秦道家学术体系是其中国哲学史系列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对海内外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以近年来的学术进展特别是考古发现为基础,在冯友兰先生的先秦道家建构中有三方面的关键内容需要重新厘定:第一,老子先于孔... 冯友兰先生所构建的先秦道家学术体系是其中国哲学史系列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对海内外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以近年来的学术进展特别是考古发现为基础,在冯友兰先生的先秦道家建构中有三方面的关键内容需要重新厘定:第一,老子先于孔子,《老子》是老子所作;第二,“逸民”或“隐士”不足以为“道家的前驱”;第三,杨朱是老子的学生。在围绕这三方面关键内容展开讨论之后可以归纳出既有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两个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原始史料的对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道家 反思 重构 冯友兰
下载PDF
论冯友兰对儒家伦理的转化创新
13
作者 柴文华 张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9,共6页
儒家伦理的转化创新既是儒学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伦理建构的重要课题。作为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的冯友兰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在伦理观上,冯友兰力图澄清人们对儒家伦理的某些误解并对儒家伦理的内在价值... 儒家伦理的转化创新既是儒学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伦理建构的重要课题。作为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的冯友兰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在伦理观上,冯友兰力图澄清人们对儒家伦理的某些误解并对儒家伦理的内在价值予以肯定。他创造性地以“新理学”为儒家伦理提供形上学基础,同时结合唯物史观提出道德层次论,还通过辨名析理、抽象继承等方法探索转化创新的具体方式或途径,这些研究对我们今天进一步思考儒家伦理的转化创新和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的建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儒家伦理 转化创新 忠孝
下载PDF
良知如何先天存在与反观自证?——对良知呈现与假定之争的再思考
14
作者 李海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18,共9页
在熊十力与冯友兰关于良知是呈现还是假定的争论中,后者较少获得学界的支持。但如果跳出儒家心学义理系统,而对此问题做客观的哲学分析,就会发现传统心学之良知呈现论内含的三个基本观念“良知是本体”“良知先验具足”“良知反观自证”... 在熊十力与冯友兰关于良知是呈现还是假定的争论中,后者较少获得学界的支持。但如果跳出儒家心学义理系统,而对此问题做客观的哲学分析,就会发现传统心学之良知呈现论内含的三个基本观念“良知是本体”“良知先验具足”“良知反观自证”(逆觉体证)均包含假定—先天预设—的成分。就此而言,冯友兰的良知假定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的现实的良知不是绝对内在的事物,其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公共性准则和生活情境的影响。良知之自觉,或者指的是证见内化于心之道德准则、道德情境的情感感受,或者指的是察识此道德准则、情境、情感感受的智性直观。这样的良知不是绝对本体、不具有创生自然界和见证先验观念的能力。不过,它也不是绝对假定的观念,其在形成以后仍可在人心中直觉地呈现。儒家道德哲学的现代开展,应采纳此种良知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呈现 良知假定 良知本体 逆觉体证 熊十力 冯友兰 牟宗三
下载PDF
冯友兰“新理学”建构的理论反省
15
作者 杜保瑞 王雯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建构了一套新儒学的理论系统,此理论建构中最核心的一套哲学思想的大貌及定位是“理、气、道、大全”四个概念,以及“有物必有则”“有理必有气”“无极而太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四个命题。这些概念其实是以...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建构了一套新儒学的理论系统,此理论建构中最核心的一套哲学思想的大貌及定位是“理、气、道、大全”四个概念,以及“有物必有则”“有理必有气”“无极而太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四个命题。这些概念其实是以普遍原理的观念系统身份而被提出的。因此是纯粹的抽象原理,而非具体的存在事物,所以除了理概念之外的气、道、大全也具有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特性。能理解“新理学”的人即是理解“最哲学的哲学”的哲学家,同时是达到天地境界的圣人,并且也可以是社会的领导人,因此“新理学”也被冯友兰自己视为是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的传统儒学系统。这一切都是冯友兰的个人创作,他有权利自己建构新儒学的系统,并且这套系统与从心学之路建构新儒学的港台新儒家确实不同,正可以做一参照比较的对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大全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冯友兰“道中庸”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似珍 王莹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5,共6页
冯友兰的“道中庸”从在共相层面“中庸”诠释出发,获得贯通形上形下的基础,从而使其关于人生境界学说具有了不同前人的特色。他采纳将道德理念与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思路,把中庸与群己之辩、义利之辩结合起来,体现出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于中... 冯友兰的“道中庸”从在共相层面“中庸”诠释出发,获得贯通形上形下的基础,从而使其关于人生境界学说具有了不同前人的特色。他采纳将道德理念与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思路,把中庸与群己之辩、义利之辩结合起来,体现出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于中国哲学、结合中西方哲学等努力,具有方法论与理论观念方面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道中庸 时中 中和
下载PDF
冯友兰伦理思想的精神特质与理论旨趣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克政 范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42-149,共8页
冯友兰是我国现代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与传统儒家伦理学将彰显理性自觉,追求精神、意义世界的理路建立在道德人性论基础上不同,冯友兰从理性人性论这一理论进路,建构了以理性主义为精神特质的伦理思想体系。开明人的理性精神并不是冯... 冯友兰是我国现代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与传统儒家伦理学将彰显理性自觉,追求精神、意义世界的理路建立在道德人性论基础上不同,冯友兰从理性人性论这一理论进路,建构了以理性主义为精神特质的伦理思想体系。开明人的理性精神并不是冯友兰伦理思想体系的最终归宿,其理论旨趣是期望人们运用理性,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最终成就"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人格,以妥善安顿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伦理思想 理性主义 理想人格
下载PDF
从“讲哲学”看中国哲学——冯友兰的思想遗产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讲哲学"是冯友兰建构新理学系统时言说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包括"就哲学说"和"就哲学之于人的影响说"两面。"就哲学说",又可分为"在哲学内讲哲学"和"在哲学外讲哲学"... "讲哲学"是冯友兰建构新理学系统时言说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包括"就哲学说"和"就哲学之于人的影响说"两面。"就哲学说",又可分为"在哲学内讲哲学"和"在哲学外讲哲学",主要是谈哲学这门学问在学理上的独立性与存在上的合理性;至于"就哲学之于人的影响说",则主要是"就民族说",指哲学对"民族精神"的"影响"。这个层面的"讲哲学",又是有"见"于"义理"的人(哲学家)能"接着讲"本民族尚未说清的"义理";"自己无见"的人(注释家)则并非"接着讲",而是对古人讲"义理"的语言进行"翻译"(如多数经注),也就是"照着讲"。从"讲哲学"的观点看,冯友兰眼中的中国哲学是一门"就民族说"而非"就哲学说",是"接着讲"而非"照着讲"的学问。充分理解这一点,将使我们避免许多无谓的争议,并能对中国哲学的未来有更清晰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讲哲学 中国哲学 价值理念 知识进步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唯物史观取向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6,共6页
20世纪 3 0年代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奔腾而入 ,直接影响和规定着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基本状貌。《中国哲学史》、《秦汉历史哲学》和《新事论》等文本共同凸显出冯友兰在哲学史观、史学观和文化观上的唯物史观取向。冯友兰在 3 0年代取... 20世纪 3 0年代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奔腾而入 ,直接影响和规定着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基本状貌。《中国哲学史》、《秦汉历史哲学》和《新事论》等文本共同凸显出冯友兰在哲学史观、史学观和文化观上的唯物史观取向。冯友兰在 3 0年代取法唯物史观这一事实 ,对我们审视以往的学术史及反思当下的学术语境有着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20世纪30年代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天地境界说”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被引量:6
20
作者 卢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9,共6页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很深刻的启示,最重要的启示有三点:人不仅应对人类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时宇宙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人应有对世界神秘性的体验,对自然心存敬畏,做自然的守护者。
关键词 冯友兰 人生四境界说 生态伦理 社会责任 自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