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demiological Pattern of Lassa Fever Outbreak in Ondo State, Southwest Nigeria, 2014 to 2019
1
作者 Elvis Efe Isere Temioluwa Fuwape +5 位作者 Gboyega Adekunle Famokun Stephen Fagbemi Akinola Ayoola Fatiregun Nosa Eniye Omorogbe Adewale Moses Adejugbagbe Temitope Olajumoke Omoju 《Ope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1年第1期92-100,共9页
Introduction: Annual outbreak of Lassa Fever (LF) has been reported in Ondo State over the years. We analyzed LF surveillance data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9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pattern of the outb... Introduction: Annual outbreak of Lassa Fever (LF) has been reported in Ondo State over the years. We analyzed LF surveillance data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9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pattern of the outbreak. Method: Lassa fever dataset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9 was obtained from the State Ministry of Health. Variables analyzed include date of onset of symptom, age, gender, place (Local Government Area, LGA) and outcome of laboratory test. Data were summarized using frequencies, proportions, chart and maps. Results: From January 2014 and December 2019, 2141 suspected LF cases were reported. Of these, 551 cases were laboratory confirmed with 134 deaths recorded. The LF cases (suspected vs. confirmed) reported increased in 2016 (73 vs. 19), 2017 (207 vs. 76), 2018 (452 vs. 159) and 2019 (856 vs. 285) respectively. Most of the confirmed cases (89.5%) were ≥15 years while more than half (53.7%) were males. Prior to 2016, only two LGAs (Owo and Ose) recorded continued transmission of the disease. However, between 2016 and 2019, the disease had spread to 8 neighboring LGAs (P < 0.001) with the CFR declining from 67% in 2015 to 20% in 2019. Conclusion: We found an unusual increase in the suspected LF cases reported between January 2016 and December 2019 with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confirmed cases and high annual case fatality rates. Hence, we recommend intensified surveillance activities to enhance timely reporting of cases and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to ensure early commencement of treatment to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sa fever OUTBREAK Epidemiological pattern Ondo State
下载PDF
Seasonal 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Land Use in Lassa-Fever-Prone Areas (Kenema and Kailahun Districts) in Eastern Sierra Leone
2
作者 Alie Kamara Bashiru Mohamed Koroma Alhaji Brima Gogra 《Natural Resources》 2015年第7期450-456,共7页
Lassa Fever is endemic to the eastern region of Sierra Leone. It is a haemorrhagic disease that is often transmitted from rats to humans and then human to humans. Ecological disturbances such as changes in land use in... Lassa Fever is endemic to the eastern region of Sierra Leone. It is a haemorrhagic disease that is often transmitted from rats to humans and then human to humans. Ecological disturbances such as changes in land use involving convers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to agriculture, mining or for urban expansion are reported to bring humans into close contact with animals such as the Mastomys rat that carries the Lassa Fever virus thereby posing health problems.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uch ecological disturbances or land use changes within areas known to be endemic to Lassa Fever are not clearly understood from a research context in Sierra Leone.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undertaken to identify the pattern of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cropping practice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bring humans into close interactions with the Mastomys rat that is the host for the Lassa Fever virus. Four communities were chosen for the study, two rural (Lalehun and Majihun) and two urban (Lambayama section in Kenema City and Largo Square section in Segbwema Town). Different vegetation and land use/cropping practices were identified and observations were made on the pattern of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cropping year. There were four common vegetation and cropping practices found in all communities: upland rice intercropping, old fallow, young fallow, and swamp rice cultivation. The study revealed the variations in land use patterns and cropping pract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Agro-forestry practices such as perennial cash crops cacao and rubber plantations were more common in rural communities.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while fallow vegetation persisted in rural areas there had been expansion of settlements into old fallow vegetation indicating a greater threat to the persistence of natural ecosystem in urban than in rural settlements. These disturbances resulted in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increased the likelihood of contact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 species (e.g. Mastomys rat)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sa fever VEGET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s CROPPING patterns EASTERN Sierra Leone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周平安教授外感发热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国栋 吴志松 +2 位作者 曹芳 王玮 焦扬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038-1043,共6页
目的探索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配伍及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医案,对所用药物通过SPSS 21.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1)药物及其性味归经... 目的探索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配伍及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医案,对所用药物通过SPSS 21.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1)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总结出解表药、清热药、宣肺止咳药位居前三位;苦寒与辛温之品并用,但以苦寒清热为主;以归属肺经药物为主,直达病所,兼顾脾胃,或清泄大肠,表里同治。(2)关联规则分析提取出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两组常用药对及解表药→柴胡+黄芩、解表药→炙麻黄+杏仁两组常见的配伍组合。(3)聚类分析得出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羌活、紫苏叶、荆芥、薄荷,金银花、连翘,射干、桔梗,豆豉、青蒿、生黄芪等9组药。结论周平安教授在治疗外感发热时几个用药特点:(1)苦寒辛温并用,以苦寒清热为主;(2)解表清里,清透兼施;(3)脏腑同治,照顾兼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平安 外感发热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下载PDF
210例登革热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叶志中 刘南 +1 位作者 余锋 赵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规范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研究对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210例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资料采集,分析其临床特点,归纳中医证型。【结果】(1)纳入观察的210例登革热...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规范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研究对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210例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资料采集,分析其临床特点,归纳中医证型。【结果】(1)纳入观察的21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发热恶寒、肢体困重、纳呆纳差、头痛头重、脘腹痞满、小便黄、苔黄腻、脉濡等。(2)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阻遏>卫气同病>热入气分>热入血分>毒陷心包>阳气暴脱。(2)实验室指标检测方面: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小板计数(PLT)减少和红细胞压积(HCT)异常较明显;而患者复查感染相关指标如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均无显著升高,重要脏器损害相对较为少见。【结论】登革热可归属中医"湿热疫"的范畴,临床证型以卫气同病及湿热阻遏多见,治疗应注重清热化湿健脾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中医证型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发热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邹俊 吴念宁 +2 位作者 梁翠金 蓝健 郑艳青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2期13-15,32,共4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热的特点,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住院患者796例,将患者分为单纯组(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和混合组(播散型马尔...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热的特点,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住院患者796例,将患者分为单纯组(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和混合组(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伴有其他发热疾病)。将病情特征纳入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发热特征及临床症状。结果符合观察条件的652例发热患者,单纯组168例、混合组484例。单纯组热程17(13,30)d,混合组热程18(15,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症状中,混合组出虚汗的比例较单纯组高(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体温特点表现为骤升高热,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热,伴全身症状明显。混合感染热程偏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临床特征 热型
下载PDF
白虎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登革热热郁气分证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力 刘蕊 邵慧兴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目的:观察白虎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登革热热郁气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登革热热郁气分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结合组各30例。西医组给予西药治疗,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白虎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白虎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登革热热郁气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登革热热郁气分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结合组各30例。西医组给予西药治疗,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白虎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观察患者出血、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消退时间,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和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结合组出血、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和中医症状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结合组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PLT均较治疗前升高,结合组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两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虎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味能够减轻登革热热郁气分证患者临床症状,提高WBC和PLT水平,与西医支持治疗有协同增效作用,且不会增加药物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热郁气分证 白虎汤 葛根芩连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内毒素致热的热型和热限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瑞东 崔颖 +2 位作者 高颖 刘庆增 王金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 研究内毒素对机体致热的规律 ,掌握不同剂量内毒素致热的热型和热限。方法 按照药典规定的热原检查方法 ,对家兔耳缘静脉注入大、中、小不同剂量的内毒素 ,记录并绘制升温曲线图 ,确定其热型 ;对分次注入和 1次大量注入内毒素形... 目的 研究内毒素对机体致热的规律 ,掌握不同剂量内毒素致热的热型和热限。方法 按照药典规定的热原检查方法 ,对家兔耳缘静脉注入大、中、小不同剂量的内毒素 ,记录并绘制升温曲线图 ,确定其热型 ;对分次注入和 1次大量注入内毒素形成的耐受性的家兔 ,再次注入内毒素及染菌葡萄糖溶液 ,记录并绘制升温曲线图 ,确定其热限。结果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内毒素剂量大小与体温升高程度及维持时间有量效关系 ;小剂量引起单相热 ,大剂量引起双相热 ,中剂量引起中间型 ;加大内毒素剂量不可能使体温无限上升 ;当体内内毒素超过一定剂量时 ,体温不再上升 ,而产生热限。结论 机体疾病与热型相关 ,病变性质不同决定了致热原吸收入血的速度和浓度 ,血中致热原浓度决定了热型 ,对于反复细菌感染而内毒素集聚的机体可形成热限 ,体温不再升高 ;过量的内毒素反而因微循环障碍而体温下降 ;热限形成或体温下降有可能掩盖临床症状而延误治疗 ,导致更严重后果 ,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热限 热型 单相热 双相热
下载PDF
甘南州高寒牧区散养蕨麻猪免疫程序新模式的研究及探索
8
作者 杨耀 周海军 +5 位作者 李鹏林 邓延平 杨非 后双喜 李平 温红玉 《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2期101-104,107,共5页
本试验通过对迭部、临潭、合作等县市农牧村散养蕨麻猪开展猪瘟、口蹄疫的小组试验,用ELISA方法定期对不同阶段的猪群免疫效果进行抗体效价检测,初步探索建议一套适应高原散养蕨麻猪群疫病的程序化免疫新模式,确保在严峻的动物疫情形势... 本试验通过对迭部、临潭、合作等县市农牧村散养蕨麻猪开展猪瘟、口蹄疫的小组试验,用ELISA方法定期对不同阶段的猪群免疫效果进行抗体效价检测,初步探索建议一套适应高原散养蕨麻猪群疫病的程序化免疫新模式,确保在严峻的动物疫情形势下可以做到有效防范,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争取高原生猪稳产保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养 蕨麻猪 口蹄疫 猪瘟 免疫模式 抗体效价
下载PDF
成人Still病的辨证论治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大鹏 高明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163-164,共2页
中医对成人Still病的辨证论治,临床上根据其发热特点、病程长短、伴随症状,可将其分为以邪气盛为主的实热和以精气夺为主的虚热两大类。实热者以伤寒、温病论治;虚热者以内伤发热论治,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常用方剂。
关键词 成人still 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
下载PDF
对“气虚发热”的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思臻 黄震 窦丹波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456-2461,共6页
统计408篇"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以期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为中医特有的退热方法,通过该文献研究试图明确"气虚发热"的适用范围,为实际临床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 统计408篇"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以期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为中医特有的退热方法,通过该文献研究试图明确"气虚发热"的适用范围,为实际临床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发热 医案 统计 思考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治疗骨折术后气虚发热63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宪辉 林宗汉 +6 位作者 马骏 赵珏 熊吕江 邓国梁 熊杰 姚博 黄金标 《河南中医》 2016年第1期116-117,共2页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气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折术后气虚发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气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折术后气虚发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术后体温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6.8%,对照组有效率81.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气虚发热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发热 骨折术后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血清中Mg、Cu、Zn和Mn四种元素与流行性出血热前三期经过的关系
12
作者 王大江 金维哲 吕学诜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5年第6期11-12,共2页
本研究应用模式识别综合分析以血清中 Mg、Cu、Zn、Mn 四元素含量为指标,鉴别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前三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结果表明在流行性出血热前三期中,四种元素均有明显改变。模式识别综合分析血清四种元素含量对... 本研究应用模式识别综合分析以血清中 Mg、Cu、Zn、Mn 四元素含量为指标,鉴别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前三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结果表明在流行性出血热前三期中,四种元素均有明显改变。模式识别综合分析血清四种元素含量对流行性出血热前三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流行性出血热 血清元素
下载PDF
青岛郊区2000~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分析
13
作者 邱波 苏航 滕伟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2733-2735,共3页
[目的]掌握青岛郊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指导防治工作。[方法]对2000~2005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我市郊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波动在3.59~12.09/10万之间,平均为7.14/10万,病死率为2.04%。总体上呈明显下... [目的]掌握青岛郊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指导防治工作。[方法]对2000~2005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我市郊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波动在3.59~12.09/10万之间,平均为7.14/10万,病死率为2.04%。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春夏季高峰为3至7月,5或6月达最高;秋冬季高峰为10至次年1月,11或12月达最高。发病年龄为2~85岁,20~60岁年龄组占78.43%,农民占83.33%,男性为女性的2.53倍。黑线姬鼠、褐家鼠分别是野外和居民区的优势种,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发现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和臭鼩鼱带病毒,野外和居民区带病毒率分别为5.91%和4.15%。[结论]部分地区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较高,应采取措施,加强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郊区 流行趋势 季节高峰 疫区类型
下载PDF
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性出血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石红妍 郑煦暘 张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35-1140,共6页
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s,VHFs)是一类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沙粒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目、黄病毒科和披膜病毒科的部分包膜RNA病毒引起。这类疾病具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 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s,VHFs)是一类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沙粒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目、黄病毒科和披膜病毒科的部分包膜RNA病毒引起。这类疾病具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重症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低血压休克、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多种病毒性出血热属人兽共患病,但在动物宿主多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可形成自然疫源地对人类活动构成威胁。固有免疫在机体识别和抵御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其中模式识别受体又是固有免疫反应的起始环节。因此,深入研究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性出血热感染发病中的作用,对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靶点及研发药物、疫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性出血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发展趋势,可供后续研究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出血热 固有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下载PDF
潍坊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空间点格局分析
15
作者 范俊杰 王怡 +2 位作者 霍锡元 李东英 王锐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索潍坊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病例空间格局,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SFTS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等方法对SFTS病例进行空... 目的探索潍坊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病例空间格局,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SFTS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等方法对SFTS病例进行空间点格局识别,发现SFTS病例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2011—2021年潍坊市SFTS共报告387例,年均发病率0.38/10万,5—8月高发,单发病高峰,青州市、临朐县、安丘市为主要高发地区,60岁以前发病率逐渐升高,之后未见下降。ANNI=0.648,Z=-12.640(P<0.01);Ripley’s K函数L(d)在48.00 km之前大于期望值;存在临朐县及青州市交界处、奎文区与潍城区交界处、青州市王府街道、安丘市辉渠镇4个高密度区域。结论潍坊市SFTS病例点格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性,在100.00 km范围内聚集程度达到最大,空间格局与山区、丘陵分布基本一致。点数据空间格局分析较自相关分析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空间格局 平均最邻近指数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登革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令斋 洪文昕 +4 位作者 邱爽 王建 高秀洁 庾蕾 张复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讨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PRRs)包括Toll样受体(TLRs)、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LRs)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s)及其信号通路在登革热致病和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登革热患者病程中3个不同时间点的抗凝外... 目的探讨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PRRs)包括Toll样受体(TLRs)、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LRs)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s)及其信号通路在登革热致病和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登革热患者病程中3个不同时间点的抗凝外周血标本,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细胞RNA,用聚合酶链反应芯片(PCR array)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84个基因中部分受体分子、信号分子和效应分子基因在登革热患者PBMC中表达异常,与健康对照相比,主要表现为表达上调,尤其在登革热发病早期,之后随病情恢复.基因表达水平逐渐趋于正常;其中TLRs家族中TLR7和TLR8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TLR3和TLR9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变化;RLRs家族中3个受体分子RIG—I、MDA5和LGP2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NLRs家族中OAS2和NOD2受体基因表达也表现为上调。结论PRRs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登革热致病及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病毒 模式识别受体 固有免疫
原文传递
广州大都市登革热时空传播混合模式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陶海燕 潘中哲 +3 位作者 潘茂林 卓莉 徐勇 鹿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53-1662,共10页
以广州市2014年登革热疫情早期11周内679个登革热病例数据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Knox检验的疾病时空传播网络模型,研究登革热疫情早期时空传播特征。首先,应用扩展Knox检验方法发现2周1 km内、1周5~7 km两个时空标度下,病例之间具有... 以广州市2014年登革热疫情早期11周内679个登革热病例数据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Knox检验的疾病时空传播网络模型,研究登革热疫情早期时空传播特征。首先,应用扩展Knox检验方法发现2周1 km内、1周5~7 km两个时空标度下,病例之间具有显著的时空交互特征;其次,提取两个时空标度下的病例点对,分别构造时空近邻传播(STAT)网络和日常移动传播(HDMT)网络;最后,对STAT和HDMT传播网络的同配性、空间特征、网络中心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登革热传播是空间近邻交叉传播和空间扩散传播的混合传播模式;利用STAT网络亲近中心度标识出的"爆发中心"与病例空间核密度中心基本重合,HDMT网络中介中心度标识出的"扩散中枢"多位于城市快速交通干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Knox检验 时空传播网络 混合模式 登革热 广州
原文传递
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型别演变及其趋势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傅继华 阮玉华 +1 位作者 康殿民 张遵宝 《中国计划免疫》 2000年第3期151-153,共3页
:为了解山东省自 1962年以来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季节发病高峰和疫区型别的演变 ,比较了该省 60年代和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疫区型别的变化、秋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变化 ,并对其发展趋势采用灰色模型GM ( 1,1)进行... :为了解山东省自 1962年以来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季节发病高峰和疫区型别的演变 ,比较了该省 60年代和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疫区型别的变化、秋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变化 ,并对其发展趋势采用灰色模型GM ( 1,1)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山东省在 60年代和70年代HFRS发病以秋冬季 ( 10月~翌年 1月 )为主 ,其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 89 87% ,病死数占全年的 88 99% ;疫区限于 6个地区 ,疫区型别为姬鼠型。 80年代 ,除秋冬季发病高峰外 ,出现春季 ( 3~ 6月 )发病高峰 ,其发病数和病死数分别占 4 2 78%和 2 1 73 % ;疫区扩大至全省 14个地区 ,疫区型别为姬鼠型和家鼠型的混合型。 90年代情况与 80年代类同 ,春季发病与死亡数分别占全年的 4 3 68%和 37 55% ;疫区型别仍为混合型。预测今后 5年该省HFRS全年、秋冬季和春季发病均呈上升趋势 ,疫区型别为混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疫区型别 发病率 病死率
原文传递
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在登革热疫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尧 景钦隆 +1 位作者 刘康康 陆家海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33-136,155,共5页
目的探讨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在登革热病例聚集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对广东省2005-2011年登革热疫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最佳监测参数组合。用该组合分析登革热高发年份2006年和低发年份200... 目的探讨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在登革热病例聚集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对广东省2005-2011年登革热疫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最佳监测参数组合。用该组合分析登革热高发年份2006年和低发年份2009年,比较预警结果与实际发病的拟合情况。本研究同时采用Kulldorff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分析上述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方法可早期及时发现登革热病例聚集,在登革热早期预警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与Kulldorff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相比,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可更精确地探测登革热病例聚集,提供更为详细的预警时间,并可提供所有监测区域的聚集信息,但聚集区域判断方面较为繁琐,不够直观。Kullforff则可直接报告聚集区域,但其所提供的聚集时间不如前者精确详细,且不能报告所有监测地区的聚集情况。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结合使用,发挥最大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gerson空间模式监测 登革热 Kulldorff时空扫描统计量 早期预警
原文传递
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空间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梦雷 刘天 +4 位作者 黄继贵 聂晓培 李天艳 吴杨 汤琢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48-1150,115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2017年春夏季、秋冬季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探讨其高发区域及原因,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个案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2017年3月-2017... 目的通过分析2017年春夏季、秋冬季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探讨其高发区域及原因,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个案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2017年3月-2017年8月为春夏季,2017年9月-2018年2月为秋冬季,采用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估计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比较2个季节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结果 2017年荆州市报告HFRS发病133例;有春夏季、秋冬季2个发病高峰;最强聚集距离春夏季为17.77 km、秋冬季为14.40 km;空间聚集中心春夏季在监利县北部,秋冬季转移到江陵县和沙市区南部。结论荆州市HFRS防控重点区域是江陵县、沙市区南部、监利县北部,重点人群为沙市区南部城乡结合部居民、大型工程沿线居民、聚集区域从事农业种植或小龙虾养殖的农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空间聚集 点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Ripley’ s K 函数 核密度估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