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9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ory an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Formulated Organic Food Flavour Enhancers
1
作者 Bebbe Fadimatou Bolona Bonheur Achu Mercy Bih Loh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6期1490-1506,共17页
Most food flavours have been shown to contain high quantities of cooking salt, followed by flavour enhancers such as sodium glutamate, disodium inosinate, disodium guanylate and hydrogenated oils. Excess of these subs... Most food flavours have been shown to contain high quantities of cooking salt, followed by flavour enhancers such as sodium glutamate, disodium inosinate, disodium guanylate and hydrogenated oils. Excess of these substances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In an effort to reduce the harmful effects of these synthetic substances, this study therefore aimed to formulate organic, nutritious food flavours with good storage stability from less harmful locally available food ingredients.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130 households and restaurants in the city of Yaoundé Camero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industrial flavours. Certain ingredients such as prawns, onions, garlic, white peppers, gingers and salt were used in some households as organic flavours. These ingredients and others were used to prepare 5 organic flavours. Their sensory and nutritional analyses and stability to storage within 90 days were evaluated. The survey revealed that 74.6% of respondents consume industrial flavours, with the cube flavour being the most widely consumed (81%). Two of the 5 organic flavours (434 and 634) had highest scores for general acceptability. The nutritional analyses of the formulae retained (434 and 634), showed that they contained: 11.08% and 10.68% fresh weight for moisture, 47.63% and 43.53% protein, 16.52% and 13.62% lipids, 2.20% and 2.44% fibres, 11.69% and 16.39% carbohydrates. Formula 434, the most accepted, had higher contents of Ca (257.97), Mg (115.91), K (1163), Zn (2.98), Cu (1.02) and Fe (12.43 mg/100g DM) while the second (634) had higher contents of sodium (3270.48) and manganese (2.18 mg/100g). Their water activity during storage in polypropylene bags for 90 days ranged from 0.39 - 0.58 at a temperature of 26.6˚C - 37˚C.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90 days), determined by the acid and peroxide indices, was 9.18 - 14.13 mg KOH/g and 1.98 - 6.46 meq O2/Kg,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good stability for 90 days of storage. The high levels of proteins and minerals in our two products justify their umami taste and can be used as highly nutritional food flavour enhancers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specially in the eld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Food flavour Monosodium Glutamate PROTEINS MINERALS STABILITY
下载PDF
CFD Simulation of Fish-like Body Moving in Viscous Liquid 被引量:6
2
作者 D. Adkins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6年第3期147-153,共7页
The study of fish-like bodies moving in liquid is an interesting and challenging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fields of biolocomotion and biomimetics. Typically the effect of tail oscillation on fluid flow around such a bo... The study of fish-like bodies moving in liquid is an interesting and challenging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fields of biolocomotion and biomimetics. Typically the effect of tail oscillation on fluid flow around such a body is highly unsteady, generating vortices and requiring detailed analysis of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such flows is of interest not only to biologists but also to engineers interested in developing vehicles capable of emulating the high performance of fish propulsion and manoeuvr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CFD) simul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biomimetic fish-like body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fluid flows around this body when moving in a viscous liquid. A parametric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flow surrounding the body is presented, along with flow visualisations, in an attempt to quantify and qualify the effect that these variables hav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ody. The analysis provided by the unsteady transient simulation of a fish-like body has allowed the flow surrounding a fish-like body undergoing periodic oscillations to be studied. The simulation produces a motion of the tail in the (x, y) plane, with the tail oscillating as a rigid body in the form of a sinusoidal w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biomimetics fish-like body
下载PDF
Toward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Multiple Fish-Like Robots:Real-Time Vision-Based Pose Estimation and Tracking via Deep Neural Networks 被引量:2
3
作者 Tianhao Zhang Jiuhong Xiao +2 位作者 Liang Li Chen Wang Guangming Xie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2期1964-1976,共13页
Controlling multiple multi-joint fish-like robots has long captivated the attention of engineers and biologists,for which a fundamental but challenging topic is to robustly track the postures of the individuals in rea... Controlling multiple multi-joint fish-like robots has long captivated the attention of engineers and biologists,for which a fundamental but challenging topic is to robustly track the postures of the individuals in real time.This requires detecting multiple robots,estimating multi-joint postures,and tracking identities,as well as processing fast in real time.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this challenge has not been tackled in the previous studies.In this paper,to precisely track the planar postures of multiple swimming multi-joint fish-like robots in real time,we propose a novel deep neural network-based method,named TAB-IOL.Its TAB part fuses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for vision-based pose estimation,while the IOL part with long short-term memory considers the motion constraints among joints for precise pose tracking.The satisfying performance of our TAB-IOL is verified by testing on a group of freely swimming fish-like robots in various scenarios with strong disturbances and by a deed comparison of accuracy,speed,and robustness with most state-of-the-art algorithms.Further,based on the precise pose estimation and tracking realized by our TAB-IOL,several formation contro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for the group of fish-like robots.The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our TAB-IOL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multiple fish-like robots in a real working environment.We believe our proposed method will facilita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mation control multiple fish-like robots pose estimation pose tracking
下载PDF
加工方式对大豆油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4
作者 程建军 王兆华 +3 位作者 于殿宇 张赫 尤美月 潘明喆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为探究加工方式对大豆油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浸提、热榨和冷榨3种方式加工的大豆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大豆油样品中共检出8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浸提油53种,热榨... 为探究加工方式对大豆油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浸提、热榨和冷榨3种方式加工的大豆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大豆油样品中共检出8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浸提油53种,热榨油54种,冷榨油45种,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萜烯类、杂环类(呋喃和吡嗪)以及烃类等化合物。在3种大豆油中检出相同的挥发性物质有24种。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加工方式对大豆油风味的影响较大。采用气味活度值(OAV)判定3种大豆油样品的关键风味物质,浸提油中检出关键风味物质15种,以3-壬烯-2-酮等物质为主,使浸提油具有浆果风味。热榨油中检出关键风味物质16种,其中2,5-二甲基吡嗪等杂环类物质使热榨油具有独特的烘焙风味。冷榨油中检出12种关键风味物质,以(E,E)-2,4-庚二烯醛等醛类物质为主,使冷榨油具有天然油脂风味。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电子鼻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结果间存在较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电子鼻 大豆油 加工方式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凝胶涂层包覆大孔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及在风味酯合成中的应用
5
作者 魏胜华 程瑶纳 +4 位作者 高碧云 郑瑞 陈玉熠 郑子昂 陈垠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48-155,共8页
风味酯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化合物,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酶法合成风味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以及污染少等优点,但在有机溶剂中,游离脂肪酶的活性会有极大的损失。为了提高脂肪酶的稳定性,该研究首先使用... 风味酯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化合物,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酶法合成风味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以及污染少等优点,但在有机溶剂中,游离脂肪酶的活性会有极大的损失。为了提高脂肪酶的稳定性,该研究首先使用大孔树脂通过吸附作用固定化脂肪酶,然后对酶蛋白表面进行丙烯酰化修饰和聚合反应,在固定化脂肪酶的表面形成凝胶涂层的包覆。此种方式制备的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有了较大提高。利用该固定化酶分别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乙酸丁酯和转酯反应合成乙酸异戊酯,结果显示,以正庚烷为溶剂,乙酸和丁醇浓度均为0.1 mol/L,并添加1 g固定化酶,在45℃经过12 h的反应,乙酸丁酯的合成率达到93.05%,重复利用4次后仍然有70.83%的酯合成率;在3 mL乙酸乙烯酯溶液中加入0.8 mol/L异戊醇和0.5 g固定化酶,在45℃经过14 h的反应,乙酸异戊酯的合成率达到92.35%,重复利用4次后仍然有84.80%的酯合成率,研究建立了一种固定化脂肪酶的新方法,并为风味酯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风味酯 固定化 大孔树脂 凝胶包覆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如何参与乡村媒介行动:“土味”短视频传播的人类学考察
6
作者 李菲 李士艳 《符号与传媒》 2024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人类学有关地方性知识的论说,以“情境”“特定”“专属”等特征与前现代/传统社会的特定时空、地方和人群相联系。在传媒技术、话语生态快速迭代的当前社会语境下,众多“土味”短视频凭借低门槛、高弥散的媒介技术属性全面介入日常生活... 人类学有关地方性知识的论说,以“情境”“特定”“专属”等特征与前现代/传统社会的特定时空、地方和人群相联系。在传媒技术、话语生态快速迭代的当前社会语境下,众多“土味”短视频凭借低门槛、高弥散的媒介技术属性全面介入日常生活,也在中国城乡关系的重构过程中拓展了地方性知识嵌入媒介社会行动的新讨论空间。本研究凸显媒介空间地方性知识的实践面向,基于一个西北乡村媒介生活图景的民族志深描,从符号人类学视域出发考察乡村日常生活的符号化与媒介化的具身实践,观照“刷”短视频这一微观身体操演中隐含的知识平权、信息扁平和基层主体身份意识的建构和表达,从而在媒介符号“可见性”“可供性”与“可刷性”的复杂关联中看到,地方性知识不仅作为一种知识要素嵌入了“土味”乡村的媒介符号图景,也作为重要的行动路径折射出乡村民众从“地方”这一特定历史位置参与当下媒介世界的复杂经验和主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媒介行动 “土味” 符号人类学 乡村
下载PDF
直投式菌种和母液发酵白酸汤的品质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承鑫 杨小云 +4 位作者 李艾蒙 段飞霞 田其明 钟定江 贾利蓉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白酸汤作为贵州凯里特色调味品,深受人们喜欢,但存在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以直投式菌粉(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白酸汤母液作为复合发酵剂接种发酵白酸汤,以单一母液发酵白酸汤作为对比,研究白酸汤发酵过程中理化、微生物指标... 白酸汤作为贵州凯里特色调味品,深受人们喜欢,但存在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以直投式菌粉(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白酸汤母液作为复合发酵剂接种发酵白酸汤,以单一母液发酵白酸汤作为对比,研究白酸汤发酵过程中理化、微生物指标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规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及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比分析2组白酸汤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接种发酵组(Inoculated Fermentation-7d,IF-7)的总酸及乳酸菌总数均高于自然发酵组(Natural Fermentation-7d,NF-7),pH值及酵母菌总数则低于NF-7组;IF-7组的感官评分在色泽、风味、滋味和总分方面均高于NF-7组,流动性无显著性差异;在对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中,IF-7组共有21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高于NF-7组,6种代谢物低于NF-7组;在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中,IF-7组和NF-7组分别检测出248种和246种成分,主要为醇(以丙醇、乙醇等为主)、酸(以乙酸、丙酸等为主)及酯类物质(以乙酸丙酯、丙酸丙酯、乙酸乙酯等为主),IF-7组酯类物质含量略低于NF-7组,其他方面差异较小。以上结果表明,以直投式菌粉和白酸汤母液作为发酵剂接种发酵白酸汤能明显缩短生产时间,提升产品品质及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酸汤 接种发酵 理化指标 微生物指标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基于搅拌棒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辨同步分析法的污染河道水异味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秀雯 严文杰 黄波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0,共7页
采用搅拌棒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辨同步分析法分析上海市某污染河道水样,根据NIST谱库对色谱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借助峰面积归一化法采用相对含量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合嗅辨结果(嗅辨时间、气味类型、气味强度)确定... 采用搅拌棒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辨同步分析法分析上海市某污染河道水样,根据NIST谱库对色谱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借助峰面积归一化法采用相对含量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合嗅辨结果(嗅辨时间、气味类型、气味强度)确定异味来源。结果表明,污染河道水样中化学需氧量较高,说明水样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但是水样中不含常见的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源于相对含量较高的醇类、醚类物质,但是这两类物质没有明显臭味。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结果以及嗅辨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水体恶臭是由相对含量低于1.00%的含硫化合物(硫醇、噻吩)、含氮化合物(吲哚、吡啶)、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芳香烃)以及含氧有机物(醇、酮、醚)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河道水 气相色谱-质谱法 嗅辨 同步分析 异味来源
下载PDF
川渝火锅用牛油关键风味物质的鉴定
9
作者 尤悦 王俏君 +5 位作者 秦雅丽 杨礼学 张逸人 张晖 吴港城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38,共6页
旨在为不同风味需求火锅底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消费者偏好分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与种类从6种牛油(3种市售牛油、未精炼牛油、脱胶牛油、精炼牛油)中筛选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牛油,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旨在为不同风味需求火锅底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消费者偏好分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与种类从6种牛油(3种市售牛油、未精炼牛油、脱胶牛油、精炼牛油)中筛选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牛油,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香味提取物稀释分析法、气味活度值法、风味重组和风味缺失实验对其风味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精炼牛油的消费者偏好平均得分最高且挥发性物质组成最丰富,其含有23种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0种、酸类5种、杂环类4种、醇类3种和酮类1种;根据牛油风味物质的气味活度值,确定牛油的7种关键风味物质为(E,E)-2,4-壬二烯醛、(E)-2-辛烯醛、乙酸、2-戊基吡啶、辛醛、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通过风味重组和风味缺失实验得出(E,E)-2,4-壬二烯醛、(E)-2-辛烯醛、乙酸和辛醛对牛油风味的贡献最大,2-戊基吡啶、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对牛油风味的贡献次之。综上,确认了牛油中7种关键风味物质,可为牛油产品风味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火锅 牛油风味 分子感官科学 关键风味物质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及其衍生技术在水产品风味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范霖澳 陈婷茹 +3 位作者 陈继承 李颖 王茵 刘智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0期1-11,共11页
风味一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水产品品质之一,对水产品风味物质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因此,对水产品风味检测技术的研究在食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是一种... 风味一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水产品品质之一,对水产品风味物质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因此,对水产品风味检测技术的研究在食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领域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和鉴定水产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本文综述了GC-MS及其衍生技术包括气相色谱-嗅觉-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等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同时介绍了近年来不同检测技术在水产品风味物质研究中的应用,并对水产品风味物质的检测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水产品风味物质的深入研究和风味检测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水产品 风味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鉴别不同干燥方式的膳食虾肉复合果蔬棒风味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荣 刘瑞玲 +5 位作者 吴伟杰 陈慧芝 房祥军 陈杭君 牛犇 郜海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87-196,共10页
目的 探究真空冷冻干燥及热风干燥处理膳食虾肉复合果蔬棒的风味变化。方法 采用电子鼻定性分析两种干燥方式下的复合果蔬棒的区别,并利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定量分析两种干... 目的 探究真空冷冻干燥及热风干燥处理膳食虾肉复合果蔬棒的风味变化。方法 采用电子鼻定性分析两种干燥方式下的复合果蔬棒的区别,并利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定量分析两种干燥方式样品的区别。结果 通过电子鼻数据结果分析新鲜样品与两种干燥方式获得的样品存在明显区别,GC-IMS结果检测得到6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在经过热风干燥的膳食虾肉复合果蔬棒中正丁醇、苯甲醇、3-呋喃甲醇等醇类物质的含量比冷冻干燥的含量高;酯类中的戊酸丁酯、庚酸甲酯等热风干燥较冷冻干燥含量多,而部分酮类化合物在干燥过后的含量有所降低。结论 经过冷冻干燥后的样品在保持原有样品的形态颜色等优于热风干燥,从电子鼻以及GC-IMS的结果获得热风干燥的愉快型风味物质含量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作为今后膳食虾肉复合果蔬棒以及类似相关的复合产品的深加工方式选择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虾肉复合果蔬棒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Pichia kudriavzevii生物强化对酱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倪冰倩 夏韩硕 +5 位作者 闵伟红 朱华 王昆 李微微 李秀婷 张成楠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8,130,共17页
乙酸苯乙酯具有玫瑰花香、蜂蜜香、苹果香等风味特征,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风味物质。高产乙酸苯乙酯酵母菌的筛选及发酵应用对于改善酱香型白酒风味,提高白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的酒醅样品中筛选得到1株乙酸苯乙酯... 乙酸苯乙酯具有玫瑰花香、蜂蜜香、苹果香等风味特征,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风味物质。高产乙酸苯乙酯酵母菌的筛选及发酵应用对于改善酱香型白酒风味,提高白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的酒醅样品中筛选得到1株乙酸苯乙酯产量相对较高的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 X-8,将其应用于酱香型白酒模拟发酵实验。结果表明:A组(未添加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 X-8)和B组(添加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 X-8)酒醅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有60、65种,其中B组的酯类、醇类、酸类及其他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A组。发酵30 d后,B组乙酸苯乙酯质量比(0.214μg/g)约为A组(0.121μg/g)的2倍。B组特有的优势属为Weissella和Pichia,2组酒醅样品中Lactobacillus和Pediococcus,Saccharomycopsis和Saccharomyces的菌落丰度也存在差异。加入Pichia kudriavzevii X-8后,对酒醅的理化指标影响不大,增强了水质量分数、酸度及风味物质与真菌属微生物的相关性,提高了乙酸苯乙酯及其他重要风味物质的含量。研究结果旨在为酱香型白酒品质提升和功能菌株在酱香型白酒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生物强化 乙酸苯乙酯 挥发性风味物质 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加工对肉类蛋白质氧化及肉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南 李蛟龙 +4 位作者 李鹏鹏 张牧焓 孙冲 徐为民 王道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92-399,共8页
肉类是人类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口感体验至关重要。动物在被宰杀后的胴体向食用肉转变和肉品加工过程中,经历复杂的生化反应,其中蛋白质氧化对肉类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蛋白质氧化对肉... 肉类是人类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口感体验至关重要。动物在被宰杀后的胴体向食用肉转变和肉品加工过程中,经历复杂的生化反应,其中蛋白质氧化对肉类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蛋白质氧化对肉类品质的影响,结合蛋白质氧化产物的类型,加工方式、条件等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加工条件下蛋白质氧化与肉品质变化的关系,旨在为控制肉品蛋白质的氧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氧化 加工 肉品质 感官品质 风味
下载PDF
GC-MS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分析6种糖炒燕山板栗的风味成分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银 梁建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为了研究6种糖炒燕山板栗香气的构成特点及品种间滋味和气味上的差异。以6种糖炒板栗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 为了研究6种糖炒燕山板栗香气的构成特点及品种间滋味和气味上的差异。以6种糖炒板栗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及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分析6种糖炒板栗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关键香气化合物,并结合电子鼻和电子舌对其挥发性气味成分和滋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GC-MS技术从6种糖炒板栗的挥发性成分中共检测出57种化合物,其中酯类19种,醇类12种,醛类5种,酮类5种,烯烃类4种,苯环类4种,胺类2种,其他类6种;其中23个OAV>1的成分被确定为糖炒板栗的关键香气成分。电子鼻评价结果显示6种糖炒板栗的主要挥发性气味成分为醇类、醛酮类、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无机硫化物以及甲基类几种。电子舌评价结果显示6种糖炒板栗在各项味觉指标上整体较为相似,其中丰富性和鲜味传感器对不同糖炒板栗的响应值最大,酸味和涩味最小,丰富性、鲜味、甜味、咸味、苦味、苦味回味6个指标为糖炒板栗的主要味觉指标。6种糖炒板栗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不同品种糖炒板栗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不同,且同种化合物在不同品种间的含量也有区别。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雷达色谱图分析、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可较好的区分不同品种糖炒板栗风味的差异,并确定其关键香气成分,为不同糖炒板栗的风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栗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电子舌 风味
下载PDF
生乳中风味物质特征及来源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银阁 张养东 +1 位作者 李宁 张元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3-1110,共8页
风味是生乳感官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乳制品内在品质的综合表现。与人的嗅觉、味觉、触觉相对应,生乳的风味特征可以分别从气味、味道、口感3个维度分析。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风味的主要来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气味贡献物质,生乳中只有... 风味是生乳感官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乳制品内在品质的综合表现。与人的嗅觉、味觉、触觉相对应,生乳的风味特征可以分别从气味、味道、口感3个维度分析。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风味的主要来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气味贡献物质,生乳中只有部分挥发性化合物有助于形成风味。生乳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包括萜类、酸类(如C4~C12脂肪酸)、酮类(如甲基酮)、醛类(如壬烯醛、庚烯醛)、酯类(如γ-内酯)、酚类(如对甲酚)及硫化物(如二甲基硫化物)等。生乳风味多由挥发性物质决定,但生乳敏感性强,干扰物多,使风味成为一项很难客观把控的质量指标,从而极易影响乳制品的品质。因此,在保障生乳新鲜风味的基础上,更需要严格控制多种外界因素对风味的干扰。生乳风味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饲粮、饮用水和牛舍环境等。目前,饲粮被认为是影响乳及乳制品风味最主要和最敏感的因素,饲粮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乳中风味物质,从而改变生乳风味。综上,饲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响生乳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作者从气味、味道、口感3个维度阐述生乳风味特征,综述了生乳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及饲粮、饮用水、牛舍环境对生乳风味的影响,以期为生乳风味及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乳 风味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蒸制过程中大黄鱼理化性质及品质的变化
16
作者 张展琪 刘梦遥 +3 位作者 余欣芮 姚闽娜 石菲菲 梁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0,共8页
【目的】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在不同蒸制时间下,其理化性质及品质的变化规律,为优化大黄鱼加工工艺提供参考。【方法】测定不同蒸制时间大黄鱼鱼肉的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Ca^(2+)-ATP酶活力、蒸煮损失率、色差、质构... 【目的】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在不同蒸制时间下,其理化性质及品质的变化规律,为优化大黄鱼加工工艺提供参考。【方法】测定不同蒸制时间大黄鱼鱼肉的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Ca^(2+)-ATP酶活力、蒸煮损失率、色差、质构、风味和脂质氧化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大黄鱼在0~4 min蒸制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相对提取率、总巯基含量和Ca^(2+)-ATP酶活力显著性下降;0~8 min时,蒸煮损失率增加,亮度值和蓝黄值上升,电子鼻响应值在4、6 min时较大,质构硬度、弹性、咀嚼性均下降;在蒸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蒸制 加工过程 理化性质 质构 风味 脂肪酸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GC-O分析不同叶位桑叶挥发性风味物质
17
作者 孔维涓 庞道睿 +4 位作者 杜冰 杨琼 廖森泰 陈若虹 邹宇晓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82-291,共10页
为探究桑叶“青草味”分布特点,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粤桑11号’桑树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测定了不同叶位(桑芽、1~3叶位和4~6叶位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桑叶挥发性成分进行... 为探究桑叶“青草味”分布特点,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粤桑11号’桑树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测定了不同叶位(桑芽、1~3叶位和4~6叶位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桑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位桑叶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8种,其中不同叶位共有成分14种,差异性成分24种;桑芽、1~3叶位和4~6叶位中分别鉴定出24种、28种、2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不同叶位桑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均以醛类物质的含量最高,是构成桑叶风味的主体成分,而被描述为“青草味”的(E)-2-己烯醛在不同叶位叶片的醛类物质中均占比最高,可能是桑叶食品“青草味”的重要成分之一。本研究结合风味强度法和风味轮廓法解析了各个叶位之间的风味特征成分,明确(E)-2-己烯醛消减是桑叶食品风味改良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风味品质优良的桑叶食品原料筛选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青草味 (E)-2-己烯醛
下载PDF
高氧气调包装对冬枣果实贮藏品质和乙醇代谢的影响
18
作者 杜雨星 谭玉鹏 +3 位作者 刘清竹 孙芳 张平 赵晓梅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9,共9页
为探究冬枣采后贮藏品质及果实风味的变化,以冬枣为试材,于常温条件下对冬枣充入不同体积分数(40%、60%、80%、100%,其余气体成分为N_(2))O_(2)进行处理。结果表明:60%O_(2)处理与充入空气的对照组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60%O_(2)处理... 为探究冬枣采后贮藏品质及果实风味的变化,以冬枣为试材,于常温条件下对冬枣充入不同体积分数(40%、60%、80%、100%,其余气体成分为N_(2))O_(2)进行处理。结果表明:60%O_(2)处理与充入空气的对照组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60%O_(2)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冬枣采后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及褐变度的上升,并有效推迟了冬枣呼吸高峰的出现;电子舌结果显示,高O_(2)气调包装能够有效抑制冬枣在贮藏过程中果实苦味强度的增加,其中60%O_(2)处理效果最佳;贮藏第18天时,与对照组相比,60%O_(2)处理组乙醇、乙醛和丙酮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64%、26.29%和33.11%,显著抑制了乙醇、乙醛、丙酮酸含量的积累;此外,乙醇代谢相关酶活性的试验结果表明,贮藏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60%O_(2)处理组乙醇脱氢酶、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9.03%、24.00%和17.18%。综上所述,60%O_(2)气调处理能较好地保持冬枣采后果实的品质和风味,也为冬枣贮藏保鲜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气调 冬枣 贮藏品质 乙醇代谢 风味
下载PDF
发酵兔肉脯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研究
19
作者 柴利 贺稚非 李洪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48,共9页
为明确发酵兔肉脯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在原料肉、腌制后、发酵后、烤制后和成品5个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每个... 为明确发酵兔肉脯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在原料肉、腌制后、发酵后、烤制后和成品5个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每个加工过程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兔肉脯不同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明显差异,5个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出12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计算相对质量分数和相对气味活度值,发现原料肉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己醛、 1-辛烯-3-醇和1-辛烯3-酮;腌制后和发酵后的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较为相似,主要为丁香酚和茴香脑;烤制后的样品中3-羟基-2-丁酮、(+)-柠檬烯和葵酸乙酯等物质对其风味贡献较大;成品由苯乙醛、(E)-2-壬烯醛、甲基环戊烯醇酮、芳樟醇和乙基麦芽酚等物质构成了主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兔肉脯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下载PDF
不同贮藏方式对手抓藏羊肉风味物质的影响
20
作者 方婕 孙万成 +1 位作者 罗毅皓 孙扬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6-324,共9页
以藏羊羊排为原料制作手抓藏羊肉,探讨不同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手抓藏羊肉食用品质和风味衰减的影响,发现冷冻贮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抓藏羊肉食用品质的劣变。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的检测方法,对手抓藏... 以藏羊羊排为原料制作手抓藏羊肉,探讨不同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手抓藏羊肉食用品质和风味衰减的影响,发现冷冻贮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抓藏羊肉食用品质的劣变。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的检测方法,对手抓藏羊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方法制作的手抓藏羊肉共检测出23种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烷烃、酯类、酮类、醇类、烯烃、呋喃等;各贮藏条件对手抓藏羊肉的食用品质和风味衰减的影响顺序为:贮藏温度:常温(25℃)>冷藏(4℃)>冷冻(-20℃),贮藏时间:72h>48h>24h。说明冷藏和冷冻可有效减缓风味物质在贮藏期间发生的劣变贮藏时间的延长。为手抓藏羊肉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风味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抓藏羊肉 食用品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