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uster Analysis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
1
作者 Dalson Britto Figueiredo Filho Enivaldo Carvalho da Rocha +3 位作者 José Alexandre da Silva Júnior Ranulfo Paranhos Mariana Batista da Silva Bárbara Sofia Félix Duarte 《Applied Mathematics》 2014年第15期2408-2415,共8页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uitive introduction to cluster analysis. Our targeting audience are both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Political Science. Methodologically, we use basic simulation to illustrate the underlying log...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uitive introduction to cluster analysis. Our targeting audience are both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Political Science. Methodologically, we use basic simulation to illustrate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cluster analysis and we replicate data from Coppedge, Alvarez and Maldonado (2008)?[1]?to classify political regimes according to Dahl’s (1971)?[2]?polyarchy dimensions: contestation and inclusiveness. With this paper, we hope to help novice scholars to understand and employ cluster analysis in Political Science empirica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 ANALYSIS Q ANALYSIS political regimes
下载PDF
Political Involvement of Citizens in Belarus and Ukraine" A Comparison with Russia, Moldova and Caucasus
2
作者 Christian W Haerpfer Kseniya Kizilov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4年第6期361-369,共9页
This paper analyses core elements of political culture in post-Soviet Eurasia in the two decades between 1991 and 2010. It compare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along the continuum between authori... This paper analyses core elements of political culture in post-Soviet Eurasia in the two decades between 1991 and 2010. It compare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along the continuum between 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regimes in the years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December 1991. It provid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findings on political support across certain post-communist nations by ordering them from most basic to more specific form of support. The broadest base of support is support for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the next considered level is support for the democratic regime. The last two more specific levels are confidence in parliaments and confidence is expressed for political parties. Post-Soviet countries considered in the paper are Russia, Ukraine, Belarus, Armenia, Azerbaijan, Moldova and Georgia. WVS 1995, 2005 and EVS 2000, 2008 surveys are used as empirical basis of th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ical community national pride support for democracy democratic regime level of support confidence in parliament confidence in political parties
下载PDF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Meritocracy in China And the logic of Despotism -about Huang
3
作者 Zongxi' s Monarchy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20-328,共9页
关键词 逻辑值 政治 传统 中国 专制 成熟阶段 治理 话语
下载PDF
作为公共关系的竞选:印人党获取政权合法性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利君 卢森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4年第1期1-29,152,共30页
政治竞选是一个政党争取人民认可,而人民赋予其权力并接受其统治的过程,政党通过竞选实现政权合法化。话语幻象分析揭示了政党将主观转变为客观,将幻象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过程。印度作为南亚头号强国,大选历来备受关注。2024年的印度大选... 政治竞选是一个政党争取人民认可,而人民赋予其权力并接受其统治的过程,政党通过竞选实现政权合法化。话语幻象分析揭示了政党将主观转变为客观,将幻象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过程。印度作为南亚头号强国,大选历来备受关注。2024年的印度大选被认为是没有多少悬念的选举,这与莫迪及印人党的强势崛起有很大关系。出现这种情势的转折点是2019年莫迪与印人党采取了非常成功的“话语幻象术”,使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第二次获得执政权。在2019年大选期间,印度人民党和印度国民大会党都拥有“支持”或“反对”两种立场鲜明的声音。不同立场的话语对印度各邦、各民族、政党、群体和个人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2019年印度竞选是一种探究印人党对于2024年乃至未来政权合法化一般叙事规则的有益尝试。以政治公共关系中的政治竞选理论和话语幻象理论为基础,运用话语幻象的三维分析框架——历史、语言和符号行为以及社会影响解构话语的内核,分析竞选话语如何被操纵并影响选民决策,从而解释印人党在选举过程中为什么能比国大党建构起更高的政权合法性。印人党比国大党更擅于利用一些修辞手法将非常主观和对立的概念合理化,给大众造成强烈的幻象,影响选民对事实的判断,使得多数选民相信印人党的宣传版本。话语幻象完成了政权合法性的建构,但同时也加剧了印度国内民众的身份二元对立和社会仇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公共关系 政治竞选 印度人民党 话语幻象 政权合法性
下载PDF
城邦、政体、教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三一结构
5
作者 赵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如果不考虑原初样态等因素,仅从现存文本的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分为三个论题单元:第Ⅰ~Ⅱ卷为第一单元,论题为城邦;第Ⅲ~Ⅵ卷为第二单元,论题为政体;第Ⅶ~Ⅷ卷为第三单元,论题为教育。这三个论题之间为互涵、互摄的关系,... 如果不考虑原初样态等因素,仅从现存文本的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分为三个论题单元:第Ⅰ~Ⅱ卷为第一单元,论题为城邦;第Ⅲ~Ⅵ卷为第二单元,论题为政体;第Ⅶ~Ⅷ卷为第三单元,论题为教育。这三个论题之间为互涵、互摄的关系,可称之为三一结构:在第一单元,城邦等于政体;在第二单元,政体决定城邦;在第三单元,教育实现最好城邦和最好政体。教育是《政治学》全书的顶点,是古希腊政治文明传统的核心,是耶格尔所谓的“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如是理解,可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城邦 政体 教育
下载PDF
十八世纪后期法国的政治变革与科学理性
6
作者 黄艳红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4年第2期1-22,196,共23页
启蒙时代的科学与理性精神为18世纪后期法国知识界处理社会与政治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派精英期待将科学理性运用于人类事务中,并且认为科学理性及其内在的普遍适用性高于历史传统和个人意见,从而可以克服旧制度的等级特权制,实现... 启蒙时代的科学与理性精神为18世纪后期法国知识界处理社会与政治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派精英期待将科学理性运用于人类事务中,并且认为科学理性及其内在的普遍适用性高于历史传统和个人意见,从而可以克服旧制度的等级特权制,实现国家治理的合理化;依据自然和理性拟定的标准就本质而言应成为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准则。这种在旧制度后期形成的政治与科学理性的互动关系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也给随后的法国政治文化打上了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理性 政治变革 旧制度 法国大革命
下载PDF
科技争议面纱之下的社会运动结构——《运动中的科学:中国水电、转基因与核能争议中的知识控制与社会角力》评介
7
作者 杨正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4年第2期137-148,F0003,共13页
对于STS研究而言,科技争议的社会运作机制仍旧像是一个“黑箱”。看似相似的科技争议往往会引发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果,而有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科技争议却又能引发相似的社会反应。为了探讨科技争议的具体运作机制,贾鹤鹏从“政治机遇结构... 对于STS研究而言,科技争议的社会运作机制仍旧像是一个“黑箱”。看似相似的科技争议往往会引发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果,而有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科技争议却又能引发相似的社会反应。为了探讨科技争议的具体运作机制,贾鹤鹏从“政治机遇结构”框架出发,结合“社会运动”“碎片化威权主义”“知识控制体制”等理论对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水电、转基因、核能三大科技争议进行细致地剖析。研究表明,科技争议作为一场“社会运动”,能否最终获得社会关注、支持或反对,其核心在于立场不同的政治行动者在现存的政治机遇结构中的角力。贾鹤鹏所秉持的政治核心的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并补充了科技争议STS分析路径中的“知识-认知”视角传统,具有明显的东亚STS色彩。且这一将社会学、政治学与STS相融合的研究理路较之当前大多科技争议的研究更显立体与宏观。但作者对于政治学框架的过度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科技争议特殊的知识-认知属性。过于详尽资料的堆积也使得作者的观点显得隐晦,不够浅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争议 社会运动 政治机遇结构 碎片威权主义 知识控制体制
下载PDF
“刻舟求剑”的辩证法与意识形态学意涵初探
8
作者 赵飞羽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49-52,共4页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为论述变法必要性所举的事例,其导向的推论是“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但其中变法与守法的对立背后是封建统治秩序的调和,这一点在原文的论述中隐而不现、却又左右着其真正的实践...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为论述变法必要性所举的事例,其导向的推论是“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但其中变法与守法的对立背后是封建统治秩序的调和,这一点在原文的论述中隐而不现、却又左右着其真正的实践立场。并且,文中对大他者中介的无意识隐瞒具有其意识形态色彩,最终表现为狗智化的、对于崇高客体的绝望追逐。在这个意义上,“刻舟求剑”不仅是守旧法者的天真,也是顺时变法者的悲剧,是封建统治秩序之下贵族政治家永远不彻底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舟求剑 视差 贵族政治 封建政权 反思 狗智主义
下载PDF
略阳王氏与前凉政权
9
作者 朱骁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西汉时期从河西迁往陇右的休屠王后裔略阳王氏家族,在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初期开始崛起。王羌是史载与前凉发生关系最早的略阳王氏人物,他在反对后赵统治失败后逃奔到河西。后赵末年,石虎数次发兵进攻河西,王擢积极参与并充当急先锋。后赵... 西汉时期从河西迁往陇右的休屠王后裔略阳王氏家族,在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初期开始崛起。王羌是史载与前凉发生关系最早的略阳王氏人物,他在反对后赵统治失败后逃奔到河西。后赵末年,石虎数次发兵进攻河西,王擢积极参与并充当急先锋。后赵灭亡,王擢依违于前凉和前秦政权之间,又与前燕和东晋政权取得联系。后王擢投奔张重华,因张祚猜忌而投降前秦苻健。前秦时期,王擢之子王统任凉州刺史,苻坚发兵河西,王统率州兵参与了前秦灭前凉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崩溃,北方地区大乱,王穆护送前凉末代世子张大豫逃至河西,与吕光争夺凉州控制权,后兵败被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前期 略阳王氏 前凉政权 河陇政局
下载PDF
军队与政权: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军政关系
10
作者 胡静茹 杨会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军政关系的和谐,对于推动抗战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政机关在太行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八路军通过拥政爱民、加强地方武装、协助抗日政府和提升军队干部素质等,为抗日民主政权提供安全保障;抗日... 军政关系的和谐,对于推动抗战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政机关在太行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八路军通过拥政爱民、加强地方武装、协助抗日政府和提升军队干部素质等,为抗日民主政权提供安全保障;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广泛动员民众参军支前、拥军优属等,为八路军提供全方位支持。良好的军政关系为八路军的发展壮大,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抗日根据地 军政关系 八路军 抗日民主政权
下载PDF
默许程度与生存空间:缅甸军人政权的国际合法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添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70,共18页
2021年缅甸军人重新接管国家政权后,面临着与以往军人接权不同的国际合法性困境,但这些困境仍是有限的、非致命的。国际合法性并非简单的承认或不承认,而经常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即因外部默许程度的变化而产生差异的国际生存... 2021年缅甸军人重新接管国家政权后,面临着与以往军人接权不同的国际合法性困境,但这些困境仍是有限的、非致命的。国际合法性并非简单的承认或不承认,而经常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即因外部默许程度的变化而产生差异的国际生存空间。联合国、东盟、域内外大国等国际行为体,基于对缅甸身份、利益、规范和权力认知的差异,给予缅甸军人政权不同程度的默许,使其能够大致维系最低的国际合法性。军人政权要走出国际合法性困境,需尽可能地调和各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兑现选举承诺,完成政治转型,中短期内势必经历阵痛。基于不同默许程度的衡量,系统梳理不同国际行为体的对缅政策,甄别不同指标的国际合法性,可为判断2021年军人接权后的未来走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军人 政治转型 国际合法性
下载PDF
缅甸政治体制的变迁与政治不稳定内因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陆骏 李雪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5期57-61,共5页
自“二战”后独立至今,缅甸的政治体制发生了三次重要的变迁。从议会制民主政体,再到军人集团威权政体,最后到结合了二者的“混合政体”。军人集团在缅执政时间超过半个世纪,2011年民选的昂山素季政府上台被普遍认为是军人集团威权政体... 自“二战”后独立至今,缅甸的政治体制发生了三次重要的变迁。从议会制民主政体,再到军人集团威权政体,最后到结合了二者的“混合政体”。军人集团在缅执政时间超过半个世纪,2011年民选的昂山素季政府上台被普遍认为是军人集团威权政体在缅甸的终结。缅甸开始探索独特的“混合政体”道路,国际社会普遍对缅甸的政治民主化持乐观和期待的态度。然而,2021年国防军实施的军事政变使缅甸政治民主化进程遭受了巨大挫折。从政治学视角看,缅甸作为后发展国家,其政治不稳定的内因主要为:政治民主化发展受阻;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族群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军人集团威权政体 混合政体 政治民主化
下载PDF
双重政体下的遗产政治:当代泰国城市空间重塑的批判性遗产研究
13
作者 姚畅 龚浩群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60,共13页
目前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理论脉络比较分散,没能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成果和研究路径,有助于刺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问题意识。外国学者分别对清迈和曼谷两个城市进行研究,从批判性遗产研究的角度,将... 目前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理论脉络比较分散,没能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成果和研究路径,有助于刺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问题意识。外国学者分别对清迈和曼谷两个城市进行研究,从批判性遗产研究的角度,将遗产还原到政治语境中分析,作为文化实践过程的遗产反映了泰国双重政体之间的核心矛盾,遗产作为政治过程与政治策略被赋予了意义与价值,并且遗产政治中不同主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逻辑。在多主体参与的遗产过程中,民间仪式专家、社区居民等群体利用遗产的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实践自己的权力。外国学者的批判性遗产研究均从民间视角出发,展现了遗产与政治生活、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过程的关系。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案例,能够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带来启示。在进行遗产研究时,将遗产置于文化实践和政治过程中分析,从多元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遗产的概念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政治 批判性遗产研究 双重政体 泰国城市空间
下载PDF
唐代吐蕃军事成就试探
14
作者 贺冬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97-104,共8页
吐蕃王朝是唐朝周边最为强悍的民族政权,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地理疆域,其时,吐蕃统治东至大海,南方直达宿星升起的边地,亦指印度恒河河畔,遂统治世界的三分之二。获取了数量可观的物质财富,吐蕃物产匮乏,要快... 吐蕃王朝是唐朝周边最为强悍的民族政权,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地理疆域,其时,吐蕃统治东至大海,南方直达宿星升起的边地,亦指印度恒河河畔,遂统治世界的三分之二。获取了数量可观的物质财富,吐蕃物产匮乏,要快速、大量获取物质财富的途径只有通过战争,靠掠夺取得,掠夺的对象大致包括粮食、牲畜、人和军事物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军事思想,如自然崇拜和神鬼崇拜的军事哲学观、临危不惧和耻于遁走的军事战争观、统帅专一和号令不贰的军事纪律观、不战而胜和上兵伐谋的军事谋略观等,缔造了强大的军事联盟政权,成为有唐一代我国各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员。可以说,吐蕃军事上的优势,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治 唐代吐蕃 军事成就 军事思想
下载PDF
辽朝后族传统政治特权探析
15
作者 孙伟祥 迟安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7-83,共7页
辽朝后族享有的传统政治特权主要包括固定与皇族通婚、世选为高官。随着辽政权的发展,固定通婚特权呈现出通婚家族进一步被限定,并受到外部其他民族势力的挑战,世选为高官特权则出现世选群体细化、世选职官范围增加且级别下移的趋势,从... 辽朝后族享有的传统政治特权主要包括固定与皇族通婚、世选为高官。随着辽政权的发展,固定通婚特权呈现出通婚家族进一步被限定,并受到外部其他民族势力的挑战,世选为高官特权则出现世选群体细化、世选职官范围增加且级别下移的趋势,从而导致后族传统政治特权整体表面上看似被强化,但实际却被弱化。究其原因,是因为皇族政治实力不断提升,导致后族与皇族之间的联合执政局面被打破,后族享有的契丹民族传统政治特权必然要受到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辽朝由传统边疆游牧民族政权向中原帝制王朝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后族 政治特权 固定通婚 世选高官 游牧民族政权
下载PDF
政治信任的结构与政治文化起源——基于潜在类别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锋 孟天广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6,共7页
根据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的数据,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的结构从潜在类别分析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四类:政治普遍信任、政治信任态度模糊、执行性政治不信任、象征性政治信任。采取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的方法验证了影响政治信任结构的两种解释路径:... 根据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的数据,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的结构从潜在类别分析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四类:政治普遍信任、政治信任态度模糊、执行性政治不信任、象征性政治信任。采取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的方法验证了影响政治信任结构的两种解释路径:理性选择路径与政治文化路径,最终可发现包括威权主义价值观、政治效能感在内的政治文化因素显著地影响不同政治信任态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政治效能感 威权主义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雅克·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和当代政治艺术观 被引量:33
17
作者 蒋洪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本文探讨了朗西埃提出的艺术的三种辨识体制:影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艺术的美学体制,在这三种体制中,艺术的美学体制指向的是一种平等和民主政治,"歧感"则是其艺术与政治的联接点。本文据此重点考察了朗西埃... 本文探讨了朗西埃提出的艺术的三种辨识体制:影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艺术的美学体制,在这三种体制中,艺术的美学体制指向的是一种平等和民主政治,"歧感"则是其艺术与政治的联接点。本文据此重点考察了朗西埃对于当代政治艺术的批评:"批判艺术"如何步入"见证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歧途;当代"批判艺术"如何面临着为全球化的商业逻辑收编的危险;以及当代艺术的伦理学转向对艺术的自主性和政治性的消解等等。文章最后以朗西埃解剖的艺术实例说明:在今天,政治/批判艺术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体制 歧感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平等
下载PDF
统治风险与地方分权 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三种理论及其比较 被引量:89
18
作者 曹正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69,共18页
在研究中国国家治理时,同时考虑中央政府关心的效率目标和政权稳定目标的理论有三种,即:周黎安提出的"行政发包制"模型,曹正汉等提出的"中央治官、地方治民"模型以及周雪光提出的"帝国的治理逻辑"。然而... 在研究中国国家治理时,同时考虑中央政府关心的效率目标和政权稳定目标的理论有三种,即:周黎安提出的"行政发包制"模型,曹正汉等提出的"中央治官、地方治民"模型以及周雪光提出的"帝国的治理逻辑"。然而,这三种理论关于中央政府的效率目标和政权稳定目标能否兼容存在着明显分歧;此外,这三种理论在分析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导致分歧和差别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兵民能否分治,三种理论隐含着不同的假定;另一个是关于中央政府着重防范的统治风险的来源,是来自地方分权本身(如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偏离"、"失控"等行为),还是来自被统治的民众(如民众可能的抗议、反对或对抗等行为),三种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权国家 统治风险 地方分权 治理结构
下载PDF
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理论模型和研究途径 被引量:27
19
作者 孙代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关于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的研究 ,是 2 0世纪下半叶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林兹建构的威权政体的“理念型”和奥唐奈的官僚—威权主义发生模式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但“政治高压、经济成长”模型并不能被拉美和东亚大多数威权国家发展的经验... 关于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的研究 ,是 2 0世纪下半叶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林兹建构的威权政体的“理念型”和奥唐奈的官僚—威权主义发生模式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但“政治高压、经济成长”模型并不能被拉美和东亚大多数威权国家发展的经验事实所印证。在威权体制下要达成经济现代化 ,某些结构性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均不可能。政治转型的主要研究途径——结构分析法和策略互动论各有优点与缺失 ,将政治转型的结构因素与政治过程中政治行动者的策略互动联结起来分析 ,可能更有助于解释威权政治转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权政体 政治转型 现代化 理论模型 研究途径
下载PDF
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信任:实证测量与全貌概览 被引量:80
20
作者 孟天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政治信任成为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概念。本文利用1990-2009年间多次调查数据呈现了转型中国政治信任演变的全景图式。政治信任在转型期总体较高,中央政府和人大等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地方政府、公务... 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政治信任成为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概念。本文利用1990-2009年间多次调查数据呈现了转型中国政治信任演变的全景图式。政治信任在转型期总体较高,中央政府和人大等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等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略低;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居于世界前列,而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仍存在强化空间;政治信任在转型期经历了复杂变化,总体上略有下降,其根源在于政治信任生成的社会基础在发生变化,政治世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政治信任变化的基本动力。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存在"中央-地方"层化、信任政治机构多于政治人、信任"行政"与"司法"机构分化,以及体制性信任、机构信任和政治人信任高度同构等结构性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在转型期培育政治信任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象征性政府 执行性政府 体制性信任 机构性信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