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iming of bowel preparation before colonoscop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cleansing,and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detection of flat lesions:A randomized study 被引量:19
1
作者 Adolfo Parra-Blanco David Nicolás-Pérez +4 位作者 Antonio Gimeno-García Begoa Grosso Alejandro Jiménez Juan Ortega Enrique Quinter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8期6161-6166,共6页
AIM: To compare the cleansing quality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solution and sodium phosphate with different schedules of administration, an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timing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bowel prep... AIM: To compare the cleansing quality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solution and sodium phosphate with different schedules of administration, an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timing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bowel preparation affects the detection of polyp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seven consecutive outpatients scheduled for colonoscopy were randomized in one of four groups to receive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solution or oral sodium phosphate with two different timing schedules. Quality of cleansing, polyp detection, and tolerance were evaluated. RESULTS: Patients receiving polyethylene glycol or sodium phosphate on the same day as the colonoscopy, obtained good to excellent global cleansing scores more frequently than patients who received polyethylene glycol or sodium phosphate on the day prior to the procedure (P < 0.001). Flat lesions, but not flat adenomas, were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prepared on the same day (P = 0.02).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colonic cleansing and the detection of flat lesion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the preparation is taken on the day of the colon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聚乙烯 消化疾病 病理
下载PDF
Predictors of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residual flat mucosal lesions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被引量:2
2
作者 Changlong Li Zhen Guan +6 位作者 Yi Zhao Tingting Sun Zhongwu Li Weihu Wang Zhexuan Li Lin Wang Aiwen Wu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Objective: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umor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remains challenging.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ypCR)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idual flat m... Objective: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umor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remains challenging.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ypCR)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idual flat mucosal lesions after treatment.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variables for predicting ypCR in patients with residual flat mucosal lesions after nCRT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Methods:Data of patients with residual flat mucosal lesions after nCRT who underwent radical resection between 2009 and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from the LARC database at Peking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ypCR were performed,and a nomogram was constructed by incorporating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Results:Of the 246 patients with residual flat mucosal lesions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56(22.8%)had ypCR.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showed that pretreatment cT stage(pre-cT)≤T2(P=0.016),magnetic resonance tumor regression grade(MR-TRG)1-3(P=0.001)and residual mucosal lesion depth=0 mm(P<0.001)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ate of ypCR.A nomogram was developed with a concordance index(C-index)of0.759 and the calibration curve showed that the nomogram model had good predictive consistency.The follow-up time ranged from 3.0 to 113.3 months,with a median follow-up time of 63.77 months.The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model showed that the four variables in the nomogram model were not risk factors for disease-free survival(DFS)or overall survival(OS).Conclusions:Completely flat mucosa,early cT stage and good MR-TRG wer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ypCR instead of DFS or OS in patients with LARC with residual flat mucosal lesions after nCRT.Endoscopic mucosal re-evaluation before surgery is important,as it may contribute to decision-making and facilitate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r organ pre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l cancer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tumor regression grade flat mucosal lesions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下载PDF
大肠扁平腺瘤及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3
作者 吴白馨 余晓云 沈磊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扁平腺瘤及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肠镜检查且取活检的802例大肠扁平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大肠扁平腺瘤及腺癌进行恶性程度相关因素分析。结果802例大肠扁平... 目的探讨大肠扁平腺瘤及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肠镜检查且取活检的802例大肠扁平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大肠扁平腺瘤及腺癌进行恶性程度相关因素分析。结果802例大肠扁平病变病例,主要类型为管状腺瘤(48.6%);≤5 mm的病变相对较多(43.9%),其中腺瘤及腺癌有152例(43.2%);有422例为腺瘤及腺癌,多发于男性(62.1%),好发于40岁以上(94.8%),但年龄及性别均与其恶性程度无关(P>0.05);大肠扁平腺瘤及腺癌的恶性程度与病变直径、部位、类型及形态有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扁平病变类型呈多样性,主要为管状腺瘤。病变大小、位置、类型及表面形态可能是大肠扁平腺瘤及腺癌恶性程度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扁平病变 扁平腺瘤 组织病理学 形态学
下载PDF
51例胃多发白色扁平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4
作者 邢晓丹 朱燃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21期2569-2571,共3页
目的:讨论分析胃多发白色扁平隆起性病变(multiple whitish flat elevated lesions,MWFL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日后本病的预防及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就诊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镜室行... 目的:讨论分析胃多发白色扁平隆起性病变(multiple whitish flat elevated lesions,MWFL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日后本病的预防及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就诊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镜室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诊断为MWFLs的患者共计51例,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病理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P=0.005)。MWFLs患者中合并Hp现症感染的患者3例,感染率约为5.9%。同期行胃镜检查的未合并白色扁平隆起患者Hp现症感染患者1690例,感染率为2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P=0.002)。内镜下观察,51例MWFLs患者发病部位均在胃底穹隆部为主,其中18例MWFLs患者的发病部位还同时存在于胃体。51例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均提示胃体腺小凹上皮有增生性改变,可见腺管扩张,未见肠上皮化生及炎细胞浸润。结论:MWFLS多见中老年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合并Hp感染率低,病理表现以胃体腺小凹上皮的增生性变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扁平隆起性病变 胃镜 临床特点
下载PDF
五色九味方治疗扁平疣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陈海飞 吴金峰 +4 位作者 李群益 马春来 付文焕 徐金华 王斌 《上海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24-26,73,共4页
目的:分析五色九味方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扁平疣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65)和治疗组(n=85)。对照组外用维A酸乳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色九味方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分析五色九味方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扁平疣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65)和治疗组(n=85)。对照组外用维A酸乳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色九味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扁平疣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瘙痒程度、皮损数量、皮损大小和皮损厚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五色九味方能显著改善扁平疣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佳,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九味方 扁平疣 瘙痒 皮损
下载PDF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沙杰 李学良 +2 位作者 林琳 施瑞华 胡小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4-418,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就诊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行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共入选...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就诊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行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共入选240例,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染色组中18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退色,其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现率之和为94.4%(17/18);79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着色不良,其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现率之和为91.1%(72/79)。染色组共检出早期胃癌10例(8.3%)、上皮内瘤变25例(20.8%)、肠上皮化生58例(48.3%);对照组共检出早期胃癌2例(1.7%)、上皮内瘤变6例(5.0%)、肠上皮化生32例(26.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提高胃平坦型病变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黏膜退色对于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着色不良对于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 靛胭脂 胃平坦型病变
下载PDF
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的癌变率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晓慧 许岸高 +1 位作者 钟旭辉 刘集鸿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11-713,共3页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技术来寻找表面型病变(Ⅱ型),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Ⅰ型)和Ⅱ型病变的癌变率。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表面型病变。应用息肉切除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全标本进...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技术来寻找表面型病变(Ⅱ型),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Ⅰ型)和Ⅱ型病变的癌变率。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表面型病变。应用息肉切除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全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在3000例患者中,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Ⅰ型、Ⅱ型)725处,其中Ⅱ型病变占病变总数的7.179%(61/725)。725处病变中有659个腺瘤。659个腺瘤中Ⅰ型病变598个(90.74%),Ⅱ型病变61个(9.26%)。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Ⅰ型和Ⅱ型腺瘤性病变发生轻-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例数分别为269/598(44.98%)和34/61(55.73%)、43/598(7.19%)和11/61(18.03%)、7/598(1.17%)和6/61(9.84%)。结论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发现率Ⅱ型明显高于Ⅰ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Ⅱ型病变与Ⅰ型病变比较,具有更高的癌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表面型病变 大肠肿瘤
下载PDF
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表面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唐采白 程惠敏 +4 位作者 李彬 赵俊华 王恒 刘晓琳 刘敏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表面型病变 大肠肿瘤
下载PDF
放大内镜对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钟旭辉 许岸高 +2 位作者 凌红 陈惠新 甘爱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686-687,共2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 ,发现病灶后 ,对病灶喷洒靛胭脂 ,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 ,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 3 42处病灶中 ,...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 ,发现病灶后 ,对病灶喷洒靛胭脂 ,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 ,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 3 42处病灶中 ,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 13个 ,平坦隆起型病变 (Ⅱa) 10个 ,表面平坦型病变 (Ⅱb) 5个 ,单纯凹陷型病变 (Ⅱc) 1个 ,检出率分别为 3 80 %,2 92 %,1 46%,0 3 0 %。其中Ⅱa ,Ⅱb和Ⅱc病变共 16个 ,占 4 68%,如将 13例LST计算在内 ,则占 8 48%。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大肠黏膜 平坦型病变 诊断
下载PDF
放大内镜诊断大肠黏膜病变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成文 金松杰 +1 位作者 刘永革 房玲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通过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形态,探讨其用于诊断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研究大肠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结构,与病理准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形态,探讨其用于诊断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研究大肠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结构,与病理准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放大内镜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增生性、炎性、肥大赘生物)和肿瘤性病变(腺瘤和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2.19%和96.05%。11个癌变病变中(8个黏膜内癌、2个黏膜下层癌、1个进展期癌),10个出现了Ⅴ型结构。30个病变同时进行了实体显微镜观察。结论放大内镜通过对pit形态的观察可以很好地区分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出现ⅤA型pit者多为黏膜内癌,出现ⅤN型者可能为黏膜下层癌或进展期癌。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观察息肉pit形态,其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瘤性病变 肿瘤性病变 隆起性病变 平坦型病变 腺管开口 放大内镜 早期大肠癌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岸高 钟旭辉 姜泊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684-685,共2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黏膜内癌 5例 ,凹陷型早期癌 (denovo癌 ) 1例。腺管开口类型 :ⅤA 型 4例 ,Ⅳ型 1例 ,Ⅲs型 1例 ,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术 治疗 平坦型 早期 大肠癌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3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晓岗 阳运超 +1 位作者 周丽华 韩盛玺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921-923,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操作方法。方法103例共114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珲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11...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操作方法。方法103例共114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珲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113处病变经EMR或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9.12%。并发症:术中出血7例(6.80%),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0.97%),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孑L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73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5处,乳头状瘤2处,增生性息肉11处,炎性息肉17处,黏膜内癌(m癌)3处,黏膜下层癌(sml癌)2处,同有肌层癌(nap癌)1处。sml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mp癌行黏膜下注射后抬举征可疑阳性,术后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可见肠旁淋巴结转移(1/6)。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大多数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min病变术后应常规作病理检查。采用纯切模式,较大功率有助于保持标本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消化道 平坦型病变 病理
下载PDF
重视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11
13
作者 姜泊 刘思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25-927,共3页
平坦型大肠肿瘤包括表浅型大肠肿瘤及凹陷型大肠肿瘤 ,与大肠癌发生有密切相关的特殊性。表浅型大肠肿瘤以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aterallyspreadingtu mor,LST)为代表 ;凹陷型大肠肿瘤以凹陷型早期大肠癌 (Ⅱc型早期大肠癌 )为代表。平... 平坦型大肠肿瘤包括表浅型大肠肿瘤及凹陷型大肠肿瘤 ,与大肠癌发生有密切相关的特殊性。表浅型大肠肿瘤以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aterallyspreadingtu mor,LST)为代表 ;凹陷型大肠肿瘤以凹陷型早期大肠癌 (Ⅱc型早期大肠癌 )为代表。平坦型大肠肿瘤由于在临床上难以发现 ,在我国尚未被临床医师普遍认知 ,因此有关报道极少。近年来 ,南方医院在做肠镜检查中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检出和诊疗上创造与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他们认为 ,提高大肠平坦型病变征象的识别和染色内镜的应用是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关键 ,黏膜剥离术和分析黏膜剥离术是诊治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最佳方法之一 ,而且已着手开展对平坦型大肠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平坦型大肠肿瘤 肿瘤治疗
下载PDF
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病变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龚西騟 孟刚 +1 位作者 杨枫 闻祥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7-272,共6页
目的 探讨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病变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观察 4 9例乳腺癌和 5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病变的HE形态 ,对其中 2 5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选用的一抗有CK8、EMAS 10 0蛋白、SMA、c erbB 2、E cad、P... 目的 探讨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病变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观察 4 9例乳腺癌和 5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病变的HE形态 ,对其中 2 5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选用的一抗有CK8、EMAS 10 0蛋白、SMA、c erbB 2、E cad、PCNA及p5 3,少数病例加做CK(34βE12 )标记 ,1例贴壁性癌加做CK5、bcl 2及GCDFP 15标记。 结果 平坦型上皮不典型病变有以下特征 :①TDLU轮廓保存 ,导 /小管扩张 ,内衬单层或多层有轻重不等不典型性的柱状 /立方上皮 ,常有胞质顶突 ,细胞排列成平坦层状 ,少有向腔内突起 ,腔内可有蓝色絮状物或微小钙化 ,重度病变可有局部的沙丘斑块状突起及少量微乳头。②免疫表型 :柱状细胞表达CK8、EMA ;中 /重度病变表达c erbB 2、E cad ;不表达CK(34βE12 )及CK5 ;PCNA表达率因病变程度而异 ;1例贴壁性癌表达p5 3,部分细胞顶突GCDFP 15阳性 ,bcl 2阴性。③按平坦型不典型病变与癌的关系分为 3组 :Ⅰ组 4 0例 ,两者形态上仅为伴随关系 ;Ⅱ组 5例 ,形态学显示两者间有移行或细胞特征相同 ,提示两者间有内在联系 ;Ⅲ组 4例 ,贴壁性导管原位癌 ,伴小叶内或小叶外微量浸润。结论 平坦型上皮不典型病变中少部分 (本文的Ⅱ、Ⅲ组 )应视为原位癌和 (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病变 形态学 免疫表型 乳腺癌 组织学特征
下载PDF
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丹 王金林 +4 位作者 李荣香 郭巧珍 胡继芬 陈念钧 程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956-1962,共7页
目的:对胃平坦型病变进行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FICE)放大内镜观察,对比FICE放大内镜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探讨FICE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09/2014-08对江汉大学附属... 目的:对胃平坦型病变进行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FICE)放大内镜观察,对比FICE放大内镜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探讨FICE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09/2014-08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发现的248个胃黏膜平坦性病变进行富士能FICE放大内镜检查.在FICE及放大模式观察病灶腺管开口与毛细血管形态,对其形态进行分型,并结合整体内镜下表现预测病理诊断.将FICE放大内镜下的内镜判定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其一致性与关联性.FICE内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结果:萎缩在FIC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C、D、E型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在F I C 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D、E型胃小凹形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在FIC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E、F型胃小凹形态.FICE放大内镜技术判定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早期癌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FICE放大内镜技术有助于对病变性质如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等的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染色技术 胃平坦型病变 癌前病变 胃癌 内镜诊断
下载PDF
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联合使用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丽秀 田书信 +1 位作者 刘芳 陈卫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912-914,共3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的联合使用对胃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胃平坦型可疑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普通白光胃镜+病检;观察组:普通白光胃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以病灶...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的联合使用对胃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胃平坦型可疑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普通白光胃镜+病检;观察组:普通白光胃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以病灶最可疑处取活检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对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对照组共检出早癌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肠化18例、炎症20例,而观察组检出早癌1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肠化15例、炎症1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检查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诊断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95.0%,准确度为88.0%;观察组诊断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94.1%,准确度为94.0%,观察组灵敏度及准确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联合使用能够提高胃平坦型病变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胃镜 窄带成像 放大内镜 胃平坦型病变
下载PDF
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建荣 刘锦涛 李命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24%、97.22%,总病理符合率为91.95%,12个LST腺管开口Ⅱ型1例,ⅢL型4例,Ⅳ型5例,ⅤA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扁平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变的浸润深度,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扁平病变 FICE技术 腺管开口
下载PDF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被引量:27
18
作者 姜泊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7,共3页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大肠癌 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类型 平坦病变 凹陷病变
下载PDF
窄带成像内镜在慢性胃炎平坦型病变中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锋利 李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在慢性胃炎平坦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门诊患者,在常规内镜下发现慢性胃炎平坦型病变再转化为窄带成像模式进行观察,在选取部位进行病理活检,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进行诊断、比较.结果普通白...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在慢性胃炎平坦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门诊患者,在常规内镜下发现慢性胃炎平坦型病变再转化为窄带成像模式进行观察,在选取部位进行病理活检,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进行诊断、比较.结果普通白光内镜下总病理符合率为71.3%,窄带成像内镜下总病理符合率为91.6%,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炎症伴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时,窄带成像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内镜在慢性胃炎平坦型病变中的诊断率好于普通白光内镜,尤其对早期胃癌、上皮内瘤变等病变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内镜 慢性胃炎 平坦型病变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评价及复发率随访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晓天 单红 +3 位作者 张迪 吴丽颖 朱良松 贾国法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970-973,共4页
目的 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并随访观察其复发率.方法 经术前内镜检查评估及病理证实,符合内镜切除适应证,采用EPMR切除46例直径≥... 目的 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并随访观察其复发率.方法 经术前内镜检查评估及病理证实,符合内镜切除适应证,采用EPMR切除46例直径≥30 mm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均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术后标本全部行精确的病理学评价.结果 46例结直肠LST患者中,病灶位于直肠38例,占82.6%,完全切除率93.5% (43/46),切除治愈率97.8%(45/46).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3%,均经内镜止血成功,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病理均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黏膜内癌6例.全组患者随访3~ 96个月,仅2例复发,复发率4.3%,再次内镜处理获愈.结论 EPMR是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切除方法和技巧,可以完全切除病变,减少残留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坦型病变 癌前状态 大肠 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