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a Direct Rapid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dRIT) for Rapid Diagnosis of Rabies in Animals and Humans 被引量:4
1
作者 Shampur Narayan Madhusudana Sundaramurthy Subha +1 位作者 Ullas Thankappan Yajaman Belludi Ashwin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299-302,共4页
Presently the gold standard diagnostic technique for rabies is the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dFA) which is very expensive and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expertise.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economical and user f... Presently the gold standard diagnostic technique for rabies is the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dFA) which is very expensive and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expertise.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economical and user friendly tests, particularly for u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have established one such test called the direct rapid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dRIT) for diagnosis of rabies using brain tissue. The test is based on capture of rabies nucleoprotein (N) antigen in brain smears using a cocktail of biotinylated monoclonal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the N protein and color development by streptavidin peroxidase-amino ethyl carbazole and counter staining with haematoxollin. The test was done in parallel with standard FAT dFA using 400 brain samples from different animals and humans. The rabies virus N protein appears under fight microscope as reddish brown particles against a light blue background. There was 100 %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wo tests. Also,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by dRIT was easier and only required a light microscope. To conclude, this newly developed dRIT technique promises to be a simple, cost effective diagnostic tool for rabies and will have applicability in field conditions preval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ies Post-mortem diagnosis 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 Immunohistochemistry direct rapid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dRIT)
下载PDF
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的构建和鉴定
2
作者 王胜杰 姜得悦 +2 位作者 秦巧臻 江小霞 郭清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24-630,共7页
背景垂体类器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相关研究十分有限。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为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方法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 背景垂体类器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相关研究十分有限。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为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方法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体,并在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剂或抑制剂的作用下逐步发育成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hiPSCs或类器官中Nanog同源框(Nanog homeobox,NANOG)、SIX同源框1(SIX homeobox 1,SIX1)、配对样同源域1(paired like homeodomain 1,PITX1)、LIM同源框3(LIM homeobox 3,LHX3)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中PITX1、LHX3的表达情况。结果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类器官形状也从规则的球形变为不规则形。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在第30、40天分别成功表达垂体基板标志物PITX1和LHX3,这标志着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的成功构建。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为垂体发育研究、药物开发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垂体 类器官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抗体技术
下载PDF
Det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subtype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3
作者 Shan-Chao Zhang Lei Liu +5 位作者 Rui-Jin Wang Hou-Zhen Tuo Yan-Jun Guo Li Yi De-Xin Wang Jia-Wei Wang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inflammation》 2014年第1期24-28,共5页
Aim: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us conditions of Epstein-Barr virus(EBV)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MS).Methods:Cerebrospinal fluid(CSF)of 20 patients with MS and 20 with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 Aim: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us conditions of Epstein-Barr virus(EBV)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MS).Methods:Cerebrospinal fluid(CSF)of 20 patients with MS and 20 with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OND)were tested with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for anti-EBV capsid antigen(EBV-CA)immunoglobulin G(IgG),IgG affinity for anti-EBV-CA,anti-EBV-CA immunoglobulin M(IgM),anti-EBV early antigen(EBV-EA)IgG and anti-EBV nuclear antigen(EBNA)IgG.According to the pattern of antibodies in CSF,infection rates of acute,chronic,primary,recurrent,and past infections were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ti-EBV-CA,anti-EBC-EA,and anti-EBNA antigen IgG in CSF between MS and OND patients(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low affinity for anti-EBV-CA IgG in MS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for OND patients(75%vs.40%,P<0.05).Furthermore,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EBV-CA IgM were found between MS and OND patients(70%vs.25%,P<0.05).Of the MS patients,75%were in an EBV acute infection state compared with 40%of OND patients(P<0.05).Conclusion:Acute infection of EBV closely correlates with the occurrence of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 virus 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 herpes virus 4 multiple sclerosis
原文传递
基于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李浪 古莉冰 +6 位作者 朱丽 何建安 叶颖 张然 李华文 李福缘 顾大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直扩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特殊功能的DNA聚合酶,以及优选PCR增强剂,以此建立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5种样本(全血、血清、唾液、咽拭子和尿)的方法。结果... 目的建立基于直扩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特殊功能的DNA聚合酶,以及优选PCR增强剂,以此建立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5种样本(全血、血清、唾液、咽拭子和尿)的方法。结果5种样本检测限分别为血清103 PFU/mL,尿、咽拭子和唾液102 PFU/mL,全血104 PFU/mL,标准曲线的拟合优度的可决系数均在0.98以上,扩增效率均在90%~110%;寨卡病毒核酸成功扩增,非寨卡病毒核酸均未能扩增;尿、全血和唾液样本的重复性实验中106 PFU/mL和102 PFU/mL两个浓度的6个重复Ct值的变异系数均<5%。该研究建立的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与常规RT-PCR技术的检测结果一致,8个寨卡病毒样本,均只检测出2个血清样本,其余62个非寨卡病毒样本及12个阴性样本均未得到扩增。结论成功建立基于直扩RT-PCR技术的寨卡病毒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且灵敏度高、特异度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直扩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DNA聚合酶
下载PDF
肾组织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诊断Alport综合征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能擘 赵杰 +4 位作者 王美芳 王慧萍 周芹 毕艳 陈江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1660-1664,共5页
目的对Alport综合征(AS)患者肾脏穿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确诊的10例AS患者(AS病例组)、10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者(D... 目的对Alport综合征(AS)患者肾脏穿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确诊的10例AS患者(AS病例组)、10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者(DCD)供肾及10例确诊为免疫球蛋白A肾病患者(对照组)的肾组织进行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1、α3、α5链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其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将对照组肾组织石蜡切片分别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抗原修复,比较修复效果。结果对照组肾组织2种染色方法Ⅳ型胶原α1、α3、α5链染色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中均为连续线状阳性表达。AS病例组肾组织2种染色方法Ⅳ型胶原α1链染色在GBM均呈连续线状阳性表达,α3、α5链染色在GBM为阴性或节段弱阳性表达。2种染色方法染色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615,P=0.035)。结论石蜡切片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Ⅳ型胶原α1、α3和α5能较好地用于AS的诊断,为AS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ORT综合征 诊断 Ⅳ型胶原α链 免疫组织化学 间接荧光抗体技术
下载PDF
流式荧光免疫技术检测抗核抗体谱的性能与临床应用评价
6
作者 李晓宁 李丽娟 +3 位作者 侯艳峰 王泽霖 闫存玲 李志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1期1894-1898,1971,共6页
目的分析流式荧光免疫技术(FFIA)检测自身抗体谱的结果及评价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流式荧光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同时检测219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包括92例SLE患者和12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231例其他... 目的分析流式荧光免疫技术(FFIA)检测自身抗体谱的结果及评价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流式荧光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同时检测219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包括92例SLE患者和12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231例其他疾病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抗nRNP、Sm、SS-A、SS-B、Jo-1、Scl-70、rRNP、PCNA、Nucleosome、Histone、CenP-B、M2、dsDNA),计算两种方法的阴阳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评估结果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各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FFIA与免疫印迹法检测各项自身抗体总符合率在87%至98%之间,Kappa值在0.179至0.854之间,其中抗CenP-B抗体一致性最好(Kappa值=0.854),抗His抗体一致性最差(Kappa值=0.179)。在219例自身免疫病例组数据中,根据试剂盒给定的阳性结果判断标准得到的免疫印记法灵敏度(62.0%)高于流式荧光(44.6%),而特异性略低于后者,分别为89.8%和94.4%,但二者诊断符合率基本一致且较好,分别为80.3%和77.3%。在用流式荧光免疫法检测各抗体用于SLE诊断的效能比较中,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抗dsDNA抗体对SLE诊断价值最高,AUC为0.768,其最佳cut-off值为10.94IU/mL,此时对SLE和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判断的灵敏度为65.2%,特异性87.4%,总符合率为78.1%,其他各项在最佳cut-off值时,抗Sm抗体的特异性(92.1%)最高,但灵敏度(28.3%)较差,抗CenP-B抗体的特异性(16.5%)最差,但灵敏度(100%)最高。结论FFIA检测抗核抗体谱与免疫印迹技术相比,一致性尚可,阴性符合率较阳性符合率更高,总符合率较好。FFIA检测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抗nRNP抗体、抗Nucl抗体和抗Sm抗体用于SLE诊断效能较好,且FFIA可实现自动化、大规模化、高效化检测。实验室在日常工作中可结合自身工作量、临床需求等选择适合本实验室流程的方法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抗体谱 流式荧光免疫法 免疫印迹技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免疫荧光法在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立斯 王李润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4期283-284,共2页
目的通过免疫荧光法和镜检涂片法进行对比,分析免疫荧光法在检测阴道分泌物病原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医院妇科采集的164个阴道分泌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镜检涂片法检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阴道炎病原体,并对比分... 目的通过免疫荧光法和镜检涂片法进行对比,分析免疫荧光法在检测阴道分泌物病原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医院妇科采集的164个阴道分泌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镜检涂片法检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阴道炎病原体,并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免疫荧光法和镜检涂片法分别检出线索细胞46例和38例,阳性率分别为28.0%和23.2%,2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检出念珠菌的例数分别为36例和22例,阳性率分别为21.9%、13.4%,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检出阴道毛滴虫例数分别为11例、13例,阳性率分别为6.7%、7.9%,2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在检测线索细胞和念珠菌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泌物(异常) 荧光抗体技术 念珠菌属 阴道毛滴虫
下载PDF
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牙鲆体内的河流弧菌 被引量:22
8
作者 鄢庆枇 邹文政 +2 位作者 纪荣兴 庄峙厦 王小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19,共4页
用灭活的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抗原,注射免疫实验兔,制得凝集价为1∶5 120的抗血清。用试管凝集法检测了抗血清的特异性,再用免疫吸附法去除交叉反应,从而得到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河流弧菌血清。用所制备的抗血清在实验室中建立... 用灭活的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抗原,注射免疫实验兔,制得凝集价为1∶5 120的抗血清。用试管凝集法检测了抗血清的特异性,再用免疫吸附法去除交叉反应,从而得到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河流弧菌血清。用所制备的抗血清在实验室中建立起河流弧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FAT),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被标记的病原菌,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h。用河流弧菌感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24 h后,用FAT测定牙鲆的血液、肾脏和肝脏中的河流弧菌,在血液中河流弧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肾脏,肝脏的检出率最低。以上结果表明:荧光抗体技术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出牙鲆体内的河流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
下载PDF
南京地区住院儿童副流感病毒感染监测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艳丰 雷忠英 +4 位作者 王琳 吕泰霞 曾智凤 陈炜钢 张益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监测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副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征,了解副流感病毒流行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7830例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1、2及3... 目的监测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副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征,了解副流感病毒流行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7830例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1、2及3型抗原(HPIV1、2、3)等。结果 7830份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出最高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达2 527例(占32.27%)。副流感病毒病原检测阳性776例(总阳性率为9.91%),其中以副流感病毒3型为主,达504例,占副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64.95%;副流感病毒2型感染最少,仅44例占5.67%。副流感病毒检出率在婴儿组和幼儿组较高,分别为366例(46.86%)和249例(31.88%);春季检出率最高;所致疾病中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结论南京地区住院儿童副流感病毒感染以HPIV3为主,婴儿感染率较高,儿童HPIV1、HPIV3病毒感染好发于春夏季节,HPIV2散发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流感病毒 直接免疫荧光 儿童
下载PDF
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与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道强 隋秀梅 +4 位作者 林荣海 刘硕 胡朝军 宫丰岩 王金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212-1214,1217,共4页
目的回顾本实验室开展间接免疫荧光法抗核抗体(ANA)与免疫印迹法特异性抗核抗体谱(ANAs)联合检测的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150例血清标本ANAs,线性... 目的回顾本实验室开展间接免疫荧光法抗核抗体(ANA)与免疫印迹法特异性抗核抗体谱(ANAs)联合检测的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150例血清标本ANAs,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其中217例血清标本ANAs,并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结果 448例男性患者中,阳性率39.7%(178/448);702例女性患者中,阳性率66.1%(464/702),男女两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77.08,P<0.05)。217例血清标本以LIA检测ANAs,结果显示:在30例荧光法ANA阴性中,印迹法抗ANAs抗体有4例阳性,阳性率为13.3%;在187例荧光法ANA阳性中,印迹法ANAs有103例阳性,阳性率为55.4%。结论抗核抗体的IIF法筛选易导致以抗SSA、抗SSB和抗Ro52为主要抗体患者的ANA假阴性,而LIA法特异性ANAs的检测因检测的抗体不全面也无法取代ANA的IIF法检测。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两种ANA的检测方法不能相互取代,应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抗核 荧光 核型分析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下载PDF
三种方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比较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铭明 张锐 +4 位作者 徐建华 王芬 徐胜前 刘爽 赵欣欣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利用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CL-IIF)、欧蒙酶免疫斑点法、胶体金快速斑点法3种方法单独及不同组合联合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比较,了解3种方法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0例SLE... 目的利用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CL-IIF)、欧蒙酶免疫斑点法、胶体金快速斑点法3种方法单独及不同组合联合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比较,了解3种方法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0例SLE患者分为疾病活动组和疾病稳定组,另选择121例疾病对照(干燥综合征3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30例、类风湿关节炎38例、系统性硬化症18例患者血清)、40例健康患者血清对照,利用3种方法检测其血清中抗ds-DNA抗体,了解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寻找对临床有价值的联合检测方法。结果CL-IIF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在SLE中的敏感性分别为45.8%、42.5%、47.5%,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检测SLE疾病活动组抗ds-DNA抗体中,3种方法敏感性分别为65.2%、58.3%、61.1%,而在疾病稳定组中敏感性分别为16.6%、18.7%、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方法的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抗ds-DNA抗体在SLE中的检出率,而特异性仍然很高。结论3种方法检测SLE中的抗ds-DNA抗体均具有很高特异性,但敏感性略低,尤其在疾病稳定期中,而3种方法间的联合检测则可以弥补敏感性低的不足,尤其是CL-IIF法和胶体金快速斑点法的组合更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DNA 抗体 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酶技术 胶体金
下载PDF
尿液足细胞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梁伟 陈铖 +2 位作者 丁国华 贾俊亚 杨红霞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尿液足细胞(PC)排泄与糖尿病肾病(DN)进展的相关性及糖尿病状态下PC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各20例,肾功能衰竭组13例;20例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 目的探讨尿液足细胞(PC)排泄与糖尿病肾病(DN)进展的相关性及糖尿病状态下PC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各20例,肾功能衰竭组13例;20例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Podocalyxin多克隆抗体标记、计数尿PC。监测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等指标。结果(1)正常白蛋白尿、肾功能衰竭、正常对照各组尿PC中位数为0,大量白蛋白尿组尿PC较微量白蛋白尿组明显增多[2·62(0~7·2)cells/ml比1·28(0~3·72)cells/ml,P<0·05];(2)尿PC与UAER、TC、收缩压、舒张压、HbA1c和病程均呈等级正相关,但尿PC阳性组与阴性组间仅收缩压和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尿PC排泄的因素仅有收缩压(r=0·527,P<0·01)和TC(r=0·421,P<0·01)。结论PC损伤脱落参与DN的发生和进展,高血压和高血脂是糖尿病状态下PC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高玉洁 郭鹤 +2 位作者 赵高阳 牛广华 刘铁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IBT和免疫斑点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43例)和31例健康者做对照组进行了抗ENA抗体检查,同时观察了IBT和免疫斑点技术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抗核抗体...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IBT和免疫斑点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43例)和31例健康者做对照组进行了抗ENA抗体检查,同时观察了IBT和免疫斑点技术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抗核抗体(IFANA)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43例送检标本IBT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总阳性率为80.4%,且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抗E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27例(88.89%),皮肤炎和多发性肌炎16例(62.50%),干燥综合征28例(92.86%),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2例(91.67%),类风湿关节炎60例(66.68%);斑点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总阳性率为54.54%,且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抗ENA抗体,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7例(51.85%),干燥综合征26例(85.71%),类风湿性关节炎26例(43.33%),结缔组织病8例(66.67%),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5例(31.25%)。结论免疫印迹技术(IBT)敏感性好,特异度高,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ANA检测仍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的常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印迹法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自身抗体
下载PDF
9项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在呼吸道感染病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胡伟 代琼 +1 位作者 胡孝彬 陈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3期3158-3159,3161,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因,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选择呼吸道感染患者3 514例,空腹采集静脉血,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嗜肺军团菌1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因,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选择呼吸道感染患者3 514例,空腹采集静脉血,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嗜肺军团菌1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PIV)9项病原体的联合检测。结果 3 514例患者血清IgM总阳性率为35.00%(1 230/3 514),IFB阳性率最高,为26.01%;其次为MP,阳性率为16.28%;PIV、ADV、RSV阳性率分别为0.03%、2.27%、0.65%。病原体合并感染413例,阳性率为11.75%(413/3 514)。结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和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免疫球蛋白M
下载PDF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血清型及荧光抗体检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翠珍 房海 +2 位作者 张晓君 巩元芳 葛慕湘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以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代表菌株(HC010907-1)为免疫原,制备免疫血清,对分离于牙鲆鱼的130株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了血清型检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30株迟钝爱德华氏菌均为同种血清型;同时以此免疫血清为第一抗体,以标准羊抗兔IgG荧光抗体为第... 以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代表菌株(HC010907-1)为免疫原,制备免疫血清,对分离于牙鲆鱼的130株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了血清型检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30株迟钝爱德华氏菌均为同种血清型;同时以此免疫血清为第一抗体,以标准羊抗兔IgG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进行了荧光抗体技术检验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可行性试验,表明亦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迟钝爱德华氏菌 血清型 荧光抗体技术
下载PDF
九项呼吸道病原联合检测对小儿急性下呼吸道非细菌感染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红仙 郑成中 +4 位作者 尹小梅 李俊梅 张小梅 马淑凤 龚明京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8期847-849,共3页
目的探讨九项呼吸道病原联合检测在诊断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了解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九项呼吸道联合检测试剂(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 389例血清标本的九... 目的探讨九项呼吸道病原联合检测在诊断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了解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九项呼吸道联合检测试剂(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 389例血清标本的九项病原体IgM抗体,包括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结果总感染率为42.6%(592/1389),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最为多见,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混合感染率达14.5%(201/1 389),以支原体感染与乙型流感病毒混合感染最多。但1岁以下组阳性率较低。结论间接免疫荧光法九项呼吸道病原体联合检测是检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且操作简便的方法,适合1岁以上小儿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病原体
下载PDF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在肾病穿刺组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燕 陈剑 +1 位作者 刘海静 陆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0-902,共3页
目的:探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病穿刺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的肾病穿刺组织标本45例,包括IgA肾病20例、膜性肾病15例、膜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10例,将组织标本用10%(体积分数... 目的:探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病穿刺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的肾病穿刺组织标本45例,包括IgA肾病20例、膜性肾病15例、膜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10例,将组织标本用10%(体积分数)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在不同的抗原修复条件和抗体结合时间下,分别标记IgG、IgA、HBsAg、HBcAg,观察染色结果,并与其新鲜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比较,评判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热诱导抗原修复法修复后一步法和二步法染色均为阴性;蛋白水解酶消化法中胰蛋白酶优于胃蛋白酶,并以胰蛋白酶消化30 min、IgG和IgA 37℃温箱孵育90 min、HBsAg和HBcAg二抗37℃温箱孵育150 min染色结果最佳,与新鲜组织标本染色强度接近或略弱一些,阳性表达的方式也与后者相同,符合率100%。结论:经胰蛋白酶消化的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肾病穿刺组织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抗体技术 石蜡 活组织检查 肾脏病学
下载PDF
抗核抗体及抗肝抗原抗体检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蓉 覃沙 +2 位作者 洪华 谭太昌 王智斌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226-1228,共3页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及其检出率,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22例临床确诊的ALD患者、100例健康人及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及其检出率,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22例临床确诊的ALD患者、100例健康人及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Ⅱ型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12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为3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3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83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组8例。结果 AIH组ANA、ASMA、抗LKM-1、抗SLA/LP的阳性率分别为80.65%、45.16%、12.90%、16.13%;PBC组ANA、AMA-M2阳性率为84.34%、89.16%;PSC组检测到ANA阳性1例(12.50%)。结论大多数ALD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ALD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而病毒性肝炎诱导的自身抗体水平滴度较低;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肝病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自身抗体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免疫印迹法
下载PDF
人肾尿酸转运蛋白1基因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定位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镝 张萍 +6 位作者 陈香美 洪权 许国双 张晓洁 冯哲 丁瑞 侯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7-400,共4页
目的制备人尿酸转运蛋白1(hURAT1)多克隆抗体并利用该抗体检测hURAT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方法用RT PCR方法从人肾组织中扩增出hURAT1基因全长及其抗原表位区,分别构建绿色荧光蛋白hURAT1pEGFP融合表达载体和GST融合表达载体p... 目的制备人尿酸转运蛋白1(hURAT1)多克隆抗体并利用该抗体检测hURAT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方法用RT PCR方法从人肾组织中扩增出hURAT1基因全长及其抗原表位区,分别构建绿色荧光蛋白hURAT1pEGFP融合表达载体和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5X1。诱导表达并纯化GST融合蛋白,利用改良的蛋白免疫法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人肾组织的hUART1基因产物的表达。将hURAT1pEGFP重组质粒转染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hU RAT1pEGFP在肾小管上皮细胞LLC PK1细胞膜的定位及表达。结果成功获得高效特异的hURAT1抗体,利用该抗体证实hU RAT1基因编码产物分布于人肾组织近端肾小管刷状缘,Westernblot证实hURAT1蛋白在肾组织中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显示hURAT1pEGFP定位于LLC PK1细胞膜。结论制备的hURAT1抗体及其全长基因可用于hURAT1基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研究,hURAT1基因编码产物分布于人肾组织近端肾小管刷状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转运蛋白质类 尿酸 荧光抗体技术 抗体
下载PDF
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人红细胞表面CD35水平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金川 田亚平 +2 位作者 江朝光 谷峰 高艳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8年第6期396-399,共4页
为研究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表面CD35免疫分子水平的方法,抽取健康献血员静脉血,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CD35水平,研究测试后数据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测试前抗凝剂、标本放置时间和抗体用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显... 为研究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表面CD35免疫分子水平的方法,抽取健康献血员静脉血,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CD35水平,研究测试后数据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测试前抗凝剂、标本放置时间和抗体用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M1界值选择对CD35阳性红细胞(CD35+-E)百分率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CD35几何平均荧光强度(CD35-GMFI)随FL2通道电压升高而增加,而CD35相对几何平均荧光强度(CD35-rGMFI)不受电压影响;EDTA-2K、肝素锂、枸橼酸钠三种抗凝剂以及标本放置72h内CD35+-E百分率和CD35-rGMFI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取5×105个人红细胞反应时,最适合的鼠抗人CD35单克隆抗体量为7μL。可见,CD35-rGMFI是描述红细胞表面CD35水平的最理想指标,抗凝剂、标本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当红细胞数量为5×105时,最佳抗体用量为7μ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荧光抗体技术 直接 红细胞免疫 CD35抗原 方法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